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景区如何摆脱“门票经济”依赖?

2014年09月28日 09:00

 

【百姓关注】

【事件介绍】

1

多家知名景区门票涨价

近期,多家知名景区宣布上调门票价格。统计显示,国内5a级景区平均票价已迈入“百元时代”。

进入9月以来,国内多家景区纷纷上调门票价格。9月1日起,广东丹霞山景区门票价格由原来平日160元、节假日180元统一调整为200元;9月3日,保定涞源十瀑峡景区调价方案获得通过,门票从35元上调至50元。9月16日,国家5a级景区之一的丽江玉龙雪山景区发布调价公告,宣布门票价格将从105元/人次调整为130元/人次,执行时间为2015年5月10日起。

这只是今年以来新一轮景区门票涨价的缩影。6月10日起,“中国最年轻火山岛”北海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门票价格由90元调整为115元;7月1日起,云南大理苍山景区票价由30元涨到40元,同日,苏州园林主要景点门票价格也进行调整,其中,拙政园旺季票价季由70元调整至90元,虎丘从60元调整至80元。

此外,宜昌三峡大瀑布景区8月份举行门票价格调整听证会,提出目前门票价格偏低,拟将门票价格由98元/人次调整为128元/人次或130元/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地景区门票价格的频频上涨,国内5a级景区平均票价已超过百元。

“门票经济”不符合旅游业发展方向

相对于我国的人口数量,国内景区无疑算得上稀缺资源。既然稀缺,景区的票价变化是否也应和其他商品一样遵从市场规律?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对景区进行合理区分。对于纯属商业开发性质的景区,比如完全由企业出资新建的大型主题公园,它们本身就是企业,本来就以赢利为目的,门票价格调整也理应完全交由市场。但我国绝大多数景区,要么是祖先留下的古迹,要么是自然创造的景色,理应由全国人民共同享有,即便要收费也应坚持公益性质,除去必要的投入和管理成本即可,而不是按照供需关系追求高额利润。这类景区通常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类景区的门票价格调整,不单纯是经营者的行为,也是一种政府行为。

面对不断上涨的景区门票价格,公众自是叫苦不迭,但景区管理者总能找到许多理由。比如,经营状况不佳,涨价有利于景区增加收入;申遗和创建5A景区投入巨大,需要通过涨价进行补偿;人流量太大,涨价有助于减少游客数量、提高服务质量……这些理由能否站得住脚?是否背离了景区的公益性?景区门票价格的适度调整当然可以,尤其是当运营成本过大时,但必须首先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涨价只能被视作最后不得已的行为。与之相比,“控制人流量”的说辞就太过蹩脚,因为你完全可以选择限客的方法。在这方面,还是有不少景区值得称赞的,面对海量的游客,不仅没有借机涨价,相反还要控制游客数量。例如敦煌莫高窟,从9月11日起严格执行预约参观新模式,每日游客量将控制在6000人次以内。

 

随着热衷休闲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国旅游业赢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许多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宏伟计划。然而,在景区门票价格合理调整范围之外,也有不少景区在逐利敛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还有一些地方政府赤膊上阵,或成为景区的实际管理者,或为景区涨价提供政策依据。在牟利冲动的背后,景区的公益性被束之高阁,政策的惠民意义被抛之一边,急功近利地从涨价中获取“门票经济”,获得旅游业GDP的数字荣耀。今年以来,已经发生多起寺庙闭门谢客事件,这里面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抵制旅游公司和当地政府的商业改造和大涨票价。与这样的景区发展思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景区的降价甚至是免费惠民政策。例如,河南嵩县在全县A级景区(点)对入嵩游客实行分区域、分时段门票免费政策。

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在8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有着清晰的规定——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很明显,“门票经济”不符合旅游业发展方向。未来,旅游业要逐步跨越“门票经济”的低级发展阶段,要把旅游产业链做长,把旅游产业做大,通过优化游客情景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旅游相关消费,从中获取更大的整体效益。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好的镜鉴。前文提到的河南嵩县,还有更有名的杭州西湖,同样都实行了免费政策,虽然景区门票收入几乎没有了,却吸引了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树立了地区品牌、发展了关联产业、升级了经济体系。

旅游业的改革发展方向,正是如此,也应该如此。

遏制门票普涨关键在政府定价

众所周知,舆论炮轰门票涨价已有多年,“摆脱‘门票经济’”也呼吁了多年,除了个别景区门票降价(比如山东某景区门票今年8月推出“80元降至30元”)外,绝大多数景区的门票价格仍在大幅上涨,而且多赶在黄金周之前涨价以便大捞一把。如此看来,我们似乎拿门票涨价没有办法了,中国旅游业也只能停留在门票经济这个低级发展阶段,游客只能无奈地承受高票价。

按理说,稍有经济头脑的地方决策者和景区管理者,应该很清楚门票经济是小利,做大旅游产业才能获得更大回报。如果一味上涨门票价格,等于把一些游客挡在了门外,想做大旅游产业不太可能。然而,不知地方决策者是缺少这样的经济学常识,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只热衷于门票经济。笔者以为,不管地方决策者是装傻还是短视,必须要坚决遏制景区门票涨价。

那么,在多年来舆论炮轰门票涨价无效的情况下,究竟该拿什么来遏制景区门票涨价呢?笔者认为,最终还是要回归制度治理。根据去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旅游法规定,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的门票,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拟收费或者提高价格的,应当举行听证会,征求旅游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这应该是遏制景区门票涨价的有力法律武器。

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也重申了上述规定。也就是说,要想体现景区公益属性,减轻游客经济负担,只能从“政府定价”这个环节上做文章。政府层面只有严格控制门票价格上涨,对于准备提高门票价格的,严格依法听证,才能遏止涨价或者限制价格涨幅。尽管门票已经上涨的景区,基本上都经过了价格听证程序,但过程仍然经不起质疑。

譬如,此番涨价的玉龙雪山景区在听证会上指出,玉龙雪山景区目前经营状况不佳,过去的3年门票收入减去支出是负数,25元的涨价幅度是合理的。这样的涨价理由显然站不住脚,其一,景区经营状况不佳,要从经营思路、成本支出等方面来反思自己的问题,不能把门票涨价当成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其二,所谓的“经营状况不佳”,不能是自说自话。如果经过了审计,审计结果是否有说服力,值得怀疑。

鉴于过去很多公共产品价格听证会上怪象不少,都遭到舆论质疑。依笔者之见,必须吸取以往的教训,根据旅游行业的特点,设计专门的景区价格听证制度,听证的范围包括门票以及景区内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另行收费项目的价格。既要依法组织小范围听证会,又要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因为参与听证会的代表人数很有限,不能代表全国游客。另外,成本审计结果要详细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凡是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笔者以为,应该利用政府定价这一制约环节,原则上禁止景区门票涨价,即使某些景区情况特殊,门票有必要涨价,也要对涨幅作出明确限制。同时,还应该对降低景区门票价格、做大旅游产业的地方给予奖励。只有这样,既能保证景区的公益属性,又能倒逼地方决策者和景区管理者放弃门票经济,围绕旅游产业做大蛋糕。

 

景区摆脱“门票经济”,不能只是心灵鸡汤

景区接二连三地上调门票价格,游客怒其既无调价程序,也不公开成本,肆意上调价格涉嫌违规违法。但无论如何抱怨,也止不住景区上调门票价格的步伐。各个景区都借助“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三年”的政策平台,耍起了“3年一调整,调整必涨价”的手腕,让景区陷入了“门票经济”极度依赖的怪圈。

如何摆脱“门票经济”的依赖?专家纷纷支招,大家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景区属地政府应拉长旅游经济链条、走产业经济转型之路。的确,景区一味地涨门票,游客产生厌恶情绪,游客数量不会增长,那么,门票总收入的增幅未必能达到初衷。若游客数量下降,即便门票因涨价而总收入增长,但考虑到那些用脚投票的游客增加,景区的餐饮业、旅店住宿、交通业、商业规模,必然会因游客的减少而降低;相反,如果景区门票不涨价,反而用降价或者取消门票的方式吸引游客,那么,门票收入是减少了,但当地的吃、住、行、娱乐、购物和交通会强大起来,给当地带来可观的收入。

景区属地政府不应向门票经济抱以过多诉求,而应当用降低景区门票或免票手段,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树立景区品牌,使景区走出门票经济依赖的怪圈,走上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这样的论证并非一厢情愿的臆测,杭州市免除西湖景区门票的成功经验,不仅其他景区值得反思,也值得借鉴。

摆脱门票经济依赖,走发展旅游关联产业之路,升级旅游经济体系,这当然是一种良性循环。然而,无论是专家的劝慰,还是杭州西湖的成功范例,于国内其他景区而言,这都不过是一剂心灵鸡汤而已,慰藉一下心灵尚可,但没有谁拿它当成发展壮大的法宝。原因何在?窃以为,这不仅仅是景区管理者的顽固不化,而主要的决定权还在属地政府。

一方面,属地政府应该有足够的胆识、魄力和超前意识,放手让景区就走“大旅游经济”的发展之路,否则,景区发展只能在“门票经济”低端徘徊;另一方面,国家也有责任和义务,出台一些鼓励性措施,促使景区走出“门票经济”的狭隘发展空间,走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康庄大道,而不能仅仅是组织专家,畅谈旅游发展的心灵鸡汤。

国庆节期间景区涨价要给公众一本明白账

十一黄金周临近,不少人都准备出行,却面临多地旅游景区宣布上调门票价格的尴尬。

面对景区涨价,一方面,民众叫苦不迭,发出“玩不起”的感叹;另一方面,景区以自身运营压力大为由而大倒苦水。这样的情况已持续多年,今年也不例外。

审视景区门票上涨的原因,千万般理由归结于一点,便是入不敷出。如玉龙雪山方面就表示,过去3年门票收入减支出是负数,上涨25元是合理的。类似的说法,几乎成为景区门票上涨的“统一说辞”,只需把景区名称换一下,便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

其实,对于公众来说,不怕景区涨价,就怕涨得不明不白。但眼下,一些景区的涨价着实让人看不懂。国家发改委2007年出台规定,景区涨价间隔不得少于3年。结果,景区门票“3年不涨”异化为“3年必涨”。去年恰逢解禁期,国内多处知名景区在五一小长假前夕纷纷涨价,最高涨幅高达167%。从过程来看,门票听证会普遍沦为“听涨会”,几乎成了例行公事。例如2012年峨眉山景区门票调价听证会上,21名代表仅1人不同意涨价,令人大跌眼镜。

运营成本高、压力大,成为景区涨价的通用理由。然而,我们并不知道景区口中的资金缺口、亏损额度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退一步讲,即使这些数字是真实的,那么景区自身的管理运营有没有问题?比如,人员配置是否合理,有没有人浮于事;薪酬水平是否正常,有没有滥发福利;开发建设是否科学,有没有盲目投资,等等。

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形成了景区的天然垄断。因此,景区往往不会在管理和效率上下功夫,一些地方政府也把景区当作提款机,大不了就涨价,反正总会有游客“愿者上钩”。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不是少数人的“自留地”,而是属于国民共同所有,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公众有看风景的权利,即使免费不可行,至少也应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收费,不能让游客做冤大头。

 

【启示与思考】

就景区长远健康发展而言,过度单纯依赖“门票经济”,久之势必导致景区懒政思维,在开拓市场、提升产品服务和转型发展上无所作为,进而受市场规律作用导致价高疏客“高处不胜寒”;反过来,“高处不胜寒”又加剧过度单纯依赖“门票经济”,从而陷入“价格愈高游客愈少,游客愈少价格愈高”恶性循环的怪圈而不能自拔。

所以需要像反垄断一样反景区门票涨价,是因为景区和地方政府本身并没有动力来约束价格上涨,必须引入外力由上而下进行监管和控制。有的专家说,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景区发展产业比较单一,以及对门票经济的依赖是涨价重要原因,因此应大力谋求转型升级,将“门票经济”转变成产业经济云云。愿望看起来很美,但是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哪有直接涨价来得轻松惬意?而且就算有一天旅游转型升级了,也不妨碍景区门票涨价来锦上添花———不涨白不涨,谁还嫌钱多呢?有人拿西湖免费来做榜样,但这个榜样其实很脆弱,也很难有什么示范效应和跟风效应。

当下反垄断行动的成效有目共睹,汽车市场的垄断行为被管住了,甚至连奶粉市场和电子产品的垄断行为都被管住了,那么,一张小小的景区门票难道还管不住么?这个问题需要有关部门来回答,也许就是令行禁止的事。

总之,不借助外力解套,要景区自脱“门票经济”依赖则不现实。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28/7825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