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解密”意大利制造
2014年09月28日 13:28
“意大利制造”的三大主题
“意大利制造”的成功固然离不开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经济大环境和政府机构一直以来给予的支持与帮助,但不可否认,正是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执着追求、意大利人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以及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才从根本上成就了今天享誉世界的“意大利制造”。当人们谈起“意大利制造”时,永远都离不开质量、设计和工艺这三个话题。
(图片说明:9月18日,意大利著名建筑师、设计师米歇尔·德·卢基的系列艺术彩陶作品在上海翁布里亚意大利生活馆展出。)
记者走访的所有意大利企业在接受采访时,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他们自始至终对品质的追求。意大利马泽世家葡萄酒出口区经理乔万尼·马泽说,“如果你问我有没有在任何时候因为任何原因放弃对品质的追求,我的回答很简单,就是从来没有过。意大利制造的产品必须是质量上乘的。”
如今,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产品设计千篇一律的趋势越发明显,然而难得的是,意大利的设计却得以“独善其身”。意大利拉齐奥大区高级女装定制品牌创始人兼设计师弗兰克·强贝拉在谈到意大利设计时说,“意大利的设计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意大利人有着自己的方式去观察、去感受,这是意大利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和丰富的艺术所赋予的。我不怕被模仿,甚至被抄袭,因为我的创作富于变化,我有我的思维方式,我是无法被复制的。”
意大利油磨坊协会董事会成员埃利亚·佩莱格里诺在普利亚大区接管着一间属于自己家族的老厂,专门生产特级初榨橄榄油。记者在这里看到,不大的厂房里,生产车间的先进设备并没有完全取代人工操作。佩莱格里诺告诉记者,“祖上榨油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手艺是一代代传下来的,生产环节中最为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人的经验是永远无法被机器所替代的。但我们并不是一味地按照老祖宗的方法榨油,我们也会去粗取精、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总之,无论是沿用老的手艺,还是选用新的工艺,都是为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生产效率。”
意大利政府的“非典型”保护措施
近年来,意大利经济整体表现低迷,部分中小型企业生存发展举步维艰,一些意大利知名品牌被外国企业收购的新闻也时常见诸报端。目前,受经济不景气影响,意大利政府在对“意大利制造”品牌的维护方面主要体现在“意大利制造”,而非“意大利品牌”上。
据了解,意大利政府并不排斥外国资本收购意大利本土品牌,只是要保证意大利企业不关门倒闭,工人可以继续上班,原有产品仍在意大利生产制造。至于,如何避免外国资本恶意收购导致意大利工厂关闭的情况,意大利贸易协会(ITA)会长罗伯特·卢昂戈说,“这就需要企业自己提高警惕,政府无法干预。”
卢昂戈说,“今天如果遇到危机的意大利企业纷纷停产倒闭、工人失业,那么‘意大利制造’就无从谈起;相反,如果被外国资本收购能够使该品牌的产品继续留在本国由意大利工人生产,甚至提高产量、增加出口,并且还带动其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那么外国资本的注入也就不失为一种保护‘意大利制造’的有效途径。重要的不是我们的品牌一定要为意大利企业家所有,重要的是这些工厂和相关产业能够发展、壮大、提供就业机会,这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记者了解到,不仅在政府层面如此,这种“轻品牌、重制造”的观点在意大利企业当中也普遍存在。
服装设计师强贝拉说,“企业的经营和生产不应混为一谈,外国管理者恰恰是看中了‘意大利制造’的品质和设计才出资收购意大利企业的,在收购之后往往还是沿用意大利的生产技术、雇佣意大利的设计师和工匠,沿用同样的工艺制造同样的产品,所以,‘意大利制造’还是在意大利制造,不会因为品牌易主而使‘意大利制造’消失。”
面对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和意大利其他中小企业一样,“佩莱格里诺橄榄油”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在被问及是否会考虑将自己的家族企业卖给外国投资者时,佩莱格里诺无奈地说,“眼下,我确实是会考虑收购提议的。”
因为意大利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单枪匹马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时难免力不从心。对此,意大利外交部国家体系与国际化司司长维琴佐·德卢卡认为“正是这一局限使‘意大利品牌’在国外的推广任重而道远,整合意大利中小企业、整合意大利制造的同类品牌和产品使其进入国际市场,是我们政府和意大利企业每天都面临的挑战。”
(图片说明:7月28日,市民在意大利罗马一处高端消费场所用餐。)
在谈到意大利企业联合起来共同进军国际市场时,企业家佩莱格里诺说,“这是意大利人性格中的局限性,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强,自己的产品优于别人的产品,所以宁可自己勒紧腰带,也不愿意与其他同行合作、共同面对危机、一起解决问题。”
“意大利制造”的成功是否可以复制
在谈到“意大利制造”的成功经验是否可以被中国复制时,德卢卡表示,“‘意大利制造’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成功离不开它的古老工艺、创新思维、艺术氛围和美食传统等,而中国与意大利相比,有些方面相似,有些方面则不同,所以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比如可以在高技术领域多投入、多研究,另外还要优先从问题最严重的行业入手,比如食品安全。”
他说,“很多人都对‘中国制造’抱有偏见,认为它代表着廉价低端的产品,其实早已不是这样了,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制造’在很多领域都非常具有竞争力,虽然离‘意大利制造’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这是一种积极的挑战和良性的竞争。当然考虑到目前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国还应该注重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师强贝拉说,“现在很多人都只顾盯着产量、营业额和利润,这无可厚非,因为毕竟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但是在想着怎么赚钱之前,应该先想一想制造什么样好的产品来赚钱。”
在欧洲设计学院有着14年教龄的强贝拉曾经亲自带过不少中国学生。在他眼中,中国学生刻苦努力,能够很快、很好地掌握专业技术,但在创造力方面却不尽人意,“他们总是把自己局限在一些条条框框中,我经常跟他们说,你们要放宽思路,不要被任何东西束缚住,应该天马行空地去做设计。”
强贝拉总结道:“‘意大利制造’说到底就是一种意大利思维,‘中国制造’也是如此,关键是要与众不同。我认为未来的中国思维应该再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世界,发扬光大,使其更加国际化、更有竞争力,这是意大利需要的,也是中国需要的。”(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28/7826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