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垃圾换水”活动需要持之以恒
2014年10月14日 12:36
【关注社会】
【事件介绍】
西安临潼:一袋垃圾换一瓶水
国庆黄金周期间,游客在西安市临潼区华清池、骊山森林公园等景区游玩时,可用手中的垃圾免费换得一瓶矿泉水。当地政府表示,希望通过“垃圾换水”,“唤”回游客的文明旅游行为。
临潼是西安著名旅游胜地,境内的兵马俑、华清池、骊山森林公园等景区驰名中外。2013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临潼共接待中外游客超过100万人次。但与此同时,一些游客的不文明之举也曾令当地颇为苦恼。“有的游客把垃圾扔下山谷,我们就得冒着受伤的危险下到沟底去清理。”骊山森林公园一位保洁员说。
为引导游客文明出行,当地想出了“垃圾换水”的创意。临潼区文明办主任韩钊介绍说,“垃圾换水”活动自10月1日至7日之间展开,届时将有志愿者在景区门前的兑换点服务。“创意始于去年国庆黄金周,7天共发放了3000瓶矿泉水,成本不到3000元,但起到了很好效果。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去换,还拍照留念,以培养孩子的文明意识。”
“垃圾换水” 细微上的文明
西安三大景区实行的以“垃圾兑换矿泉水”活动,是一次文明唤醒活动,旨在唤回游客的文明意识,不管唤回游客文明意识的效果如何,这一方式值得称赞,它至少减少了景区生活垃圾。
曾几何时,每次节假日、黄金旅游周,关于景区不文明现象的报道是此起彼伏,游客给我们的感觉犹如破坏者,所到之处皆脏乱、邋遢,搞得景区一片狼藉。事实也的确如此,每次旅游高峰过后,景区垃圾随处可见,垃圾散布在草坪上、小河里、走道上……气味难闻,导致景区环境脏乱不堪,给景区清洁人员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更有甚者,游客家属抱着婴儿随处大小便,让本已负荷太重的景区环境雪上加霜。这些鲜明的例子,告诉我们景区环境也需要维护,需要我们的游客文明旅行。
西安三大景区的“垃圾换矿泉水”活动是一次很新的尝试。三大景区的做法很聪明,也很符合实际,他们很好的抓住了游客心理,用矿泉水作为兑换物品,矿泉水正是游客所需,且成本不高,对景区来说能够承受,对游客来说可以接受,对环境来说大大有利。兑换物品虽便宜,但是起到的作用很大,很多游客纷纷用垃圾换矿泉水解渴,减缓了景区环境压力。
同时,西安三大景区“垃圾换矿泉水”活动,是细微上的文明,落实在细微处,用细小的行动唤醒旅客的文明意识。正如报道所说,之所以开展此项活动,并非单纯地只是为了减少景区垃圾清运问题,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唤醒游客的文明意识,唤回游客的文明自觉。
是的,宣传标语再多,不如一个小小的实惠,规定要求再严,游客不主动执行,效果也不行。有时做好细节,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正所谓以小显大,很小的行动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的效果。文明存在于细微处,从小做起,从细节处着手,西安三大景区就是从细微处着手,充分利用“换水”这一小的细节,让游客主动遵守文明习惯,更有可能的让文明潜移默化的融入到游客的内心深处,让游客的文明意识得以唤醒。
此外,“垃圾换矿泉水”方式,应该在全国景区进行推广。西安三大景区以“垃圾换矿泉水”这一小实惠,就起到了宣传标语和规定要求都起不到的效果,这一方式应该全面推广开来,让全国的景区学习西安三大景区的方式,不是要机械的学,其他景区可以根据实际,制定符合自己的方式,唤回旅客的文明意识。
文明有时只需盯住细节,抓住游客心理,落实在细微处,也能唤醒游客的文明意识。细微上的文明,更实际、省力。
景区垃圾换水唤出“新文明”
近日,西安临潼在景区启动“垃圾换水·唤回文明”的活动,让游客在得到一瓶水的优惠同时,也随手履行了爱护环境卫生的义务,可谓一举两得。多年来,每逢节假日,在许多景区出现过形形色色的不文明现象,攀爬马路栏杆、垃圾遍地狼藉、随地吐痰、乱涂乱画等时常见诸报道,显然,国人旅游出行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文明出行、爱护环境”确当从意识和行动两方面同时抓起。
这个活动能使人在实践中唤醒“爱环境、讲文明”的意识。“高高兴兴地前来、不留垃圾地离开”,这是对景区环境的自觉爱护;做到不随手乱扔垃圾,这是对文明行为的自觉遵守;发动大家一起拾垃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更是对公益精神的强调。
景区拾垃圾,还能使人在实践中拿出文明出行、自我约束的行动。拾垃圾虽然是小事,但当此种行动蔚然成风,集体意识的觉醒就能敦促和鼓励所有人重视出行中的文明规范,自觉做到爱护环境卫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人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每一个考验公德心、考验公益情的环节中能身体力行、亲历亲为,社会整体的文明意识和公德水平就一定能上一个大台阶。
当然,“独树不成林”,为帮助人们提高和增强出行的文明意识与行动,还得多种措施齐头并进,形成合力。如在景区中应设置各种形式的文明标语,起到提醒规范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表彰奖励活动,让遵守文明的人得到尊重和表扬;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保持卫生、爱护环境提供硬件基础等。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人自觉做到爱护环境卫生,做到文明出行。
“垃圾换水”一小步文明旅游一大步
一瓶矿泉水值不了几个钱,对于游客而言,“垃圾换水”的意义并非只是物品兑换,免费拿瓶水这么简单,而是由此提醒自己注意文明旅游。对于景区来讲,则是一个激励模式,用免费兑换矿泉水的方式,吸引游客参与环境保护的“游戏”中,从而达到维护景区环境、鼓励游客文明出行的目的。
就在刚刚结束的国庆“黄金周”期间,一个图文报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峨眉山金顶的东侧台阶,一名环卫工人站在安全栏杆外的悬崖边,冒着随时会坠崖的危险,清理着游人落下的垃圾。
而更多的熟悉场景,则是各地景区客流如织、垃圾遍地,无论是在“黄金周”,还是普通日子,都能见到类似场景,令人为之汗颜。不乱扔垃圾乃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常识,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这个道理,但许多成年人却没有这个意识。
因此,需要各方加大宣传力度,向民众持续灌输文明意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培育民众养成文明出行的习惯。而各地景区采取“垃圾换水”、“垃圾换门票”、“垃圾换礼品”等奖励措施,以物质刺激游客主动参与维护环境卫生,亦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做法,既能带动游客的文明意识,又可达到文明旅游的宣传效果,同时减少垃圾丢弃量,减轻环卫工人的清洁负担,实则是一箭双雕。
当然,由于类似举措大多只是临时政策,短期效果可期,长远考虑的话,则就需要衡量成本了。实现全社会文明旅游并非依靠一日之功,需要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随着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提高,逐步达成文明目标。希望有一天,每位游客都能够自觉做到,悄悄地我走了,挥一挥手,不留下一片垃圾。
景区垃圾换水唤回文明新风景
国庆旅游最核心的话题算是文明旅游了,文明旅游从一开始就上路了,带着文明旅游上路,并让文明旅游行走在路上,而且更应该把文明出游带回家,这才是文明的行动,而且也是文明出游的真正实践,更是文明的风景。
可事实上,一些游客仍然把文明出游放在脑后,对不文明现象置之不理,做着不文明的事,行着不文明的动,看着不文明的景。此次国庆长假,深圳锦绣中华景区,5万个陶瓷小人大多被游客“顺手牵羊”;武汉中山公园,保洁清理垃圾的速度赶不上游客扔的速度;合肥植物园,有游客直接带着孩子在水池里洗脚。
似乎文明出游成了一种呼唤,而非是行动,更非是实践,因此文明旅游的话题关注度非常高,点击率非常大,让人觉得旅游者素质太差,丢弃了垃圾的同时也丢尽了国人的脸面,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明无处安放。
其实,文明不仅仅在于呼唤,而且在于行动,更重要的也是风景。文明不仅仅是旅游的文明,而且也是服务者的文明,更是景区的风景。可不,西安市临潼区文明办在兵马俑、华清池、骊山森林公园三大景区全面启动“垃圾换水·唤回文明”活动,游客只需将旅途中随手产生的垃圾带出景区,便可在景区外设置的免费换水点兑换一瓶矿泉水。这是文明的行动,而且唤回的更是文明的行动,唤回的也是文明的风景。让文明行为得到尊重,给予回报,虽然仅仅是一瓶矿泉水,却让远水解决了近渴,既解了游客的饥渴,而且也是带来的是景区的文明,让垃圾从景区出来,进入其应该到的场所。
大家都知道“破窗效应”和“烂苹果理论”,这正是对第一块砸碎玻璃的石头或者说是第一个苹果烂掉时的无视,没有去把窗子玻璃及时补齐,把第一个烂掉的苹果清除掉,可以说是光说不练的结果。那么呼唤文明,更重要的也要去做,去示范,去行动,去勇敢地做,做文明行动的第一人,走出实践文明的第一步,这样可以说是积极的“破窗效应”和“好苹果理论”,让带垃圾出景区的旅游既有水喝,而且也得到了尊重和重视,岂不带动了更多的人向文明看齐,把垃圾带回,唤回文明出游,向文明看齐。
文明出游既要呼唤,而且要去实践,其不仅仅是游客要做,而且景区方面和相关政府及其组织都去做,传递出的是文明出游,带着文明上路,让文明不仅仅行走在路上,而且让文明更成为国庆长假的一道美丽风景,让人人都去欣赏文明的风景,做文明的风景,实乃文明幸事。
【启示与思考】
实际上,“垃圾换水”活动并不是今年国庆假期才有,这些景区去年就已经开展过这样的活动,想必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才有了今年的活动延续。在这几个景区中,兵马俑作为闻名海内外的著名景点,在近些年的国庆假期中,游客人数屡创新高,维护良好环境的压力自然也就随之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垃圾换水”活动,而不是简单地增加保洁工作的量来解决问题,值得称赞。不必总抱着悲观心态去看待游客的文明素养,要乐于引导善举,呵护文明。一瓶免费矿泉水或许并不具有什么诱惑力,但在“垃圾换水”活动中,它却能成为一种催化剂,能促成延绵不断的文明传递。
类似的实在活动既要启动也要坚持。事实证明,唤回文明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唤回游客的文明意识活动,也不要局限于国庆长假期间。贵在坚持,重在坚持,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以此为景区再增加一道亮丽风景的同时,进一步让旅游文明潜移默化融入到每位游客的内心深处,真正唤醒游客的文明意识。假若只停留于一时一事,效果不能说没有,但很难保证长久,只会是半途而废。
因此,不妨对“垃圾换水”活动送去掌声,它让我们一直倡导的文明理念活了起来。当不文明现象充斥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时,我们最容易做到的是痛斥它、咒骂它,但却忽略了去呵护和发扬那些文明之举,更缺乏耐心去为文明习惯的传递设计有创意的活动。乐于看到越来越多的景区管理者用一些全新的方式去引导文明,坚持如此,倡导文明旅游就不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满魅力的风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14/7839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