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案例】阿里上市展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全新气势

2014年09月28日 09:00

 

【全球财经】

【事件介绍】

1

阿里巴巴美国上市成功

美国时间9月19日上午,阿里巴巴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BABA。截至当天收盘,阿里巴巴股价暴涨25.89美元报93.89美元,较发行价68美元上涨38.07%,市值达2314.39亿美元,超越Facebook成为仅次于谷歌的第二大互联网公司。

9月 19日北京时间 21时 30分,阿里正式敲钟开市。因为交易量庞大,阿里创美股10年来开盘时间最长纪录。直到北京时间23时50分之后才出炉开盘价。开盘92.7美元,较发行价68美元高开36.3%。

阿里巴巴集团市值达到2383.32亿美元,至此,阿里巴巴执行主席马云的身家超过200亿美元,超过王健林和马化腾,成为中国新首富。

据阿里巴巴招股书披露,马云占阿里巴巴8.9%的股份,以开盘价92.7美元计算,他在阿里巴巴的股份价值超过200亿美元,加上他其它财富,他的身家可能达到王健林的近2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2013年世界各国GDP排行榜,阿里巴巴总市值2314.39亿美元这个数字,居第44位伊拉克及43位巴基斯坦之间,阿里之富可匹敌全球100多个国家。

事实上,阿里的交易规模就可比肩某些国家GDP。2013年阿里集团的电子商务交易总规模为1.542万亿人民币,占据了全国电商市场总规模的84%,折算成美元是2480亿美元,相当于芬兰一年的经济总量。

阿里上市缔造改革开放的最新传奇

阿里巴巴成功在美国上市,不但将让阿里巴巴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市值仅次于谷歌),也将让马云等十多位阿里创始股东一跃而成为亿万富豪,“商业奇才”马云也将毫无悬念地成为中国首富。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是看点。

但更值得留意的是,阿里巴巴在短短十五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但创造了一个商业奇迹,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缔造的又一个传奇。1999年,英语老师马云怀揣着电子商务的梦想,和17个“小伙伴们”在杭州创办了阿里巴巴网站,为中小型制造商提供销售产品的贸易平台。很快业务就蒸蒸日上,“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阿里宗旨,不但方便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商家,也造就了阿里巴巴的巨大成功。

阿里巴巴从当年偷师eBay、亚马逊等美国电商起家,十年多一点时间,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业务规模上打败了所有美国商业平台。2012年其零售总额目前已超一万亿元。据马云称,而达到这一级别的公司目前只有两个,一个是沃尔玛,另一个则是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年销售额甚至超过亚马逊和eBay的总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商公司。

9月8日,阿里巴巴首站路演盛况空前,数百家对冲基金、共同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济济一堂。“华尔道夫酒店排队拐了18个弯,据说有上千人来看小马哥,电梯等了40分钟。”马云调侃说:上次来华尔街,想借几百万美元,但没有人借给我;这次我又来华尔街,要借更多的钱。在风趣幽默之外,我们更看到阿里掌门人的自信与自豪。而这种自信与自豪,正是基于阿里巴巴过去十多年的巨大成功。

无论是淘宝、天猫,还是支付宝、余额宝,这些“阿里系”品牌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它们是时代的弄潮儿,同时也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幸运儿。我们很难设想,在一个闭关自守的商业环境、政治环境下,阿里巴巴能够在十五年时间里就成长为一个世界级的中国企业,更难以设想,阿里巴巴平台能够让数以百万计的商家一起创业、一起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换句话说,阿里的成功,其实就是中国这些年改革开放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的一个缩影。

 

阿里IPO成功不只靠商业模式

近日,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IPO一事,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应当说,阿里公司,客观上反映了新的商业模式的成功。但从基本面看,阿里公司遭热捧,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全球资本市场对中国潜在市场的信心。

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就是让交易更简单。无论是早期的淘宝、天猫还是后来陆续推出的各类产品,其实都是围绕着让交易更简单这个基本目标的。阿里巴巴15年来的快速成长,一个非常好的宏观环境是,正好遇上了中国大市场快速释放的历史黄金时期。

数据表明,阿里巴巴成立的199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1万亿元;到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4万亿元。也就是说,1999年的消费规模仅为2014年的零头。更重要的是,1999年中国网上交易的金额几乎为零;而2014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8.3%,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9.16%。因此,阿里巴巴成长的15年,正是中国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15年。

这次阿里巴巴在IPO说明书中,并不回避这一条,甚至把它作为第一个重要因素。在说明书中,阿里提出,目前我国国民消费总额为3.4万亿美元,其中电商消费为3050亿美元,在线购物者为3.02亿人,占6.18亿互联网用户的一半左右。其潜台词是,如果在线购物者数量达到6.18亿人,在人均电商消费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新增的市场也有3000亿美元。

资本讲究的是回报。资本市场是最容易进,也是最难进。如果没有盈利前景,你故事讲得再好,资本对你也不理不睬;但如果你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你正坐在风口上,资本不请自来。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增长动力何在?这次阿里巴巴上市,其实就是全球资本市场做出的无声但最实际的回答:中国增长的动力在于不断扩大的消费市场。这是中国最大的战略优势所在。麦肯锡等机构每年公布一份中国消费市场报告,每次修正的消费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国际资本市场不会不清楚这一趋势,因此,他们买的,不仅是阿里巴巴的盈利能力,更是中国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

现在各方都在讨论中国经济新常态,其中一个“新”就在于经济增长动力要由过去的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把投资建立在消费基础上。2014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2.4%,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因此,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关键时期,更要把有效释放消费需求作为政策导向以及改革导向。如果不看到这一点,一味希望在投资上的政策放松,一味希望通过投资复苏来缓解下行压力,恐怕解决了短期问题但会给长期发展带来更大的隐患。而在这方面,有些认识“一叶障目”,认为中国经济不可能靠消费拉动。坦率地说,资本的回答,比这些观点更可靠。

“阿里传奇”能被多少“小微”复制

随着一阵激奋的钟声,阿里巴巴19日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中国新首富,也在一夜之间易主。不过,让更多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个细节:马云并没站在纽交所敲钟,而是把机会让给八位客户——有90后的大学生,有专攻自闭症的儿童康复教师,有憨厚淳朴的农民店主,有穿梭于家家户户的快递小哥。就在这阵橙色狂飙刮起后,一个问题也被不断提出:“阿里传奇”能复制吗?中国还能有多少小微企业可以“芝麻开门”?

众多解剖“阿里传奇”的文章中,普遍认为:阿里巴巴的成功有一定的特殊性,旁人难以复制。不过,从马云的打拼人生、阿里巴巴的前世今生,再到能有机会站在纽交所敲钟的普通创业者,无不印证了马云在上市当晚庆功宴上所表达的:不要小看那些“今天看来依旧‘很小’的企业和人”,因为,“小,其实意味着力量,也意味着美好的未来。”

对于中国万千普通百姓来说,一个鼓励创业、创新的时代比任何时候都近在眼前,人们也比任何时候都企盼着让小微企业破茧成蝶的良好环境。事实上,就在阿里上市前后的这些天,朋友圈里时常曝出谁谁辞了职创业开店的消息,更多人则在热议“创业”。

十八大以来,创业、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民语汇”。从砍掉600余项审批的简政放权,到注册登记的自降门槛,从“营改增”的步步为营,到负面清单、权力清单的自我约束,从中央到地方,所出台的政策,所采取的措施,所努力营造的宽松氛围、包容环境、法治格局,不知优于15年前阿里巴巴注册的时代多少。就在上周,小微企业再迎重大“利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继续实施现有小微企业支持政策的同时,重点推出六大新政,即:进一步简政放权,为小微企业降门槛、除障碍;加大税收支持,月销售2万—3万元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都暂免征增值税、营业税;加大融资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鼓励大银行设立服务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推动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以及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政支持、创业基地支持和信息服务支持等,这无疑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也使得看上去难以复制的“阿里传奇”,让人觉得有了点“赢的可能”。

 

只是,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所有的政策红利、改革红利,都必然来自于创造和奋斗。不仅靠政府创造,更靠企业的创新、个人的奋斗。而创造要有个市场洗礼的过程。马云第一桶金的获取,不也历经了从翻译社到中国黄页的小微阶段、历经了多少磕磕绊绊?许许多多创业者的故事,也都证明:“小微”要真正拥有美好的未来,成为一株大树,离不开好的商业环境,离不开奋斗打拼。

而从政府层面,还要意识到,进一步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把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热情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进一步改进甚至改革。几年前,不少地方的领导发问本地干部“为什么我们这里出不了阿里巴巴”;今天也有无数人追问“中国A股为什么留不住阿里巴巴们?”这当然是种自省与反思,但何尝不是一种提醒?当“小微”起步时、需要扶持时,我们提供了什么?我们的平台能载得下他们的梦想吗?今年1—8月,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800多万户,但8月份一些经济指标竟意外回落,被指为“市场不买改革的账”,两者间虽无因果、所指只是臆测,但帮助“呱呱坠地”的新生小微企业熬过寒冬,通过更深化的改革而不仅仅是政策抚育,正是政府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小微企业的好前景,是从国家到企业到个体共同的“大未来”。宏观的简政放权,中观的创业支持,微观的竞争奋斗,一个都不能少,才有中国经济的未来,才能续写更多“逆袭者”创业成功的“小微故事”。

【启示与思考】

阿里巴巴作为世界级公司亮相,展现了独特的中国式全新商业模式和商业思想。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这也是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一种必然选择。仅2013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就达66家,融资规模超过190亿美元;而至今年,这个融资规模将出现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仅阿里一家在美上市的融资规模,就已大大超出去年全年中国企业海外融资总和;阿里巴巴不光成了美股史上最大规模IPO ,而且将展现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全新气势!

过去,我国企业“走出去”,主要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可这几年来,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民资企业赴海外融资及IPO的企业家数越来越多,规模也愈来愈大。作为民营企业一个代表之一,此次由马云引领的阿里巴巴集团在美上市,其上市的融资额已经创下了一个“天量”,美国股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全球最大IPO,这两大“超越性”指标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超越性”指标——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之最大IPO规模。

还有,阿里巴巴等民营企业有能力向海外拓展,上升融资,而且企业数及融资规模都不断刷新飙高,除了展现中国民企不断升高的力量和发展能力外,更是凸显出中国经济的潜在机遇已更多地获得了海外认可。以阿里为例,能成就在美上市IPO规模的历史新记录,不亦说明多年来中国互联网经济和民间消费潜力有着双重爆发式发展?另外,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不断加速,其实也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水准的提升,中国企业不但需要海外资金的挹注,也需要不断加深对外经济联系与合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总之,阿里在美超大规模的IPO,代表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一股强大的崭新气势,这是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壮大的象征。当然,我们也更多地期冀像阿里这些在海外上市的企业,能更多地完善和提升自身经营管理,不断成就自己事业新水平,让海外投资者能与企业一道分享互利共荣,促进中国经济崛起!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28/7825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