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资讯
刘悦伦:建设人民满意政府要过好“群众关”
2014年09月24日 10:14
佛山要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此消息在今年初两会期间对外公布,至今一直备受各方关注。19日上午,佛山市委书记刘悦伦在接受媒体群访时,阐述建设人民满意政府行动的内涵及目标。
据悉,建设人民满意政府行动出台了1个行动方案和11个行动计划,简称为“1+11”政策,分两个阶段实施,首阶段为2014年,第二阶段是2015~2020年。今年将邀请第三方机构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市民可参与打分。刘悦伦称,希望至少五成人感觉比过去满意。
破题 由过“领导关”转向过“群众关”
为什么要建设人民满意政府?面对这一大命题,刘悦伦开门见山地表示,去年10月,省里开展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时,佛山市委、市政府也迅速开展“预热”活动,期间发现部分干部存在过关思想,认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过领导关,过督导组关。
刘悦伦提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说一千道一万,就两个要求:干部作风要转变;群众问题和诉求要解决。如何从由过“领导关”转向过“群众关”,就是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立足佛山改革建设实际的基础上,去年10月下旬佛山正式提出来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不讲虚的东西,关键是要落到实处,做实事。”从破题到谋划,为老百姓办实事是刘悦伦从一开始立下的基调。穿街过巷发问卷,一场接一场的干部微访谈,最终收集到4000多条群众的意见,今年4月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佛山市建设人民满意政府行动方案(2014~2020年)的通知》正式印发,并于4月3日全面启动建设。
这份厚达260多页的《行动方案》分为1个行动方案和11个行动计划,简称为“1+11”政策,主要围绕“六个政府”(民生政府、高效政府、法治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展开。记者看到,“1+11”政策可谓牵涉面广,内容丰富,紧扣“人民满意”这条主线,涵盖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异地务工市民化、食品(农产品)安全、环境治理等百姓最关注的热点问题。
难点 资源有限 难一步到位解决问题
按照“1+11”政策任务,2014年度建设人民满意政府项目共有240个,投入资金76亿元。行动迄今开展将近半年,表现可圈可点。期间,刘悦伦也上百次到街上见群众,又到社区去也随机找老百姓聊天,找企业聊天,“我从打探中得知,总的成效还是不错的,有老百姓夸奖政府办事效率提高了,甚至还收到了来自市民的感谢信。”
“当然,在开展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难题。”刘悦伦坦言,首先是资源问题,解决群众关心的公交、教育、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都需要政府付出一定的财政资金,政府部门想通过倾注大量资源,一次性把所有的问题解决,是不太合理的,“不能为了搏取老百姓的掌声,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只能分阶段来实施,合理分配资源,逐步解决问题”。
其次是抓落实的问题。刘悦伦举例道,今年各级环保部门推进多项环保民生实事,但近日有媒体曝光了顺德区“污水直排水源地威胁几十万居民”事件,表明一些职门、职能人员在抓落实过程中还不够细致。
也有媒体指出,市民对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知晓度较低,担心只有政府“一头热”,对此,刘悦伦也是看在眼里。他认为,虽然建设人民满意政府这一命题较大,市民不一定知道,但当中涉及的民生工程与百姓息息相关,群众还是非常关注的。针对市民参与度偏低的问题,下一步将加强宣传。
“实际上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不是要达到群众绝对地完全地满意,而应该是在推进过程中,让干部改变作风,让群众逐渐感受到满意度的提升。相关问题我们都会对号入座一件一件地解决。”刘悦伦说。
进度 制定评价体系 市民可参与打分
据介绍,建设人民满意政府行动计划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014年为第一阶段,政府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广东金融学院设计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预计10月将会制定完成,届时会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企业、市民等不同群体参与打分。
刘悦伦称,适当时候还计划再开一场书记微访谈,直接听市民心声。他坦承,要让市民百分百满意是不可能的,心中及格的标准是“50%~60%的人说比过去满意”。
此外,政府也将开展广泛问卷调查,了解建设人民满意政府行动开展了大半年以来,市民的反应如何,以往存在的问题如今是否解决,以指导下一步工作。
刘悦伦强调,目前的成效,并不是人民满意政府的最终成果,只是“阶段性总结”。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不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次性”工程,只能“无限逼近人民满意”,更用一句“永远在路上”鼓励各部门把解决市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感和对政府的满意度。
虽然过去大半年,相关宣传报道并不多,不过刘悦伦称,建设人民满意政府行动的240个项目均在如火如荼开展,各项目责任人保持每半月汇报一次进度的频率,市委办也在逐个项目督查,“发现办事不力就换人。”
相关链接
谈项目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佛山模式”
作为高效政府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早在多年前就在佛山各区陆续铺开。顺德的“大部制”改革、南海的“三单”管理、禅城的“一门式”等创新举措,成为国内媒体争相报道的先进经验。上半年,佛山成为了广东省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试点市,与之不无关系。而下一步,这项改革将如何深化,吸引着各方目光。
刘悦伦回顾称,虽然佛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走在国内前列,各个区也都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但目前仍缺乏一个市级层面的整合,下一步计划将各区成果进行一次梳理,打造行政审批的“佛山模式”,让改革成果更清晰明了,惠及更多市民。
各区经验中,刘悦伦重点介绍了禅城近期推进的“一门式”改革。将原来分属6个部门或办事点的192个事项集中到一个窗口统一受理,且将办理时间缩减三成,这是禅城“一门式”试点半个月的初步成效,刘悦伦认为,这是集百家之长的结果,“我得出一个很大的启发,市里要把几个区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梳理,看看各自有何高招,然后进行整合,目的是提高审批的效率和准确性,进一步减少群众办事的时间。”
他还透露,未来要进一步将行政服务搬到网上,并从自然人事项的办理延伸到法人事项,让企业受惠。刘悦伦表示,这是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需要。
据悉,佛山今年成为广东省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试点市。作为一项制度探索,佛山有意参考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蓝本,制定一套本土化的“国际化营商环境”量化评价标准体系。“以往谈国际化营商环境,往往是定性分析,包括一切依法办事、提高效率、减少事项等。但到底有没有量化的标准?比如说,办一件事需要耗时多久?要跑多少个部门?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有多高?我希望佛山能有一套量化的评价标准体系。”刘悦伦表示。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24/7822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