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宁夏:精准发力 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2014年10月09日 14:34
吴忠是全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一系列扶贫开发决策部署,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扶贫开发格局,创造了慈善产业扶贫的新模式,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提出的扶贫工作新机制。我们将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输血、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五大举措,将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全力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以“精准识别”为前提,全面准确掌握贫困人口基本情况。通过深入调查和详细摸底,按照因灾、因病、因学等6类致贫原因进行了甄别分类。一是因灾致贫4.7万人,占贫困人口的22.1%。二是因病致贫3.4万人,占贫困人口的15.9%。三是因学致贫2.5万人,占贫困人口的11.9%。四是因残或缺劳动力致贫2.8万人,占贫困人口的12.7%。五是因缺乏劳动技能致贫4.3万人,占贫困人口的19.9%。六是因自身发展意愿不足致贫3.8万人,占贫困人口的17.5%。
以“精准施策”为核心,科学有效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在分析致贫原因、号准“脉”、找准症结的基础上,选好“药方”,以产业扶贫为基础,以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为目标,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通过企业务工、种植养殖、土地流转、金融服务等方式,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民变为产业工人、技术农民、个体经营者,从根本上解决其生存和发展问题。针对因灾致贫群体,利用临时救助方式,保证因灾致贫家庭基本生活得到供给和保障。同时,引导其外出打工,增加工资性收入;针对因病致贫群体,将病情较轻的贫困群体,纳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鼓励开展养殖、小商品经营、家庭刺绣等手工艺品制作。对身患大病重病的贫困群体,通过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等使其不硬扛、有希望;针对因学致贫群体,动员各种力量捐资助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放弃学业。另一方面,通过减免学费、勤工助学等方式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针对因残或缺劳动力致贫群体,对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贫困人群,利用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进行技能培训后到慈善企业就业。对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实行托养或半托养,保障其基本生存权利;对劳动力短缺的,采取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确保其通过土地等资源获得财产性收入;针对因缺乏劳动技能致贫群体,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愿望但缺乏资金的,通过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帮助其自主创业;针对因自身发展意愿不足致贫群体,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奖励致富能手等多种方式,刺激和引导观念落后的贫困群体转变思想,积极发挥其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
以“精准输血”为基础,确保贫困地区均衡协调发展。精准制定政策,从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就业创业、医疗、教育等方面,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措施,让贫困群体公平、公正地享受到更多实惠;精准投入资金,整合捆绑各类扶贫资金,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切实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精准实施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全面落实与中国扶贫开发服务有限公司签订的扶贫开发合作协议,争取更多的资金、项目落地;精准输入观念,将物质投入扶贫与精神扶贫并重,使贫困群众转变观念,催化自我发展潜能。
以“精准管理”为关键,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建立帮扶信息档案,加强精准扶贫监测。信息管理精准,建立贫困户基本信息数据库,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适时调整,使稳定脱贫的贫困户及时退出,该扶持的及时纳入;资金管理精准,建立健全严格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高压线”,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运行;成效管理精准,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扶贫对象就业增收、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
以“精准考核”为保障,确保扶贫开发高效务实推进。考核目标精准,既不提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目标,也不随意降低工作标准;考核方法精准,把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降低贫困发生率等纳入到考核体系。定期考核县区、乡镇和各级帮扶单位精准扶贫责任落实情况,确保扶贫效果;考核尺度精准,实现考核标准尺度一致、考核过程公开透明、考核结果客观公正,激励先进、凝聚合力。
(作者系宁夏自治区吴忠市市长)
责任编辑:刘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09/7833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