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首次发掘“东夏国”遗存应夯实保护基础
2014年09月29日 13:01
历史短,记载少
“东夏国”建于公元1215年,是金末元初一个名为“蒲鲜万奴”的女真人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其疆域东至日本海,西至长白山区张广才岭一带,北到松花江中游,南至今朝鲜的咸境道。牡丹江、图们江、绥芬河流域是其主要活动区域。公元1233年,“东夏国”被蒙古军队所灭。
(图片:吉林省图们市磨盘村山城中发掘出的兽面瓦当。)
资料显示,“东夏国”仅存在19年。由于存在时间较短,此前,历史及考古研究中成果很少。据《元史·石抹阿辛传》记载:査剌“从国王军征万奴,围南京,城坚如立铁,查剌命偏将先警其东北,亲奋长槊大呼,登西南角,摧其飞橹,手斩陴卒数十人,大军乘之,遂克南京”。这是我国现存关于“东夏国”的少数文献记载之一。
首发掘,遗迹丰
磨盘村山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长白山脉的山间盆地和狭长的河谷平原,山城呈马蹄形,城墙沿山脊而筑,为人工修整的石块垒砌建成,周长达4549米,城墙内部面积104公顷。为制定磨盘村山城的总体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物部门成立考古队,从去年9月开始对该山城进行发掘。
(图片:磨盘村山城北门址发掘现场。)
考古发现,这座山城开辟在城东墙、北墙、西墙处的三座主要城门均有瓮城,另在东南墙、西北墙上设有两个便门。城内遗迹极为丰富,中心部位的宫殿区中轴线上有三座宫殿殿址自南向北顺坡依次排列,两侧另有若干配殿,宫殿区的周边还有三座小城及部分居住址遗迹。
考古人员对东门址及瓮门址、北门址及瓮门址、宫殿区的一处宫殿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并对东城门南侧的墙体、西城门南侧墙体进行了解剖,发掘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
(图片:磨盘村山城现存城墙遗迹高达3.4米,推测城墙正常高度当在4米左右。)
截至目前,考古人员已在城内发现兽面瓦当、滴水檐瓦,以及钱币、箭镞、铁斧等五百多件文物,多为金代所制。部分出土文物花纹清晰,保存完好。
专家认为,山城内出土的“南京路勾当公事”之印、玉质带式等文物,印证了史书记载的可靠性,证实了该城址是金末元初“东夏国”的“南京”治所。
(图片:磨盘村山城内发现的古代钱币。)
考古人员测量发现,磨盘村山城现存城墙遗迹高3.4米,推测城墙正常高度当在4米左右,其中城门附近城墙顶端到基础的高度最高达5.5米。
续勘探,要保护
记者在磨盘村山城三座殿址中的第二座殿址发掘现场看到,宫殿址总面积近300平方米,座南向北,50余块直径在60公分左右的础石排列密集。
(图片:磨盘村山城三座宫殿址中的第二座殿址现场发掘出五十多块础石。)
据延边州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丁原翔介绍,由于缺少相关文献记载和其他实物的存在,这种极为特殊的宫殿建筑格局目前还不明确,不排除曾存在地梁等构件的可能。
山城北门址及瓮门址是考古人员今年重点发掘的区域之一,该瓮城整体呈“弓”状。考古人员在北门址及瓮门址的门道内均发现了不为多见的地栿(地栿上原有叉排木柱)以及部分门板残片。
(图片:磨盘村山城北门址内发掘出的木质地栿。)
据磨盘村山城考古队领队、延边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李强介绍,历经800余年时间,城门内的地栿木质依然保存较好,这在东北考古发掘过程中罕见,接下来将邀请专家对这些木质遗存进行妥善保护。
专家认为,此次磨盘村山城考古发掘是中国首次对“东夏国”遗存进行的发掘清理,开启了学术界对东夏国遗存的认知,并以确凿的考古新发现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又补充了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为“东夏国”的历史与考古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其遗存的认定和发掘研究确立了标尺。
(图片:磨盘村山城发掘出的石刻。)
据了解,吉林省相关部门已制定了磨盘村山城的保护规划。考古人员还将对山城开展进一步考古发掘和大面积考古勘探工作,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山城的形制、布局以及宫殿区的建筑格局,为其保护方案的实施和未来的可持续利用夯实基础。(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29/7827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