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河北:共创中华民族新的伟业
2014年10月08日 10:15
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5年光辉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国庆招待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往往需要经过岁月的风雨才能看得更清楚。回首往事,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新中国的65年,是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奋发前进的65年,是在全球化浪潮中和平崛起的65年,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成就卓著的65年。回顾新中国走过的65年不平凡岁月,对于我们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共创中华民族新的伟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的65年是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65年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对它的追求,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由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500年风雨历程,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第一,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历史的必然。1883年3月15日,在马克思逝世的第二天,一家英国资产阶级报纸曾迫不及待地刊文说:“红色博士杜撰共产主义社会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逝世了,在他逝世之后,他的追随者剩下不足三百。但愿他幻想的学说会随着马克思之死而死亡。”而历史的发展,却与这家报纸的愿望完全相反。据资料统计,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在欧洲7个国家建有支部,盟员约400人;1864年第一国际建立,在欧、美、非18个国家建有支部,会员40万人;十月革命后,各国建有76个共产党组织,党员550多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世界共有180多个共产党组织,党员9100多万,社会主义制度先后在15个国家建立。目前,全世界共有130多个共产党组织,党员总人数1亿左右。由此带给我们巨大的启示: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所决定,社会主义的理想已经萌芽,一定会不断成长壮大。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潮流。
第二,新中国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带来了无限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从6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用历史的观点看,每个时间段都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分别是怎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怎样使社会主义从理想成为现实;怎样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怎样避免社会主义制度走向僵化;怎样避免把苏联经验神圣化,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怎样实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为社会主义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新中国成立虽然只有短短65年,但可以说它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浓缩版。新中国65年的探索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成功开创,使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结出了最为丰硕的理论、制度和实践成果,展现出光辉灿烂的发展前景,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带来了无限希望。
新中国的65年是在当代全球化浪潮中和平崛起的65年
美国著名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曾把全球化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国家的全球化、公司的全球化、个人的全球化。用历史的眼光看,中国与全球化的互动有两个向度:一是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二是中国对全球化的参与。中国正是在与当代全球化互动过程中,走向了和平崛起,其起点就是新中国的成立。
中国曾是早期全球化的受害者。国家的全球化是从海上开始的,最早的实施者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西方国家。1498年,达·伽马率葡萄牙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南部的贸易中心卡利卡特;1492年到1504年,意大利人哥伦布与西班牙国王签订“圣大菲协定”,率领西班牙舰队四次西航,发现了“新大陆”美洲。以上几次西方国家所谓的“地理大发现”,都与抢劫、杀戮等强盗行径相伴,为“发现者”带来的是大量财富,为“被发现者”带去的却是巨大灾难,也由此引发了之后包括荷兰和英国在内以拓海殖民为主要特征一波甚似一波的“全球化”浪潮。15到16世纪,当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都在实行拓海政策时,中国的明王朝却在实行禁海政策。明王朝灭亡后,清王朝把它的禁海政策全部继承下来,继续关起门来过日子。马克思在讲到中国这段历史时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顺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直到鸦片战争被英国的大炮轰开大门,中国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自己已经全面落后。自鸦片战争爆发到抗日战争胜利,中国在全球化中一直在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新中国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了和平崛起。新中国成立之时,以拓海殖民为主要特征的国家的全球化,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退出历史舞台,接踵而来的是公司的全球化。中国由于底子薄、基础差以及特殊的国情,仍然游离于全球化浪潮之外。中国真正意义上参与全球化,是自改革开放开始;融入全球化的标志,是加入世贸组织。自那时起,中国不仅是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还逐渐成为全球化的弄潮者。从联想收购IBM电脑生产线,到2011年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海外资产总额达到32504亿元,实现海外收入31011亿元,海外员工32.9万人,再到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值互联网公司,中国公司正在影响世界;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从2005年的8.5%上升到2013年的45.8%,网民数量从2005年的1.11亿上升到现在的6.32亿,世界在中国人面前变得越来越扁平。回顾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
新中国的65年是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迈进的65年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中国人的逐梦历程,也可以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近代史,是中国人不断惊梦与碎梦的历史。中国梦的源头,是中国人的强国情结,它的历史依据和民族自信,来自“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此后中国人民虽然不断抗争,将实业救国、变法维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等各种救国方案都试了一遍,但民族复兴之梦却一碎再碎,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找到了真正能够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新中国的成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新中国的65年,做到了西方国家需要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这期间,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变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成功道路和制度体系;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生产力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排位不断上升,先后超越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关系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回顾新中国65年的发展历程,一方面要看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一方面更要看到,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有能力和信心实现这个目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首历史,成就辉煌;展望未来,前景光明。新中国成立65年来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为我们再造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只要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坚持同人民在一起,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好,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创造新的伟业,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责任编辑:刘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08/7830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