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无车日”变“拥堵日”背后当反思

2014年09月26日 10:35

 

【社会关注】

【事件介绍】

1

北京无车日变堵车日 早高峰严重拥堵

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在这一天,北京无车日遭遇尴尬变成“堵车日”。据北京市交通委官方微博“交通北京”9月22日8:21发布路况显示:全路网严重拥堵,交通指数升至8.2,平均速度22.7公里/小时。四环内已达严重拥堵;四环至五环间轻度拥堵。

由于当天是节后首个工作日,正好是周日,尾号不限行,据交管部门预计,全天上路车辆可能会比平常工作日多几十万辆次。

据了解,2013年北京“公交出行宣传周”的最后一天,即9月22日为“无车日”。为了倡导更多市民绿色出行,9月22日当天,北京市交通委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带头放弃开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以实际行动倡导更多市民“少开一天车”。

9月22日,北京市还划定奥林匹克公园区域周边道路、王府井大街南起灯市口大街西口北至东四西大街西口(美术馆东街南口)路段、南锣鼓巷等路段为“无车区”,倡导市民9月22日在“无车区”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

随着这几年无车日活动的开展,各省市响应越来越积极,截至2012年,内地只有青海省没有城市参与无车日活动,截至今年8月,中国无车日活动的承诺城市达到了153个。

上海:不专门设置禁行区

今年上海无车日的活动为“想公交、想健康,爱步行、爱上海”。这一次上海将不专门设置禁行区,改由上海市文明办向全市市民发出倡议,让您的爱车休息一天,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近期,有关部门将陆续发放8千多根绿丝带给私家车车主,倡导不开小汽车选择绿色交通出行。

郑州:9条公交线免费乘坐

为应对无车日,郑州市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划定交通管制区域,无车日当天早7时至晚7时,二环内作为无小汽车区,只对行人、自行车、公共汽车、出租汽车、其他公共交通(校车、通勤车)及消防车、急救车等特种车辆开放。

同时,公交部门也将增加限行区域的公交运力,预计增发10%左右车次,9条公交线免费乘坐。

沈阳:给您的爱车放个假

目前,沈阳市机动车总量近百万辆,道路网的车辆承载能力压力巨大。9月22日,沈阳将迎来第7个“无车日”。沈阳市“无车日”活动组委会倡议广大市民,选择公交、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如果您是“有车一族”,请给您的爱车放个假吧。

哈尔滨:配置1200辆公共自行车

22日,在“世界无车日”来临之际,哈尔滨市开通首个公共自行车系统,1200辆公共自行车将为市民提供全新的公共交通模式。

哈尔滨平房区首批确定了50个服务点,服务点以500米为服务半径,分别设置在公交站台、商业中心、行政企事业中心、旅游点、医院、学校等周边。首批50个站点共计投入锁止器1000个,自行车1200辆。

成都:天府广场周围4小时车辆禁行

为迎接世界无车日,成都以天府广场为中心的周边部分道路,实施4小时车辆禁行。同时,作为分担城市客流的重要交通工具,地铁1、2号线将增开 28列次,倡导市民们通过公共交通出行。

 

拥堵的“无车日”衡量出了什么

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这一天,车水马龙仍是全国许多城市街道的主要景象。在北京,晚高峰的二环路延续了平日拥堵的节奏;在银川,实施的“无车日主干道禁行”响应者寥寥,不少私家车行驶在禁行路段上……拥堵的“无车日”如同一把尺子,衡量出了我们从道路文明到公共交通方面的若干不足。

首先是衡量出了我们尚未形成道路文明的社会共识。“无车日”活动,旨在通过动员全社会的用车者关注城市道路情况,培养用车的公共意识。这一活动甫一启动,就引发了许多用车者的响应。但是,“无车日”一年只有一天,即使这一天人们普遍响应倡议,对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者改变积习、培养用车公共意识的作用也极其有限。活动的倡导性而非强制性特点,又进一步削弱了对全社会的动员力。此外,“无车日”活动采取的是自上而下推广的传统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各界的参与度,导致响应活动主要靠媒体发动和个人自觉,而无法得到更广泛的组织。

不过,即使“无车日”能够得到更广泛的组织发动,是否就能改变“无车日”拥堵的情况?恐怕也很难做出肯定回答。“无车日”临近十一黄金周,人们的用车需求本就会自然上升。如果当天又逢周一或周末,用车需求还会激增。仅仅靠倡导不开车进行约束,而忽略人们正常的出行需求,显然也不可取。今年的无车日,就是因为正逢周一,而产生了阶段性拥堵。

城市交通的间歇性梗阻,往往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公共交通供给不足,城市规则建设预留改善公共交通的空间不够,私家车用车缺乏价格杠杆调节,没有形成道路文明的社会共识,季节性因素等,都可能让城市交通陷入拥堵。“无车日”触及的只是培养良好的用车习惯和行车文明,但却无法触及其他“病灶”。即使私家车主愿意响应“无车日”号召,也必须付出过大的时间成本来交换,那么在理性上很可能选择不响应。

就此而言,拥堵的“无车日”实则还量出了优化公共交通硬件和思维上的差距。比如,公车是否应该响应“无车日”?私家车进城能否设立有效的价格杠杆机制?公交优先能否在公共交通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来?公交供给能力的提高能否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减少人为制造的拥堵现象?

可以说,“无车日”拥堵,不仅是道路文明程度的集中反映,也是公共服务水平的集中反映。只有二者都与时俱进,“无车日”才能发挥其应有意义。

别让“世界无车日”荒芜了治堵工程

没事走两步!从9月21日到22日上午,许多市民的短信、微信、微博都收到了关于“世界无车日”的种种倡议。而且,“为了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环保低碳出行”之类的“高大上”词汇不乏出现于形形色色的倡议书。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世界无车日”当天,北京城依旧是拥堵不堪。

拥堵不堪的自然不只是北京。笔者所在的济南,也能深切感受得到,这个星期一和往常的星期一并没有什么区别,该堵的街道还是堵,路况没有任何的改变。“起个大早,差点迟到”的怨气,仍然出现在许多白领身上。当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过“无车日”活动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环保、节能宣传效果的时候,出现于我国各大城市的堵车现象却让这样一个节日变得毫无意义,哪怕是形式上的教育与警示意义,也都不存在。

至于“世界无车日”在我国的遇冷,在根本上,笔者认为,我国民众对于汽车正处于“饥渴期”,整个社会对于汽车,还在“蜜月期”,有无法抵御的“新鲜感”。此语境下,给国人谈“不开一天车”,就相当于给一位饿了几天的乞丐说“别吃太撑”,要节食,要保持体型,更要保持健康。数据显示,2013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3741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058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0892万辆。其中私人轿车6410万辆,增长20.8%。

 

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大约为0.1。既10个人,拥有1辆车。这一比例,在国际上的排名,在100名开外。而那些发起“无车日”活动的欧美国家,他们的汽车保有量早就超过了0.5,平均下来,3个人拥有2辆车或“人手一车”的现象非常普遍。笔者认为,在汽车数量未达到一定比例之前,开车仍然具有优越感,同时还有无可替代的方便性和舒适性。

再者,公共交通整体服务质量的落后性,让所有开上车的人都再也不想有乘坐公交或地铁的想法了。开车堵在路上,至少比在地铁里和公交车里挤成照片要舒适的多,而且,堵车迟到是可以说得过去的理由。尤其是当“世界无车日”的到来,可能会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去乘坐公交车或地铁,势必会更挤,如此情况下,还不如选择开车。

最后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在“无车日”当天,今年少了许多“秀”,也几乎没见到什么“惠利活动”。这里的“秀”,一方面,是政府是没有停驶公务车,官员也没有选择去创造一个“地铁偶遇”的机会;另一方面,交通部门或公交公司也并没有发起什么“免票活动”或“半价活动”。连这样的“秀”都没有,老百姓自然也不想去“秀”。

有两个逻辑要分清,一是,“世界无车日”本就与堵不堵车没有任何关系;二是,“世界无车日”拥堵与公民素质也没有多少直接关系,在中国汽车保有量仍然有很大潜力的当下,一味的否认汽车文明是有失理智的,城市管理者更不应该把堵车的怨气全撒到“百姓不环保”上面。

需要追问的是,我们的城市管理者,真就拿堵车一点办法也没有吗?不堵车应该成为一种常态,每一位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也都不想在“世界无车日”这一天享受不堵车的生活。城市治堵,关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果城市道路规划不尽合理、交通秩序混乱,则即便是天天都是“无车日”,都有可能面临大堵车。

“世界无车日”没有强制性,它只是在宣传一种新的出行与生活理念。但是,各个城市对于交通的管理,却不能持续观望下去。在堵车这一世界性难题上,城市的管理者们真就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伦敦、东京等密度不比北上广小但不怎么堵车的城市。

“无车日”绿色出行,应先打造“绿色通道”

应看到,以绿色出行为基调的“无车日”活动,这几年形式越来越新颖、内涵越来越丰富。不过,要让绿色出行成为生活新常态,不能仅仅满足于节日“提醒”和凑热闹体验,更在于环保意识的升华以及公共设施的强力支撑。

城市化进程中,人车拥堵的矛盾日益显现,汽车噪声、尾气排放等“城市病”不断困扰着我们。“能走不骑,能骑不坐,能坐不开”,尽管这样的出行理念已逐步内化于心,但人们在选择步行、乘坐公交、骑自行车等方式时,却常常陷入“有心无力”的尴尬中:一则时间成本太高,二则出行障碍太多,最终只能无奈地开车出行。显而易见,缺乏畅通、有序、快捷的公共交通体系支撑,仅凭个人的自觉和“牺牲”,绿色出行是难以为继的。

不必讳言,这几年在城市建设中,“汽车本位”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往往偏重于机动车道的宽阔无比、豪华气派,而对自行车道、人行道的规划建设则被忽略,或越修越窄,或干脆取消。再往深里看,公交专用道、自行车道、人行道要么是为了因需而建地“应景”,根本没有考虑合理性和实用性;要么常常被人为挤占,或停满车辆,或摆满摊点……

绿色出行常态化,关键要为“行”出一片天扫清“拦路虎”。只有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无障碍设计”渗透到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管理中,更加公平地考虑各阶层的切身感受和需求,才能让老百姓以最低的成本去主动选择绿色出行。在这方面,城市应该大有文章可做。比如,如何让道路空间的分配更有利于行人和自行车,并将“路权”保障到位;又如,在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时,如何让老百姓换乘更方便、出行更便利,使“效率、效能、效益”同步提升;再如,公共自行车如何真正解决老百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等。

回到“无车日”的本义,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天下无车”,而是要唤醒对资源、环境、拥堵问题的普遍关注,通过持之以恒地提升交通功能、优化交通管理,着力打造绿色出行的“无障碍”体系。说到底,只有把“无车日”提出的出行难题逐一化解了,真正的“无车日”才能从梦想照进现实,而且离我们也并不遥远。

 

世界无车日,要“作秀”更要做事

不过,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类似的作秀,从来都不缺失。犹记得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地球一小时”,其同样是为了倡导节约用电,在那日的20:30-21:30期间,很多城市相约拉闸关灯一小时,毕竟,少用电就能少烧煤,少烧煤就能少排放一些二氧化碳,少排碳就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这和当前的世界无车日一样,都是为了更好地呵护我们的环境。不过,这些活动最大的成效,不是真的做出了多大的贡献,而是其在潜移默化中体现了一种共识——让低碳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不过,即便有世界无车日的宣传,为何那么多人仍然不选择低碳出行的方式呢?原因也不难解释,那就是公共设施与公共交通并没有及时跟上。想骑个自行车上班吧,但多少城市的自行车道没有被汽车借道?想乘公交车吧,人挤人的情况实在难以接受,有时候堵车也堵得心烦,且堵车了也只能干等而无法绕行;坐地铁吧,或许是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但在高峰期,那“挤”人的架势,还是会让很多人望而生畏。在这样的境况下,公众选择自己开车出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因而,无车日的存在,其最大的价值,仍然是让城市获得一次喘息的机会,让低碳生活的方式更加深入人心。而为了让这能更早地从梦想照进现实,显然不能完全依靠公众的道德自觉。可以说,无车日同样是对各大城市的一种勉力,意味着这些城市应该下更大的力气、更加科学地规范和完善城市的公交体系、解决公共交通拥挤不堪的现实问题,也只有扫除这“最后一公里”的障碍,“无车日”才具备从梦想照进现实的基础。简而言之,社会需要无车日这样的作秀,更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公共投入这样的“做事”,公众才会愿意选择绿色的出行方式。

【启示与思考】

“无车日”倡导绿色出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公务用车带头积极垂范和努力执行,私家车积极响应紧密配合,公共交通在措施与服务方面多想法子,多动脑子,多出点子,体现更多的可操作性,具有落实力,那么就会出现合力效应,

全社会拧成一股绳,大家万众一心,那么在“无车日”当天,真正的绿色出行完全可以实现。

给爱车放个假吧,哪怕是体验一天的路畅天蓝也值得,当然,“无车日”绝不是少开一天车的问题,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加深每位公民对低碳环保出行的认识和思考,其实,无车日,少开一天车很容易,少开一个礼拜的车很难,少开一个月的车难上加难,城市不可能没有车,但也只能有适量的车,否则不但城市承受不了,环境也承受不了。“无车日”绝不是少开一天或者几天车的问题,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刺激我们的环保理念和思想,客观上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延伸思考的契机。

再好的内容也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好的形式总是特别有利于深化和推动内容的有效延展,“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也许在效果上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是,通过这样的活动,总会或多或少地发生改变,是思考的契机,也是行为的改变。坚持得多了,通过思考催生的改变力就会出现。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26/7824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