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乞讨月收入过万,该反思什么?
2014年09月22日 14:55
【网络热点】
【事件介绍】
乞讨老人蹲邮局数成堆零钱 1月至少汇1万
近日,一位老人蹲在邮局大厅内清点大堆零钞的照片被发到网上,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记者多方证实,这名老者常年在西客站附近乞讨,而他也总是提着大袋的零钞,不定期到建国门内大街的邮局点钞汇款。
有职员表示,中秋过后,老人因零钞太多,曾一连三天到此清点汇款,网传照片应该就是这期间所拍。
老人蹲大厅数成堆零钞
老人蹲地上清理零钞的照片,来自一位媒体人的微博。
照片中,一位六七十岁的老者蹲在邮局大厅内,身前是成堆零钞,其中多为一元的纸币,其次是五毛的。老人披着一件深蓝色衣服,裤管卷到膝盖处,额头和膝盖都有疤痕,身旁,则放着几个超大的塑料袋。
发布照片的媒体人称,这是在建国门内大街邮局偶遇到的,照片中的老人来自江苏,靠乞讨为生,每月能往家汇款万元左右。
15日,这家邮局的多名职员向记者证实,这名老者确实经常来此向老家汇款,“全都是零钞,每次都堆在地上数钱。”
一名职员称,老人每次来存钱,八点半准时到营业厅门口等着,钱用一个黑色的大垃圾袋装着,钱多为1元的纸币或1元的硬币,还有5元、10元的纸币,有时也有一百的。
中秋后连续三天汇款
一名邮局职员称,很多时候老人把零钞堆在地上先数,再交给柜台汇款。“谁帮他数钱就给谁100块的小费。”他说,以前邮局一名保安和老人的关系很好,每次存钱,这名保安都会帮忙清点,而营业员不忙时,也都主动帮老人清点,“我们当然不会收小费。”他开玩笑说,老人已然成了大客户。
有知情者称,老人每月汇款额在万元左右,而逢年过节,老人拿来的钱更多,有时能到两三万。老人曾讲过,他靠乞讨来的钱供家里的三个大学生,家里盖了两层楼房,乞讨的钱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一名职员称,中秋过后,老人曾一连三天来汇款,“9月10日他蹲在角落数了一天没数完,只把数出来的钱汇了,然后12日、13日又接着来了两天。”
老人常年在西客站乞讨
真如他们所说,老人这些零钞都是乞讨来的?
这家邮局一位保安提供了一条线索:他曾见到这名老者在西客站附近乞讨。
15日,记者拿着老人蹲地数钱的照片,来到西客站寻找,多名车站工作人员、执勤民警及保安,均表示这名老人常年在此乞讨。
“这老头收入不错,在西站这边乞讨好多年了,差不多每天都来,他经常偷偷溜到2层的候车室去乞讨。”在西客站南广场,一名执勤民警一眼就认出了照片上的老人。
西客站进站口的一名工作人员称,老人常年活动在西客站这边,一到饭点,就到天桥上乞讨,“他人很瘦,看上去很可怜,就跟路过的人要钱说买饭吃,这里的商户都知道,肯定就不给了,但是坐车的乘客不知道,很多人都掏钱。”这名工作人员说,很多年前就经常看到老人,但他具体什么时候来的,什么身份并不清楚。
一名车站保安说,昨天他还在北广场的天桥上见到过老人,“那家伙,磕头时候是真磕啊,额头和膝盖上有很重的伤疤。”
因为已到晚上7点,这名保安说一般这时候老人已经离开了,具体住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但可能是附近的天桥底下或者西客站地下大厅。
遗憾的是,记者走访了附近多个天桥及车站地下大厅,均未能找到这名老人。
谁泄露了乞讨老人的隐私
很明显,这位因清点成堆零钱成为“网络红人”的乞讨老人,是一位职业乞丐。每月动辄上万的收入,让人不得不感叹乞讨这行真挣钱,说不定也会让不少打工者甚至包括一些白领自叹弗如。
职业乞丐之所以能够风生水起、财源滚滚,一方面是利用了好心人的善良,另一方面也是钻了相关部门管理不力的漏洞。虽然现行法规对这种行为并未作出明确界定,但职业乞丐并非真的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他们只是把乞讨当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或者说是发家致富的“生意”。他们的行为已经涉嫌欺诈,不仅应当受到道德的谴责,如果屡教不改也应予以一定的处罚和制裁。彻底消除职业乞丐,一是要对需要帮助的真乞丐给予救助,二是要对职业乞丐一律以欺诈论处。这需要公安、民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协作联动,而不仅仅是靠网友和媒体曝光声讨。
不过,虽然职业乞丐非常可恶,应当予以声讨和抵制,但相关单位随意泄露乞讨老人隐私信息的做法,其性质更为恶劣。每月汇款万元左右、逢年过节可达两三万,如此知根知底,所谓的“知情人”即便不是邮局的工作人员,其信息恐怕也是来自邮局内部。否则,他不可能掌握到如此全面而准确的信息。而身份已经确认为邮局职员者称,“老人每次来存钱,八点半准时到营业厅门口等着,钱用一个黑色的大垃圾袋装着”——时间、地点、特征,都透露得清清楚楚。万一有心怀不轨者据此伏击抢劫老人,泄露信息者是否也该承担连带责任?毕竟上万元的现金对某些人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职业乞讨者也有隐私权。作为邮局,理应对所有的客户一视同仁,除非是公安等部门对此进行调查,否则不得擅自泄露任何人的隐私。试想一下,如果邮局可以随意将客户的汇款时间、金额等信息公诸于众,今后谁还敢去办理业务?网友将老人数钱的场面拍照上网、媒体对此进行追访,可以起到提醒公众、避免上当受骗的作用,但也须守住边界,不能侵犯到对方的合法权益。这是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乞讨月收入过万,政府该管吗?
除非全面禁止人们陷入困境后将乞讨当做自救手段,否则“职业乞讨”很难杜绝。要维护一个社会必要的善意,这种欺骗式乞讨,可能是不得不容忍的“错误”。
丐帮,在武侠小说里,通常是侠义的化身。金庸老先生塑造的“九指神丐”洪七公,更让无数武侠迷尽折腰。把乞讨行当如此神圣化,曾让现实中很多正人君子不理解。但现实的丐帮远不如小说里那么受人尊敬,关于怎么对待乞讨的争论隔三差五就会来一轮。
一些职业乞丐收入可能高过普通打工者,早就不是什么新闻。很多人走在街头,面对乞讨人员时,已经不知该不该伸出援手。央视报道之后,一些网民也提出,这些职业乞丐编造可怜身世,属于欺诈。也有专家建议,公共部门应该介入。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该不该允许“职业乞丐”的存在。有人会说他们有劳动能力,却不创造社会财富,是不道德;但也有人会说,别人可以选择施舍与否,但不能剥夺别人的选择自由。
“职业乞讨”的范围如何界定?长期乞讨人员,不论是真穷还是假穷,都把乞讨当成了一种职业。很难以“职业”与否把“假乞丐”区分出去。如果按照贫困程度来区分,贫困到什么程度乞讨是正当的?每天收入超过多少乞讨就是不正当的?或者,年龄、残疾到什么状况,乞讨就可以容忍?
就算洪七公再世,召开个丐帮英雄大会,大概也拿不出个服众的方案,确定把哪些人清理门户。
可见,除非全面禁止人们陷入困境后将乞讨当做自救手段,否则“职业乞讨”很难杜绝。即便勉强去管,也要付出过高的管理成本。要维护一个社会必要的善意,这种欺骗式乞讨,可能是不得不容忍的“错误”。
也有人说,政府设有救助站,穷困者即便不乞讨也有地方可去。可别忘了,政府的救助要纳税人支付。如果能让社会有善心、有能力的人,承担更多的救助责任,政府可以省下纳税人的钱干点别的,又有什么不好?
当然,对于“职业乞讨”中另一种犯罪行为,管理是必要的。此前媒体报道,在东莞等地有犯罪团伙诱拐强迫别人乞讨,甚至残忍地将幼儿打成残疾,变成乞讨工具。这种行为已经和“职业乞讨”无关,而是一种有组织的犯罪,乞讨只不过是最终端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类犯罪,才是需要执法部门介入并加大打击力度的。
别因乞讨老人“业绩” 冷落了真乞丐
乞讨老人月收入过万,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批评、指责、甚至谩骂,各种情绪瞬间填满新闻后面的留言板。很多人都表示,从今往后再遭遇乞丐,无论对方看上去多么可怜,绝对不会再给他们一分钱。可以理解网友的这种心情,乞丐都月收入超白领,咱们还在这充大爷,同情人家,可怜人家,施舍人家,每次听到这样的事情,总会让人产生爱心被欺骗,善良遭打劫的感觉。但是如果因此就视普天下的乞丐都为骗子,大家遇到“丐帮”弟子都绕道走,在我看来,那样的话就有点矫枉过正了,甚至有为自己的冷漠找借口之嫌。
武侠小说中,丐帮尚有净衣派和污衣派之分,有阴险狡诈,十恶不赦的全冠清之流,亦有拿着打狗棒走街串巷辛苦讨饭吃的普通帮众。现实中也是如此,不可否认,确实有人将乞讨当做职业,装病扮残,哭穷秀悲惨,编织各种谎言,骗取同情,敛取钱财,转过身来就用这些从好心人手里骗来的钱大吃大喝,大加挥霍。严格地说,这些人都不能算做乞丐,而是属于骗子行当,对他们不光是要进行道德的谴责,还要施以法律的制裁。
同时,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能回避,那就是有些人确实是走投无路才加入“丐帮”的,他们或是因为家庭变故,或是因为身体的残疾,以及种种无奈才不得已放弃尊严,在街头卑微地乞讨。如果我们因为对职业乞丐的憎恨,而对所有的行乞人员一概横眉冷对,很可能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陷入绝境。
月收入过万乞讨老人一人的辉煌“业绩”代表不了“丐帮”整体,他的“富足生活”不具代表性。当我们迈着健全的双腿走在街头,当我们一家人守在一起温馨地吃着晚餐,可曾想过,就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可能正有人因为身体残疾,因为年龄衰老,没钱吃饭,无家可归。千万别冷落了他们!
【启示与思考】
老人,一个值得被全社会尊重的群体,现在却干着最没有尊严的乞讨工作。的确,我们看到了老人乞讨的收入不菲,但同样看到了一个老人由内而外的衣衫褴褛。“月寄万元回家”恐怕就是一个打拼十几年的“天子骄子”也难以做到的事情,一个乞讨老人却做到了。为此他放下了尊严,为此我们应该反思。
老人在外乞讨,家里的成年人干什么去了?老人在外乞讨,照顾老人的那些福利到哪里去了?三个大学生让一个老人乞讨供养,他们的“圣贤书”是怎么读的?“贱养富”的怪象,让我觉得有太多问题无法解答。
我永远不相信尊严是商品,然而现在很多的尊严却正在被贱卖。卖尊严者,有的是因为懒惰,有的则真是出于生活的无奈。在乞讨老人身上,我还无法区分他是因为懒惰,还是出于无奈。然而,就如同一个朋友看到新闻后说的,他不该被同情,因为还有那么多的老人,几十岁的人还在外边靠双手讨生活。例如,很多小城市的环卫工,他们大都是城边村里的老人。不过,扫大街远没有乞讨挣钱多,但却如同乞丐一样没尊严,有些甚至还不如乞丐。
听闻“乞丐老人月寄万元回家”后,我们应该反思,为尊严反思,为生活反思。我们的社会,应该给所有人树立这样一个明确的价值观,尊严应该永远高于金钱。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22/7819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