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副市长失联 暴露体制内监管缺陷

2014年09月23日 14:26

 

【网络舆情】

【事件介绍】

1

洛阳失联副市长 孩子出国妻失踪

8月初至今,洛阳市副市长郭宜品失联已40余天。8月5日,洛阳市成立“8·5专案指挥部”,对郭宜品及与他一起失联的地产商俞国强及一名为张振强的男子进行排查。副市长因何消失?知情人士称,郭宜品被列为网上追逃人员的原因是涉嫌收受贿赂。该人士还透露,9月15日,与郭同时失联的俞国强及张振强向警方自首后交代,他们是应郭宜品的要求送其离开河南,后来郭就无法联系上。

据新华社报道,此次郭宜品请假失联后,洛阳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的请销假管理。洛阳市要求,市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离开洛阳,要提前3天向市长请假;请假超过2天的,要再向市委书记请假。

其妻办假身份证失联

今年2月,郭宜品由伊川县县委书记调任洛阳市副市长,分管洛阳市安监局、市煤炭局、市环保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局)及市地震局,其最后一次公开亮相是7月31日。洛阳市安监局官网显示,郭宜品作为分管副市长陪同省安委会人员检查工作。媒体报道称,约7月底,郭宜品曾向市长请假,称要带长期有病的母亲去北京看病。几天后,有人给郭打电话,发现郭已联系不上。

洛阳当地一名知情人士从警方得到的消息称,郭在失联之前可能已经获悉自己将被调查。该人士透露,郭可能是在与某省里官员正常人际交往中偶然察觉到有些不对劲的。该知情人士称,郭失联后,警方排查了郭的家庭,发现郭的孩子早在国外,其妻也不见踪影。其妻早已通过当地公安的关系,办理了假身份证件,“现在警方还在比对郭宜品的信息,看其是否也办理了假身份证。”

一名洛阳当地媒体记者称,有洛阳市政府官员透露,郭失联后,河南省要求洛阳市写有关郭宜品失联事件的情况说明,“写一遍被打回来一次,写了10多次上面都不满意。”

主政伊川掀拆迁浪潮

今年52岁的郭宜品,曾在洛宁县任职17年,1998年调职栾川县,2007年调任伊川县委副书记,随后担任伊川县县长、县委书记。“郭在伊川的7年,是伊川大拆大建的7年。”9月19日,伊川县一名干部称,郭喜欢招商,拆迁力度很大,四五年前,县城周边还是田舍,如今已高楼林立。

该干部介绍,2011年伊川县滨河新区开始基础建设,实施了路网、桥梁、景观水系等六大基础设施项目和百幢高层工程、龙门一号大型城市综合体等项目。据媒体报道,到2012年,全县共建成104栋高楼,其中有相当数量是房地产工程。多名当地官员称,郭宜品大力推进龙门一号工程,并与该工程开发商关系密切。该项目由河南天地辉煌置业有限公司承建,位于伊川县北大门,计划总投资13.5亿元,占地面积800余亩。

大规模的建设背后,是频频出现的强拆强征问题。但郭宜品任职伊川期间,当地成立“训诫教育中心”关押上访人员。“好多被关进训诫中心的上访者都是失去土地的百姓。”伊川县一名知情人士透露。

 

市政项目亲友分羹

洛阳当地知情人士透露,9月15日,与郭宜品一同失联的开发商俞国强及名为张振强的男子前往伊川县公安局自首,并称他们是应郭宜品的要求将郭送离河南的。伊川县多名官员透露,“俞国强跟郭宜品的亲密关系人尽皆知。”在郭宜品的照顾下,俞的地产生意越做越大,伊川县招待所等多个政府项目都是俞国强建起来的。

除了关系密切的地产商,郭宜品的亲戚也被指以不正当竞争获得市政工程。伊川人赵志辉的父亲告诉记者,去年8月,赵志辉曾举报郭宜品授意亲戚参与洛栾快速通道伊川境内段路灯招标项目,并高价中标,牟利超千万。此外,伊川县先锋渠更换汉白玉栏杆的项目没有公开招标,最后施工的也是郭宜品的亲戚。

“官方对这事没公开回应,但举报者(赵志辉)被抓了。”一名知情人士称,2013年9月,郭宜品亲自指示“处理”该网友,“郭宜品和有关部门商量了一晚上,这名网友10余年前贷过一笔款,金额两三万元,后来这笔款没有按指定用途使用,郭就指示按银行诈骗罪对其进行逮捕,至今未放回。”赵志辉的父亲证实了这一说法。

开发商行贿谢“关照”

郭宜品的开发商朋友不止俞国强一人。2013年前后,有人举报称,伊川县正建设新的政府办公楼,该项目的建设方是伊川立奇置业有限公司,政府以500亩土地置换这座办公楼。彼时中央已对新建豪华办公楼严加限制,为掩人耳目,该项目以企业商务写字楼的名义报批,命名为立奇商务大厦。该办公楼单体建筑面积达到16万m2,而人民大会堂建筑面积为17.18万平方米。

去年6月,伊川县立奇置业有限公司做了回复,称立奇商务大厦“与各级政府没有任何关系”。记者多次联系伊川县立奇置业有限公司,均未获得回应。而在郭宜品失联后,公安部门将其列为网上追逃人员,同时发布的追逃信息显示,2012年5月,来自伊川县立奇置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张金元,为感谢时任伊川县县委书记的郭宜品在该公司投资的伊川县政府办公楼和住宅小区项目上的关照,向其行贿500万元。

但在公开场合,郭宜品常标榜自己廉洁。2011年8月,时任伊川县委书记郭宜品参加由洛阳市纪委、市监察局主办的“向人民述廉”节目录制,现场称,他已参加工作30年,现有一套138平方米的住房,并表态说工作中没有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收受干股。

郭宜品主政伊川县期间,2010年发生伊川矿难,致44人死亡、4人失踪,郭宜品因此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但洛阳市多位官员称,这一事件最终未影响其仕途。

副市长失联,真相莫再迟到

反腐声势之下,违纪官员失联并非孤例。但是一个地方的警方满大街搜寻一个副市长还是闻所未闻。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离奇事件曝光之后,当地方面的一些反应和应对更是匪夷所思,令事件的种种疑点骤升。

如果说问题官员迫于被调查的压力,孤注一掷提前逃窜是一种偶发现象,那么,当这样事件发生之后,消息的公布却是源自网友的网帖,而非官方的正式公告,无论如何,都难以被视为是“意外”事件。官员失联的一个多月后,才被蹊跷的网帖曝光,退一步想,如果郭在这一个月以内已经被找到,失联一事是否就永难公之于众?如此珊珊来此的“透露”,是否证明当地一开始低估了官员失联的严重性?而在这期间,事件又经过了怎样的转变,当地的应对发生了什么变化?

较之于当下众多问题官员在事先“毫不知情”下的被调查,郭的提前失联,显然构成一个鲜明的反差。到底是如一些质疑所显示的,郭此前就已被双规还是自知被调查才闻风而逃?如果是提前知晓会被调查,那么这样的信息又是通过何种渠道获得的?且其同时与两名商人一起失联,就更令人遐想。这之中是否有相关反腐调查信息的违规外泄,值得深究。

 

从郭的任职表现来看,其被调查或是意料之中。其在担任伊川县委书记的2010年3月,就因伊川县国民煤业公司发生特别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而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2013年8月,又被举报成立“训诫教育中心”,用来关押上访人员。然而,就是这样一名屡遭举报的官员,在该县各界人士的测评中,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满意度却高达99.2%。一边是遭遇民众的举报,一边是在测评中接近“满分”的评价,如此失衡的官员综合评价,为何未能适时引发相关部门的重视,而是在升职三个月后出现失联的局面?

难以想象,一个属于省管干部的副市长,才失联一个多月后才被公众知晓。这对于政府信息公开不足的提醒无疑是刺目的。据报道,郭本来挂帅治理洛阳市的三轮车非法营运现象,并要求每天开会,但从7月底开始,包括当地主要领导在内,都已经联系不上他,会议也就停止了。一项重点工作就因为一位官员的离奇失联而停止,也未见任何向公众的解释,当地如是低能见度的政府信息公开现状,或为郭的悄然失联埋下了伏笔,也是其能够成功失联的大背景之一。

据当地官员透露,“大概在7月底,郭宜品向市长请假,说要带母亲去北京看病,已经约好了医生。”看来郭的失联已经是蓄谋已久。面对这样的出走准备,相关方面为何未能提前洞察?这对当下的反腐工作无疑提出了警示:切莫低估一些问题官员对于反腐调查的应对能力和反应。

副市长仍旧处于失联状态,但当地的官方网站,已找不到其名字和简历,这足以证明此前相关方面对于郭的违纪行为并非毫不知情。删除简历算是一种逼不得已的“切割”。然而,在反腐的严峻形势下,一名官员的离奇失联,无论如何都应该是一起责任事故,这恐怕是无论如何都难以切割的。借机审视反腐工作中所可能存在的漏洞,殊为必要。反腐日深,对一些问题官员的可能失联和逃窜倾向,相关方面更需要作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阻滞。而就政府的信息公开而言,如何真正使得官员的行踪被纳入看得见的监督之下,郭的失联正是一个典型的反例。

副市长失联,众多猜疑与遐想仍旧在发酵。如今,追查郭的同时,相关方面也应该尽早公开这次失联事件的来龙去脉,否则,一名可能严重违纪的失联官员,再搭上整个当地政府的公信力,实在得不偿失。同时,这次事件所呈现出的发生链条,更警示官员管理的信息公开,仍亟待强化,这应该是审视此事所不能或缺的公共反思。

副市长“失联”月余,谁该“知情”

“副市长去哪儿了?”这绝不是一档电视娱乐节目,而是一出现实版的官场“戏剧”。而且,同时“失联”的还有两名房地产商,政商“组团失联”自然是咄咄怪事。想必,这不引网络媒体的强烈关注和社会公众舆论的质疑都难了。

当然,对于这“失联”的副市长,民众舆论更多关注的是他到底到哪里去了呢?是被相关部门带走调查还是“畏罪前逃”了呢?虽然,当地警方已成立专案组,并挨村挨户的排查。但目前仍没有发现其半点踪迹?这着实令人不敢恭维。

作为一名堂堂的副市长,竟然在“失联”一个多月后,当地相关部门还不详其所在。而且,该市政府“对其是否被调查”更是表示不知情。试想,相关部门的“不详其所在”本身就不正常了,更何况是作为其供职的市政府呢?那么,这“失联”月余的副市长,谁又该“知情”呢?

据报道,一名官员透露,“大概在7月底,郭宜品向市长请假,说要带母亲去北京看病,已经约好了医生。”因为郭母确实久病,市长就准了假。由此来看,其在7月底向市长请假要带母亲去北京看病,很显然是早就谋划好了的。那么,相关部门对于副市长的“失联”,究竟是真“不知情”还是在懵懂无知?更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特别是在中央巡视组巡视河南后的反馈“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生活作风腐化、买官卖官问题突出”等问题,以及洛阳市委常委、秘书长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的背景下,当地相关部门更应卡紧官员外出的“关口”,但是,为何就让其就这么轻易的“跑路”了呢?

而且,通过其从政经历的情况来看,原来也是一个“多面”官员。其不仅受到过“严重警告”党纪处分,更是因近满分的“述廉满意度”而备受“瞩目”;不仅未因多次举报而仕途失意,反而还平步青云……如此“多面”的官员本应受到特别的关爱和关注,但其却能在“失联”月余而让人仍不详其所在。想必,作为其供职的单位和负责干部日常管理和监督的部门也就难辞其咎了。

正如有评论认为:“没有当初的带病提拔,就不会有今天的挨户搜寻”。而“找到一个失联的副市长容易,但是,找回失联的民意,却会难上加难”。所以,对这些“知情而不报者”更应追责问责。否则,如何经受得起“洛阳亲友如相问”?又如何经受住民意信任的“拷问”呢?

“洛阳副市长失联”让谁反思

洛阳副市长失联,经网络传播发酵已成网络热点。有网友甚至对此调侃称“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躲猫猫”。郭宜品为何失联、何时失联,目前尚未有确切的官方消息。但洛阳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已将郭宜品的名字及简历撤下,以及警方“大动干戈”地满世界排查找人,无不显示郭宜品的失联引人关注且非常蹊跷。

其实,官员失联、失踪、外逃,如今已屡见不鲜。近年来,广东、云南、湖北等多个省份均曝出过类似官员失踪、失联事件。比如,广州市花都区政协主席王雁威去年6月通过区政协办公室向区委请假治病后,曾一度“失联”数月。

与以往官员“单枪匹马”失联相比,郭宜品失联案更具关注度。官员与商人“勾肩搭背”,本就易让人产生“官商暧昧”的遐想,更何况此次郭宜品携两名房地产商同日“组团”失联。而更值得玩味的是,郭宜品失联后,当地政府却近乎“失明、失聪”。此外,针对副市长失联事件,当地有关部门的表现也遭网友吐槽。报道显示,警方通报的失联日期是今年8月5日,而网络曝出警方开始专案排查失联人员的日期是9月13日。堂堂的一个副市长光天化日之下失联月余后,当地政府才想到要发布“寻人启事”,这种“迟钝反应”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当地有关部门的官员是在观望什么,还是期待郭宜品等“浪子回头”?毕竟,分管安监、煤炭、环保等重要职能部门的副市长职位,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闲职,而是“热得发烫”的职位,难道这么长的时间里其分管领域都“闲来无事”吗?

公开资料显示,现年52岁的郭宜品在洛阳市副市长位置上不到半年。郭宜品在2010年任职伊川县委书记期间,因为一起煤矿事故受过党纪处分,其后民众屡次举报其成立“训诫教育中心”用以关押上访人员。难怪有民众质疑“‘有病’的郭宜品是如何被提拔成为副市长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初在118名该县人大、政协、退休干部、农民代表等各界人士的测评中,郭宜品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满意度竟高达99.2%。如此“完美”的官员,何以沦落到如今的“躲猫猫”呢?这岂不是对99.2%的述廉满意度一种莫大讽刺吗?

毋庸置疑,目前虽尚未有消息坐实郭宜品等三人因涉腐“失联”,但“失联副市长”这只官场麻雀仍具解剖价值。我们或可藉此追问官员述廉是不是流于形式,探寻一些地方的监管者对“官员失联”为何“失明”的深层原因,反思“官员失联”为何能变成“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探求针对官员财产转移甚至“裸官化”能否建立事前预防屏障等。唯有认真解剖,寻求对策,方能让“官员失联”的怪相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

 

【启示与思考】

近年来,官员“失踪”案件屡见报端,已经不算什么稀罕事儿,尤其是今年我国反腐的力度空前高涨,官员“失踪”可谓接二连三。此次,网曝洛阳市副市长郭宜品已经“失踪”一个月,当地成立专案组寻找……有关部门一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制订措施防范官员“失踪”出逃,一方面官员却持续不断“失踪”,这是为何?

事实上,官员失踪已经有苗头,一些官员贪腐甚至裸官多年,并且被不断地举报,但依然未能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被作为“可疑分子”加以调查,暴露出了体制内监管的缺陷。就像报道中郭宜品在2013年担任县委书记时就曾遭到举报却没有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甚至高升为洛阳市副市长。在我国现在的监督体系下,上级监督太远,下级监督太软,平级监督无力,官员处于事实上的监管失控状态。同时,在官员“失踪”之前,必定会有很多“征兆”和蛛丝马迹,但也是由于日常监管不到位乃至缺位,“失踪”官员们才能不断上演。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眼下最急迫的,一是要加快立法,做好制度设计;二是要强化问责,激活内部监管;三是要强化信息公开,发挥外部监督作用。唯有内外结合,前后防范,标本兼治,才能使官员失踪现象得到根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23/7821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