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案例】如何看待“千亿美元旅游逆差”?
2014年10月10日 14:45
【全球财经】
【事件介绍】
旅游贸易逆差将破千亿美元 如何把国人钱留中国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旅游贸易收入出现逆转。中国旅游研究院前不久发布的报告称,今年中国出境游步入1亿人次时代已无悬念,中国出境旅游贸易逆差将突破1000亿美元也无悬念。
在今年国庆“黄金周”之前,就有英国媒体报道,十一“黄金周”来了,英国销售商正在期望中国旅客的大幅增加。在德国,知名连锁百货在慕尼黑的分店打出“十一黄金周,金秋欢乐购”的广告。当然,这个“黄金周”最出乎意料的还是16万中国游客涌入韩国,比去年多了整整4万,以致出现了游客抢购商品时引发混乱的局面。
统计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出境游预订有60%以上的增长,而国内旅游与去年同期相比只增长1.4%。尽管国内多地景点仍是拥挤不堪,但不少热门景点如黄山、五台山、九寨沟等都遭遇了首日即遇冷。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元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旅游竞争实际上是旅游地整体商业环境的竞争,高端消费从外流转向本地化,需要很多政策配套和放松经济管制。”
旅游贸易逆差全球第一
2013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47602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10多年来,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都维持在10%左右,同时,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7000美元。在刘元春看来,消费上个台阶是必然发生的故事。
“中国目前无论从消费潜力,还是从整体消费结构,都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因此,促消费是调结构中很重要的一个节点。但是大家普遍有个疑问,中国的消费为什么还不如预期的那么快?”刘元春说。
不过这也不难理解。中国居民收入虽然增长很快,但由于中国社会安全网的构建还有很多缺失,居民的储蓄性存款仍然比较严重,这成为制约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中国东部地区已经有10多个城市的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金,按道理,它的消费应该以高端制成品和服务类消费为主。但目前,高端制成品和服务类的消费环境却并不理想,市场对这部分群体的消费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正视。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很多商品特别是中国制造的一些高端商品,在国外的售价远比国内低。“这主要是因为税收、物流成本,还有商业业态、商业垄断和商业腐败导致成本增长,这样导致高端消费出现了大规模的外流。”刘元春说。
有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游客在英国总消费为4.92亿英镑,比2012年增长64%。而英国旅游局的目标是到2020年每年吸引65万中国游客赴英访问,并创造11亿英镑的消费总值。
本次国庆节期间,有韩国媒体分析称,中国游客对韩国内需市场的影响力正日渐增加,对韩国出口型企业和内需型企业都影响巨大,甚至可以影响韩国部分地区的经济。
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年增长率仍在两位数以上,但入境游人数一直停滞不前。2009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自1982年以来首次出现逆差,规模超过20亿美元。仅仅5年后的2014年,这一数字将突破1000亿美元,增长近50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
经济增长需依赖消费
正如前述,种种数据表明,我国力争将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型经济的结构调整难度仍在加大。
不过,刘元春认为,目前内需下滑,既有投资也有消费的因素,但核心因素还是在投资层面。“投资可能占整个GDP回落的60%-70%。投资为什么不行呢?第一个因素在于整个工业萧条的蔓延,而工业萧条则在于外需下滑的太厉害。”
这种内需下滑跟外需下滑是联动的。2006年,中国贸易顺差占GDP比重接近9%。但在2013年末,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只有1.9%,下滑幅度占GDP百分比达到了近7个点。在贸易品和非贸易品,则主要体现在贸易品即制造业。
“第二个很重要的因素与房地产行业的调整息息相关。房地产行业的增速从去年的20%掉到了14%,并且还在进一步下滑。房地产行业在中国具有枢纽作用,会导致相关17个行业的需求不振,从而又会进一步导致这些行业的利润下滑,致使投资信心下滑。投资需求下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周期性的调整。”
“除此之外,是我们政治经济角度所看到的,在当下改革反腐倡廉的时代背景里,投资的发动机出现了调整,内在投资机理出现了改变。这两年,地方政府的‘跑部钱进’和招商引资冲动受到债务、考评改变、政绩工程被遏制等,特别是在投资领域强力反腐的多重因素影响,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受到了遏制。投资下滑是目前中国内需下滑很重要的一个主导因素。”刘元春说,“其次才是消费。”
然而,投资有它的特点,如果投资领域和投资主体选不好,会产生强烈的后遗症。目前的投资是需求,会拉动经济,但是两三年后,投资便会转化成产能和供给,它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效果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当投资大量投向一些落后产业、过剩产业、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就与调结构、促转型的改革目标相冲突。因此,政府为了稳增长而简单地给出投资药方,这种模式遇到了瓶颈性的约束。
“这两种变化就限定了投资驱动的力度和微刺激的力度不可能很大。我们必须要从其他角度来考虑增长的问题,于是只能从消费上做文章。”刘元春说。
培育高端服务业势在必行
中国IT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网络购物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3.32亿人,第二季度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7534.2亿元。
“我们促消费的下一步重点就是高端消费本地化,我们必须从税收体系、商业流通体制,从整个商业业态布局进行全面的系统改革。如今网购为什么增长这么快,就是因为这种新型消费改变了很多传统商业的弊端。”刘元春说。
今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显示,服务类贸易逆差已经达到630亿美元,比去年同比增长了30%。这说明一个很简单的事实,中国服务业的供给不足,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不强。
刘元春谈到:“这跟我们的体制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中国的服务业特别是核心的服务业,比如金融、会计、法律、知识产权、专利、仓储物流等等这些,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相应的成本也就下降不了。所以目前中国的服务类消费,并不是消费不足,而是供给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服务类的价格也说明了很多问题。在目前中国工业品大萧条的时候,服务业的价格仍然比较坚挺,这反映出中国服务业供给出现了很大问题。“中国目前服务消费的提升,不是简单地从消费者的口袋里把钱拿出来,而是怎么更好地营造一种商业环境、服务体系,来满足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从目前这个国庆黄金周大量的人外出旅游,到国外进行购物这些现实来看,已经体现得很明显了。”刘元春说。
不过,由于很多服务业的税收征收成本比较高,同时服务业的效益乘数又比较低,因此很多地方政府过分注重制造业驱动。“中国整体服务消费上涨很快,服务供给有点滞后,但是不能运动式的进行,要有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刘元春说。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的千亿美元旅游逆差?
当我们在感慨这一天文数字时,还有一组数据不容忽视:上半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总计6231.38万人次,同比下降2.8%;而出境旅游人数5410万人次,同比增长18.7%。换言之,在入境人数远多于出境人数的情况下,我国仍产生了千亿美元的逆差。你来我往、互惠互利是旅游常态,然而,面对出入境人数、收入与消费如此失衡的局面,一个问题不得不思考:导致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首先,中国游客势不可挡的消费能力造成了中国出境游消费规模的膨胀。
随着生活水平尤其是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走出国门看世界,对于国人来说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在国外一掷千金也早已司空见惯。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显示,早在2012年中国人就已经属于出国旅游消费最多的游客群,当年的消费共计1020亿美元;2013年达到了1300亿美元,而2014年据中国国家旅游局估计这一数字将达到1550亿美元。中国游客在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金额都名列前茅,可以说向多国旅游年报交出满意“答卷”。
国人海外旅游消费市场巨大,主要包括餐饮消费、住宿消费、购物、以及文化体验和移动支付消费等。其中,购物是主要内容,在人均境外消费近2万元中,平均用于购物的费用占57.8%。奢侈品、纪念品、高科技产品是中国人的最爱。30年前,米兰、伦敦和纽约的奢侈品商店里到处是日本人在毫不吝啬的挥金如土,而现在中国游客取而代之,他们的口袋往往揣着一张长长的购物清单:幼儿奶粉、高档香水、名牌服饰、还有尚未在中国登陆的iPhone 6,免税店是中国游客最为频繁光顾的购物场所。据悉,2013年中国通过旅游购物和代购形式流向境外的中高端消费额约有6000亿元人民币。法国《费加罗报》的文章称,这的确是一群既热爱出游又舍得花钱的游客,他们拥有强大的购买力。
中国游客在国外消费出手阔绰,而外国游客在中国则有点“小家子气”,他们的旅行方式决定了其在中国的消费结构。外国人旅行往往轻装上阵,带着一两个背包游历名川大山特色小镇,主要消费在“吃、住、行”上,人均支出要远少于中国游客。
其次,相比于中国出境游如火如荼的热潮,外国人入境来华游则显得不温不火,入境人数连年下滑。
2013年,中国针对45个国家的旅客实行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72小时过境免签的新政策,希望能借此提升入境旅游人数,然而成效甚微。据报道,原本预计每年将有2万人会在北京利用该制度,但2013年的实际利用人数仅为1.4万人,北京市旅游委表示,较频繁的雾霾是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中国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人民网曾转载了一篇福布斯网的文章,称环境污染将让中国房地产变得一文不值,年轻一代中国人会选择离开这个国家。外媒诸如此类关于中国的报道让不少外国游客望而却步。
中国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也是来华旅游的外国人数量减少的一大原因。外国游客来到中国,观赏的大部分是静态的文物古迹,而非生动的旅游文化产品。因此,很多外国人到了中国之后不消费的另一个原因是“无所消费”,大多数旅游景区只设置一道门坎,赚一张门票,缺乏其他的创新服务。
另外,人民币升值让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的成本大幅上升,这一额外支出让不少外国游客无奈游囊中羞涩。
面对千亿美元的旅游逆差,我们不必过多责备国人出境游时大手大脚,也不必为逆差沟壑难平而愤愤不已,因为中国人已经走向世界,而且正在融入世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在这一过程中在所难免。当然,我们也不能裹足不前,如何做好自己的旅游笑纳四方来客,如何让来外国人感受到一个充满古风古韵和现代内涵的中国、如何在全球打造一个全新的文化标签方为当务之急。
“旅游千亿逆差”该如何逆转
何为“旅游逆差”?直白地说,就是国人出境旅游花费的钱比外国人来中国旅游花的多,两者之间所形成的剪刀差。2014年我国出入境旅游贸易逆差将突破1000亿美元,这一巨额反差似乎成为国人的“心头之痛”,甚至有人直呼莫让“肥水外‘游’”。因此,如何不让“肥水外‘游’”,如何缩小逆差或逆转逆差现状,就成了亟待求解的课题。
“不在购物,就在去购物的路上”,这虽说略显夸张,但或许正是部分国内游客出境旅游的鲜明写照。君不见,在国外旅游景点,被称之为“土豪”的中国游客疯狂扫货,已成“另类风景”。在个别景点,对中国游客,LV等奢侈品牌甚至推出了“限购令”——每本护照限买1个包。类似新闻近些年来不时见诸报端,令人无比唏嘘。而与国人出境旅游购物热情高涨相比,到中国旅游的外国人则注重休闲度假本身,购物欲望极其冷淡。2013年我国出境游客的人均花费1368美元,是当年入境外国游客在中国花费的3倍,便是印证。
从某种意义上说,出境游竟沦为购物游,是有违旅游应有的理性的。这既与我国老百姓钱包渐鼓、购物需求膨胀不无关系,又暴露出部分国人的“土豪”心态。显然,要改变这种挥金如土的“个人炫耀式消费”心态,非一日之功,培养平和、成熟的旅游消费理性亦非短时间内能奏效。此外,物美价廉、货真价实恐怕也是刺激境外旅游消费的原因。比如,据测算,今年我国出境旅游花费将达1550亿美元,其中一半是购物。中国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大国,旅游购物自然是其主因。事实上,绝大部分奢侈品品牌在国内也能买到,但其挂在国内货架上那“高高在上”的价格,却让人望而生畏,何况还有“山寨货”之虞。这就是有奢侈品消费需求的国人为何舍近求远地“游”到国外淘货的原因。“多买点奢侈品,飞机票就赚回来”,正是此类游客疯狂购物背后的潜台词。
而揆诸国内旅游市场,市场秩序、旅游环境的确也不尽如人意,这估计也是旅游贸易逆差逐年递增的原因之一。“玩不起的风景、伤不起的心”已成国内游客的心底之痛。仅以门票为例,就能明白国内游客为啥成了“冤大头”。英国白金汉宫成人门票约120元人民币;美国景点门票多按60~150元人民币/车收费,且可7天内自由进出景区,日本公园和自然景观基本上免费开放……而国内长白山景区成人门票价格竟高达125元。在此状况下,“不涨价”还成为晃人眼球的新闻,“评为5A风景区”常成为涨价的噱头,令人咋舌。此外,个别景点欺客宰客现象严重、导游市场的不规范,影响着游客们的信心。
不可否认,出入境旅游贸易逆差自有它的积极意义,如可缓解一部分贸易顺差带来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长期的旅游贸易逆差却并不是一件好事。面对流失的客户,国内旅游业管理者与经营者理应反思与警醒,通过法律、制度建设与完善,提升旅游业的服务品质,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延长旅游服务产业链。唯有如此,才能让旅游的肥水流回自家田,“旅游逆差”的局面方能早日得到逆转。
“旅游逆差”要逆转是个系统工程
2014年我国出入境旅游贸易逆差将要突破1000亿美元,这个巨大的数字引发了国内公众的广泛关注。尽管包括国家旅游局局长等在内的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数字进行了正面解读,充分肯定了其背后的积极意义,但是站在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立场来看,一方面还是希望国人能够尽量把钱花在国内;一方面也希望更多的外国人能来中国旅游消费,为中国的旅游经济做出更多贡献。
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为什么近年来我国出入境旅游贸易的逆差一再扩大?或者说,如何才能缩小出入境旅游贸易逆差,甚至实现逆转?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层面的努力,也需要地方政府,国内景区景点在旅游发展理念上的改变。
为什么国内游客喜欢出境游?出境游以后还一掷千金,大肆购物?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所以希望把旅游的脚步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去看看异国风情的表现。但事情也未必就是这么简单,一方面,近年来国内景区景点水涨船高的门票价格,早已招致了公众的不满和怨言,而再看看国外一些著名的景区景点,比如法国的卢浮宫、埃菲尔铁塔,票价比国内一些二三流景区都低,那么花同样的价格可以看更好的风景,为什么不舍近求远呢?
另一方面,国内游客出境消费,其中把相当一部分的钱都花到了购物上,尤其是在那些在国内市场上价格高昂的各种手表、名牌包包、衣服等奢侈品,在国外价格更低廉不说,而且还不会买到假货。于是很多国内游客把出境游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购物游,出国时两手空空,回国时大包小包。这种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即便我们还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奢侈品品牌,但能否适当地降低这些进口商品的关税,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让国内消费者不用走出国门就能买到价格合适的世界名牌,奢侈品,而买不到假货呢?
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成熟,旅游环境的恶化,也是造成出入境旅游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经过多年的整治,尤其是随着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现在国内旅游市场和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但个别地方欺客宰客现象仍旧很严重,导游市场的不规范仍旧蚕食着游客们的信心,结果就是影响了国外入境游客人数的增长,同时又把更多的国内游客推向了国外旅游市场,进一步催热了出境游。
我们承认出入境旅游贸易逆差有它的价值和意义,但是长期的旅游贸易逆差终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应该对此有所反思,有所警醒,并且通过法律、制度的建设,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增强国内外旅游者对国内旅游市场的信心,让更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旅游,也让更多的中国人留在国内旅游。
千亿美元旅游逆差怎么看?
我国的国际贸易总体处于收支不平衡状态,每年都有大量顺差产生,导致形成巨额外汇储备,而如何控制外汇储备增速,则成为困扰政府和学者的一大难题。可见,“旅游逆差”虽然很大,但其能降低外汇增速,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平衡发展。
旅游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国人开始追求休闲娱乐,对旅游的需求非常旺盛,行业每年都在高速增长。不过,由于国内仍然流行人为拼凑假期,导致国民集体放假,国内旅游市场过于拥挤,景区人满为患,交通、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链条都备受压力,各种商品、门票都在涨价,旅游成本比平时上升不少。因此,两下对比,境外游的优势就凸显出来,许多人开始考虑性价比更高的境外游,这也是近年来境外游增长高过国内游的因素之一。
而且,境外游对国民的吸引力很大,不仅可以欣赏到异域风光,品尝国外美食,还可以购买到更为低廉的“洋货”。由于许多进口商品的关税高、运输费用大,加上商家的销售策略影响,国内零售价要比国外高出一大截,境外购物游也因此应运而生,中国游客在国外疯狂扫货的场景,亦经常成为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比如近期苹果6上市后,国内暂时无法买到,许多国民就在境外的苹果专卖店排队购买,因过度热情,亦闹出不少新闻。
“旅游逆差”的形成也跟人民币升值的关系,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外汇储备增多,人民币长期保持升值趋势,购买力大大提高。相比以往,出境游、境外购物、留学等就显得更便宜了,自然也刺激国民出国消费。
可见,“旅游逆差”有其合理之处,符合我国经济转型和国民消费升级的现实,民众不必太过紧张,也没有必要盲目追求“旅游顺差”。最关键的,要看到与境外旅游产业的差距,完善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摆脱对“门票经济”的依赖,推行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国民可以玩得更开心,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
【启示与思考】
中国的旅游收支自2009年转为了逆差,2012年逆差额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旅游收支最大逆差国。旅游逆差也引发了不少担忧,有人担心,这会影响我国提振国内消费的努力。但是,这种担心有些过度,因为出境旅游者在当地消费以及购物,是一种短暂甚至接近瞬时的行为,他们结束行程就会回国,平时的衣食住行等消费行为还是发生国内。即使对出境游者来说,国外购物这种并不经常发生的消费,在日常消费中占的比重也不大。如果说这样的逆差就会影响我国的内需,那么显然有点夸大,也没抓住主要问题。
真正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出境游和购物。出境游的人数增长,与我国鼓励出境游的政策相关,当然也是因为一些国家为了振兴本国旅游业而放宽对入境游客限制,以吸引更多游客,其中很多还主要是为了吸引中国游客的。比如,泰国宣布今年8-11月中国游客可以免签进入泰国旅游,而印尼也针对一些特定航班对中国游客实行落地签,等等。在公众假期出境游,可以适当避免景点游客过多造成的尴尬,国内许多景点这种情况尤甚。而国外许多名牌商品的价格较国内更为优惠,旅游顺便购物,成了不少中国出境游客的旅行模式。这无可厚非,但国内旅游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提升国内游的品质。国务院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也对品质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提升旅游品质,需要一个立体的政策协调,比如如何优化我国的公众假期制度,以避免人群在固定的假期里过度拥挤在知名景点。这就需要社会各个机构、企业落实带薪休假,只有带薪休假能够落地,人们才会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去国内的大好河山走一走,否则,这部分注重旅行品质的人,可能平时也只能选择出境避开人群。此外,国内的景区也应该提升服务,淡化门票经济,国内不少景点的门票价格几乎三年一涨,但是管理水平与服务却未见明显提升。这不仅让国人感觉不快,而且让那些入境的游客也不愿当回头客。对游客来说,也需要提倡负责任的旅行。游客应该提升素养,自觉地保护环境,这也事关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10/7835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