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资讯
解码践行群众路线的“龙华思路”
2014年09月30日 09:54
昨日下午,处理完堆积的文件后,龙华新区党工委书记姜建军便带着各个部门整改问题的台账,乘车来到了君子布。等司机停好车后,他直奔河岸。
君子布是龙华新区东南面一个偏远社区,今年“5·11”和“5·20”暴雨期间,当地水浸高度超过1.5米、居民受灾严重,社区情况受到广泛关注。如今,河道淤泥清理得如何?河堤是何时加高的?排水渠有没有人来疏通?……一路上,姜建军边走边看,向河岸边的居民详细打听。而就在同时,龙华新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也分别来到各自挂点的社区,一一开展走访。
一声招呼不打,直奔社区“走、看、听、问”,了解最真实的龙华,这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下简称“教育实践活动”)中,龙华新区领导班子“行走龙华”的寻常景观。如今,这一颇具创新意义的民生体验工作方式已成龙华常态。
自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龙华新区立足区情实际,将改革创新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以服务民生为主线,改革破题,创新着笔,充分发挥辖区群众主体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打通走“实”。
上周六下午,深圳市教育实践活动“深化整改落实,解决民生实事”现场会在龙华新区召开。省委督导组组长、深圳市政协主席王穗明对龙华新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高度评价,同时表示,深圳各区要把教育实践成果持之、久之、一以贯之,找到与老百姓沟通的万能钥匙;联系群众要以暖心为前提,做到取民心、得民心、贴民心;要有实干,得民心要敢担当,敢啃“硬骨头”;制度不能只挂在墙上,只停留在嘴中。
80%公共财政
预算惠及民生民生为主线
龙华新区,位于深圳地理中心,成立于2011年底。多年来,这一片区产业发展高歌猛进,但城市建设却相对滞后。其中,尤以教育、医疗及交通等公共配套欠账较多,短板鲜明。
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成为龙华新区成立后亟待破解的民生课题。而另一方面,新区成立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着更多的人口涌入龙华。如今,新区175平方公里的辖区实际承载人口已经接近300万。
鲜明的民生短板下,是居民持续增长并日显迫切的就医、就学及出行便利需求,这也成为龙华新区教育实践活动中辖区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好不好,主要看‘四风’问题有没有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有没有解决。”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伊始,姜建军即强调,教育实践以服务民生为主线。
敞开大门搞活动,聚焦“四风”听意见,龙华新区通过开通民生热线、问政龙华专栏、开展民生体验日活动、请“市民文明观摩团”找问题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交通、医疗等问题抓起,继2013年办好115件民生实事之后,龙华新区今年再度安排71亿元用于公共服务和民生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0%以上,按照“群众最关心、操作性强、当年可见效”的思路,由社区群众“点菜”出题目,扎实推进106项民生实事。
针对“上学难”问题,新区特事特办、简化程序,采取新建、改扩建、挖潜扩班等措施,预计年内新增10890个中小学公办学位和3500个幼儿园学位,缓解学位紧张;对“出行难”,今年新区将建成8条路,开工43条,续建25条,打通至少5条“断头路”;为缓解“就医难”,新区积极推进四所医院建设,目前项目选址已确定。
改革主动力
以改革为民生福利加速
今年9月1日,龙华新区的家长们收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4所新校和2所改扩建学校如期开学,新增公办学位11500个,新增学位数量达到2012年的5倍。
这一组数字,对于诞生不过三载的龙华新区,意味着“上学难”的进一步缓解、民生福利的重大突破。
这一突破的实现,得力于一项正在推进的改革——政府投资项目审批“零时限”(简称“零时限”)。与“零审批”不同,“零时限”是在坚持依法行政与遵循工程建设规律、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以“保开工、优监管”为核心,尽可能减少事前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大提速。正是得益于“零时限”改革,新区多所学校建设提速,如期开学,及时地缓解了片区的学位紧张。
以龙华新区区情实际论,教育实践活动中面对沉甸甸的民生账单,依靠传统的发展思路和建设速度,显然力有未逮。
作为深圳新一轮改革的产物,龙华新区肩负着建设“两区一城”的重要历史使命,从深圳到龙华,改革精神堪称一以贯之。改革深化的根本路线,改革成败的生命线,仍然是群众路线。“必须将改革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突出问题导向、突出开门改革,从最紧迫的事项改起,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姜建军表示。
以改革破题,龙华将改革和群众路线相结合,探索出一批来源于基层,服务于群众,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改革群众项目。如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化模式改革,龙华新区与宝能科技园共同出资,由企业高标准代建园区周边多条步道,不仅消除周边安全隐患,也提升了园区形象,实现企业、政府与社会多赢。
在今年龙华新区全面深化改革方案中,“服务群众”成为龙华新区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如健全“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探索快速城市化社区治理新模式;打造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新样本等等。其中,龙华新区“猫眼大围合”视频工程、“群防群治”防地陷等改革已初步破题。
创新主基调
“行走龙华”推动作风转变
万众城服装市场存在占道经营;部分商户灭火器过期、逃生通道间距太远;伟特电机公司消防栓全部被锁……不久前,龙华新区民治办事处收到了一份“问题清单”。
这份清单是龙华新区领导班子成员在“行走龙华”民生体验活动当天,以安全生产走街串巷发现的安全隐患。对于这些问题,龙华新区要求立行立改,对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企业,该停产整顿的一律停产整顿,合格一家放行一家。
“行走龙华”,这是姜建军首倡的民生体验工作法,简而言之,就是突然通知领导班子去哪里上车,然后随意开到新区的一个点,把人放下,大家自由组合,边走边看,回来一起总结感悟和问题。
这种令官方和民间均感到耳目一新的工作方式,在姜建军看来,“更是一种态度,我们希望通过行走,推动作风的转变,把民生实事做实。‘行走龙华’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龙华表达。”
令龙华居民们感到耳目一新的不仅仅是“行走龙华”。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龙华新区坚持以改革为主动力破题践行,而在具体工作中则以创新为基调,不断推陈出新,改善工作作风。
今年5月20日,龙华新区官方微信公众号“问答龙华”正式开通。细心的龙华微信用户很快发现,这一新区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有些与众不同,除了开通常规的新闻资讯、便民信息、龙华介绍等资讯类栏目和互动栏目外,上面还有一个“心得体会”。
很快,“心得体会”贴出了首批内容,原来是龙华新区11位区领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个人感悟,领导们以或平实、或细腻、或深刻的笔触对各自的学习心得坦率地做了呈现,随后100多位处级以上干部的心得体会也陆续晒出来。此举,令龙华网民们倍觉真实亲近。
而据新区综合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微信平台的互动功能还在继续开发,将开通点“赞”功能以及“我有话说”栏目,让市民可以通过微信向具体分管领导提建议。
群众唱主角
汲取民智民力扫除“四风”
不久前,唐祖斌到龙华新区管委会参加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评估会议。这个会议的主题是“改革述职民主评议”,老唐的评估对象几乎清一色是新区各部门的一把手。
作为龙华新区民治义工队伍的“老大”,老唐对改革“指点江山”还是头一次。与老唐同时受邀的还有其他十余人,身份不一而足,既有专家学者,又有常见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也不乏普通的公务员和媒体记者。
以改革创新践行群众路线,龙华新区坚持问题导向,更注重群众评价,正是在这样一种导向指引下,普通义工唐祖斌走进了民主评议的会场。
创造在基层,方法在群众。践行群众路线,扫除“四风”之弊,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从群众中找对策方法,在已有的经验中创新工作思路。
在龙华新区,群众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不二主角,而改革中期述职评议仅仅是这一取向的局部缩影。
教育实践群众唱主角,龙华新区有思路更有行动,案例不胜枚举。
——到行政办事大厅查找服务短板,进社区检查小区垃圾分类,到公共场所考察控烟实施情况……活跃在龙华新区的群众队伍“文明观摩团”,由龙华新区综合办倡导和组织,由市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媒体人士组成。这支民间队伍反映民众诉求,传递基层声音,成为龙华新区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宣传者、政府工作的监督者,队伍反映的意见也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今年1月中旬成立的龙华新区廉洁促进会,是在新区纪工委推动下以建设廉洁社会为主要职责而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组成人员来自于“民间”,个人会员包括企业人士、传媒人士、律师以及社工、社区群众等;单位会员涵盖了文化、医疗、教育、传媒、实业等领域。
群众唱主角得到了龙华辖区居民的热烈回应。曾参与文明观摩团垃圾减量分类活动调查的居民感慨,“切实体会到我们是城市的主人,城市文明话题虽大,首先要做的却是一件件小事。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更有能力为新区的更好发展贡献力量。”
党建主抓手
走“实”最后一公里
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依托,在这里扎营的党员干部,既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形象大使,也是具体为民服务的“操盘手”。可以说,几千万名基层党员、几百万个基层组织怎么表现,教育实践活动就呈现出什么面貌。
因此,推进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着力点,衡量活动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看基层党组织是不是得到了加强。
目前,龙华新区正多措并举,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基层党建为主抓手,将服务群众常态化,做“实”最后一公里。一方面,下大力气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将整顿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坚持领导包点,分类整顿,对症下药,全面完成24个软弱涣散的党组织的整顿,并建立长效机制,实行常态化、滚动式整治,提升基层党建水平;另一方面,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党代表工作室、妇女儿童之家等社区各类服务阵地,发挥整体效能,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问题有人管、困难有人帮。此外,积极构建以社区综合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工作站、股份公司、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类社区组织共同参与、多元共治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
同时,基层党务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改革(简称“两化”改革)迈向深水区,新区以健全制度机制为基础,制定《推行基层党务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为“两化”建设提供机制、人员、经费等保障;以强化务党能力为核心,加强针对性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履职能力;同时,以完善职业保障为重点,在全国率先构建专职党务工作者资格认证体系,成立资格认证委员会,实行初级、中级、高级资格三级认证,举行资格认证考试并颁发证书。目前,已组织938人参加初级资格认证考试,招聘80名专职党务工作者,极大地激发了党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今年上半年,党务工作者通过走访基层,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60多条,90%以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受到了辖区党员群众的欢迎和认可,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满意率提高到96%。
攻克“老大难”敢啃“硬骨头”
——龙华新区教育实践典型案例解读
★梅观高速取消收费
谈判耗时两年,新区回购高速13年运营年限
解读:梅观高速调整收费呼吁多年,龙华新区成立后,将梅观高速取消收费和市政化改造作为重点工作之一。
梅观高速取消收费过程颇为艰难。由于这条高速初期设定的收费期限至2027年,取消收费影响大、牵涉广,深圳市交委、龙华新区等15个部门组成工作团队,经过多方比选和耗时两年左右的谈判,最终决定将梅林主线收费站迁走,在外环高速公路黎光立交南侧新建一个收费站,龙华新区出资27亿元,正式回购梅观高速剩余13年的运营年限,于今年4月1日正式取消收费。自此,梅观高速成为全国首条运营期内通过政府回购方式取消收费的高速公路。
★沙元埔变电站建设
不断优化建设方案,取得居民理解
解读:随着龙华新区民治片区居住人口增加及企业飞速发展,区域用电需求急剧增加。据统计,去年该区域用电缺口已达5万至5万千伏安,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沙元埔变电站的建设变得必要而迫切。
建设变电站是否会产生辐射,是否影响周边居民身体健康?这曾是周边小区居民最为担心的问题。龙华新区组织了专家团队实地考察,就变电站建设、防雷、辐射等市民担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的解释。与此同时,民治办事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挨家挨户做工作,针对居民的合理诉求,双方共同优化了变电站建设方案,如调整发电机组位置、设置电磁辐射实时显示屏、对变电站外墙进行防辐射处理等,还组织业主代表参观了岗厦变电站等项目。最终,项目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得到居民理解。
■记者观察
期待啃“硬骨头”的“龙华精神”永不谢幕
解决民生问题,龙华新区今年的表现堪称“抢眼”。而回望新区成立至今,前两年同样表现不俗。
“肠梗阻”七年之久的梅龙路,经历30余轮谈判后,打通最后的700米,自此一马平川。从新区建立之日,梅观高速免费的话题被抛出,到今年4月底收费终结,历时近两年半时间,期间历经谈判拉锯,最终一锤定音。
如今,孩子无书可读的家长们申诉的现象也日渐稀少,因为新校一座座拔地而起,老校不断更新扩建,学位供应年复一年增多。
在一系列被啃掉的“硬骨头”背后,龙华人务实敢干、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彰显无遗,对“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做出了最鲜活的注解。
我们的时代呼唤敢于破题的改革者,也需要敢于担当的主政者。期待这种以民生为重、敢啃硬骨头的“龙华精神”,能够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回旋共振,永不谢幕。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30/7828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