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各地动态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09月19日 13:57

 

【编者按】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指导原则。在昨天举行的上海市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以总书记讲话为指导,努力做好“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老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 加快推进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苏明

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并以此作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前提。

上海教育系统将以总书记讲话为指导,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全体教育工作者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掌握扎实学识、永怀仁爱之心。

在树立坚定理想信念方面,全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自觉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师生交往之中,润物无声地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引领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全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自觉追求成为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每一位教师都要把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作人生的最大价值,把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当作人生的莫大乐趣,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在掌握扎实学识方面,全市教师都要努力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教师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特别是要注重自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营养、增强底蕴。

在永怀仁爱之心方面,全市教育工作者都要自觉地把真情、真心、真诚贯穿在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关爱每一位学生、读懂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以仁爱之心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以仁爱之道启迪学生的智慧之光,以仁爱之情感染学生的向善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上海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着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各门课程之内,渗透到学生思想认识之中,落实到学生言行举止之上。

2005年以来,我们以推进实施《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纲要》为抓手,着力在每一门学科课程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内涵,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育德功能。在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后,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更加重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呵护青少年学生的文化基因,为此,我们将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着眼长效机制,制定实施相关文件。9月17日,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在全市教育系统印发了《建立完善本市教育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着眼建立长效机制,突出抓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举措。我们正在按照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部署,研究制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10月底前将出台。这一文件立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覆盖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和各学科,遵循启蒙、认知、认同、自信、使命循序渐进的方法,大中小学一体化地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是在中小学课本教材中更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让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更好地浸润学生心灵,上海汇集了一批大中小学专家的力量,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编撰,小学到高中共十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课本》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并将首先用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

三是在学生校外教育活动中更加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我们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包括:建立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通过民族文化微课程制作、传统手工艺展示、民族文化展演等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上海市中小学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评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项目。

四是在教师培养培训中更加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前些年,我们通过制定《关于提升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若干意见》,对广大教师加强以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为重点的培养培训。接下来,我们将按照总书记“四有”要求,着眼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与教师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业发展紧密结合。

上海教育系统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教育的期望和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努力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植根文化沃土,挺直为师脊梁

□于漪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教师节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他说,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这番话真是说出了要做好一名人民教师的根本。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也学做了一辈子的教师,我真真切切体会到,选择做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教师的理想信念首先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自己成为堂堂正正的、有理想、有文化、有追求、有底蕴的人,才能对学生言传身教,共创美好未来!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人有了脊梁骨才能直立行走;人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精神支柱,就能成为真正的人。而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就是教师育人、育德的深厚沃土。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与五千年中华文化一脉相承,里面很多优秀基因就是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中优中选优,选出来的如中国优秀文化中整体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克己奉公、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敬老尊贤、重友睦邻的伦理精神,宽宏豁达、敬业尚群的处事精神,虚怀若谷、博采众长的学习精神,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孜孜不倦的创业精神,和而不同、刚柔相济的宽厚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均为宝贵财富,与此同时,我们又吸收了人类先进文化。记得2010年世博会,我有幸在庄严壮美的中国馆上了“世博一课”,站在“清明上河图”前讲述北宋风俗画的极致,沉浸在无与伦比的中华文化中,我深深感到生活在这样一个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是多么骄傲自豪,多么幸福。因而,我们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自己的行动培养一代代学生成为能够传承民族魂的现代中国人。

如何将文化基因植入孩子生命中?我认为,必须从学科入手,并且首先在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中贯彻落实。上海历来重视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2005年起上海制定实施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要求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要在思想政治课上有体现,同时要融入所有的学科。通过有机的融合,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厚和魅力;知道我们的根在何处;知道我们该如何面向未来。

更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我的同事前段时间告诉我,上海有一批专家已经用两年多的时间,正在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课本》,这套课本同时还配了朗诵的光盘。

总之,“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为人师者,要尽心尽力以精彩的课堂教学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铸就学生脊梁,以自己的赤诚与智慧谱写教育的新华章!

(作者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德才双修 不负使命

□张民选

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做好老师要有扎实的学识,这为提升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对于总书记提出的做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这“四有”要求,我高度认同,深以为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修身法则、行为指南。我曾做过中小学校长,后来又担任了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在我的校长生涯中曾与许许多多好老师共事,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到,好老师确实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却共同具有总书记所提出的四方面要求。

在理想信念方面,他们都有为国育才的价值追寻。我认为,献身人民教育必须要有崇高的社会理想。我所接触的众多好老师在这方面做出了高尚示范,他们大多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不少好老师在自己科研顶峰期毅然全身心回到三尺讲坛,他们告诉我,一个人在科研上的成果固然能造福人类,但能把一代代年轻人培养好则能出更多的成就奉献社会,价值更大。

在道德情操方面,他们具有修己安人的人文素养。我认为,我们所有教师都要立志做“人师”,不要满足于做“经师”。好的老师应该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有些话甚至不对父母讲也愿意跟老师讲。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不可能的。惟有老师人格高尚,才可能让学生心灵纯洁。我想我们每位教师应该时刻把“假如我是学生,假如学生是我的孩子”作为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只有如此,你才会努力以优良品质塑造学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学生、以公平态度对待学生、以自身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也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在扎实学识方面,我认为,教师要为学生“授业”、“解惑”,就必须有深厚的学养做教学工作的坚实基础。对此,教师首先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解”学生人生之“惑”,要比教师“授业”更重要,给每个学生以人文关怀,解学生人生之“惑”,与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其次,也要掌握精深的学科和专业知识。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科有着深刻准确的理解,对所教知识具有全面系统的把握,才能吸引和感染学生,才能教会学生正确的知识。如果教师知识不扎实、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

在仁爱之心方面,人们常说“教育植根于爱”,当好一名教师,就要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做人生的最大乐趣。可以说,教师只有有爱,才能点亮学生的心灵,也才能有不断创新、进取的原动力。根本上说,不管何种激励机制,都不如、也不能替代教师内在的使命感、责任感。教师有没有职业理想和兴趣事实上是至关紧要的,有了这份理想和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关爱每一名学生,我们每位教师就会始终带有激情和快乐来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在甘于平凡中享受高尚,在甘于寂寞中体验丰富,就会像孔子所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

 

以德施教 以情育人

□谢小双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讲话中强调,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对此,我深有体会。我所管理的是两所特殊的学校,尤其是上海市辛灵中学,这是一所招收9种不良行为学生的特殊学校。2008年1月,我临危受命时,曾站在校门口迟迟没有踏进校门。因为我一直在普通中学工作,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学校有些不知所措。当时学校曾因管理不善而没有生源面临拆并,不少学生因厌学而逃学甚至走向犯罪的边缘……老师们更多的只是监管学生,可以说学校、学生、教师,这里的一切都和普通学校里的情况相去甚远。但最终我还是鼓起勇气走了进去,因为我是一名校长,一名教师。我深刻认识到,这里是育人的学校,不是改造犯人的监狱。尤其在我家访以后,我和老师们才了解,其实这些孩子并不“坏”,他们很需要温暖,很需要家的感觉。所以,我和我所有的同事都必须以德施教、以情育人。于是我着手转变以往这里教师管教学生的做法,形成了以学生自主管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新模式。我们学生们轮流当值日班长、轮流当升旗手,轮流当班长,配合老师自主管理。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活动中。全校师生一起动手,精心设计创造了具有辛灵学校特色的墙壁文化、走廊文化、楼梯文化、宿舍文化、教室文化、餐厅文化等,使整个校园形成一种不开口说话的育人文化。学生们感受到了被尊重的感觉,也在融入校园生活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很多学生来了辛灵以后,从原来的自卑胆小走向了自信自强。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心认同总书记所讲的: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看到如今一届又一届的中考考生取得合格的成绩,这是让我从心底深处感到光荣和自豪的事情,有了情和德相互交融,我们特殊教育才能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也才能既尽力治标、更用心治本。

(作者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辛灵中学校长)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刘宪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经过数十年的教学生涯,我对这一阐述理解尤为深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更要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如果要做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你必须始终站在讲台上,这不仅需要“体力”的支撑,还需要有敢于面对学生“不留情面”的打分、不断接受学生对你评价的勇气。这种压力正是一种督促自己不断努力与进步的动力:时时告诫自己不能松懈,只要站在讲台一天,就力求将课讲到精致。对此,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在我看来,学而不厌,既要勤于学,也要精于教。从勤于学而言,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时把握学科最新的发展状况,在更高的层次上安排设计教学内容。可以说,要让学生心目中将你视为好老师,无论如何不能缺乏持之以恒、勤奋刻苦的学术态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己知识的不断更新,并保持知识“源头”的“活水”持续喷涌,也只有这样方可做到教学相长、游刃有余。从精于教来说,知识是相同的,但是教学方式可以丰富多彩。我们的老师如果能够做到“不吃老本”,力争每堂课都有变化,用鲜活的案例充实课本知识,用紧凑的提问促使学生思考,用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就不相信上不好课。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

读懂学生 用爱尽责

□祝郁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对此,我的实践体会是要把读懂学生和用爱尽责作为两大关键,要把教书育人当作是一个“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滋润生命”的过程。在读懂学生方面,我们的老师关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对于学习困难、行为偏差的学生,老师们从不轻言放弃,义务补课、促膝谈心、家庭教育指导已经成为每位老师的自觉行为。对于学习特别困难的孩子,老师们还会富有爱心地为他们单列课表、个别辅导,把自己的解读体验和知识背景用动情的语言和亲切的目光传递给学生。老师们坚信“多一把尺就多一批成功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有进步的梦想,使学生在心智成熟的同时体验和收获成功的体验。在用爱尽责方面,老师们说“在迎园中学做教师,我们不是把教师当做职业来做,也不是当事业来做,而是当做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乐此不疲的生活方式。”教师们就是用这样的精神状态教书育人。今年暑假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在寻找本学科课程的突破点,以语文学科为例,一个暑假教师们收集了全国各地十几套语文教材结合已有资料,从阅读、写作、演讲、古文方面重新编写了适合迎中学生的校本课程。老师们为孩子们制定了迎中四年经典阅读书目,以及精读篇目和自读泛读篇目,整个暑假假期,所有语文老师分工合作,对书目中所有的名著一一精读,教师们尝试着用语文改变孩子们的生活,让他们成为有着终身阅读和写作习惯的人。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每位老师更是爱之乐之,在享受中提升生命的质量。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19/7817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