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法治经纬

【案例】严查“诉讼掮客”,推进司法公正

2014年10月15日 15:18

 

【社会热点】

【事件介绍】

1

最高法强化纪检监督 严查法院干警充当诉讼掮客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公布了《关于人民法院纪检监察部门履行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要求法院纪检监察部门必须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把查处法院领导干部贪污受贿、权钱交易、失职渎职案件和审判执行人员徇私舞弊、枉法裁判、以案谋私案件作为查案工作重点,尤其要严肃查处利用司法潜规则获取不义之财以及在办案法官与案件当事人之间充当诉讼掮客的法院干警,有效遏制“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发生。

《意见》还提出,调整纪检监察部门内设机构的职能分工,明晰纪检监察部门与人民法院其他内设部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责任划分,把不该管的工作交还主责部门,把应该管的工作切实管住管好,确保纪检监察部门把更多的精力和更多的力量集中到监督、执纪、问责上来。进一步完善派驻纪检组与人民法院内设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的工作体制,理顺派驻纪检组与内设监察部门、机关纪委的工作关系,在人民法院党风廉政建设中更好地形成监督合力。

《意见》提出,法院纪检监察部门要通过参与重要文件起草和会签、对重要干部任免进行前置性把关等方式,加强对本院重大决策的检查监督,督促本院党组及其成员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严格遵守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努力探索派驻纪检组对同级法院党组特别是党组成员进行监督的有效途径,通过监督检查、函询约谈、案件核查等方式,对各级法院领导干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的情况实行全面监督。

《意见》要求,法院纪检监察部门对各级法院及广大法院干警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情况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要督促有关法院和法院干警进行认真整改。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各种专项整治活动,努力根治人民法院在司法作风方面存在的顽症痼疾。

严查诉讼掮客应先堵住法律“后门”

最高法的《意见》,把司法腐败中的法院干警充当“诉讼掮客”,作为重点查处对象,这无疑是剑指司法部门的权力腐败,有利于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司法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假如法律的天平发生倾斜,社会就会失去公正和公平的底线,更遑论惩恶扬善。

然而,严肃查处充当诉讼掮客的法院干警,虽然目标明确,但可能还没抓住要害。严查诉讼掮客,无论对于法院干警,或是其他社会人员,都应先堵住法律“后门”。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名言用在今天,恰是形容掮客们的真实写照。其实,“掮客”本是一个中性词。只有连接权钱交易双方的“权力掮客”,才是推动腐败蔓延的重要因素。但是,必须先有权力可以寻租的地方,才可能因之而产生“权力掮客”。

 

法院干警充当诉讼掮客,不仅是因为职务上的便利,而且是在当前司法实践中,一些法官在兼顾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间、在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总是畸轻畸重,其中还包括个别枉法裁判的情形。诸此种种,严重削弱了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任和对法律威严性的认识,使得人们往往会希望通过一些非正常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也使得某些法院干警能满足充当诉讼掮客的客观条件。因为,掮客是一种牵线搭桥的生意,如果法律没有“后门”,不存在“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诉讼掮客如何立足?

笔者为何觉得堵住法律“后门”比严查充当诉讼掮客的法院干警更重要?是因为诉讼掮客中,除了法院干警,还有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神通广大,有着广泛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能够左右逢源,善于应酬是掮客们的共同特点。而法院干警充当诉讼掮客,只是占了“近水楼台”的优势。但要成为诉讼掮客,光凭诉讼一方的信任是不够的,如果法官没有“出卖法律”的动机,法院干警也当不了这个中间人。况且,在这其中到底是由于法院干警充当诉讼掮客才促成了权钱交易,还是相关的双方都需要这样一个中间人?

因此,只有堵住法律“后门”,才能断了那些神通广大,有着广泛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能够左右逢源,善于应酬是掮客们的后路。即使以市场规律而言,也是足以让诉讼掮客这门“生意”无以为继的釜底抽薪。当然,不是说严查充当诉讼掮客的法院干警不重要,只是纵观反腐实践,不难发现,制度的整体完善才是标本兼治的关键。如果不铲除权力寻租的温床,就难以杜绝各种各样的官场腐败。这就需要强化社会一体化监督制约机制。

具体到司法领域,应该进一步深化法院内部制约机制改革,从法律、法规和制度上对权力主体责任条款进一步明晰化。做到坚持推行司法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鼓励当事人监督,减少暗箱操作可能。对在办案过程中出现的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的违纪违法问题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彻底消除司法腐败,造就清廉的司法干部队伍。这样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法律的尊严和司法的公正、严肃性。

对法院干警充当诉讼掮客应“零容忍”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人民法院纪检监察部门履行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强调要严肃查处充当诉讼掮客的法院干警。

这样亮剑,态度明确,指向精准。人们最期待的,还是由此能彻底遏制法院干警的腐败行为。所谓“法院干警”,顾名思义,也就是指“法院的干部与警察”。本来,不论是行政权力,还是司法公权,都必须遵循底线,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特别是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每天就工作在庄严的法庭边上,随时都在面对法律条文的教导警戒,如果连他们都不信仰和敬畏法律,司法公信也就注定沦丧。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法学家伯尔曼这句话,相信法官们不会陌生。严查法院干警充当诉讼掮客,第一步是要重建对法律的信仰。法律信仰不是抽象空洞的东西,也不是对法律条文的机械遵从,而是一种文化意识、行为习惯,体现于法庭内外的生活状态。必须从细节入手,通过整治工作作风,提升法院干警对法律的信仰。

今年9月初,最高法通报了六起法院干警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典型案件,其中包括公款旅游、公款吃喝、滥发奖金、私用公车等问题。在当前政治语境下,还敢如此顶风作案,足以见证一些法院干警何其嚣张。按照常识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足够的金钱支撑,这些违规违纪行为也就失去了源头之水。充当诉讼经纪,成为投机的“掮客”,就是一些法院干警捞取利益的途径。

诉讼不是交易,法院干警更不能拿法律来做生意。法院干警充当诉讼掮客,就是让法律的不归法律,让权力的不归权力。当法律可以讨价还价,在以案谋私之下,法院办理的也只能是“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也就是说,在法院干警成为诉讼掮客的背后,存在着贪污受贿、失职渎职、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权力腐败现象。

任何反腐败要取得成效,都必须做到对腐败分子“零容忍”,都必须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和切实的监督执行,将权力真正关进笼子里。严查法院干警充当诉讼掮客,也不例外。必须强调的是,司法权力是国家强权的重要组成,尽管现实中也有相应的防范、惩戒、监督、保障等机制,使司法权力处于一定的制约之下,但任何制度设计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有效约束司法权力,必须改变过去存在的诸如内部监督不透明、约束机制不完善、司法程序不规范等制度漏洞,让监督更加透明化,真正将反腐之网织密织紧,让司法权力运行满足程序正义的要求。

那么,现在面对最高法明确表示要严查充当诉讼掮客的法院干警,各级各部门都应有对腐败“零容忍”的实际行动,将相关权力运行纳入法治轨道下审视,摆脱种种权力掣肘,不受任何利益捆绑,这样,才能将法院干警的权力真正关到制度的笼子里,来赋予社会更多更大的公平正义。

 

用制度堵住“诉讼掮客”乱伸手

如果法治失去了公正,信仰正义的力量必定减弱。那些超越了法律的权力或者付诸法治之外的恶势力定会有所抬头,当法官们也持类似或同一想法时,他们手中的权力变现和套现的可能无限增加,充当“诉讼掮客”的几率也会为之大增。

常言道“法官两张嘴,吃了原告吃被告”,现当下,司法环境不容乐观。就在前段时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针对上海法官集体招嫖案强调“法官违纪违法是人民法院的耻辱,是司法公信的灾难。”在社会发展较高、软硬件配置较完善的上海,一些法官们尚不能脱俗,更何况那些其他地域和层面上的法官。

今年上半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实施意见》,日前,又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纪检监察部门履行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可见对于司法腐败根治的决心。调整纪检监察部门分工,划分权力职责,建立了工作协助机制、物质保障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司法内部监督工作正在发生着深层次的转变。从整治少数法院干警“冷硬横推”、“吃拿卡要”、“庸懒散奢”的不良习气入手,到切实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发生,这些都在初步彰显制度合力发效的结果。

法律的尊严在于公正,它需要法官们悉心呵护和法治信仰的矗立。如果总是金钱开路、权力扭曲,法官的形象缺失就直接影响到司法公正和法治信仰。杜绝这类现象,需要各级法院党委和纪委的双重发力,需要内部监督制度给力,在制度细节方面,也要卡死主审法官和律师诉讼沟通交流机制的完善和健全,建立一种法官公正,律师较真法律的司法常态,那些飘散与法治上空的司法腐败必定化为虚无。

【启示与思考】

掮客,旧时指替买卖双方交易从中取利的人,类似今天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中介人。他们对于沟通信息、搞活流通及发展经济起着积极作用。但从古至今,社会上还有另一类掮客,是为人们所痛恨和鞭笞的,也不为法律所容忍的,那就是“诉讼掮客”。

顾名思义,“诉讼掮客” 又称“法律掮客”,就是专门活动于当事人与法院之间,以跑关系,介绍吃喝贿赂为名,从中骗取当事人财物的一种“掮客”。

在以往的司法腐败案件中,时常能见到一些诉讼掮客的身影。他们活动于公检法机关和案件当事人之间,为当事人在诉讼活动当中“疏通人情”,进而谋取不正当利益。此前被曝光的诉讼掮客,有一部分是法院系统的内部人员,而且不乏“捞人”成功的先例;有一些则由社会闲散人员假冒,有些问题官员的家属甚至因此被骗数千万元。无论是哪种情况,其目的主要都是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

诉讼掮客大行其道,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案件当事人都怀有“花钱消灾”的心理,无论是民事案件还是刑事案件,都有人认为“有钱就能摆平一切”,这给诉讼掮客们提供了非法获利的机会;另一方面,此前对诉讼掮客的监管存在盲区,尤其是法院干警充当中间人的情况,操作非常隐蔽,通常难以被发现和被监督。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政法机关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最高人民法院发文要求查处诉讼掮客,遏制“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可视为对上述指示的积极响应,其终极目的在于进一步推进司法公正。

杜绝诉讼掮客乱象,最关键的举措是要改革查案机制,不给心术不正之人提供以权谋私的机会。比如,健全查办腐败案件要以上级纪委为主的工作机制,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法院党组报告的同时必须向同级纪委和上级法院监察部门报告;再比如,探索推行上级法院组织指挥下级法院集中办案、交叉办案的一体化办案模式,支持和督促下级法院纪检监察部门依法依纪查办腐败案件。

当然,整治诉讼掮客,除了尽量确保司法公正落实到审判量裁的每一道程序,在每个案件中都保证法院审判不受外部力量左右之外,还应有宏观层面的制度配合。具体来说,要积极深入推进司法改革,按照有关领导对人民法院要“走小步、不停步,积小胜为大胜”的要求,以及把人民法庭作为改革的试验田的设想,逐步祛除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司法顽疾,并积极探索司法改革新举措。

推进司法公正,是践行依法治国理念的题中之义。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司法腐败,坚决清除法院队伍中的害群之马,才能助力当下强力推进的反腐行动。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及捍卫者,广大法院干警更应该以身作则,时刻坚守职业道德,不充当诉讼掮客,不辜负人民的期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15/7841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