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楼盘“吞没”校园背后应该反思什么?
2014年09月24日 10:02
【社会热点】
【事件介绍】
部分城市“校园变楼盘”现象调查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多地不少曾经的校园已被迫让位于楼盘,被高档住宅、商业设施填满。商业地产开发浪潮中,校园如何在城市中立足?
体育场成商业广场,体校无奈迁农村“过渡”
再过一个多月,包括豪宅、写字楼、酒店、大型商场等在内的兰州城关万达广场就要在中心城区开业。而为这个项目让位的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已在外租房办学三年多,并对新校址望眼欲穿。
“特别心痛!特别伤感!”谈起“校园变楼盘”一事,兰州市体校校长李雄至今耿耿于怀。
城关万达广场所在的兰州天水北路东侧的滩尖子原属于兰州市体校及其附属中学。2011年4月,尽管百般不愿,学校还是最终搬走。2012年7月,万达广场正式开建。
眼下,在万达广场以东十几公里的榆中县定远镇,兰州市体校及其附属的兰州市第101中学的500多名师生租借了一家民办学校的场地。3年多过去了,他们对新校区可谓“苦苦等待”。
谈起体校现状,李雄一脸无奈:“别的学校都在快速发展,我们学校是原地踏步。”他说,3年多来,体校学生人数没有增加,而其附属的初中因缺乏办公及教学场所,被迫大幅度缩减招生规模。
更让他头疼的是,当初有关部门承诺,3年过渡期后可以搬到新址,可现在3年半都过去了,仍然在“过渡”。“我们租的这家民办学校今年新学期扩大招生,到明年就不再租给我们办公了。学生和老师问我‘我们到哪里去’,我无法回答。”他说。
兰州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近日向记者表示,兰州体校的新校址已选定在兰州新区,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协调,争取尽快开工建设。此外,为促进未来体校发展,体育主管部门还支持兰州体校升格为学院。对此,李雄说,原定新校区是今年5月开工,后来又说到延后到8月,到现在建设资金还没有落实。
楼盘“吞没”校园,背后牵涉多少利益?
近年来,各地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近日,“安徽黄山为救楼市迁百年名校”的消息,引发网络热议。去年,由于开发商搞中央商务区,具有百年历史的兰州兰园小学面临拆迁消失的命运,媒体报道后,才保住了校园。
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校园被开发商看中,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校园地处中心城区且面积较大,开发后有很大升值空间;二是地面建筑物少,征地拆迁成本低。
比如,1998年成为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的原浙江农业大学所在地块,去年9月进行出让。这片被开发商称为“绝版好地”的校园被一分为三,由三家企业竞得,并成为当时杭州新的总价地王。遭遇类似命运的还有浙大湖滨校区(原浙江医科大学),其地块于以24.6亿元的价格被拍卖给一家房地产企业建设豪华商业酒店,其主教学楼进行了爆破拆除。
得知自己的母校原址将不复存在,原浙农大、浙医大的校友们在网络上发帖,理解、惋惜、疑惑、愤怒……各类情绪不一而足。
谈起曾经的母校,现供职于上海一家文化单位的陈小姐也备感无奈。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小学和中学曾先后就读于长宁支路第一小学和天山中学。在她毕业、读大学、工作这些年,两所学校均已搬迁,原址建成了高档的商业或住宅。“我是1991年读的小学,这是很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一所学校,第二年就是60周年校庆。没想到后来学校就搬迁了,想起来还是觉得很可惜”。
这几日适逢开学,有网友通过微信转发一条据传是韩寒在其母校松江二中演讲时的文章,文中有一句“祝愿这所学校……永远有这么好的环境,永远不要被房地产商把这块地给买了”。这句话在社交网络引发热议。
“校园能否变楼盘”宜多问策于民
记者采访发现,校园变身楼盘,有的可归因于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和教育需求变化等因素,有的则是因为地方政府急功近利。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何文盛说,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把学校推倒搞商业开发,很快就能见效益,GDP、税收会有明显增长。而教育是长期的事业,见效缓慢,甚至难以直接评估价值。一些地方政府往往牺牲长远考量而追求眼前利益。他们也说教育重要,但只停留于理念、口头、纸面上,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何文盛说。
不少人建议,校园不是不能变楼盘,但是要依法依规,还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获得民意基础。城市管理者应根据发展实际和民生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设施,改变一些地方住宅、商业等建设用地比重过高,教育文化等公共设施用地明显偏低的不合理情况。
“校园变楼盘”只因教育短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教育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的现象。“校园变楼盘”只是现象之一,其他如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只建楼盘小区却不建学校,城镇校园建设远远跟不上其扩张的速度——校园面积逼仄、活动空间少、大班额现象严重、硬件设施落后、师资队伍建设参差不齐等等,无不令人忧虑。
笔者所在城镇这种现象尤为严重,近十年来,城镇规模至少扩大了三倍,但是公办中小学校数量却没有增加。新建的大片城区原来规划了一所学校却也因为开发商的需要变成了楼盘,导致近十万居民的孩子都要挤往老城区的学校就读。城区的一所公办初中,占地几十亩,仅有一个约200米环形跑道围绕的操场,却严严实实地挤了四千多学生,隔墙的老国有企业倒闭拍卖,竟然全部成了高档学区房的楼盘,学校愣是没分到一星半点的场地。而所有的城区小学不管是在山顶还是闹市,其活动空间都只能说是十分令人无语。
再联想到近期网上热炒的楼顶运动场、跑道,空中微型操场等,其实这都是学校的无奈之举,还不都是空间“惹的祸”?为什么学校发展总是这么难?总是被局限在狭小、逼仄的空间之内?究其原因,这一切主要还应该是为政者的政绩观在作怪,缺乏一种长远的发展目光。“为官一任,造绩一方”,在短短的三五年任期内,唯有房地产经济见效最快,GDP、税收的增长最能体现一地的经济发展、城市变化,最能拿出手给领导看;而教育呢,无疑见效缓慢,甚至难以直接评估,所以也很难成为当政者的直接政绩,而且对于教育办学,只要修修补补往往也能一年拖过一年。基于二者的成效对比明显,该如何选择也就自然不必多费思量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教育强省(市)”,每每看到鲜红的大字标语,笔者心头都会不由地心酸。以前大家每去一个地方,只要看房屋建筑,最气派最新潮的往往就是学校;而现在呢,尽管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大,但是每去一地,要找学校总得往偏僻拥挤的地方去寻找才行。难道这就是我们重视教育的结果?这该是多大的讽刺?
教育没有话语权、教师是弱势群体,教育、教师表面风光无限,实则委曲求全……如此种种,教育的苦楚真是一言难尽。当楼盘“吞没”校园,学校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当男教师逐年减少,我们的孩子越来越缺少阳刚之气;当教育只是为政者的政绩,每当高考揭榜就是烟花烂漫之时……到底有多少的有识之士,能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的教育,真的在健康、茁壮地成长吗?
发展教育,必须着眼长远,“鼠目寸光”,只能活活地拖垮教育,拖垮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国家。如何把教育纳入为政者的功过评价,实为当务之急。期待我们的为政者,以宽广的胸怀、长远的眼光、高瞻远瞩的气魄来对待我们的教育事业,则教育可兴,则国富民强可期!
校园让位楼盘趋势亟须遏制
早在2005年前后,我国的一些学校就因陷入债务危机而打起置换黄金地块老校区的主意。近年来,各地也都存在着将校园迁出市中心,到郊区去办学,把原有校园用于开发房地产或商业的情况。主事者的理由,无非是为了让学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令人疑惑的是,有的学校在市中心面积已足够,迁到郊区的校园,有的还没有市区校园占地大。
老校园的置换或搬迁,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老校园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所有校友的记忆。在国外,很多学校的校舍都有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学校悠久的历史。不要说校园搬迁,就是改建校园的建筑物,都是一件需要广泛听取师生、校友意见的大事。
二是校园的搬迁给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不便。政府、学校在布置搬迁时,并未充分考虑搬迁后的学校管理,产生很多后遗症。比如,一些地方在郊区兴建大学城,由于大学城周边生活不方便,很多教师的家还在市区,每天老师坐校车往返于学校和市区,每到下午下班时,老师就都乘校车离开了,只剩下学生,这让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生活成为奢谈,严重影响校园文化建设。
三是让城市的教育、文化气息越来越淡,只见商业与利益。
老校园的置换、搬迁,鲜有不遭到师生反对的,甚至爆出教师停课、下跪护校的新闻。有的地方政府根本不顾师生的意见,强制推进,他们的理由是,师生不顾大局,不着眼长远,不理解学校办学的困境。当然,也有一些政府部门在媒体介入报道后,做出听取师生意见的姿态,延迟搬迁或调整方案。
解决学校办学经费,拓宽学校办学空间,这是地方政府的理由,但很多时候根本站不住脚。大中学校举债办学,需要靠置换老校园来筹资,这本就不合理。一方面,依照法律,举办者应保障学校投入,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学校不能举债,因为学校无盈利收入还债,要举债应该由政府(或举办者)举债。另一方面,依照法律,教育用地的用途不得随意变更,变更用途必须经过审批。另外,学校办学不能盲目扩大规模,因扩大规模导致原有校舍不够、征地盖楼导致学校举债的问题,倘若合理定位,或可避免。
就是学校确实存在生存空间狭窄的问题,也应该就建设新校区是否保留老校园、怎样在新校区传承学校的传统和文化、建设新校区后的学校管理等问题听取师生的意见。我国各地学校的搬迁,几乎都由行政部门拍板,事先根本不听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意见,甚至可能因领导一句话,学校就被纳入搬迁的范围。有的地方是在领导已经拍板后再听取意见,只是走走形式,这些才是校园搬迁最大的问题。教育法要求的必须对学校设置、选址进行科学规划,被一些领导置于一边,用领导意志代替学校规划,才会出现有的学校刚建好一年,尚未投入使用又面临搬迁的问题。
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重大教育决策必须公开征求意见;学校办学应实行民主管理,因此校园搬迁必须公开征求意见。只有把民意纳入教育决策,才能对行政权力形成制约,防止行政与利益因素对办学的干扰。
【启示与思考】
这早已不是什么新话题。在2005年前后,我国一些学校,就因学校陷入债务危机,而打起置换处于黄金地块的老校园的主意,而近年来,各地都存在将校园迁出市中心,到郊区去办学,把原有校园用于开发房地产、发展商业的情况。主事者的理由,是为了让学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令人疑惑的是,有的学校原本在市中心的面积已足够,迁到郊区的校园,还没有市区校园占地面积大。
老校园的置换,或搬迁,都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其一,老校园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所有校友的记忆,在国外,很多学校的校舍有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学校悠久的历史。二是校园的搬迁,给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不便,政府、学校在布置搬迁时,也未充分考虑搬迁后的学校管理,产生很多后遗症。三是让城市的教育、文化气息越来越淡,只见商业与利益。
解决学校办学经费,拓宽学校办学空间,这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理由,但很多时候根本站不住脚,真正的原因是把校园卖出去挣钱。大中学校举债办学,需要靠置换老校园来筹资,这本就不合理。一方面,依照法律,举办者应保障学校投入,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学校不能举债,因为学校无盈利收入还债,要举债应该由政府(或举办者)举债。另一方面,同样依照法律,教育用地的用途不得随意变更,变更用途必须经过审批。再就是,学校办学不能盲目扩大规模,因扩大规模导致原有校舍不够、征地盖楼导致学校举债的问题,合理定位,或可以避免。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24/7821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