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撤销“假日办”,期待落实“带薪休假”

2014年09月19日 14:23

 

【关注民生】

【事件介绍】

全国假日办撤销 国务院今后重点倡导带薪休假

运行14年后,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于9月15日正式撤销,其全部职能并入新设机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之中。15日,中国政府网发布消息称,国务院已批准建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新建部际联席会议

新组建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由分管旅游的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担任召集人。副召集人由国务院副秘书长毕井泉等5人“团队组成”。

成员单位包括国务院的28个部门,其中既有与旅游产业直接相关的部门,如交通运输部、铁路局;也有旅游产业“支撑”部门,如文化部、食药监总局等。除农业部由党组成员担任联席会议成员之外,其他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成员,均由副部长(副局长、副主任)担任。

规格高于假日办

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职能包括五大项:对全国旅游工作进行宏观指导;提出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旅游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

对比此前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不仅仅是名称中的“协调”变为“联席”,不论是召集人,还是成员单位,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均提格、扩容。

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的召集人是国家旅游局局长,未上升到国务院领导层面。

解读

转变黄金周小长假

调休方式

一直关注假日旅游的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等受访专家认为,撤销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后,相当于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即公众熟悉的“全国假日办”也随之撤销。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法定节假日的假期究竟该如何安排?这将是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面对的首个问题。

“公众的观念已经改变”,蔡继明说,2008年取消五一黄金周以来,原全国假日办就屡次陷入“黄金周”存废等舆论风潮中,“我国从1999年开始采用‘黄金周’休假方式,当时是出于振兴假日经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考虑。但法定节假日被旅游‘绑架’后,引发了人流集中等连锁问题。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休闲生活、旅游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不赞同挤掉双休日、拼凑‘黄金周’‘小长假’的休假方式”。

蔡继明表示,“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带薪休假条例》,去年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也没有提‘黄金周’概念,而是多次强调‘带薪休假’。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前不久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常务会议,也是重申带薪休假,并且将落实带薪休假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

蔡继明认为,不论是民间,还是国家政策,都在从“黄金周”向“带薪休假”转向,因此,撤销“全国假日办”,成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也是顺应这一变化。

 

名词解释

部际联席会议

是为了协商办理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事项而建立的一种工作机制,由国务院领导同志牵头负责的,名称可冠“国务院”字样,其他的则统一称“部际联席会议”。

今年以来,已先后成立了全国社区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撤销“假日办”能否带火带薪休假?

14年前设立“全国假日办”,从社会层面讲,是为了确保公民的休假权实至名归,提升国人的生活情趣与生活质量;从经济层面讲,是想透过“黄金周”、“小长假”等休假方式,增加消费,扩大内需,振兴假日经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与其听任国民的钱“死存”银行,还不如引导他们“活用”在市场。毕竟,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

但法定节假日被旅游‘绑架’后,引发了人流集中等连锁问题——出行,路堵;住宿,客满;景点,爆棚。几乎每个景点都是人挨人、人看人。假日旅游已不再是一种享受,“黄金周”变成“受罪周”,备受社会诟病。所以,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休闲生活、旅游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不赞同挤掉双休日、拼凑“黄金周”、“小长假”的休假方式。而这,或是“全国假日办”被撤销的内因。

探究“全国假日办”被撤销的原因,无非有二:一者,公众的生活与观念已经改变,“黄金周”、“小长假”这样的调休休假方式,已不合时宜,需要改变。二者,撤销并不意味假日经济被忽视了,而是一次政策性调整和转向,即从假日旅游转向带薪休假。

但是,“全国假日办”不是严格的撤销,而是一种被整合——其全部职能并入新设机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之中,而且新设机构的规格高于“假日办”;而且撤销“假日办”能否带火带薪休假?也颇让人存疑。

是的,2008年1月1日,我国实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同年9月18日,人社部颁布施行《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但现实中,目前带薪休假落实率约为50%,舆论甚至将这个权利讥讽为“纸上的权利”。为什么呢?其实,劳动者的带薪休假权一直难从纸上走出来,并不单是因为资方的强势和监管部门的无能和无为。而更在于,一方面,我国的出行成本太高,景区门票高,高速收费高,车票、机票也不菲;另一方面,国人的收入普遍较低,而社会福利低,很多家庭目前尚为“活着”而拼搏,为生活保障而存钱,哪有心思或本钱带薪休假去旅游。

有钱独步天下,无钱寸步难行。在任何国家,推动旅游业、拉动消费的一个基本前提是:高福利,高工资。但在我国,很多家庭离这个前提差距甚远,出门旅游仍是一种“奢侈品”。每逢“黄金周”、“小长假”,各旅游景区虽然动辄人满为患,不过在于中国人基数过于庞大,各地随便出来些许游人便会“塞满”景区。除此之外,其实有更多的人或回老家省亲,或在家“蜗居”,而并非人人都在出游。

可见,虽然撤销了“全国假日办”,在政策从“黄金周”向“带薪休假”转向;虽然,《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了“2020年基本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目标,国务院一再重申带薪休假,并且将落实带薪休假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但旅游休假是以实力作支撑的,假如百姓的口袋不殷实,依然被高房价、高药价、高学费羁绊,地方政府不再拿景区当“摇钱树”,即便撤销“假日办”也难以带火带薪休假,若说振兴假日经济、旅游经济,恐怕也是一厢情愿。

 

假日办“打烊”,带薪休假能否“上线”?

假日办“打烊”,升级版的部际联席会议闪亮登场。应承认,新成立的联席会议可谓是亮点颇多——组成机构由旅游部门唱“独角戏”,变成国务院28个组成部门群策群力;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担任召集人。级别的增高、组成部门的扩容,也意味着打破各部门推诿扯皮、相互掣肘的局面。各方面自然对啃掉带薪休假这个“硬骨头”充满期待。

平心而论,无论是从民众的需求出发,还是在国家政策层面考量,落实带薪休假都是必选动作。从民众的角度来讲,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累,如今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词。然而,“累觉不爱”大行其道,绝非民生之幸。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工作压力致过劳死人数达60万,高居世界第一。逝者已矣,生者更该警醒。如何为民众减压?落实带薪休假,是必选动作。

从国家层面上讲,黄金周在一定时期内,虽然满足了群众的休假需求,但弊端也越来越明显。拼假的模式,让群众生活更加凌乱,更加不适用;集中出游,造成的景区大拥挤、交通一团糟、环境大破坏,不仅降低了群众的旅游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的“负资产”。如何从制度上发力,让群众错位旅游?从目前看,最靠谱的选择还是带薪休假。

既然,国家与民众已在带薪休假问题上产生“同频共振”。那么带薪休假能否与部际联席一起“上线”呢?从目前情况看,情况可能并不乐观。其实假日办虽“打烊”,但其以旅游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却并未“下线”。联席会议的组成部门,除了交通运输部、铁路局等旅游产业直接相关的部门,就是文化部、食药监总局等旅游产业“支撑”部门。试问,没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跟进,如何监督落实带薪休假?

显然,只有让旧的工作思路,与假日办一起“打烊”,才是假日办裁撤的题中之意,带薪休假才能够顺利“上线”。2013年国家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2020年基本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带薪休假“上线”,已是箭在弦上,我们已没有时间原地踏步。希望部际联席会议,能够尽快去除旧思路,快创新局面,尽快进入角色,让带薪休假“上线”。

撤销假日办:“带薪休假”重在落实

“带薪休假”使职工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休息权,是更为人性化的一种休假制度,同时这种制度还有着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可以分散黄金周过分集中的旅游人流,方便部分不想在黄金周出游者出游。还有利于更多的人腾出时间与家人团聚,尽享天伦之乐。“带薪休假”已经写入法律,不少机关、事业单位也逐步开始执行,但要在私企执行这项制度却非常困难,因此要谈“带薪休假”,还是重在“落实”二字。

落实“带薪休假”亟需制定配套措施,只有制定出完备的配套措施,才能有效保证“带薪休假”制度落到实处。一要落实宣传引导,向社会各界,尤其是民营企业宣传“带薪休假”的好处以及未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另外还需引导企业职工形成休假要兼顾企业生产任务的责任感,避免休假与工作产生冲突;二要加强监督检查,主要是对带薪年休假这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对职工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拓宽职工的维权渠道,对拒不执行“带薪休假”制度的单位及主要负责人明确相应的处罚规定;三要制定“带薪休假”细则,包括休假时长、监督检查方式、违规处罚等实施细则,保证“带薪休假”这项制度更具操作性,保证让更多人享受到这份福利。

实施带薪休假制度是大势所趋,要把这项制度落到实处,需要政府的积极推进,特别是人事劳动等相关部门出台可行的政策,需要各个实施单位制定具体的计划,使之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制度、使之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撤销“假日办”是对带薪休假的呼应

“假日办”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部门。假日是公众喜爱的日子,但假日的诸多不便亦给人“添堵”。“假日办”作为专为公众假日服务的部门,在“黄金周”为主要假日,带薪休假落不到实处的情况下,为公众假日服好务不是“假日办”所能承受之重。以至于“假日办”每逢假日就成为吐槽对象,甚至于成为公众发泄的对象。

“假日办”被撤销其实是为“假日办”解了套。管不了带薪休假的“假日办”显然是小马拉大车,想在假日为公众服好务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黄金周”、“小长假”就那么几个,全国人民齐出游,不管如何协调景区、交通、住宿,如何把这些资源最大化,仍然是“在景区看人、在路上看车”,旅游质量得不到保证,游客的怨气必然会撒向“假日办”。

旅游质量的保证在于带薪休假的落实。旅游质量得不保证都是带薪休假不落实惹的祸。公众在收入提高后,特别是私家车数量显著增加后,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由于没有带薪休假的严格落实,有钱却没有时间,大家只能选择仅有“黄金周”、“小长假”出游,因而有了全国人民集体出游的壮观景象,无论如何协调,以“假日办”之力都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撤销“假日办”,其职能由更高级别的联席会议承担,是对带薪休假的呼应。要让人们愉快地渡过假日,只有通过带薪休假将公众分流。而“假日办”显然并没有这样的职能,其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大。

“假日办”虽然没有了,但公众旅游的需求不会变,要保证高质量的旅游,必须严格落实带薪休假。新建立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要完成“假日办”未完成的任务,首先就是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愿新的制度能圆满完成“假日办”不可能的任务,为公众旅游提供有效保障。

撤销“全国假日办”折射体制保障进步

全国假日办这么多年来对全国的假日统筹安排起到了稳定步调的作用,对一个大国而言,也需要有一个最权威的声音部署国民的度假保障。而且在法定节假日里,相应的法定加薪也有了参照依据。发展到今天,全国假日办的撤销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释放出改革的积极信号。

在过去,在全国假日办安排的统一步调下,“黄金周”、“小长假”这样的调休休假方式虽说对振兴假日经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带动作用,但面临的问题同样很多。比如人流拥挤,事故频发,特别是民众对法定节假日被旅游“绑架”的不满,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公众休闲生活和自由旅游的质量。

撤销全国假日办,全部职能并入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是种尊重民意的呵护关怀,更是对公众进步休假制度保障的一种折射。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带薪休假条例》,去年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多次强调了“带薪休假”。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前不久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常务会议,也是重申带薪休假,并且将落实带薪休假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可见,“带薪休假”制是大势所趋,顺应了民心取向。

眼下,公众最担心的是全国统一步调的节假日没有了,而自选带薪休假的政策也兑现不了,撤销全国假日办的初衷根本无法彰显。倘若如此还不如享受原先全国“一盘棋”的法定节假日的保障。

因此,撤销全国假日办还只是“顶层设计”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关键是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国民真正享受到改革红利,提高幸福指数。否则,撤销假日办的初衷就无法体现,勾兑成了“换汤不换药”。

 

【启示与思考】

撤销“全国假日办”,建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非是简单的变更机构名称,也并非是仅限于召集人、成员单位的提格和扩容,而是政策的适时调整,即从过去的黄金周“集中式”休假,向今后的“带薪休假”转变。这显然是休假制度的一大进步,也契合了民意的期待。

2000年,随着“全国假日办”的成立,也催生出了黄金周制度。然而,从14年前的欢欣鼓舞,到如今多角度解读和审视,“集中式”休假的“硬伤”,带给国人的痛感越来越强烈。黄金周的拥堵,挪假的折腾,让人苦不堪言。可以说,如今人们对黄金周怀着“爱恨交加”的复杂感情,在享受假日福利带来愉悦的同时,“黄金苦旅”也令他们望而生畏,无疑降低了国人的休闲质量。换言之,人们在肯定黄金周意义的同时,也呼吁对现行的放假安排进行合理调整,建立更加科学化、多元化、个性化和人本化的休假制度。因此,尊重和实现民众意愿,改良休假制度,显得尤为迫切。

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务院这次调整相关机构和政策,是对过去休假制度的一种反思。今后的“际联席会议制度”,一方面,严格执行《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并对法定节假日做出科学安排,如在我国现阶段,不妨试行“零存整取”式弹性休假制度,有助于严格落实劳动法的规定;另一方面,督促各地认真落实《带薪休假条例》,对带薪休假制度,也可实行“零存整取”,最大限度地分流和缓解“集中式”休假带来的资源和空间紧张,充分保障公民的休假自主权。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9/7817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