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欧洲对中国经济有“新认识”
2014年09月25日 09:15
改革推动“民进国退”
在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引发全球关注之时,欧洲智库布鲁塞尔欧洲与全球经济研究所月初发布了名为《阿里巴巴IPO凸显中国私营部门崛起》的研究报告,对世界五百强中中国上市公司(含港澳)的市值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自2000年代中期中国国企集体上市潮过后,国企在总市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由2006年的约85%降低至当前的约45%,而私营部门则由不到2%扩张至近15%。
(图片说明:9月19日,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在纽交所内迎接阿里巴巴上市。)
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发表《中国崛起的奥秘:民进国退》的文章称,中国私营企业在金融、电信、其他高科技商业服务行业以及油气行业上游领域兴起。在制造业,私企现在的投资份额是国企的7倍;而在服务业,国企投资份额虽然仍超过私企,但近几年略有下降。该文称,如果中国实施去年宣布的经济改革,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私企将取代国企在服务业的角色,这将让中国保持相对高速的经济增长,从而继续其作为全球增长主要驱动因素的角色。
转型之路或似德国
德国哈根大学经济系管理研究学院院长赫尔穆特·瓦格纳的一份最新研究近来引起学界关注,他本是德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专家,近三年来将中国纳入研究视野后发现,中国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趋势与德国有诸多相似之处,而显异于英美当年的模式。
具体而言,德国从以工业为国民经济主导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花费了多于100年的时间,远高于其他西方工业国家,而转型之后的德国依然以工业为国民经济支撑,德国服务业中很大一部分是直接以工业为服务对象的。而“英美模式”则较快地走上了去工业化的道路,转为发展短期利润率更高的服务业。
(图片说明: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智能工厂模型)
就中国而言,瓦格纳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在经济总附加值中所占比重居高不下,处于30%至35%之间,而这一比值在巴西、印度、俄罗斯这三大新兴国家都只徘徊在15%上下,加之中国经济改革中对制造业的重视,瓦格纳认为中国在向服务业转型的同时,或许似德国一样同时保有制造业的支柱地位以在国际经济分工中取得相对优势。
瓦格纳认为,未来中国政策的关键在于发展什么样的服务业:发展有关民生的公共服务会拉低生产率,但将创造更多的社会公平;发展与工业相关、或本身就能创造很高产值的服务业则可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发展基础设施、教育培训等产业则能为工业打下坚持基础,促进中国由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在他看来,中国或许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在以上选择中进行权衡组合。
(图片说明:9月5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暨国家高新技术装备展在沈阳国际展览中心闭幕。这是展会上展出的一款智能数控机床。)
未来五大着力点
德国伍伯塔尔欧洲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所所长保罗·维尔芬斯的研究也同样值得关注,他自2008年起对美国、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重点研究,认为未来中国应在以下五大方面着力。
第一,在后危机时代,中国要强化现代化银行体系。目前,中国在全球总收入与全球股票市场所占比例明显失衡,从长远利益出发,中国需要健全、审慎的银行系统,鼓励民间储蓄更多流向资本市场。
第二,尽管中国已是信息通信产品最大的生产商之一,但对互联网及通信技术的利用在全球只排在第60位,中国在推广新兴ICT技术的利用程度(如广泛培训新技术工人、对工业流程进行信息化升级等)方面还具有很大潜力;
第三,中国将成为资本输出国,越来越多的中国跨国企业将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与创新成果,同时利用国内生产成本较低的优势,加速转型升级并提高全球竞争力;
第四,中国在绿色环保领域还需进一步加强投入与技术创新,拉动经济转型增长;
第五,未来5至10年内,世界经济格局中将是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四足鼎力,而这四大经济体间未来应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共同决策机制,为世界经济带来共赢。(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25/7823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