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市委书记扮记者“暗访”透出几许无奈?
2014年10月10日 10:30
【关注民生】
【事件介绍】
云南一市委书记戴草帽墨镜暗访处理30多名官员
9月26日,云南省昭通市委书记刘建华在昆明透露,他曾在2013年戴着草帽和墨镜,以记者身份暗访当地乱占乱建现象。最终处理30多名违法干部。
当日,中共云南省第九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昆明举行。刘建华向云南省纪委全会述廉。
述廉完毕后,云南省委巡视办主任陈江提问“作为第一责任人如何贯彻党风廉政建设?”
刘建华以昭通城区乱占乱建突出为例。他介绍,昭通城区乱占乱建现象突出,违法用地、违法建房达400多万平方米,规模浩大。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怎么解决?”2013年,当地多名干部前往调查,结果都无功而返。于是刘建华便自己前往问题最严重的昭阳区北闸镇暗访。
刘建华回忆道,“我搞了个草帽、弄了墨镜,走访了好多群众。别人问我是干嘛的,我说我是昆明下来的记者。”
“买房子可以吗?租房子可以吗?弄点地可以吗?”刘建华以此为突破口,得到的答案是“可以,我们这儿没人管。有人管的话3、4万块钱就搞定。”
随后开展的调查中,“从北闸镇党委书记到镇长全部烂掉,他们采取的方式是你给钱我就不管你建盖房子。最后我们处理了昭阳区30多名干部,主要是违法批地、向群众索贿。”
2014年以来,当地乱占乱建面积实现零增长,已拆除30多万平方米的违法建房。
刘建华坦言在拆除违法建房的工作亦不容易。2014年,违法乱建的群众开会对抗“拆违”。因为人数太少,违法乱建户便叫来街上一位卖洋芋的小商贩。结果小商贩有高血压,开会时死了。违法乱建户将责任推到市委头上。“我们坚决得抓下来了。”
刘建华最后表示,“再过两到三年,违法建房将会全面拆除,还昭通一个净空。”
观点争锋
正方:“暗访书记”访出哪些好作风?
在党的群众路线之中,看完报道,心中不甚欢喜。市委书记暗访辖区乱占乱建现象,却能够查出30多人违规违纪,这是一种多么合乎民心的的做法。暗访书记,走访能够走出“好作风”。
党员干部要切实走群众路线,听真话,察实情。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领导,一个多么有威慑力的名词,在以前,村民大都只认识村主任,而市委书记则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人。但如今,市委书记独自来到建筑现场,前面没有警车开道,后面也没有一大帮人跟着,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不得不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越来越多的领导意识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因此,听取群众的心声、遵从百姓的意愿,听真话、察实情,切实践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才是广大党员干部应有的工作态度与作风。
党员干部要有正确的政绩观,办实事,做好事。政绩,对以一个领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许多领导为了政绩而大搞形象工程,最后弄得是劳民伤财,山东仿造航母,河南汝南“梁祝故里”等都是歪曲政绩观下的产物。书记的这次暗访,表明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精神,也表明着正确的政绩观和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才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
党员干部要做好标兵,边学边改、即知即改。领导重视与重视领导必须得抓好。领导为自己下面的党员干部树立好标兵,一层带动一层、一级为一级树立好榜样,这样的“公仆”定能为老百姓谋福利。领导带了好头,市县领导干部纷纷响应。官员不能再将上班=坐班,只有深入到作为第一线,才能了解决策与思考方式哪里不科学或是不起作用;只有深入到基层,才能体味民生疾苦。
市委书记暗访中的“平凡”与“伟大”
康熙微服私访,想必是家喻户晓,路人皆知。作为一名普通的庶民,谁不希望这样的大官、清官能经常到群众中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提起“暗访”两字,想必每个人都不会陌生,因为它或多或少地发生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虽然说暗访不常见,也不常遇,但每次暗访过后,都会带来一场舆论狂欢,人们会在茶余饭后,都会酣畅淋漓地饱尝着这场“盛宴”。
对于暗访,远的不提,单说近的。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检查,而多数检查的形式都是“明查暗访”。就这样的检查方式本身来讲,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跑了偏、走了样。“暗访”经常变成了“明访”,对于某些暗访人员来说,形容他们“身未动,心已远”,一点都不为过,这边脚还未跨出门,那边被暗访的单位、部门或者企业早就已经“洞察”、了解了本次暗访的时间、地点、人员及行踪,对于这种已经“知己知彼”的暗访,被暗访者当然能做到“百战不殆”。试问,这样的暗访还有何意义?不仅问题无法找出,反而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增添了诸多的形式主义,害人害己。
当然,不可否认一些暗访行为确实尽到了职责,也未曾“泄露天机”,暗访组的工作人员都能恪尽职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较强的敬业精神,认真地完成着上级交办的暗访任务。但是,对于市委书记这样的高官,只身一人,戴着草帽和墨镜,前往“重灾区”,这样的亲民、爱民的行为我们又曾见过几何?这样的工作“大餐”可以有吗?答案多数时候恐怕是“这个真没有”,而笔者和广大群众可能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这个,真的可以有!”
如果各级、各部门能把诸多形式主义的明查暗访,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暗访和“微服私访”,相信很多的社会乱象早已“灰飞烟灭”了吧!对于本案,昭通城区乱占乱建尤为突出,在2013年,当地多名干部前往调查,结果都无功而返,而市委书记一人通过“微服私访”,却能查个水落石出,而且“战功赫赫”,30多名干部被处理,成功拆除30多万平方米的违法建房。这样的鲜明对比,一方面是和这位书记的领导地位、领导能力和治理乱象的决心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更极大地彰显了其更接地气、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戴草帽、戴墨镜,虽然是很平凡的举动,也是常人都可以轻易为之,但对于一位市委书记来说,能在工作中,以一个常人的身份去了解真相,是何等的伟大,值得点赞。
反方:市委书记暗访典型的越俎代庖
昭通城区乱占乱建现象严重,北闸镇从党委书记到镇长全部烂掉。该不该治理整顿呢?确实应该,再不治理就会愈演愈烈,不可收拾了。然而,这样的事情根本用不着市委书记赤膊上阵,应该由住建、国土,纪委等部门牵头就可以了。作为市委书记只要安排部署就行了,哪个部门不作为、乱作为,就摘掉哪个部门的“一把手”的“乌纱帽”,自然就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市委书记戴着草帽和墨镜微服私访,这就和诸葛亮一样什么事情都事必躬亲,表面上看是深入基层,实际上是越俎代庖,注定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也不可能持之以恒。市委书记需要抓的大事有很多,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去针对一件又一件的具体事情去微服私访呢?什么事情都要靠市委书记去这样干,纳税人还有必要花钱养活那么多光拿俸禄不干活的公仆吗?
市委书记微服私访这就是小河沟里行船—一竿子插到底,无疑是抢了有关部门的活,那他们还会尽职尽责吗?反正干不好也没有关系,让市委书记来收拾乱摊子吧。这样做对工作注定是弊大于利,还会给群众造成这样的印象:有关部门说了不算,只有市委书记一言九鼎。这就会导致群众有什么事情都会撇开有关部门直接去找市委书记,如此一来,市委书记还有精力和时间去抓大事吗?
市委书记戴草帽假以记者暗访,善意粉饰了撒谎
相比较而言,刘建华的暗访是难得的,美丽的,甚至是善意,做了许多官员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事情。暗访毕竟不同明访,不仅要降低身份,多吃许多苦头,甚至还要承担潜在风险。正因为如此,不少网友予以喝彩,刘建华本人也颇感得意。
不过,市委书记隐身暗访的成功,是以存在严重问题为前提。一个昭通城区,乱占乱建,违法用地、违法建房多达400多万平方米,堪称规模浩大,而且问题存在由来已久。其中北闸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带头违法违规,谁给钱就给谁批地。对此,昭通市官员为何迟迟不去解决,以致问题积重难返?此前多名干部前往调查都是无功而返,这到底是何缘由?假如市委书记早就出手,将此放到桌面上依法解决,还需装成平民前去暗访吗?
多名干部前往调查都无功而返,市委书记暗访了立马奏效,这个功劳也不能全归于暗访,只能说明市委书记权力大些,能够顶真一些罢了。假如前去调查者都需立下军令状,解决不了问题就得去职走人,还会劳市委书记大驾化装暗访吗?若凡事都要市委书记出面才行,这不会把市委书记忙坏了吗?
市委书记戴草帽墨镜暗访乱占乱建,上演了制度软弱的无奈。一个地方如能严格城镇规划和土地审批,任何个人权力都需置于制度约束之下,那么乱占乱建就几乎没有可能。即使仍会挂万漏一,制度也会推动快速纠正。而昭阳区北闸镇乱占乱建问题严重,暴露出那里规划和土地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乱批土地已经成为当地官员牟利的工具。若不让制度发力,仅凭市委书记隐身暗访,乱占乱建的祸根就依然还在。
昭通市委书记隐身暗访乱占乱建,是以记者的名义进行的,这在做法上也欠妥,根本不值得提倡。市委书记当然有权暗访,也可以化装成平民。但是却不能假以记者之名。记者暗访的前提是有记者资格,暗访是合法的。市委书记的官职虽然高于记者,但却没有记者资格。无记者资格却假以记者名义,这是不合法的,而且会扰乱采访秩序。市委书记用假身份套出民众真话,这会丧失政府诚信,助长弄虚作假歪风。
中立:市委书记不仅需要“暗访意识”
应当说,官员多些暗访意识,多了解些真实民情,积极纠正一些违法乱象,值得肯定,更多地方主政官员都应有这样的责任意识。不过,也要看到的是,这种官员“微服私访”,靠个人之力去解决具体问题,固然有效,但作用毕竟有限。
作为地方一把手,要管的事很多。今天乱占乱建问题严重,书记戴着草帽和墨镜,深入一线;明天官员大操大办婚礼丧礼,如果也去“微服私访”;后天有官员公车私用、行贿受贿,如果亲自调查取证……这样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一个人就算有三头六臂,怕也查不过来。
整治乱占乱建,当由各级行政首长分工负责,并由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在“当地多名干部前往调查,结果都无功而返”的情况下,作为昭通当地一把手,更需要做的是通过制度约束,强化监督,比如通过纪检监察等监督机关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履行职责;如何在更高的层面上,研究和破解因行政权力配置存在缝隙,由此带来的部门间职权碎片化的问题。
地方主政官员就某一个突出问题,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这种精神值得肯定。但比这更重要的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制度规范官员的行政行为,谁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就铁腕依法依纪追究谁的责任。抓住这个“牛鼻子”,才是抓根本,建立起长效的问题解决机制。
【启示与思考】
派别的干部去调查,结果全部无功而返;领导只好自己乔装打扮去暗访,最终查清了问题、处理了违法干部。很多时候,并非领导自己不想听真话、不愿面对现实问题,而是被那些“欺上瞒下”之辈给算计了。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牟新生说,有领导下去视察,当地都预先进行了周密部署,安排得非常具体,领导人成为了一个“机器”。还有的领导去视察,周围几十个人前呼后拥,大部分都是民警和干部化装的,全是假的。如果当领导的意识不到这一点并设法突破“包围”,恐怕很难了解到真实情况。
市委书记暗访时自称记者,也颇耐人寻味。毋庸讳言,以记者的身份示人,有时确实比以官员的身份调研更能听到真话。在不少地方,记者是颇受老百姓欢迎的,“找市长不如找媒体、上访不如上网”甚至成了一些人奉为圭臬的至理名言。老百姓见了记者可以说真话,为何对某些官员却“敬而远之”呢?公务员的“公信力”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不是说官民之间“情浓于水”吗,何以有如此隔阂?古代的老百姓尚且敢于“拦轿喊冤”,今日之“国家主人”遇到了“人民公仆”,为何却三缄其口、唯恐“祸从口出”?老百姓有话不能说、不敢说,到底是谁的悲哀?
“微服私访”在中国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传统。古代的清官(如包拯)以及有责任感的皇帝(如康熙),时不时就要“访”上一“访”。这种做法尽管也能收一时之效,但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属于典型的“人治思维”和“个人行为”,缺乏制度性的刚性约束,其作用注定是有限的。并且,上级官员去基层“微服私访”,他的下属们会怎么想?害怕、生气还是无所谓?——最起码,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领导对下级缺乏完全的信任。靠一个所谓的“好领导”通过“微服私访”的方式去检查和督促下级干好工作,能起多大作用?何不完善制度,靠制度去监督呢?
当然,从现实环境看,市委书记扮记者暗访,虽然好像有“钓鱼”之嫌,但确实是了解基层真实情况的好办法,但也是个无奈之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群众面对官员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民意诉求无处说的难题,笔者看来,完善制度约束才是治本之策,言路畅通才是关键所在。要健全法制,完善权力监督制约,建立问题长效解决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以“阳光”监督倒逼政府职能部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敦促党员干部自省自律、用权为民。对那些失职渎职、滥用权力的部门和官员,理应严肃查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不放松警惕,不姑息纵容。同时,要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建立诉求保护机制,强化信息公开,保证合理诉求能被知晓,良好建议能被采纳,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如此,才能真正还政治一方“净空”。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10/7834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