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百姓儒学”工程背后之思考
2014年10月14日 13:31
【关注教育】
【事件介绍】
孔子故里曲阜推“百姓儒学”工程每村配备儒学讲师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市日前推出“百姓儒学”工程,当地每个村庄都将配备一名儒学讲师,力争形成“村村讲儒学 户户颂和风”的新景象。
这个旨在推进儒学普及教育,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群众的创新举措,出现在曲阜市日前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百姓儒学”活动的实施意见》中。
据曲阜市主要负责人介绍,这项举措以普及儒学知识,提高村民素质,营造和谐村风、民风为目的,推行一村一名儒学讲师,依托高等院校、国学研究机构,在学校教师、专家学者、国学爱好者中遴选一批儒学教师,深入每个村庄举办国学讲座,推广儒学知识和传统文化,与村民沟通交流、座谈。
据了解,儒学讲师结合村庄特点,突出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和“勤、善、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的传统理念,突出孝敬老人、关爱子女、和睦邻里的现实主题,在广大农村倡导形成健康向上的村风民风。
曲阜市共有405个村庄。目前,当地正通过公开招募、乡镇遴选等多种方式选拔儒学讲师,并先期在部分村庄开展了授课。在孔子诞生地尼山脚下的尼山镇周庄村,60多岁的孔姓村民说:“儒学老师说的礼义廉耻的这些小故事在理、管用,祖祖辈辈就住在这尼山里,咱可不能不懂礼。”
除了推行一村一名儒学讲师外,意见中还规定,将实现一村一座儒学书屋,一村一台儒学新剧,一家一箴儒学家训,真正让儒学走进乡村,力争再现“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盛景。
村村配儒学讲师脱离地气
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国学,宣传国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这没有错,也应该做,尤其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里宣传儒学更是责无旁贷的责任。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每个村庄配备一名讲师宣传儒学,这么做就过头了,而且脱离了地气,与农民需求不符。
从农村的实际需要来说,在今天的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特别是解决空巢老人、空巢孩子的养老、教育问题才是最迫切、最主要的任务。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解决好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之前,每个村庄配备一名儒学讲师给农民上课、讲儒学知识,就脱离了农民的需求和需要,只会给民众留下政府只会做表面文章、搞政绩的印象和认识。
从操作层面说,每个村庄配备一名儒学讲师,缺乏可操作性,徒具形式主义,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纯属是浪费纳税人钱财装点官员政绩。众所周知,今天农村地区生活的最主要人群是老人,文盲比例较高,甚至根本已经听不到,毫不夸张的说,每村配备一名儒学讲师宣传儒学,实际上就是政府组织儒学讲师给六七十岁的老人讲儒学,他们对包括儒学讲座在内的知识讲座有多大兴趣?能听懂儒学讲座吗?这实在是太荒唐。
再者,随着公社的消失,村民与集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松散,组织村民参加关系到村民利益的“一事一议”会议都非常困难。即便是开村民代表会议,也都要给村民发点补贴或礼品,否则,绝大多数村民宁可下地干活,或者在家打麻将。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村庄即便配备了儒学讲师,要想顺利开课,让村民能参加儒学讲座,首先得准备补贴款、奖品,吸引——准确说是雇村民来听课,这本身就背离了儒家思想,而且加重了村集体负担,政府财政也不会出会议的人头费吧。
笔者以为,要在全社会掀起学习儒学,传承国学热潮,政府之手不宜伸的过长,应当以课题传播为主,以面向青年人为主,更不能滥用纳税人的钱财传播儒学。
曲阜“百姓儒学”别玩财大气粗
为了推进儒学普及教育,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群众,曲阜市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百姓儒学”活动的实施意见》,“当地每个村庄都将配备一名儒学讲师”就是这个“意见”推出的重大举措。对405个村庄每个村庄配备一个儒学讲师,网友直呼“财大气粗”。
对于“财大气粗”的曲阜来说,只要把钱用在刀刃上,把“百姓儒学”活动搞出成效来,也是一项值得称道的政绩。问题是,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群众,“百姓儒学”是否为可行之策,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和论证。如此兴师动众,大手大脚,真有点“大跃进”的嫌疑,这也正是“财大气粗”的吐槽中所隐含的担忧。
曲阜想通过“百姓儒学”活动达到提高村民素质,营造和谐村风、民风为目的,可谓抓住了地方文化的“根”。作为孔子故乡,就应该有点孔子文化气息,即使将这种文化气息融入到民风民俗中去也不为过。这几年,曲阜通过各种途径,结合本地的儒学文化底蕴,利用孔子历史遗迹,打造了有声有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的民风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曲阜痛感民风民俗在旅游文化、现代农村建设中的份量,想利用儒学中的优秀文化对村民素质加以良性干预,此举无可厚非。问题是,利用儒学文化来提高村民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种文化浸润,一种文化渗透,需要付出较长时期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企图在短期内实现文化“大换血”,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再则,任何一项文化事业的推动总会遇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这就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所以,要使“百姓儒学”为村民乐意接受,显然还需要做很多的前期工作。比如孔子思想的提炼、教材的编选、教学人员的培训、教学方式的把握等,都要考虑怎样适合村民的口味,既要切实有用,又要兴味盎然。如果让405位“儒学讲师”一窝蜂似的涌上,面对村民一通宣教,势必把“活动”搞成“运动”,其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弃甲丢盔。
我们不怕搞改革,就怕拍脑袋,曲阜在“百姓儒学”活动上还是理性一点好。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群众,这是时代的特殊要求,一定要坚持,但是千万别玩“财大气粗”。文化建设的步子要一步一步地走踏实,步伐快了是要摔跤的。
“百姓儒学”易沦为政绩工程
弘扬传统文化,以提高村民素质,营造和谐村风、民风为目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中,有着很多值得现代人学习的东西,作为孔子故乡的曲阜,有着礼仪之乡的美誉,现在推出“百姓儒学”工程,大力提倡正可对现代文明有所裨益的传统文化,是对症下药。
但是曲阜却实行村村配一名儒学讲师,还规定,将实现一村一座儒学书屋,一村一台儒学新剧,一家一箴儒学家训,真正让儒学走进乡村,力争再现“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盛景。此种做法显得有些矫枉过正。
儒学虽好,但也有糟粕与精华之分,儒学并不全是精华,现在让家家奉行儒学家训,村村一台儒学新剧,力争再现“东鲁遗风”,让人恍然有隔世之感,也让人想起东莞不久前被当地政府关停,打着弘扬传统文化而教育学员“男尊女卑”腐朽观念的“女德班”。虽然现代社会缺乏传统美德濡养,但也没必要对儒学进行全盘“复辟”与复活。
如果村村户户在这种儒学的“濡养”中得以成功“洗脑”,一个动辄便是礼义廉耻、长幼尊卑,讲究集体观念与意识的现代村民,是否会与现代文明,与崇尚个性与自由的现代社会有所冲突?现代文明社会虽有缺憾,但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如果完全回到以儒家治理社会的时代,其实是一种倒退,儒学对于现代社会,只能作为如同是人生病之后的一种辅助的调养手段,而不能作为主要的治疗办法。
“百姓儒学”工程,本应该建立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如果强行推广,会不会变成村民的一项不太心甘情愿接受的任务呢?如果只是说说而已,做做样子,也怕沦为形象工程,烂尾工程,又会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白白耗费纳税人钱财。
只有“仓廪实”,才能“知礼节”,提高当地的现代教育水平,搞活当地的经济,让村民脱贫致富,这才是实实在在地帮了百姓,也才能提高人们素质,让每一个人更符合一名现代公民的要求标准,如此才有望实现孔子以及古今中外历代贤人志士所矢志追求的“理想国”。
【启示与思考】
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国学,宣传国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这没有错,也应该做,尤其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里宣传儒学,提出如此宏伟的规划,彰显出地方政府对孔子故里“儒学”的重视,令人钦佩。
要说这个工程也不是什么坏事,兴儒学需要必要的行政手段。曲阜村村配备儒学讲师,不管它有没有用,客观上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的环境,想学的自然可以如鱼得水,不想学的,哪怕听两句也是好事。
然而,要真正实现这样的宏伟愿景,决不是单靠提出规划、制定目标、喊喊口号就能够做到的。比如说,推行“四个一”的宏伟规划,无论是配备教师、书屋,还是编排新剧和书写箴言家训,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需要一定的财力作支撑。
再者,由于村与村之间条件环境不同,人与人之间教育程度存在的差异,推行“四个一”计划,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既然把儒学上升到“百姓儒学”工程的高度,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现实情况,弄清楚可行性到底有多大?毕竟,如此宏伟的目标,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
因此,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还是应该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下大气力。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友善的精神,并以此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百姓共识,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才是最重要的。
儒学其实离我们并不远,那么多先哲的知行合一,儒学已经融入到国人的血脉之中,化为了公序良俗,化为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学与不学,它就在哪里,想与不想,它就在哪里,只是它们的力量很多时候被尘封了。学固然重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它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但如果要让学问离开书本,变成每个人的修养,要做的还有很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14/7839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