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重庆:库区发展健康服务业的机遇与对策

2014年10月13日 11:05

 

今年8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健康服务产业首次被定性为我国支柱型产业。9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至此,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就重庆而言,在去年9月召开的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上,三峡库区被纳入了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涵养,既是一个环境概念,也是一个健康概念,生存环境的健康从某种角度说应居健康之首。循着这条思路,三峡库区如何抢占机遇,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这当成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惠及民生、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

生态涵养建设与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机遇

国家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产业的部署,与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区的确定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这两者之间是巧合,更是必然。从某种角度说,“生态涵养”是为了人民生活环境的健康,而“健康服务业”又构成了生态涵养建设与发展的产业支撑。

它们之间既存在兼容性,又存在相依性。换句话说,健康服务产业的所有项目均符合生态涵养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表述,三峡库区迎来了重庆生态涵养建设与国家扶持健康服务业两大机遇。

一年以来,纵观生态涵养区各有关区县的实施方案,有各色各样的发展,但是,健康服务产业却少有提及。事实上,如果我们从健康服务产业链中打开一扇窗户,我们会发现一个更为精彩的“金山银山”。不说别的,就说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业,这足以让库区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自古以来,三峡库区就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据中国中药协会统计,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现有中草药资源5834种,占全国药用植物总数的48%。巫山红椿乡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还注册了“巫山庙党”地理商标。今年7月28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在重庆建立起了中药资源中心重庆分中心。据悉,这是在全国建立的首个中药资源省级分中心,而建立这一分中心的根源是因为三峡库区有丰富中药材资源。该中心的建立,标志着三峡地区的中药资源研究,正式步入国家一流学科水平。

健康服务业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它既是全民健康素质的现实要求,也是国家促进新兴产业的既定方针。为此,《意见》为发展我国健康服务业指出了“三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同时明确了“八大任务”,其中之一为“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而且更为有利的是,在三峡库区中心城市的万州,拥有悠久历史中医药人才教育基础,其中的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被重庆市教委批准为“三峡中医药国际培训中心”和“三峡中药种植与加工技术推广中心”,学校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中医药科技工作先进集体”。所以,三峡库区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一场美丽的邂逅中,我们该如何因势利导乘势而上?

发展健康服务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面对庞大复杂的健康服务业,三峡库区该如何突围?

从区域经济学理论来说,只有赚了“区域外”的钱,才能发展“区域内”。纵观健康服务产业链,只有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以及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才能走出“区域外”,从而实现“赚外人钱”的目标。再细分,显而易见,作为三峡库区,开发医疗器械肯定不是优势。不言而喻,剩下的只有开发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人才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充分发挥三峡库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优势,开发三峡库区中医药健康服务瑰宝,打响三峡中医药品牌战,从而开创三峡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的新天地。

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中医药健康服务业集卫生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五大资源优势。同时,中医药“天人合一”“辨证施治”的特点,对慢性和疑难疾病具有疗法独特、简便价廉的优点。而且,中医药产业已经延伸到健康服务的各个领域,不仅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中药产品、还包括中医诊疗器械、中医药护理等;并与食品饮料加工、餐饮、文化、旅游业等产业融合,形成了诸如中药功能食品、中药茶、药膳等一批中药养生保健产品,产生了从针灸、按摩、足疗等各种养生保健服务、养生会馆等各类养生保健机构。因此,市场空间无限广阔。

为此,三峡库区应当整合所有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特色”产业,藉此复兴三峡人的中医药梦。

强化品牌意识。屈指而算,长期以来,中国中药涌现了诸如山西金银花、安徽白芍板蓝根、上海西红花、四川川芎、山东桔梗、云南三七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区域中药品牌。而三峡库区同样拥有诸如黄连、党参等种植历史,区域品牌效应和企业产品品牌一样,可以对区域产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品牌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我们期望三峡中药能涌现出传遍华夏响当当的品牌。近年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推广三峡中药品牌工作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开展了中医学术研究、中药材博览会等活动,编撰了《三峡中医文化典籍》出版物,建起了中医药文化馆、中药科技馆、生命科技馆,这一系列创举,无疑对弘扬三峡中医品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是发展之本,要利用当地中药科技资源,开展产学研结合,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加强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协作,在良种繁育推广、新药研发、基地建设、高精尖设备更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始终走在同行前列。近年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助力三峡库区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该校面对库区实施了“科技平台夯基工程”。学校以强有力的科研资源为平台,集合三峡库区中药资源,编制了《三峡库区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中药产业发展研究近30项,其中,《太白贝母品质研究》,成功地使渝东北片区量大质优的太白贝母进入国家药典。编写的《三峡中草药图谱》和《长江三峡中草药资源》2部专著,首次针对长江三峡库区中草药资源和中医药发展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填补了三峡中医药发展历史、三峡中药材生产与流通研究空白。同时积极参与“科技特派员工程”,帮助库区中药科技成果转化。学校5名中药科技人员受聘为市科委“科技特派员”,常驻库区中药产业大县,深入农户和药企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攻关,成为库区药农的“科技顾问”、中药企业的“科技骨干”。

强化质量意识。以标准化建设促进质量安全监管。推行中药材种植GAP规范化,加工GMP标准化,经营GSP流程化的标准规程。对已制定并得到批准的药材在基地建设中要严格执行标准,在种植过程中加强化肥农药的质量监测,严防高毒农药伪劣化肥影响药材品质。对未经GSP认证的无证经营企业及时予以查处。要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群防群治网络,对药品、药材生产、流通、使用实施开展全程监控,监督药品药材生产经营企业及药农、药商依法生产、经营。

最后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才培养。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中医药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潜力的产业之一,具有极大的自主创新潜力。而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关键。要不断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需要培养一大批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人才,一大批研发、生产和管理人才。所幸的是,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重庆市在三峡库区唯一独立设置的高等医药院校,该校为库区培养了70%的卫生技术人员。学校是重庆市“农村卫生人员培训中心”,每年面向库区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全科医生、全科护士、中医临床骨干等培训3000人次;是渝东地区“医药卫生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每年面向库区移民青年开展16个医药卫生类工种8000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13/7834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