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加工贸易宜借国外再工业化之机加快转型

2014年09月26日 14:17

 

加工贸易“双降”趋势明显

据海关统计,8月我国加工贸易出口726亿美元,下降0.4%,时隔三个月再度出现负增长,增速较上月回落11.3个百分点。这种现象并非首次出现。2014年一季度,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8%,加工贸易项下顺差收窄4.9%。“一般贸易平稳增长,加工贸易明显下降”,成为当期外贸进出口的主要特点。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认为,今年3月加工贸易进出口环比增速大幅下降,滑落至次贷危机之后的新低。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外贸积累的竞争优势已开始转变,特别是长期支撑外贸增长的加工贸易面临巨大挑战。

1

(图片:广西钦州市利用中国—东盟桥头堡商贸流通优势,发展加工贸易。)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说,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在国内组装加工,再对外出口的加工贸易,虽然附加值低,但在改革开放初期,一直是中国外贸的主要形式,也正是靠着“两头在外”(原材料在外,市场在外)的生产模式,中国企业快速融入全球产品价值链。

从1980年开展加工贸易到2013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了810多倍,年均增长22.5%,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增加108倍,年均增长15.3%,加工贸易增速大大高于总体贸易增速。

但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增速逐渐放缓,呈现出增长速度和占进出口总额比重双双下降的态势。

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突破4万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9.3%,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52.8%,而加工贸易进出口仅增长1%,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降到32.6%;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0.1%,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49.2%,而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则下降到38.9%。2014年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持续下降,占比降低到31.6%。

 

“内外交困”局面短期难以缓解

专家学者认为,受国内外政策因素、市场环境影响,加工贸易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内外交困”的局面短期难以缓解。

2

(图片:一艘大型远洋运输轮在江苏连云港港集装箱码头卸载进口货物。)

一是劳动力成本优势下降,加工贸易发展基础不断削弱。

桑百川说,加工贸易往往以劳动力资源禀赋为基础。但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逆向变化的新特征。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况逐步逆转。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煤水电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将越来越大。

二是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放缓,资金压力加大。

对外经贸大学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办公室执行主任李玉梅说,加工贸易是外商在我国进行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随着近年来超国民待遇的取消、外资优惠政策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调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增速下降。这直接影响到以外资为重要推动力的加工贸易的发展。

三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导致“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规模缩小。

加工贸易的典型特征是“两头在外”,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大。美国、欧盟、东南亚地区分别位于我国加工贸易伙伴的前三位,贸易额占到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60%以上。金融危机以来,美欧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必然波及到我国的加工贸易生产经营活动,抑制了我国加工贸易的拓展空间。

3

(图片:货轮在山东日照港外贸集装箱码头卸载集装箱。)

四是转型升级战略和相关政策的调整的影响。

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我国有关部门先后多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使主要从事“两高一资”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加工贸易企业利润空间收窄,一些原本依靠政策优惠获得微利的加工贸易企业失去生存条件。

 

积极转型承接中高端加工贸易

专家认为,加工贸易只是一种贸易方式,本身并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其之所以被打上“低端产业”的印记,是因为我国企业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承接玩具等低端产品的加工制造环节。为此,企业宜借助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之机,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一是抓住美国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时机,将加工贸易重心由传统的来料、进料加工,拓展延伸到生产、研发、营销等多种方式。

虽然国外需求相对疲软对加工贸易企业不利,但并非没有机会。2009年以来,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引发世界经济步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传统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削弱或消失,但同时企业从事营销、研发环节的能力也在日益增强。

4

(图片:山东青岛港外贸集装箱码头,集装箱堆场货车在运送集装箱。)

企业可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本、产业发展和配套能力、技术水平等优势要素,借助加工贸易载体,尽快进入到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中高端部分。一方面向研发、设计等产业链上游部分进行拓展;另一方面,向物流、品牌、销售渠道等下游部分延伸。具体来说,可重点针对发达国家电子产品、机械设备、轮船制造等中端制造业领域。

二是提高加工贸易本土采购率。

桑百川说,若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国内供给的程度高、加工程度深、加工过程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则增值率就高,反之则低。因此,提高加工贸易当地采购率、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条,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外溢和产业关联效应,仍然是今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三是可尝试境外加工贸易。即企业利用现有设备和成熟技术到资源丰裕、劳动力成本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周边国家或其他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在境外加工装配,完成产品的全部或部分生产环节,产品复进口或销往其他国家。

境外加工贸易是加工贸易企业摆脱国内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的经营困境的有效途径,还可以带动技术、设备、劳务和相关产品的出口,转移过剩产能,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目前,印度、越南、缅甸、柬埔寨、印尼、菲律宾等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低,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到上述地区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26/7824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