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高招“扶贫”,须警惕官员子女钻空子

2014年09月25日 15:08

 

【基层执政】

【事件介绍】

1

贫困县老师:官员改子女户口争夺政策照顾机会

随着高考招生改革的持续推进,“寒门学子难上重点高校”的情况是否有所改变?记者近期采访调研发现,在高考改革大幕开启的背景下,各地重点高校通过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专项自主招生等政策向寒门学子倾斜,成效明显且获得各界好评。但是,一些地方出现的政策执行“走样”的苗头也值得警惕。比如,个别基层官员把孩子送到贫困县高中就读,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

近年农村生上重点校人数及增长率

来自河北贫困山区涞源县马庄乡范台村的刘怡敏,近日拖着行李箱走进北京清华园,成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大一新生。刘怡敏高考前参与并通过清华重点选拔农村学生的新百年自强计划,获得50分加分而被录取,成为当地屈指可数的考上清华的学生。

帮助刘怡敏考上清华的定向招生,是各地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的举措之一。为解决“寒门难出贵子”、名牌高校农村生源比例持续下降等问题,各地重点高校今年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等举措,以增加农村生源。其中,参与贫困专项计划的学生从去年的3万名增至今年的5万名。

据介绍,在清华大学2014级新生中,农村生源比例达到16.5%。其中,在贫困专项计划录取的251名新生中,农村户籍生源比例为44%;新百年自强计划中69人被顺利录取,农村生源比例达84%。北京大学今年在全国21个省市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共招收250人,比去年增长3倍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日前表示,今年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去年增加了11.4%。

海南临高县一中一个高三班有70个学生,50多人考上重点高校,其中4个考上清华北大,创下历史纪录。班主任王天镇说,以往由于省级高中大量扩招,挖走基层优秀生源和教师,贫困地区高中生高考都很吃亏:“没有这些定向招生措施,今年班上这批学生考最好的也只能读北京邮电大学,根本不可能进清华。”

点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在城乡基础教育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重点高校扩招农村学生是眼下政府使用宏观调控手段,促进教育公平、机会公平的良好举措,有助于拓宽农村孩子成材的渠道,推动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官二代”争夺政策优惠

进入重点高校的往届农村学生,校园生活状况如何?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不少高校有针对性的照顾下,很多农村学生很快融入大学生活。但一些通过贫困专项计划进入重点高校就读的学生表示,经历考上名牌大学的激动与兴奋之后,就得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而教育基础的差距使部分学生很难适应。

山东大学大二学生小王说,他很清楚受贫困专项计划照顾的自己与其他统招入校同学的差距,但即便自己在课后花很多时间补习,要跟上课程进度还是很吃力,尤其是高数、英语方面,“特别是英语口语,一开口就容易被同学笑话。”

来自湖南农村的中国人民大学大二学生小余说,他去年通过贫困专项计划进入人大后,立刻感受到知识面、综合素质要比城市孩子差不少,学校社团组织也只参加了书法和篮球两项,而其他同学大多去了学生会、钢琴、吉他等社团,“自己很长时间都摆脱不了自卑心态,这是很多贫困地区同学的共同特点。”

同时,一些地方出现的政策执行“走样”的苗头也值得警惕。海南一贫困县高中老师告诉记者,不少重点高校的贫困专项和定向招生中,并未限定农村户籍要求,导致越来越多县城领导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读书,而是送往贫困县高中就读。

这位老师表示,即便部分重点高校要求农村户籍才能报名参与贫困专项计划,但在很多基层贫困地区,一些官员利用影响力将子女改回农村户口并非难事,“基层官员子女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易使政策执行走样。”

点评

教育界人士称,现有的农村学生招生倾斜政策,操作方式是高校将招生名额分配给各省,相应贫困县报考学生汇总后根据考分高低录取,因此近年来贫困专项计划存在向部分贫困县优质高中聚集的趋势。在户籍改革、人口流动加速的背景下,这项计划易助推产生更多贫困县“超级中学”,有违教育均衡发展的初衷。

“高考扶贫”被揩油,监管应有“拆招”

重点高校招生政策向贫困地区的学生倾斜,意在改变“寒门难出贵子”的阶层板结现象,促进教育公平。然而如此稀缺的教育资源,却被官员“揩油”,想想都让人怒不可遏。这种“鸠占鹊巢”的现象,掠夺的不仅仅是可量化的现实利益,更是贫困地区学生无法量化的未来和足以改变一生的命运。而且,它极有可能给“高招扶贫”带来改革阻力,进而消解改革善意。

高考扶贫是指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机会均等,国家相关部门已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向一些边远落后地区进行高考招生倾斜。从扶贫的效果看,这种倾斜是可取的。在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的头两年,我国有关部门和参与学校其实已经注意到政策优惠没有落到真正的农村贫困生身上的问题,这和这一计划把招生对象确定为贫困县考生有关——在贫困县,也有城镇户籍考生和农村考生——为此,在进一步实施这一计划时,已有省市和学校在调整招生对象,从面向贫困县所有学生,改为面向贫困县的农村户籍考生。

 

“高考扶贫”是一种人才扶贫,这种“造血式”的扶贫,要比给贫困地区多一些财政拨款等“输血式”扶贫更有效,也更持久。高考扶贫政策沦为权贵的“盛宴”?根本上在于权力的长袖善舞和无孔不入,贫困地区对权力的监督相对较弱,权力的行使和运行也更多地依赖人情关系和人脉基础。导致变异的土壤依然肥沃,最大的漏洞就在于,扶贫政策只能“定向”到某个贫困县,却无法“定向”到贫困学生。

一些高校自主招生的农村生计划,比如重点高校的贫困专项和定向招生中,并未限定农村户籍要求,报考者的信息没有公示,只是由有关部门对其资格进行审核,这不利于公众对报名者的资格条件进行监督。如此现实下,一些官员利用影响力将子女改回农村户口并非难事,“基层官员子女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易使政策执行走样”。

好的政策需要不折不扣的执行,而不折不扣的执行需要坚实严密的制度保障。从长远看,官员子女搭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生的补偿计划的便车,既有违教育改革的初衷也对农村教育公平造成新的不公,有必要采取果断措施堵住漏洞。堵塞官员子女在高招扶贫政策揩油的漏洞,有必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应建立统一部署的补偿计划,给予贫困家庭学生加分评价信息,根据学生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来确定补偿,将每个学生的求学地区、所在家庭作为一项评价标准。同时,让高招扶贫信息在公众监督下执行,才会是防止权力滥用和去除污浊的最好“防腐剂”。

高招“扶贫”不应成为官员子女“绿色通道”

高招“扶贫”政策是国家为了解决“寒门难出贵子”、名牌高校农村生源比例持续下降等问题,旨在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改变农村孩子命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出台的具有针对性的一项优惠政策。但在很多基层贫困地区,一些官员却抓住政策的缺陷,利用自身影响力将子女改回农村户口,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致使政策执行走样,听来着实让人痛心。

由于长期以来的教育失衡发展,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孩子无论从师资力量、知识面、综合素质哪个方面都与城市孩子存在较大的差距,接受高等教育的机率本来就比城市孩子小的多,读书上学几乎可以说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途径。即使是这样,竟然还会有人觊觎。试问那些与农村孩子争高招“扶贫”优惠的官员,做出这样的行为你又于心何忍?你可知道,如果你的孩子享受了这一优惠政策,就会相应地有一个农村孩子丧失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甚至一辈子永无出头之日?更何况,你还是国家公务员,是手中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是谁赋予你的权力,权力应该为谁所用难道你不知道吗?党员的宗旨难道你不清楚吗?答案不是不知道,而是明知故犯。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实堵住政策的漏洞,让高招“扶贫”优惠真正成为农村孩子成才的助推器。

一是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和支持力度,将教育优质资源进一步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地区教育差距,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是有关部门应该针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完善与调整,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同时进一步增强农村定向招生的全程公开透明,压缩暗箱操作空间。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通过涉及举报平台、公开电话、电子信箱等方式,积极鼓励和倡导社会大众、媒体参与监督,对发现的违法线索无论涉及到谁都一查到底,并适时社会公开案件查办结果,依法严惩犯罪分子。

 

莫用权力使好政策“走样”

在高考改革大幕开启的背景下,各地重点高校通过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专项自主招生等政策向“寒门学子”倾斜,改变了 “寒门学子”难上重点高校的情况。但是,一些地方出现了政策执行“走样”的苗头,把一项好的政策上上了权力的枷锁。

一贫困县高中老师告诉记者,不少重点高校的贫困专项和定向招生中,并未限定农村户籍要求,导致越来越多县城领导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读书,而是送往贫困县高中就读。即便部分重点高校要求农村户籍才能报名参与“贫困专项计划”,但在很多基层贫困地区,一些官员利用影响力将子女改回农村户口并非难事,“基层官员子女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易使政策执行走样。”

在充分肯定重点高校倾斜招收农村学生政策成效的基础上,也应理性看待实施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完善与调整。要进一步增强农村定向招生的全程公开透明,压缩暗箱操作空间,让权力无处寻租。加强舆论监督,在政策出现走样的苗头时尽早更正。基层领导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坚决不折不扣的执行政策,莫用权力为自己牟利。

教育资源配置的倾斜政策,是对弱势群体教育资源配置长期边缘化的必要补偿。仅仅待遇上的平等,已经不足以给长期被置于平等地位的贫困者予以补偿了,必须采取倾斜政策,必须加大对贫困者的倾斜力度。同时,再有了好政策之后要不折不扣的予以贯彻执行,莫要用权力使之再次失衡。

官二代争“扶贫”名额不能一概而论

在高考改革大幕开启的背景下,各地重点高校通过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专项自主招生等政策向“寒门学子”倾斜,成效明显且获得各界好评。但一些官员利用影响力将子女改回农村户口,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不仅使政策执行走样,损害了教育起点公平,而且也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之所以出现官二代赴贫困县读书、争夺“高招扶贫”名额的现象,就是因为这一政策预留下了后门。不少重点高校的贫困专项和定向招生中,没有限定农村户籍要求,而且“贫困专项计划”存在向部分贫困县优质高中聚集的趋势。使得一些本来将孩子送往省城读书的官员“顺理成章”地选择留在本地重点中学。

对官二代争“高招扶贫”名额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官二代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哪怕是村长的孩子都是官二代。县级以下的官员都属于基层官员。如果一名普通基层官员的孩子在正常渠道接受教育的情况下,即排除不是为了争夺名额才突击转到重点中学的情形,享受到“高招扶贫”名额,若将其排斥在外,就会催生出新的不公平。其次,在户籍改革、人口流动频繁的背景之下,单纯以农村户口为“高招扶贫”设立门槛也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因为一些贫困地区拥有城镇户口的孩子,也有权利享受国家这一教育善政。

为“高招扶贫”政策打补丁,防范一些官员利用公权影响力,“先天下之读而读”,关键在于细化,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都从政策源头上予以防控。在明确将名额均衡化分配到贫困地区所有高中的前提下,引入“负面清单”方式,将不能享受“扶贫”名额的情形具体详尽地列举出来。比如有官员背景且突击改户口、转学等情形。同时,增强农村定向招生的全程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压缩暗箱操作的空间。发现属于“负面清单”所列情形而挤占名额的,公开曝光,问责到人。唯此,才能敞开监督之门,严格防范潜规则侵入“高招扶贫”政策。

 

【启示与思考】

高招“扶贫”被基层官员“揩油”,这一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随着高考改革深化,高招向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将普遍得到实施。可想而知,倘若任由有钱有势的人借此名义走捷径,挤占贫困生名额,高招改革将可能出现新的不公。       

针对相关现象,直接的办法是制定政策实施细则,从制度上加以防范。既然定向招生针对的是贫困生,在高招过程中,理应进行相应把关,作出甄别。

还要看到,寒门学子上重点大学难,根源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换句话说,并不是因为农村学生比以前不会读书了,而是由于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向重点高中倾斜,导致他们尚未到高考过招,已先天输人一筹。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已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各地出现的非人性化的“超级中学”,又如重点高校被各地重点高中“垄断”等现象,均为其中典型案例。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学子所面临的困境,不仅是难以考上重点大学,还在于改变人生的机会被人为窄化了。

俗话说,读书改变命运。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出生在农村,就难以得到好的教育,难以考上好的大学,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句名言无疑将被颠覆、改写。而如果教育都难以改变命运,这样的社会怎么可能有活力?所以,别看只是一个好的政策可能被人恶意利用,其负面影响却是深刻而且深远,不能不有所警惕,需防范在先。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25/7824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