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昆明校园踩踏事件 敲响安全教育警钟

2014年10月11日 14:49

 

【教育热点】

【事件介绍】

1

昆明校园踩踏事故致6校长等3人被刑拘

据昆明市政府新闻办消息,经公安机关对9月26日明通小学造成6名学生死亡、26名学生受伤的学生踩踏事故的调查,9月29日,对该校校长李岚、分管校园安全工作的副校长杨霖、体育老师李鹏程三人,以涉嫌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依法刑事拘留。

据媒体报道,26日12时43分许,明通小学一、二年级10个班在校午餐的学生依次进入该宿舍楼进行午休。13时57分许,数名先行离开宿舍下楼的学生见到一楼通道处两块靠墙摆放的海绵垫,并上前踢打、撞击,致使其中一块海绵垫倒下。14时许,学校拉响起床铃,午休的学生开始起床,离开宿舍返回教室上课。因过道摆放的海绵垫倒下,导致通道不畅,先期下楼的学生在通过海绵垫时发生跌倒,后续下楼的大量学生情况不明继续向前拥挤,造成多名学生相互叠加挤压在海绵垫上,导致6名学生受挤压窒息死亡,26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

注解: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

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是指明知教室、宿舍、食堂、围墙、体育设施或者其他教育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或者不及时报告,致发生重大伤亡安全事故的行为。刑法规定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踩踏事故背后的“制度虚置”

又见踩踏事故,仍然是以血的代价,6个孩子的宝贵生命就这样凋谢了,那些活着孩子的心里阴影也很难挥之而去。事故发生了,我们也要寻找原因,然而,仍然可以见到“制度虚置”之痛。

其实,学校对于踩踏事件的预防,早就有相关的制度规定。据了解,距宿舍楼不到百米的地方是小学主教学楼,一楼大厅墙上挂着《明通小学楼道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学校要在各楼梯醒目处设置上下楼梯注意安全的警示性标语。其中还规定,“在集中上下通过的楼道时间,全校各班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楼道通过楼梯……当天值日教师在上课铃响前2分钟提前到达楼梯口维护学生上下楼梯的秩序……学生集中上下楼梯时,各班正副班主任必须有一位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楼梯。”你看,规定得多么细致,如果当时真有老师在哪儿,就会及时阻止学生,也会及时对学生进行施救,学生就不会受到伤害。可事实上,当时并没有老师在。这恐怕是导致踩踏事故的真正原因。

 

为何制订好的制度没有得到执行?为何早就对踩踏事故作预防性措施的措施却没有发挥作用?或许在学校老师看来,制度是挂在墙上的,供上级来检查时用的;只是为了好看,至于实际怎么做是不管的。或许是因为平时都是平安无事的,也就懒得去执行了。结果惨案就发生了。

应该说,这次踩踏事故的发生,有学生的原因,他们的安全意识并不强,这同样也是学校安全教育的缺陷。现在哪所学校,会没有安全制度,很多学校的安全制度更是细分到每一个“点”,每一个教师都是“安全员”,制度制订得再完美,如果得不到执行,又有何用?

学校的安全制度被“虚置”,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的安全意识还不是很强,许多时候是体现在口头上,并没有安全使命感,心存侥幸;另一方面是学校领导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学校的领导都能够自始至终都重视安全,都够将制度好的安全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实,恐怕踩踏事故就可以避免了。

学校安全的“制度虚置”是可怕的。这需要从惩罚和监督两方面一起抓。唯有两手一起抓,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制度虚置”的病症。

频发踩踏事故“踩”痛了谁的心

这是一起震惊全国的学生安全事故,但不是第一次。据笔者了解,近年来,学生踩踏事故频频发生,一次又一次敲响安全警钟:陕西西安一小学发生踩踏,导致16人受伤;湖北老河口一小学因拥挤引发踩踏,4人当场死亡;湖北襄阳一小学因踩踏也造成多名学生伤亡的严重事件……

一个个带血的数字,一朵朵稚嫩的花儿就这样无辜的受到伤害或夭折,让多少父母天天以泪洗面,让多少家庭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尽管每次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都非常重视,立即调查事故原因,安抚死伤学生家属,专门下发红头文件,如何如何吸取教训,如何如何加强安全,一阵风吹过,又传来某学校发生了严重安全事故。

人们不禁要问,频发学生踩踏事故,究竟“踩”痛了谁的心?是“踩”痛了政府官员的心,还是“踩”痛了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心;是“踩”痛了学校校长的心,还是“踩”痛了老师的心。说白了,就是“踩”痛了伤亡学生的心,“踩”痛了学生家长的心。

谁都知道,一个丧失子女的家庭就是一个残缺的家庭;一对丧失子女的父母从此就有永远抹不去伤痛,他们就会在无比的悲哀中苦苦煎熬一辈子。

如果学生踩踏事故是“踩”痛了某些官员的心,某些学校校长的心,就会把学校安全工作当成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就会真正牢记血的教训,就会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亲生的一样关注他们生命的安全,就会时时排除学校安全隐患,就会把安全这根弦绷得紧紧的,一刻也不会放松。

虽然每一次学生踩踏事故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能以种种借口作推托之词,什么海绵垫是真凶,什么房屋结构老化,什么过道狭窄等等,这些都是客观的存在,关键是要从主观上分析原因,查找问题,厘清事故的真相,给受害者家属及广大市民一个有说服力的交代。还要对相关责任人迅速进行严厉查处,当处分的要处分,当刑拘的要刑拘,绝不心慈手软。

笔者认为,既然每次“踩”痛的都是受伤害的学生和家长的心,那么就不能让这些负有相关责任的人也尝尝心被“踩”痛的苦滋味呢。

 

“一块棉垫引发的昆明踩踏惨案”该反思什么?

一块轻飘飘的棉垫,即便被扔在人的身上,也不会给人造成什么大的伤害,但是遇到了这种特殊的场合和特殊的情况,却成了引发6名小学生死亡、数十人受伤惨案的肇因。一场校园惨案已成既定事实,也把数十个家庭拖入了痛苦的深渊,但纵观整起事件,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对于偶然因素我们可能无能为力,但是对于其中的必然因素,我们却可以最大限度地来避免。

说到底,引发这起校园踩踏惨案的,不是这块棉垫,而是学校安全管理和对孩子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严重缺失。先说管理,踩踏事件发生在学校午休后的宿舍楼楼道里,据现场目击者的描述和媒体的报道,事故发生以后,只见陷入无比慌乱、四处奔逃的学生,却不见学校的老师或工作人员。而按照相关规定,对于中小学生午休,应该是有值班老师或教职工在宿舍楼进行巡视看护,以维持学生午休秩序,防止意外情况发生的。如果当时有值班老师在场的话,就可以及时阻止或疏导陷入慌乱中的学生,避免事故的发生,或者是至少降低事故对孩子们的伤害程度。

所以说事故发生时老师或工作人员的缺席,体现出的是学校在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缺位,这是值得引起深刻反思的。

说完安全管理,再来说说安全教育。这其实是个老话题了,在以往国内多次发生的中小学拥挤、踩踏事故中,都有人强调这一点,但似乎总也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按照专业人士的说法,当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时候,是可以有很多种办法来保护自己,也帮助别人的。比如下楼的时候,尽量走在楼梯的边缘,这样不易摔倒;比如陷入拥挤的人流时,要用一只手紧握另一手腕,双肘撑开,平放于胸前,同时身体微微向前弯腰,形成一定的空间,保证呼吸顺畅,以免拥挤时造成窒息晕倒。当身处人流中时,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弯腰捡鞋子或系鞋带,以免被人把自己踩到脚下。比如自己不幸被人群拥倒后,要设法靠近墙角,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紧急情况下的安全常识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教给孩子们,就可以在遭遇意外情况时对他们形成有效的保护,至少可以把意外伤害降到最低。学校安全管理缺位,安全教育缺失,最终一块轻飘飘的棉垫,引发了一次无比沉重的踩踏事故。这样的教训,真的应该被吸取,被反思。

 

【启示与思考】

每一起校园踩踏事故发生后,教育主管部门总会要求各地各校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但过一段时间,问题又在另一个地方发生。如果事故过后,只是把地面的血迹洗掉,将悲剧场景掩埋,再处理几个人就算过关,怎能保证类似悲剧不再上演?须知,拿禁令不当回事,就是拿生命开玩笑;不时刻绷紧安全这道弦,就是把学生生命置于危境之中。

更应追问的是,我们要培养什么的孩子?固然应该培养学生成才和成人,但如果没有安全,一切都失去意义。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说,“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绝对不是一所合格的学校”。孩子缺乏安全意识,学校和家长难辞其咎。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在幼儿园时几乎只学安全技能。据报道,在德国,小孩3岁可上幼儿园,为期3年。其间,他们会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参观消防警察局,学习灭火和躲避火灾;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看他如何为市民服务;去坐有轨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跟老师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付钱和选货……3年后,他们具备初步的生存能力。我们的幼儿园乃至小学能做到这些吗?

放眼当前各地中小学校,罕有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即便开设了,也是潦草行事。更重要的是,安全教育不能流于从书本到口头、从口号到标语,而应付诸实践,没有真正的安全演练,没有反复实际操练,孩子就不可能真正掌握安全技能。

期待受伤学生得到及时救治,其他学生能获得心理救济。惟愿学校能够激活自身责任,全国其他地方的学校也能引以为戒,积极行动,切实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11/7836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