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狠刹“吃空饷”歪风 堵住权力运行漏洞

2014年10月13日 14:34

 

【关注社会】

【事件介绍】

1

全国清理清退公务用车114418辆 吃空饷162629人

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各省市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中管金融企业、中管高校公务用车、“吃空饷”的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发布情况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应清理清退公务用车119846辆,实际清理清退114418辆,占95.5%。截至9月25日,全国共清理清退“吃空饷”人数为162629人。

记者梳理发现,从范围上看,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完成超标配备公车的清理工作,清退工作大部已完成。安徽、重庆、湖北、天津、北京、宁夏、云南、新疆、江苏等9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于两批次发现的应清理清退公务用车已全部清理完毕。

从进度上看,26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完成应清理清退公务车辆的九成以上;23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全部完成第一批的清理清退工作。第二批清理清退超标配备公车的工作有9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业已完成,剩余22个省区市均已接近清理清退完毕。

在编不在岗的“吃空饷”现象,一直是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教育实践活动中,全国各地开展清理动真格、追究责任不留情、建章立制防“回潮”,对“吃空饷”现象进行了专项整治活动,有效地起到了“清”和“防”效果。

记者梳理发现,在各省区市中,河北、四川、河南清理“吃空饷”人数位居前三位。其中河北共清理“吃空饷”人员55793人,四川清理清退“吃空饷”的人数为28466人,河南共清理清退“吃空饷”人员15022人。

对比各省区市清理清退“吃空饷”人数,可以发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天津清理清退“吃空饷”人数较少,分别为20人和94人。另外,辽宁和海南清理人数同为242人。北京共查找出涉及“吃空饷”人数531名,目前已完成327人的整改。上海和西藏则未发现“吃空饷”的情况。截至记者发稿时,山东尚未统计出具体人数。

为狠刹“吃空饷”的歪风,多地明确要求从严问责。江西南昌市规定,超过清理期限若发现单位仍有2人及以上“吃空饷”,则对主要领导实行撤职处分。要从根本上堵住“吃空饷”的漏洞,关键还在于建章立制并认真执行。贵州赫章县为长效防治“吃空饷”现象,定期对乡镇和县直单位人员在编在岗的情况进行明察暗访,一经发现,除严肃处理本人外,还将按“吃空饷”数额的5倍扣发单位公用经费,并从严追究主要领导及有关责任人责任。

16万人吃空饷不能清退了事

能吃空饷的人都是些什么,有媒体报道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领导干部的子女和亲属,比如,有的还在上学,年龄才十四五岁,但却按月领取工资了;另一类本身就是手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总之一句话,吃空饷的人大多是官或者与官沾边,百姓哪有吃空饷的福利呀?吃空饷之所以广受诟病,根源估计就在这儿。

整治吃空饷,其实就是整顿官场不正之风。整顿官场不正之风,不能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必须壮士断腕、破釜沉舟。16万人吃空饷如果仅是清退了事,没有铲除吃空饷的土壤,这次清理清退了,要不了多久又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狠刹吃空饷的官场歪风,必须从严问责、对症下药。首先,吃了空饷必须吐出来。这是国家的财政,这是人民的血汗钱,你凭什么不劳而获?其次,凡有吃空饷者的单位,必须追究一把手和相关人员责任。试问:单位一把手不同意,谁能吃到空饷?吃空饷者和一把手及相关人员之间是否存在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的行为,应该查清楚给公众一个交代。第三,为了防止吃空饷反弹,必须建章立制,从根本上堵住吃空饷的漏洞。

整治吃空饷,既是整治官场歪风,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既是回应百姓关切,也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既要整治吃空饷,又要让吃空饷不再反弹,考验各地当政者和执法者的能力和智慧。

 

16万人“吃空饷”问责是关键

清理整顿“吃空饷”的权力腐败,必须深挖细究发生造成“吃空饷”的原因是什么?必须拔起萝卜带出泥;也就是说,“吃空饷”绝不是由下而上形成的,而是由上而下形成的。所以,“吃空饷”完全是在上行下效的条件下滋生出来的腐败;所以,在清理“吃空饷”的工作中,必须引进反腐败的问责工作机制;所以,在清理“吃空饷”的过程中,必须一个萝卜照一个坑,必须倒逼形成“吃空饷”的原因,必须深挖造成“吃空饷”背后的权力支撑点究竟在哪里发挥着作用。只有通过这样倒逼机制,才能把制造“吃空饷”的源头找到;通过这样的倒逼问责,才能让那些权力拥有者敬畏自己手中的权力;只有通过一丝不苟的问责工作查处力度,才能使曾经的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的丑恶现象“一丝不挂”地彻底得到暴露;只有通过这样的清理整顿效果,才能真正达到治理整顿的目的和预期中的效果。

因此,如果仅仅是清理出一大堆客观的“吃空饷”大数据来,还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治理整顿效果;因此,在“吃空饷”的基本大数据出笼之后,更具可操作性的实际工作意义在于对造成“吃空饷”的权力拥有者实施问责。如果我们把问责搁置一边不予启动,那么,在这次清理整顿之后不久的将来,“吃空饷”的权力腐败将会在川剧变脸的启示下,悄悄地死灰复燃。有时甚至会大张旗鼓地荣登往日的“吃空饷”宝座。而且,当“吃空饷”的权力腐败再次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就会受到更大的阻碍。

所以,我们应当把“吃空饷”的问责机制启动起来;所以,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吃空饷”的人找原因。只有把原因找出来,才能有的放矢进行下一步的责任问责;所以,责任问责之后,还必须尽快完善制度建设,并进一步明确严禁“吃空饷”,对于造成“吃空饷”的领导干部必须按照党纪政纪追究责任。对于领导干部在制造“吃空饷”过程中存在的行贿于受贿事实,必须严格按照党纪国法予以严惩。只有在治理和整顿“吃空饷”的工作中动真格,才能把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的腐败深挖出来;只有在治理和整顿“吃空饷”的工作中“六亲不认”,才能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如果没有权利保护下的支撑,“吃空饷”就不会形成市场和利益共同体,更不会形成滋生腐败的土壤。

查处吃空饷,就要“连根拔”

显然,吃空饷是一种典型的权力腐败。近年来,一些权力拥有者丧失了应有的执政观和权力观,将权力当成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私利的工具。加上我们对权力监督的缺位,让吃空饷官场的一种不正之风,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影响了官员的廉政形象,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

为了正本清源,肃清吃空饷现象,一些地方对吃空饷进行了查处,然而,有的地方却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对吃空饷者进行清理、辞退,至多是追回被套取的饷金,对于那些炮制吃空饷现象的权力拥有者,却无可奈何。这种处理方式,对于吃空饷者来说可谓是毫发无损,对于那些权力始作俑者来说,更是没有丝毫的震慑作用。吃空饷被戳穿了,至多也就是停止吃空饷而已;没有被戳穿,就继续吃空饷,最后,受损的还是国家,得利的还是那些权力拥有者,这助长了权力拥有者的嚣张气焰。

我们知道,并不是吃空饷者本人本领超凡,而是权力拥有者神通广大,正是由于权力作祟,才造成了吃空饷现象的存在,因此,要想杜绝吃空饷现象,不仅需要官员有正确的权力意识,也要有有效的社会监督,这样才能让官员们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

而查处吃空饷,就要“连根拔”,我们不但要清除吃空饷者,更要拔出幕后的权力指使者,清除这些官场上的害群之马,才能杜绝吃空饷现象。我们应该围绕吃空饷这个线索,一举挖出幕后权力指使者,不但要免除他们的职务,解除他们的权力,还应该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因为吃空饷就是贪污犯罪,而且比贪污犯罪更嚣张,更腐败!

 

“吃空饷”是编制管理滞后的体现

在公众理解中,吃空饷是在离岗情况下仍旧享受着财政工资的行为,是一项因制度宿弊而衍生出的“特殊福利”,官员在其中的角色是纯粹的获利者。但从上述湖南基层的报道看,吃空饷的具体缘由更为复杂,一些基层官员也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吃空饷,有些人看来是得利,有些人看来是吃亏,有些人偷着乐,有些人直叫苦。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是以编制管理为核心的人事制度带来的悖论。

现行人事管理制度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仍以编制管理为核心内容。它是人员的定额、职务的分配,是老百姓俗称的“铁饭碗”,是一个人在机关中的“占位”。财政资金对工资、福利、待遇的配给,是跟着编制走的,无论人员是否在岗、人岗是否分离。

以编制为核心的管理,带来了一种“编制意识”。有编制的人会将它看作永久的身份、终身的待遇,自身在机关中的合法性,这直接导致了体制内常见的尸位素餐、人浮于事、“有编不干活、临时工在一线”的现象,而想方设法离岗“吃空饷”的情况,只不过是这种倾向的极致化。

但是一旦进入“领导岗位”的编制,情况又有所不同。因为与权力相匹配,岗位会引起极大的内部竞争,一些基层单位往往一方面努力扩编、增编、违规增加领导职数,另一方面又划定“退二线”的年龄线,以便给后来者及时“倒出位置”,避免内部矛盾发酵。基层被迫“吃空饷”的干部们,很大程度是在承担着盲目扩编增编的代价,是在以“准退休”的方式为机关的流动晋升留下空间。

机构设置不能与其承担的工作内容匹配、人员配给不能与岗位要求相匹配,人才考核、晋升、竞聘、解聘完全受限于其编制性质,体制内人事管理的滞后性已经在“吃空饷悖论”中完全展现出来。如果一项人事管理制度,在设计上没有动态管理的灵活度,在执行上又难以监管违规操作行为,那真是没有理由不改革了。

【启示与思考】

吃空饷屡禁不止,源于这钱来得太容易。试想,一个还在上学的学生,就已经跻身国家公务员行列,还能堂而皇之按月足额领到一笔“官饷”,这样的“好事”“美事”谁不愿意沾边?吃空饷者越吃越带劲,越吃越有滋味,是因为他们着实尝到了其中的甜头,这也是吃空饷越清理越多的动力引擎。

治理吃空饷,固然要加强管理,健全机制,堵住制度的缝隙和权力运行的漏洞。但我认为,也要让吃空饷者吃点苦头。官员随意安插亲属亲信入编,有的人都调离了甚至到“阴曹地府”报到了还在原单位领工资。曾经有报道,一位吃空饷者15年不在岗,工资卡片十次变动,工资及津贴涨了一倍。这是普通老百姓可以享受的待遇么?显然不是。编制之乱的背后,谁敢说没有权力的魅影?

必须得指出,现在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如果相关部门还是仅依靠内部清查,那么吃空饷的情况,要么碍于情面难以根治,要么剪掉一茬风声不再后继续发芽。公开是最好的监督手段,强化阳光的作用,相关部门应从机制上保障社会、公众、媒体的监督作用。这是被证明有效的良好经验,不该排斥。此外,对于吃空饷者,特别是靠权力吃空饷者及其靠山,要严厉问责。如果构成诈骗或者贪污的,有必要通过司法手段解决,以震慑吃空饷的现象。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13/7838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