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教师“脏话索礼”丢了谁的脸?
2014年09月25日 14:28
【教育热点】
【事件介绍】
因学生没给科任送礼 班主任竟痛骂一节课
9月10日,教师节,依兰县高级中学高二年级十七班的学生,被班主任老师责骂了一堂课,学生们挨骂的原因是“忘了”给科任老师买礼物。学生挨骂后不久,这段老师责骂学生的音频在微信朋友圈、网上流出,并迅速传播,音频中,诸如 “不要脸”、“狗屁不懂”这样的脏话充斥耳际,记者细听这段录音,这位老师语气极为愤怒,学生们鸦雀无声,没人敢反驳。
这段老师责骂学生不给科任老师送礼的音频在当地造成了很坏影响。事发后,当地教育行政机关立即对此事展开调查。
依兰教委发文:停止老师工作 校长被记大过
9月12日,依兰县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依兰教委)作出《关于依兰县高级中学教师冯群超教师节向学生索要礼物问题的处理决定》,并以文件形式下发。
13日上午,记者拿到了依兰教委关于此事件调查处理的文件。文件称,2014年9月10日,依兰县高级中学高二、十七班学生没有给科任教师赠送礼物,班主任教师冯群超对此极为不满,在班级上公然向学生索要礼物并谩骂学生,造成很坏影响。经调查情况属实。
为此依兰教委根据相关规定,依兰县教育局党政班子会议研究决定:责成依兰县高级中学教师冯群超将收受的礼品、礼金全额退还给学生;撤销其班主任职务;停止教学工作;并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同时,给予负有领导责任的依兰县高级中学校长宿金来行政记大过处分。
事情起因:学生没给科任送礼 班任感觉没面子
学生羽西(化名)告诉记者,教师节那天,“我们知道其他班级都给老师送了礼物,而我们真实想法是不想给老师送礼物,再加上班干部没有组织,大家都装糊涂。”
当班主任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学生们只好借口说“忘了”。一位班干部说,“说这话我们自己心里都没底气,那不是瞪眼说瞎话嘛!”
依兰县高级中学一位知情老师告诉记者,教师节那天,许多老师都收到了学生们赠送给老师的礼物,“有的老师不在,礼物还放到了桌子上。”而高二学年十七班的科任老师,没有收到该班学生赠送的教师节礼物。得知这一情况,班主任冯老师非常生气,认为学生们不懂事,给她丢了面子,当时在课堂上“没控制好情绪,特别激动”,“说了许多不该说的话”。
学生雪地(化名)告诉记者,老师那天真的很生气,骂我们的主要意思是感觉自己在科任老师那里没有面子,学生们“不捧”她。
学生羽西(化名)也证实,“那天老师特别生气,骂得学生们连大气都不敢吭。” 班主任老师发飙之后,该班学生集资400多元,加上200多元班费,共计花费600多元为老师补上了礼物。
老师“骂堂”:将责任归咎于班长 还当堂重选班长
学生韩爽(化名)告诉记者,那天轮到她的课,她拉着脸进教室,先是把一个班干部叫到走廊了解情况。过了一会,她气冲冲地进教室后就把教案往课桌上一摔,说:“你们自己想吧,怎么补偿我!咋的,不把我当回事啊!”
韩爽说,“老师把没有组织全班同学给科任老师送礼的责任都归咎于班长身上,认为他不称职,不配当班长。所以那堂课除了骂我们,还重新选了班长。”
家长忧思:校风恶劣已突破底线 不送礼反成异类
采访时,一位学生家长向记者表露了内心的忧虑与不安。他说,对于教师节学生给老师送点礼物表达对老师的敬重和感激之情并无可厚非,但令人忧虑的是,在一些学校,教师节学生给老师送礼似乎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学生必须“进贡”,老师坦然接受。学生不给老师送似乎就失礼,就“不懂事”,就大逆不道,甚至会遭到指责甚至谩骂。更可怕的是,一些老师甚至把收没收礼、收受多少礼当成炫耀的资本,认为礼物收得越多越“有面子”,收不到礼物,不仅科任老师本人没面子,连班主任都感觉“打脸”。
他认为,这个事件说明学生送礼已成潜规则,不送反成异类,实质上暴露出校风恶劣已突破底线。这样的风气、这样的处事哲学、这样的校园环境,无论对学生对老师的影响都会是一个恶性循环。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尽早拿出有效措施正本清源,不能仅仅处分了校长老师就草草了事……
老师没收到节日礼物骂学生,别拿师德说事
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们的许多论者一定要狠狠批驳这位教师的师德水平差,批驳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低了。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批驳是不妥当的。
首先,这是个别现象,我们不能以偏盖全,否定整个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其次,这不仅是师德的问题,而是社会送礼丑陋风气的污染问题。学校不是世外桃源,教师不是人间神仙,当社会崇尚送礼的时候,教师也必然在其中。
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背后恰恰是社会上送礼成风的折射,不客气的说,当所有的部门行业,尤其是政府部门官员送礼成风的时候,教师自然也不甘落后,因为,如果没人送礼,那就降低了自己的地位,其实,也正是这种丑陋成时尚,才导致了没收到礼物的教师课堂骂学生。
因此,当我们在对这个教师进行批评,对这个学校的校长进行批评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反思的是,这个现象的社会土壤,我们更需要做的是紧密配合中央的整顿作风,反腐风暴的工作,对社会上的送礼风尚进行坚决的打击,当社会上不以送礼成风尚的时候,教师自然也不会因为没收到节日礼物而骂学生。
教师骂学生,当然不对,但是,导致教师骂学生的土壤更需要好好挖掘,彻底改良,否则,曝光的被处理了,只能导致教师索礼更隐蔽而已,只有改良了土壤,才能铲除这种怪相。
老师没收到节日礼物骂学生,别拿师德说事,我们更需要刨出社会丑陋的送礼风尚这个根。
索礼的班主任其实是根“出头椽子”
听了相关录音,感觉这位班主任真的生气了,而且非常生气。然而,其中一连串对学生的谩骂,不但让该县教育局局长张振宇听了后十分愤慨,更让公众大跌眼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因为教师节学生没送礼物,竟然会歇斯底里,破口大骂。该县教育局对其的处分是必须的。
但是,只要对这段带有方言的谩骂稍加注意,不难听出,这位班主任并非自己没有收到学生的礼物而发怒,而是她班级的学生没有给其他科任老师送礼物,于是感到自己这个班主任没有面子。她说:“我倒是次要的,你说你们不看一看我咋交代,人家别的班老师都买了,咱班没买你说我丢不丢人。”“别的班老师不都挨屋送了吗?人家科任老师没来就放在桌子上了,你们不知道吗?”
尽管这位班主任因恼羞成怒而有点语无伦次,但大概意思很明白:其他班级都给科任老师送礼物了,连不在的都把礼物放在了桌子上。如此看来,就她这个班级“啥也不张罗”,这对班主任来说,脸上确实有点挂不住。反过来说,如果其他班级乃至整个学校都“啥也不张罗”的话,这位班主任火气未必这么大。
这倒不是为这位班主任谩骂学生找借口。哪怕有一百个理由,老师谩骂学生是不可容忍的。但是,其中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是索礼,第二是谩骂学生,而后者是由前者引起的。那么,对这位班主任的处理,应该是二者兼而有之。然而,对这位班主任的处理虽然一点也不过分,但她的受罚相对于既成的送礼之风而言,却有点“出头的椽子先烂”的意味。因为,索礼是该校普遍送礼催生的,让这位班主任感到“我咋交代”的尴尬,是“别的班老师都挨屋送了”。也就是说,在某种不良的校风下,让这位跟不上趟的班主任恼羞成怒。
于是,人们难免会对主管部门对此的处罚“意犹未尽”。这样的处罚效果,充其量是惩罚了这位班主任那张口无遮拦的嘴,而对这起老师谩骂学生事件的根源没有深究。虽然“经依兰县教育局党政班子会议研究决定:责成依兰县高级中学教师冯群超将所收受的礼品、礼金全额退还给学生;撤销其班主任职务;停止教学工作;并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但更多收到学生礼物的老师却还在“闷声大发财”。
诚然,在当前的不良社会风气下,学校的送礼之风也不可能一下子杜绝。但是,联系到前几日的老师“微博炫礼”,足以给教育部门敲响警钟。在处理涉事老师的同时,更要狠抓师德教育,提高这些“灵魂工程师”的素质。否则,仅仅是烂了几根“出头椽子”,只会让这种发生在校园的腐败现象,变得更加隐蔽罢了。
“飚脏话索礼”挑战了师德底线
以前我们说有图有真相,现在从网上披露的录音中,我们更是感到了一种震惊。一则,在公开场合,当着全体学生的面索要教师节的礼物,已经违背了师德的起码要求。二则,在课堂上飚脏话向学生索要礼物,更是让教师的颜面丧尽。正如一些网友愤怒地表示,这哪里还有一点为人师表的影子呢?
对于教师收礼,教育部于今年7月8日曾专门发文《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规定称,“严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此外,教育部明确向社会表示——“广大教师要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师风,自觉抵制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不正之风。对违规违纪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典型案件要点名道姓公开通报曝光。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给予开除处分,并撤销其教师资格;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可见,对于教师收礼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我们国家的教育部门花了很大的气力在进行整顿,敢于亮剑,敢于动真格。
小小的三尺讲台,本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可是黑龙江的这位教师却把它当成了个人情绪宣泄的场所。一方面,他这样的发飙,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另一方面,他这样的发飙,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眼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倡厉行节约,对各种不正常的送礼歪风宣战,作为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积极响应,而不应该成为送礼歪风负能量的传播者。
公然飚脏话索礼,是我们社会的一股歪风,极大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对这股歪风说不,我们应该对极少数师德败坏的教师零容忍,把他们及时清除出教师的队伍。
【启示与思考】
以往,有听说老师暗示送礼或偷偷收受礼品的,不过,教师在课堂上索礼谩骂,并不是孤立的个案。当事教师何以会撕下道德的外衣,变得如此张狂、愤怒?搞清楚她的动机才能真正还原事件的本质。遗憾的是,在事后的处理中,对涉案的教师是讳莫如深。然而,从录音中教师的一段话或许可以窥见一斑:
“你说你们不看一看我咋交代,人家别的班老师都买了,咱班没买你说我丢不丢人”、“别的班老师不都挨屋送了吗?人家科任老师没来就放在桌子上了,你们不知道吗?”……
这位教师夹杂着谩骂的训斥中,透露出了两层信息:一是别的班学生都给教师送礼了;二是所在班的学生没有组织送礼,让她感到没面子。其弦外之音即是“送礼很正常,不送礼才是不正常”。显然,就个案而言当事的教师受到处理不应是事件的休止符,她所提到的这些问题是否属实,应当予以深入的调查。
教师收礼,“病根”在何处?以往大都说源于师德“滑坡”,把板子打在老师身上。的确,如今“为师不尊”的并不少见,像依兰县这位班主任就不配“人民教师”的称号。但深究之,可以发现,教师“生病”,“根”在社会,“根”在官场病态!
送礼风在学校盛行,败坏社会风气,影响深远,危害匪浅,将会毁掉几代人。祖国的“花朵”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土壤”中,“花朵”要长得灿烂,首先要有好的社会环境与学校“土壤”。社会“生病”了,“土壤”有毒,师生“中毒”则难以幸免,“花朵”定会枯萎。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都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若成为逐“礼”逐利之徒,何以为师?“近墨者黑”,这样的老师会培养出什么样的“接班人”?其对学生本来纯真、澄明的心灵也是巨大损害,会给他们造成终生难忘的印象:以后走上社会不送礼就不能正常工作与生活!从“拼爹”到“拼权”、“拼财”再到“拼礼”,认为“要送礼才有好日子过”,以为借礼物可以不经奋斗即可轻松地获取一些“优先权”乃至名利。如此“共识”所形成的“传导”、辐射效应,对民族、国家健康肌体的危害将是长远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25/7823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