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理论短视频 习近平系列讲话

艾丰(一):谈谈如何做人

2014年10月20日 07:22

 

各位同志,各位朋友,今天有幸跟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人一生就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做人,就是自己做的怎么样,做自己,做人。第二件事,是做事,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事业要做、很多事情要做,是做事。第三件事,有一部分人,不可能所有的人,要当个头,他要做官。实际上我们一生就是做人、做事、做官这三件事。

这三件事怎么才算做好了,怎么才能把他做好,可以写几百本、几千本、几万本书,但是这么多年根据我切身的理解,也可以把他说的很简单,把他归结为三句话,做人、做事、做官。归结起来可以归结为三句话,第一句话,做人以诚为本,没有诚恳、没有诚信,北京话叫,这个人满嘴跑舌头,说明一点准都没有,做人肯定最起码的条件他不具备,所以本是诚,做人以诚为本。这个是绝对不可以违背的,他是本,没有本其他都没有了。做事,怎么归纳呢?以实为本。做事怎么才能做好呢?从实际出发,最后还要落到实处,从出发点到归宿点都离不开一个实,空论半天事情做不成,空想也做不成。不落到实处也不算做成,所以从头到尾是以实为本的东西,所以我们做事一定要记住以实为本。第三件事就是做官了,做官什么为本?以民为本,民是你的服务对象,民是你的依靠对象,民也是你的检验主体,你是为了他的,要依靠他的,最后做得好、做得坏他说了算,他不满意你没做好。所以看一个官做的怎么样,就要看民对他的评价怎么样,如果民对他的评价不怎么样,那他的官就不怎么样,没有其他的更根本的标准了。我们党有我们党的标准,有我们党的干部的标准,但是我们党的干部标准是根据民的标准来制定的,离开民的标准没有另外一个党的标准。老百姓都说这个干部不好,我们共产党会说这个干部好吗?这是不可能的,最基础的东西是民。

所以人活一辈子几十年、上百年,做的三件事,需要记住很多东西,但是这三个字是最不能忘的,做人以诚为本,做人以实为本,做官以民为本。如果我们真正把这三件事记住了,而且不是一般的记住了,是把他当本来记的、来践行的,我觉得你应该就是一个好人,你可能做很多好事,当官也会是一个好官,离开这三个本,可能很难做好人,也很难做好事,更难做好官,这三为本是我对这“三”做的一个总的概括,但是这么讲有点太抽象,因为它还是一个笼统的最大的、最基础的一个归纳。下面我对做人、做事、做官我分别讲一些看法、一些想法、一些体会。

第一部分,讲一讲做人方面的体会。

做人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好人?做人让你做好人吗,不是让你做坏人吗,什么是好人?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好人的标准我不是讲共产党员的标准,共产党员是好人,但是他是先进分子,不能所有的人都按党员去要求,只按先进分子去要求党员。我现在做人,是讲对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应该这么要求,你是不是人?你是人,好了,我就应该这样要求你。我做人的标准是普遍性的一个标准,那什么是好人?我不知道你们是什么答案,我的答案很简单,有良心的人才是好人,这是老百姓认可的标准,老百姓骂一个人是怎么骂的人,说这小子没良心,不是人,对不对,他没良心,老百姓就说不是人,不符合做人的标准,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社会上普遍能够接受的,大家能够执行的一个标准,好人就是有良心的人。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接受。

如果能接受,什么叫良心?良心其实解释起来很简单,一点都不复杂,我给他解释良心的内涵就是八个字“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就是良心。说我喝这个水我要想一想它是从哪儿来的,我受到了别人的恩惠,我一定要努力去报答人家,“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做到有良心容易不容易呢?容易,也不容易,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我图报不一定能够报得了,可能图报没报得了也算你有良心,你想做点好事你想返回去,但是某种原因没返回去,但是你有这个心就是有良心了,不一定都回报,我说的是图报。

应该说做到这一点比较容易,但是我们从生活里看一看,并不是所有的人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可以做到有良心,有许多人在许多事情上没有做到有良心。工作中,单位给很多东西让你在这里能好好工作,但是有一个事不省心,领导对我支持不够,或者我认为他支持不够,我就闹情绪,我就发牢骚,我就不满意,甚至甩大鞋,不干活啦,是不是有良心啊。周围的同志、周围的朋友帮助你很多,可能有一个人帮助你三件事、四件事,但是有一件事由于各种原因你求人家,人家没做到,你就翻脸不认账了,这人不行,不够意思,人家给你做三件好事、四件好事的时候你怎么不说,有一件好事你不满意,因为对你没做成你就翻脸了,算有良心吗。人家为什么要一辈子给你做好事,人家为什么所有的需求都必须给你做好,哪儿写着呢,哪儿规定呢,没有这种规定,人家一辈子帮你一件事就永远记住不忘,因为没有规定他一定要帮你。我们周围看看,交友能交到这个程度的,就是说人家对你一辈子做一件好事一辈子不忘的,交到这个程度的有多少人呢?给你做三件事、四件事你不说什么,有一件事没做成,你就翻脸不认账了,有多少人,后边的人也不会很少,所以做到有良心并不容易。

过去一个时代,在我们国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把这个好的概念、好的传统文化丢掉了,丢掉的理由认为讲良心没有阶级性,说人要有良心,哪个阶级的良心?没说,没说那就应该说无产阶级的良心,那资产阶级就不要讲了?共产党员的良心,不是共产党员就不要讲了?但是这么一批大家就不敢讲良心了。我年轻的时候很长时间,大家不许讲这俩字,就爱批,没阶级观点。这种说法我起一个民自,叫庸俗的阶级论,马克思的阶级论是有一定道理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观念或者叫划分,在一定历史时期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把他庸俗化了。所谓庸俗化就是活用、滥用,如果用这个庸俗的阶级论的观点批这个观点来看,雷锋也不能做好事。雷锋怎么做好事?雷锋扶着一个老太太上汽车,我们就问问雷锋了,这个老太太什么人你搞清楚了吗,她是地主婆你扶她上汽车,你阶级立场跑哪儿去了。所以按照这种理论,雷锋要扶老太太上汽车,她得把老太太单位找到,然后把她档案搞清楚,是个什么成份,一看是我们贫下中农、我们贫下阶级,态度扶她上汽车,不然是不行的。那请问什么在社会上的好事可以做,因为你要帮他的时候首先要查人家的档案,档案怎么查起?所以这个理论看来很革命,实际上一点都不革命,把我们人的好处道德都给他取消了,用阶级论的观点让大家无法做好事。

 

所以我在90年代末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在经济日报上写的“要讲良心”,写完以后反响很大,河南的新政晚报转载了,转载以后一个老教师给我来信,说你写这篇文章太好了,我们就是要讲良心,这是我们中国人非常好的文化传统、非常好的道德传统。他跟我说,虽然我退休教师没有多少钱,但是我自己花钱复印了几百份给我认识的人,几百份对退休的教师来说也是钱啊。他说我希望你向中央教育部建个议,将来小学课本里面应该有一篇课文讲良心的,让我们的儿童从小就要有这种理念,做人一定要讲良心。后来我又给他回了一封信,我们这封信又登在了报纸上,讨论了三个多月,大家讨论的看法是一致的,认为讲良心是正确的、是对的。对社会有巨大的教育作用、感化作用,所以对良心问题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

反观我们现在为什么提这个东西?除了我们正面讲这个道理之外,在现在对我们现实针对性应该是很强的,我认为我们现在比如说假冒伪劣很多,不讲诚信的事情很多,什么原因?说他没有法治理念,可能都是原因,管理不严,是原因,但是从人的价值观来说,没有良心这样一个核心的价值观是根本原因。

我认为我们现在跟这个相关的,有三个魔鬼,影响我们讲良心有三个魔鬼,第一个魔鬼,叫不知感恩。良心的内涵是感恩,不知感恩,就是说只想别人给我做事是应该的,而不讲别人给我做事我应该感恩,这是一个很大的魔鬼。老认为别人该他的,他从来不认为自己该别人的,我坑你是应该的,因为你该我,他还理直气壮。

第二个魔鬼,比这个稍微轻一点了,叫急功近利。只讲功利,要发财就想快发,所以怎么快发呢?成本小小的、价格高高的,成本怎么小小的呢?偷工减料,用假材料等等,什么地沟油不就上来了嘛。然后怎么卖的价钱高高的呢?胡吹广告嘛,说怎么怎么神,才能花大钱买你的东西嘛。所以就这么出来的。这些假冒伪劣怎么出来的?一个是不知感恩,一个是急功近利。

还有一个魔鬼,包括我们这些大企业,是片面业绩,只讲企业、利润,不讲社会责任,其实社会责任是你更主要的业绩?你赚了钱不造福社会,只造福你的老板,你的老板钱多了,那我们为什么就喜欢你呢?钱装在你兜了,只有你赚了钱还为社会做贡献,我们才尊敬你、喜欢你,可以说社会责任。只讲业绩,不讲社会责任。

所以我们讲良心在当前我认为有三个魔鬼必须清楚,良心才在我们的心里安家落户,不然这三个魔鬼,一个是不知感恩,一个是急功近利,一个是片面业绩,占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良心就会被挤出去。

我想做人的第一个问题就讲这么多,道理很简单,但是做到不容易,我就讲了,要有良心,讲良心是不错的,这是我们好的文化,要讲良心就要清楚这三个魔鬼。

做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识别好坏人。做人,我们说做好人不做坏人,每个人都说我是好人,我不是坏人,怎么样识别人呢?当然有专门做这个工作的,那就是组织干部部门他们是专门干这个的,他是是别人的,但是平常我们每个人同样也要做这件事,也会遇到这个问题。这里头要细讲一天都讲不完,我只讲两点,第一点,在对比中看人,看人怎么能够看的快、看的准,就是要用对比的方法,不要用一面看,用一面看看不准。

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找到衡量人品的十条标准,第一条标准我就这么些的,对领导(无论在台下还是台上)是否尊重,对同级(无论是有提拔可能还是无提拔可能)是否团结,第三条,对下级(无论对自己有用还是无用)是否爱护。我干吗罗里罗嗦的非加个括号啊,括号是关键,因为比如说对领导,那括号叫“无论是在台上还是在台下”,这就是对比,领导在台上敢不尊重吗,不尊重他把你撸了,但是领导一下台我就不认识了,你姓什么了,不认识了,他们说的人一走茶就凉了,一点情感都没有了,甚至一点尊重都没有了,我想人品应该有问题。

当然我不要求你像原来在台上一样,因为台上要请示很多工作,但是态度不一样。尊重我讲的是态度,所以对领导在台上什么态度,在台下是什么态度,一对比你就知道这个人的人品如何了,光看一条不行,看两条一对比,我后边这两条是一样的。同级跟自己差不多的,有提拔可能还是无提拔可能,有提拔可能我是一个态度,无提拔可能我又是一个态度,一对比就清楚了。对下级也是一样,这个下级我可能用得着我对他什么样,用不着我可能拉倒了,都是一个对比。所以我们看一个人,要看他在顺境的时候是不是趾高气扬,在逆境的时候是不是垂头丧气,把顺境中的他和逆境中的他做一个对比,就可以看出这个人他真实的素质。对强者是否唯唯诺诺,对弱者是否盛气凌人,有人说他就是那个脾气,那不一定,对强者他就没脾气了,对弱者他老发脾气,那是脾气还是人的问题啊?北京话说见到熊人他拢不住火,见到能人他没有火,他本事哪去了,那是脾气吗?是素质问题,不是脾气问题,如果是脾气问题他对所有人应该一样。所以我不相信,很多人这方面他一定是脾气问题,你怎么对你害怕的人、比你强硬的人、比你硬的人不发脾气,专拿比你弱的,你欺负起来弱的,你比脾气。一对比看出来了,不对比你以为他就是那个脾气,一对比看看,是脾气问题还是素质问题。

 

我当一辈子记者,采访失误很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即便采访先进人物,我也找他的负面方面去挖掘一下,有没有负面的东西,然后负面东西了解了,看是什么样负面的东西,不是本质的,拉倒,这样的话我对他的评价就会有分寸,也不会把他虚假的成绩来欺骗我,所以看人一定要看两面,然后把两面做对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这是怎么样识别好坏人我讲的一点。

第二点,这一点更重要,怎么样认识一个人的优缺点,这是我们在提拔干部也好、议论干部也好,经常谈到的一个问题,做坚定的时候基本上讲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怎么认识他,我认为我们在这个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误区,不是我们某一个人,而是我们整个组织管理观念里边,这个方面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急需改进。务虚在哪里?就是不知道一个人的确定和一个人的优点是什么个关系,一个人的优点和一个人的缺点是啥关系啊?我把他概括为一句话,一个人的缺点就是一个人优点的延长,不是两回事,是一回事,优点延长了就成缺点了,说这个人有主见,优点,主见过火了,主观了,这变成缺点了,主见延长到不该有的程度,他有主见就变成了主管不听别人的一见了,但是很主观了。说一个人埋头苦干,党叫干啥就干啥,优点,他延长了,党不叫干啥他从来不干啥,就没创造性,因为党没说那我怎么敢干呢,所以他就没创造性,他很听话,没创造性,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所以从绝对意义上讲,让一个人克服缺点,是没法克服的?怎么克服啊,因为是优点的延长,你压根没这个缺点,你把他优点一块抹了,因为你让他不主观他可能就没主见。

所以我们中国人衡量人特别衡量干部的理论观念有一个非常大的毛病,从古至今,包括我们现在党所执行的东西都有这个毛病,我们掌握的标准、应用的标准是一个完人的标准,只许你有优点,不许你有缺点,但是完人是做不到的,所以一落实永远没有完人,没有完人但是结果会有什么结果呢?要求是完人但是没有完人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呢?会是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我们老想办法,过去叫搞运动,老想办法把每个人弄成完人,最后发现努了半天力完人也没出现,费了半天劲都是负作用,然后甚至把人际关系搞的很复杂,因为你要求完人他做不到啊,你想我入党57年了,我56年就入党了,我经过历史运动成长好多,到现在我觉得我也不是完人。

第二个,完人的标准,我说的尖锐一点,往往成为打击干事人的标准,不干事人有缺点,大家没意见,因为他有缺点不干事对别人没什么影响,或者大家也不关注,有能耐的干事,重要岗位的,他的缺点有影响,大家关注,所以有能耐人、有才能人的缺点就成为不用或者不能够很好使用有才能人的一个根据,因为他有毛病,一考察大家一堆意见说他这个毛病。有的人他也没干什么事,说缺点他不干事也找不着。我们否定人很容易,否定冒尖的人、有作为的人很容易,但是否定不冒尖的、不作为的庸人不容易,既然否定那个容易、否定那个人不容易,我们就可能把庸人提上来,把真正有创造性、有棱有角的人提上来不容易。所以美国乔布斯在世界大轰炸的时候,我参加过一些企业家的论坛问我,说中国能不能出乔布斯,我说中国两句话,一句话,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才能来说,十个乔布斯、一百个乔布斯都有,但是我们中国为什么出不来乔布斯,因为我们中国的主流文化、宏观文化是不允许乔布斯出来的,因为乔布斯的毛病太突出了,在美国那种容忍性的多元的文化可以存在,但是在我们中国就不允许存在,想法要把他消灭掉。所以这种优点和缺点的辩证关系我们搞不清,就误了大事,因为事情是人干的,真正的能力不能发挥,民族的活力就会受到影响。

中国几千年我们可以说我们有很多发明创造,但是真正能推动我们社会进步的并没有多少,而且从学术来说,从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就更不能说你创造了,你只能说孔子那套话,说出圈都不行,那你有什么创造。所以几千年就老是自我欣赏,欣赏到人家把你打败了,欣赏不下去的时候为止,八国联军打到北京了,英法联军把圆明园好了,那时候才明白,但是只有一小部分人明白,但部分人还不明白。所以这个人才文化的这个问题他的严重性我们一定要认识到。

我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有体会呢?我自己亲身经历,我从年轻的时候,一直到退休下来,老做鉴定嘛,一做退休就做鉴定,做坚定的时候老有一个缺点,骄傲自满,但是我从来不服气,我说我怎么骄傲自满呢?第一,骄傲就是不服别人,我说别人比我好我从来不嫉妒,我怎么叫骄傲呢。第二,自满,从来从来不自满,老认为自己差的很多,天天努力玩命干,我怎么自满呢。既不嫉妒别人,又不满足现状,请问我怎么叫骄傲自满。这也没办法,鉴定是人家做的,人家说的轻的时候也要说一句注意防止骄傲自满情绪,说的算客气了,也这有一条,免不了。

后来我到人民日报工作,到记者部,我就跟那个老主任说,我说我有一个苦恼,说你有什么苦恼,我说我不骄傲自满,人家老说我骄傲自满,你说咋办?他说太好办了,你就做两件事,因为我刚到人民日报去嘛,说开会不要坐在前边,坐在后边不显眼的地方,第二,讨论的时候不要发言你就把这两条做到了就可以了,我就听他的。开会中间有一个桌子,坐一圈人,肯定我不去,到墙根底下弄个椅子,一坐,最好旮旯的地方,然后拿个小本,大家说什么我想记就记点,讨论问题了大家都说完了我也不说话,说艾丰同志你有什么意见,没有没有没有,按照这个办法做了一年,非常有成效,没有一个人说我骄傲自满。

但是我听了另一个评价吓了我一跳,有人说艾丰这个人城府很深,我一听吓一跳,还不如要骄傲自满呢,你们说是不是,骄傲自满说明可信,城府很深怎么打交道,你心里面想什么别人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我印象城府很深呢?因为人家看我写的东西,说这小子还有点见解,对问题还有点看法,怎么开会什么都不说呢,想的什么玩意我们都不知道啊。我一听,算了,咱这骄傲自满先不改了,咱就把那城府很深改掉就行了,因为你想有点见解、有点作为,这个优点一点不延长不太可能,所以我后来就不管他了,管他说我骄傲自满还是不骄傲自满,该咋说咋说,该咋做咋做。

 

所以我的体会,你要想有点见解、有点创造,你要让别人说你还是十分谦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的创造就是要说别人没说的东西,而且要说这个东西是很好的东西,你才能创造啊,那这就很可能给人家一种自吹自擂骄傲自满的印象,所以这个事情我搞清楚之后我后来写我那本书的时候,我那个序言我就写,我说这本书有什么本事、有什么本事、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好处,写的很吹嘘、很厉害,后来一个写新闻采访的,后来一个人看我的书以后,偶然机会见到我说,你那本“采访的方法论”我看了我不想买,因为这方面书看过不管事,后来看了你那个序言说你这书怎么怎么好,我就买了,我说你上当了吧,我那叫自吹自擂,你说不好你也看了。要想有突破、要想有创新,你自己首先说不行,你还能立住吗。

所以我在当了头以后,我对下级的要求,我不要求他克服缺点,大会上我就讲这个,缺点是优点的延长,不要求你们克服缺点,但是我要求你们不要老延长,不要延长的太多总是可以吧,所以我叫限制缺点,缺点是可以限制的,但是是不能克服的。我们是人民日报记者,记者都自由散漫,上班、下班管不好,因为他要采访到这个单位、到那个单位,你把上下班规定的那么严,他没法采访了,所以我就要容忍他适度的自由散漫,因为你不容忍适度的自由散漫记者无法工作,天天像工人一样8小时按时上下班,那他加班的时候你也不知道,他外面中午不休息去找人你也不知道,所以这个事情不能按这么做。所以我就做了一个很简单的管理办法,怎么让他限制缺点,而不让他克服缺点呢?那时候还6天班眲,我说一个礼拜6天班不管你们,爱干吗干吗、爱上班不上班,我不管,但是我就管半天,礼拜一下午2点必须到这儿开个会,叫例会,把上班的精神传达了,把部里的要求传达了,把你们要说的话汇聚一下,其他5天你们自己管。这个效果很好,大家觉得可以发挥,我那限制又不严,我又觉得限制不严是不严,我又可以操控,因为我那半天就可以把他们都控制住,因为他们干什么我知道,什么题目出来我知道,这个题目我需要不需要我知道。这是第二个问题,怎么样识别人。

第三个问题,好人的误区。

做好人为什么还有误区呢,这个不是从概念出来的,是我观察出来的,我发现好人的缺点、错误比坏人还多,坏人就一个错误,目的不对,但是方法很讲究,因为他知道做这个是坏事,要做好了不容易,所以他就兢兢业业研究策略和方法,找哪个领导,见哪个领导怎么说,团结什么人,打击什么人,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他设计的非常精致,于是他那个坏事做成了。好人为什么犯错误多呢?他有恃无恐,我是好心,我要做好事,我一心为工作,我一心为他人,我做什么都对,所以说出话来不管,不分场合,不分方式,做事很随便,处理问题很随便。好人的错误在于有恃无恐,说持者好心也,于是乎不讲究方式、方法,这实际上是一个唯心主义思维。你的好心谁看见了,但是你的坏方法、坏态度人家首先感受到了,那是直接现实。比如说这个领导今天怎么烦,因为遇到别的烦事了,你也不管他烦不烦,这个领导很忙,你也不管他忙不忙,你逮住他就提一大堆意见,他因为很忙、很烦,他不好好听,你就说这个领导不虚心,我给他提意见他都不好好听,久而久之、多而多之你这样做领导就对你产生了坏印象,这个人不行,为什么不行?他老在我不喜欢听什么的时候说什么,见着他就不痛快,那他还会重用你吗?很多好任务还会给你吗?我相信不会。那以后你又说这个领导小心眼,任人唯亲,我对他不亲他就怎么样怎么样,你肯定关系越搞越坏。

中国有一句话,是一半道理我们就把他当成了全部道理,这句话叫什么呢,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是一半道理,为什么说是一半道理呢?生活告诉我们,吃中药可以治病,但是谁还喝中药汤呢?极少数人现在还不怕苦口喝中药汤治病,大多数人就搞胶囊了,西药是胶囊,中药也是胶囊,拿水一冲就下去不苦口了。所以良药未必全苦口,或者说不苦口的良药人家更愿意服用、也更容易治病。全国医药治协成立的时候,让我给提一个词,我就提这个词了,因为他是卖药的嘛,正好说这句话,“良药未必全苦口,爽耳忠言更利行”,好话为什么没有好说呢,好的意见为什么不用好的方法让他更容易接受呢。所以讲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是对谁说的?是对听意见的人说的,不是对提意见的人说的,是对吃药的人说的,不是对做药的人说的,做药的人就要用我这个话,“良药未必全苦口,爽耳忠言更利行”,这半真理是对这半人说的,因为提意见和听意见是对立关系。我想这是一个误区,一定要把他克服掉。

第二个误区,不知道、不懂得、会团结是大本事。许多人自己做的很好,自己也很能干,但是就不善于团结人,不善于团结人跟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自己很好有关,因为他用要求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说我做到了你为什么做不到,然后对大多数人他都看不上眼,然后就不搞好团结。

 

我的一个下级,一把手,到我那汇报,说他那个单位谁谁谁什么毛病,我说你别说了,你说这么多有什么用,第一,我听不懂,第二,我听不进去,第三,我更记不住,但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说半天不解决问题,我说你说的这个我虽然不知道但是我等于知道,为什么说等于知道呢?因为这个单位我认为别人缺点都比你多,所以才让你当头,你现在告诉我,别人还有很多缺点有什么用,我已经知道你的优点比他们多、他们的缺点比你多,才让你当头,如果你的缺点比他们多我会让你当头嘛,你现在给我汇报别人有什么缺点有什么用啊,我派你去的任务就是,如果顺着你的话说,就是要团结比你缺点多的人一块工作,这才是你的作用,我要你才去的,就是这个目的,如果你达不到这个目的我就不要你了。他就不懂,会团结是大本事,团结那些人可能是自己看不上的人,可能是不如自己的人,可能是缺点很多的人,但是你能不能团结,会团结的人发挥的是群体的作用,不会团结的人再优秀是一个个体的作用。我当头这些年我其中一个苦恼就是这个苦恼,有些人从个体来考察,非常应该提拔他,但是由于提拔会团结,我提拔他就打击了更多人的积极性,所以忍痛无法提拔他。这心情也很矛盾,但是没有办法,因为他关系就是搞不好,他自己做的确实很好,你不能说他是坏人,他是好人,但是他不会团结人。

所以好人,我说为什么要克服这个误区,就是要记住咱们最经常说的那句话,说你真正理解了不容易,说一花独放不是春,就是说你不会团结人,必须大家都开花了才是春满园嘛,这才是真正的有群体作用的,群体作用很好的好人,因为我不是生活再一个个体的社会、单体的社会,而是生活在一个群体的社会,任何单位都是群体,这是第三个问题。

做人的第四个问题,好人怎样长寿?这个问题是有针对性的说法,因为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好人没长寿、坏人活千年”,说好人活不长,这可麻烦了,做好人活不长,这不就有问题了嘛。这次记协搞一个倡议的时候,我想了这个问题,我说好人一定要做到,第一,可敬,第二,要可羡,大家不仅敬仰他,而且觉得他那个也挺好的,很值得羡慕,所以我就提出来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家庭和睦、个人幸福的魅力,魅力就是吸引力。核心价值观,我们提倡什么?不仅让人家觉得可尊敬,一定要让人家可羡慕,说那个玩意我要得到了有多好啊,增加了他追求、追逐的自觉性,这个问题就是我要解决的,好人有长寿的问题。不仅受尊敬,而且活的很舒服,他才能长寿。

当然好人长寿是主客观的,我们的政策、我们的领导、我们的国家制度、我们的党政机关或者怎么样,对于好人要爱护,这是一个方面,我今天不讲这个,我讲好人自身,你怎么样树立你的一些观念,怎么样解决你面临的一些相对的很难解决的矛盾问题。

一般我们解决是怎么解决的呢?是这么解决的,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说你做好事一定有善报的,说你做好事别觉得吃亏,这句话可能是来自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解释的办法,没有问题,他解释的很周严,他用什么办法解决呢?因为这个事情的难题在哪儿呢?在于说的和实际生活不完全重合,他的难题在这个地方,就是你观察社会。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对好人是一个鼓励,说做好人要有好报,但是我们在实际生活里边用实际检验这句话不是一个全程肯定,什么意思呢?有的做好事不一定有好报,有的做恶事不一定有恶报,现实生活之中,因为佛教他解决这个问题是用虚拟世界解决的,不是用现实的东西,他虚拟世界怎么解决呢?说你很努力,也没发财、也没升官,也没得好报,你就很不痛快。佛教告诉你,你别不痛快,为什么现在很努力,善没得善报呢,因为你前辈子没做好事,所以这辈子得报了。你一想,这对,这不赖别人,赖我,我前辈子没做好事,所以这辈子没得好报,所以他心里平静多了。然后你再努力,这辈子继续做好事,虽然没得好报还要做好事,下辈子就得善报了,佛教这么一说说的很圆,但是没法检验,说我上辈子是不是做坏事了,谁知道啊,下辈子是不是得好报,谁知道啊,我只是给你讲这个道理。为什么佛教说诚则灵,你信这个就灵了,不信就不灵了。但是我们是唯物主义的,我们不相信有前世,我们也不相信有来世,我们只相信今世,从今世这样一个时间段内,就是我说的,不是所有的好事都得好报,所有的恶事都得恶报,那怎么办?这就对好人是个考验,我做了好事了没得好报,还继续做吗?旁边那个人做了恶事,没得恶报,占了很多便宜,我学不学他啊,他有诱惑力,他的便宜有时候还占的很大,我学不学。

所以毛主席早就写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大家很熟悉,我不说那个文章名了,只说那个词。给吴玉章写的,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为什么难?就难在这儿了,做好事没得好报,别人做坏事没得恶报,所以自己的好事坚持不坚持,别人做坏事要不要学,这是一个很实际的考验。很多人就在这个考验面前打了败仗,甚至最后打了败仗,一辈子都不做,到老了受不住了,叫晚节不保,这样的人也有啊,也不是很少。这个问题怎么办呢?我有一个重大发明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是重大发明,只是现在宣传的不够,如果我这个重大发明被大家所掌握,不能说解决这个问题,起码大大的能够缓解和解决这个问题。我发明了一个概念,叫做心里积淀,什么叫心里积淀呢?就是做事做完了,心里会留下一个沉淀物,做了好事不管有没有好报,心里都会留下光明的积淀,做了坏事不管有没有恶报,心里都会留下阴暗的积淀,这是改不了的。这个原理老百姓早就理解了,老百姓说的一句话叫做“白天不做亏心事”,下面那句话叫什么“夜里不怕鬼叫门”,为什么夜里不怕鬼叫门呢?老子没做亏心事,就是他心里积淀是光明的,他可以抵御很多这样的所谓威胁和苦恼、恐惧,这就是心里积淀的作用。

比如说你是一个干部你受了贿了,没把你抓出来,抓出来觉得恶报了吗,你没恶报,但是你心里头阴暗积淀形成了,夜里12点睡觉刚睡着,突然街上开过一辆警车了,一下就坐起来了,是不是抓我的。如果你没受那个贿,他开一辆警车,开八十辆警车都跟你没关系,你不会惊着坐起来想是不是抓我的,为什么?因为你没做那个事,这就有很大区别,区别不再报上,而在心里积淀上。而心里积淀不同你的生活质量很不相同,不知道大家能理解吧,吃的一样,穿的一样,官大小一样,但是心里不一样,他是不一样的,心里积淀是光明的,他活的很坦荡,很舒畅,生活质量很高,因为人的生活质量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他精神生活很好,所以他的生活质量就很高。有的人也很有钱、也很有权,但是心里是阴暗的,即使没有把他抓起来,没有受到处理,他活的也很不舒服,因为他心里老有病。

 

“光明的心里积淀是做好事人的专利”,希望大家记住我这句话,不做好事不会有光明的积淀,只有做好事的人才能享受光明积淀给你带来的好处,给你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为什么有的人越活越痛苦,有的人越活越不怎么样,说有的人为什么长寿,有的人为什么不长寿,除了其他原因以外,心理状态很重要,老不痛快他能活的长嘛。可是人家问我,为什么你活的不错?我现在76岁,看着还可以吧?我自吹我就心里积淀很好,吃的好、喝的好,心里不好他身体也不会好,只有心里好,再加上吃得好、喝得好才能身体好。

周恩来总理革命那么累,为什么经历那么旺盛,因为他心里积淀很好。张春桥在审四人帮的时候有一个材料说,在他没有被抓住的时候,他住在中南海夜里12点睡不着觉,老在一两点钟给他的爱人张静,在上海,打长途电话,他最得意的时候为什么还睡不好觉呢?心里积淀不好,因为这么多老干部被他整死了,他心里不清楚嘛,所以我们现在提倡这个东西,最后最重要的是你的心里积淀如何,就在现世,不是在来世得到回报。所以一个人要想活的很坦荡、活的很舒畅,或者活的很乐观、活的很光明,用咱们话说活的很阳光,你没有好的心里积淀是不可能的,而好的心里积淀是做好人的专利。这个道理如果被大家懂得了,我想贪腐的人就会少,你贪腐那几个钱,虽然钱到手了,你把你的心里积淀搞坏了,再说的实在一点,你的钱不能随便花,一花就露馅了,你不能享受的东西破坏了能享受的东西,多亏啊,先不说你党性,先说对你个人负责,都不对个人负责。

保持好的心态的办法很多,我想再讲一个很简单的东西,除了我讲的心里积淀以外,我还讲一个东西,我们要学会一个东西叫“阿Q精神”,鲁迅写了阿Q,批评了阿Q精神,阿Q精神是精神胜利法,我觉得我们生活中可以适当的用用精神胜利法,阿Q被那个赵太爷打了,他打不过赵太爷,还不了手,但是他胜利了,他说儿子打老子,所以他觉得他胜利了,所以他就不显得那么痛苦了。我们人在生活里边都会遇到不公平,大小的问题,而且都会遇到不能改变的不公平,如果你非要改变这种不公平,你就会非常痛苦,因为他不可以改变或者不能改变,起码你个人改变不了。那怎么办?遇到了不能改变的不公平你怎么办?就可以用阿Q,请他来帮帮忙。

我讲两个案例就把他说明了,一个,我去黄山,看完以后我觉得黄山是中国最好的山,但是他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因为中国把最好的山封成“五岳”,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衡山,南越恒山,中国五座最好的山里头,就是五岳里头没有黄山,用咱们现在的比喻,他比哪个教授的水平都高,但是没给他封成教授,但是他水平都比那些教授高,这不是不公平嘛。怎么办,能改吗?中国历史已经写成这样了,就是五岳,没有六岳,所以这就是一个天大的不公。所以我看了黄山以后我第一个感受,我说黄山是一个天大的不公,比五岳都好但是没进岳,所以我就写了两句话,这两句话就是阿Q精神,因为改变不了,咋办呢?我说“如此黄山未入岳,何叹世事多不公”,我就希望那些到黄山游览的人可能心里有什么不公平的事过不去,一看黄山就想通了,这么大的黄山人家都没给他正确的评价,我那点事算得了什么呢,算了吧,别叹息了,没什么叹息了,一笑事就过去了,很多事是需要这种办法解决。

我工作了25年之后,有一位记者问我,说艾丰同志,你是很有名的记者,你有什么新闻作品得奖了?我说一篇都没有,多遗憾啊,很有名气,写了不少东西,但是没有一篇作品得奖,这是不公平的。怎么对待这个不公平呢?接着我就跟这个提问者讲了这段话,我说,但是我告诉你,艾丰同志并没有因此而遗憾,我想应该遗憾的是那些评价机构,这么好的一个记者怎么没有把他的作品给评进去呢,这是我们工作中的重大失误,他们遗憾。这么一我说很高兴,我也胜利了,我没改变,但是我胜利了,什么胜利呢?精神胜利。我看这样处理我也觉得很好,你非得骂人家干吗啊,非得自己痛苦干吗呢。人,特别是青年人,特别是中国人一定要克服一个东西,世界上没有公平,一定要记住这一条,没有公平,你追求公平永远会失望,重要的是如何对待不公平,当不公平降临在你的头上的时候,你如何对待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这样的话你的心情就不会因为不公平或者遇到了不公平而沮丧。我想关于做人就讲这么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20/7842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