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贵州: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典籍
2014年10月11日 1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土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系列讲话和外事活动中,旗帜鲜明地大量引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录,不断涉入儒家、道家、佛家乃至诸子的典籍,带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强劲的信号,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整个民族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不能脱离开中国的文化语境。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中国传统经典,在优秀传统典籍的阅读和薰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水平。
学习典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这也是对世界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总结,任何民族都是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其根魂的。《新约》是西方文化重要典籍,在西方国家,无论贫富,家家必备;无论老少,人人必读;今天,韩国人还保留着读《论语》的习俗。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极大地冲击和破坏了传统文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破坏一切,批判一切,维系中华两千年的文化传统失去了价值正当性。要通过经典,重新找回并定位我们的文化坐标,找回我们失去了的学术话语权、意识形态主动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学习典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逻辑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的契合。在文化层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相同的学理特质和文化基因,出发点都立足人性本善,最终归宿都着眼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过程上都立足人的主体实践;在价值层面,都崇尚集体主义,都有跨越国界的价值理想,一个追求平天下的大同社会,一个追求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但是,从理论研究到宣传实践,我们都没有很好地自觉进行融合,没有较好地把党内道德文化的建设架构在更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没有把代表先进性的党性和作为普遍伦理的人民性较好地统一起来,使得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构建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产生分歧。两千多年前,佛教传入中国,因为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基因的相通性,使佛教全面融入中国社会。同样,马克思主义要成为全民接受的思想,实现中国化、大众化,同样要发挥两者精神实质的内在同一性。
学习典籍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典籍是我们共同价值的来源,同样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特别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中,只有用代表中华文明标识的典籍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历史文化支撑,才能提供有别于西方普世价值的话语体系,不断用老祖宗留下的典籍去凝聚全党和全社会共识。从“三讲”开始,全党连续开展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教育活动。围绕教育活动,我们出版了很多读物,但没有哪部作品、哪套丛书具有持续性的影响力。今天我们重建核心价值体系,只有零散的、碎片的词汇,仍然感到我们缺乏传统文化的整体铺垫。典籍之所以能流传千古,经受历史无情的检验最终积淀下来,本身就说明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回到典籍,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稳定的基盘。
学习典籍是提高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了治理的核心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诸子百家、历代圣贤为我们留下浩如烟海、蔚为大观的典籍,展示了古人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智慧,为我们今天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滋养。1000多年前,唐太宗就看到了这一点,令魏征等贤臣整理唐代以前的典籍,编辑《群书治要》作为群臣学习读本。习近平同志为什么反复引用典籍,也是在带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冀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能够从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去汲取智慧,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学习典籍是培养领导干部文化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纵观中国历代名臣,大都是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中洋洋洒洒的才子;日本松下政经塾要求学员每天学习茶道、书法、剑道、坐禅等,体验传统文化精髓,其目的也是如此。学习中国优秀传统典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建立高尚的文化品位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业余文化生活范式。人的全面发展是所有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集合,这也决定了正常人都有生理需求、政治需求、文化需求。今天我们强调的共同富裕包括精神上的共同富裕,包括文化需求的满足。中华民族优秀典籍描述的都是人性本具的真理,拂去历史的尘埃,心即理,此心同,此理同。因此,今天的发展应该在精神文化层面发掘动力,延续本民族精神命脉,就要让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在当代,促进自然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精神生态文明的共生发展。
同时,学习典籍更是领导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强大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重要精神支柱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伟大的作品如同阳光,普照大地、普照人心,给人阳光心态,使人深刻而不浮躁,谦和而不张扬,自信而又亲和,能够带着好心情去创造成功、体验过程,缔造自我内心和谐、家庭和谐以及团队和谐。这对改革进入深水区、面队复杂矛盾的广大干部,是极其重要的精神养料,也是攻坚克难的心理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华大地逐渐兴起一股发自民间、来自大众的传统复兴浪潮,并且社会各界对文化复兴的渴望日渐强烈,领导干部正好因势利导,自觉用阅读经典的方式积极参与,把握当代中国精神文化走向之大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记载先人伟业的典籍在我们的精神世界起死回生!
(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责任编辑:刘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11/7831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