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理论短视频 习近平系列讲话

艾丰(二):谈谈如何做事

2014年10月20日 07:22

 

做事第一个问题,什么叫成功?做事就要成功嘛,什么叫成功?对于成功我讲两个重要的观点,第一,成功等于机遇加拼搏。为什么我想出这么一个公式来呢?我是针对着我们已有的一句老话,我们已有的一句老话叫做“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有了志气事情一定会成功的,但是我观察生活,有志者事不成的比有志者事竟成的多得多,想发财的不是那几个发财的人,13亿人恐怕有10亿人想发财吧,但是发了财的连1亿都没有,想当大官的也很多,党了大观的厅长以上或者部长以上的有多少,当了总理的更没几个人,想当大明星的、想当艺术家的和当成的都不成比例。有志者事不成的什么原因呢?一部分人只有志不努力,一部分人只有志也努力,但是没有那个天才条件,但是应该承认有相当一部分人既努力、又有条件、水平不比别人差但是他就是没成功,啥原因,这种人主要成份就是没有遇到机遇,这条如果不认识就不懂得成功。

我当人民日报经济报主任时候40多岁,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是正厅了,我一上任我第一个拜访的,我原来在北京市工作,我原来在北京工作的时候一个同事,北京日报的一个处长,我刚是小青年他就是处长,但是我当主任的时候他也调人民日报经济报了,他是一般编辑,所以我上任第一个就是拜访他,这个人叫王正。我说王正同志,我要跟你说的就是一句话,上帝不公平,这个主任应该你当怎么让我当了呢,你当处长的时候我还是小青年呢,现在我当主任了你还是一般的编辑,太不公平了,无论从品德、从资力、从水平你当这个主任都毫无问题啊,但是只有一个条件有问题,你的岁数跟老主人太接近了,老主人不退倒不出这个位置来,老主任一退你也58多了,所以没法提你了,一看提个40多岁就把我提了起来了。其他条件我都不如你,但是关键性的这个机遇我比你强,所以我这个主任就是靠机遇当的,当然我其他条件也不会太差。所以不是条件问题,这里核心是机遇问题,他赶在那个地方,他赶在那个单位就说的很具体,他跟那个一把手给他腾位置的这个人年龄太接近了,所以那个人没退没法提,那个人退他也没法提了,就是机遇。

我只举一个很具体的例子,实际类似的各种例子我们在生活中都会发现,这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第一,不成功不要太痛苦,不全是你的事,有老天爷的事,那个机遇就是老天爷的事了,老天爷没给你这个机会,正像我后来也当了经济日报总编,人家说艾丰同志你的水平还能再提高啊,我说没错,给我再大的官我也能当,但是我们家那个祖坟上没有那根蒿子,所以就没往上升,所谓没有那根蒿子就是没有那个机遇,有那个给予我就不信我还不能升。所以这个事情,升和不升不是全部自己的责任,有自己的责任,很重要的是机遇,机遇就是“老天爷”。所以我给人写了一句话叫做,想事超人、做事毅然、成事天然,想事要超出,做事要毅然决然,能不能成就是天然这个机遇,有这个机遇就让你成,所以中国有句老话说的有一定道理,谋事在人城市在天,不是你一个人谋事所有的事就完了,还有成事老天爷还说了算呢,最后他把那关老天爷就不给你,所以第一条,不成功不要过分自责,第二,反过来,要成功就要研究机遇。机遇必须要发现,然后必须要抓住,你不研究怎么发现,发现以后怎么抓住,所以做事成功很重要的就是一个研究机遇的问题。

比如说咱举一个例子,刚才我说的那个当官,有十个人都适合那个岗位,不会说一个岗位就一个人适合,肯定有10个人、甚至20个人、甚至200个认识和,为什么?就是你不是那些人,从水平上没有道理,只有一个道理,就是机遇的道理,机遇降临在你的头上,其实世界就是这样,社会就是这样,你在水平上讲道理永远是不服人的,你说他就比你水平高或者你就比他的水平高,不是。

如果说这样一句话就把机遇好像说的太绝对了,为了不把它说绝对,我在我的公式下面又加了另外一句话,这句话现在被人广泛运用了,我第一句话叫做“成功等于机遇加拼搏”,第二句话我补充的是“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这句话被广泛运用了,包括写电影剧本里也有这句话,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你没有准备机遇来了你抓不住因为你没有抓住的条件,有准备不一定有机遇,但是没有准备有机遇也等于没机遇,因为你抓不住,所以我想关于成功第一个关键就是机遇的问题,我讲这么多。

第二个,我重点要讲这个东西,但是我不会讲很多东西,但是我要重点提倡一个,泛成功观。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成功观过分狭窄,认为只有发了大财、当了大官、出了大名、成了大家,才是成功,其他的都不成功。如果按照这“四大”去衡量成功,中国14亿人成功的不会超过500万,那就是说一个14亿人的国家只有500万人成功,绝大部分都不成功,因为他们都不是大官、大才、大家、大名,那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悲哀,而且如果这种思想变成一个主流的绝对的东西,给社会会带来很大危害,包括现在的教育,就是这种危害的一个直接的反映。从生下来幼儿园开始,大家都奔那个大去竞争,将来考个好学校,是为了发大财、当大官等等,没有一个好学校就没有这种可能了,所以你管他什么减轻负担这个那个,他都不听话,为什么不听话?因为他实现他的目标不比他的厉害他就不行。从教育看出来,从社会各方面也会看出来,就会增加社会各种矛盾。

我把这个过分狭窄的独木桥的成功观树立一个对立面,就叫做泛成功观,泛成功观的表述是这么一句话,你适合什么、做了什么就是成功,过去有一句话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说对了一半,就是说三百六十行都能出状元,不是状元就不成功了,所以我成功把状元也取消了,管你是状元不状元,你适合什么、做了什么就成功了。

如果只成功到状元这个东西还不彻底,我怎么悟出来这个道理呢?我的小孩念小学的时候,旁边有一个,我那个小孩是女孩,旁边有一个小孩跟她一块念一年级,回家放学做作业,然后街坊这个小孩就跟我的小孩一块做作业,我的小孩做一道她抄一道,她不动脑筋,做一道她抄一道,等着,我说你怎么这么做,你还能学到东西吗,她也不生气,冲我一笑,接着抄。小学抄完了抄初中,初中抄完了,因为毕竟老抄,高中没升上去,高中没考上,我小孩考上高中了,她就没考上。没考上怎么办,就在咱们北京站口的邮局就业了,什么邮编号码一分就行了,分信。过三年我校还高中毕业考大学了,她工作三年了,我在街道上看到她,她一个月挣两千来块钱,全都自己花啊,穿着西服,头发烫的倍棒,脚下小皮鞋,走道走过来,姑娘也长大了,非常像一回事。我说这家伙她活的太好了,太高兴了,她因为没负担啊,然后工作也需要不多少知识,也不发愁,也不需要动脑筋,她活的很好。我当时就想到,这个人不成功吗?你说她不成功吗?我认为她很成功,她适合那个就找到了自己的岗位,干的也很高兴,很好,她就很成功。回来我就跟我的小孩讲,我说你的同学姚芳我今天在街上见到,我有一个感想,高中没考上,我说你考上了说明你适合,考不上搞点事,姚芳不是也很好嘛,找一个适合你的事,所以考大学我也不辅导她,你爱考考不上,不管,看你适合什么,自己在实践中检验,后来她考上了,那就考上了吧。

 

所以人,我认为姚芳的活法是应该推广的,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你非得要当官,自己受罪别人跟你一块受罪,不能够静下心来研究问题,非得要当科学家,把你放到实验室等于把你软禁,一辈子被软禁,你算成功吗。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广泛的向我们的社会宣传广泛的成功观,他能够得到幸福就是成功吗,他的幸福是怎么得来的,因为他做了适合他自己的事,不就是幸福嘛。你们同意不同意我的观点?这是解放全人类的观点,全人类的成功观,但他都可以成功,如果只是大,只是极少数人的成功,大家都不成功。其实说的再彻底一点,你死了一闭眼,你有多大官、你有多少钱不都是一样嘛,一辈子受罪,人家虽然没当大官、没有发大财,人家一辈子干了自己想干的事、适合自己的事,一辈子很痛快,没有人家成功。

第二个问题,怎么样获得成功,做事我们要获得成功嘛。获得成功我想要说的很多,只说几点:

第一,要有正确的做事方法。做事的具体方法非常多,但是基本的方法就是毛主席告诉我们的九个字的工作方法,“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任何做事都要按照这九个字做,首先,情况明不明;第二,下决心了以后决心大不大;第三,分子对不对。一定要按照这个顺序去解决,我们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情况不明、决心大,情况没搞清楚就下决心了,所以决心往往有偏差。第二个容易犯的毛病是,决心不大、方法多,一会儿改一个决心、改一套方法,一会儿又改一个决心、又改一套方法,就像吃中药似的,吃王大夫吃三副没见效又吃李大夫的,李大夫又吃三副又没见效又吃周大夫的,吃好几个大夫,药也吃了好几副,但是没管用,为什么,因为你老换决心、老换方法,那个方法还没见效果呢,你又改了。

人其实也有这个问题,很多人老跳槽我是不赞成的,你老跳槽,老跳槽的人是个傻子,是个聪明人干的傻事,小时候我母亲给我讲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管我一辈子用就是这个故事,,说一个傻小子、一个尖小子,俩人睡一个火炕上,那傻小子往那一躺,因为他傻,真舒服,呼呼就睡着了。这个尖小子因为很聪明,刚一睡着,不对,我这儿炕不是最热,那儿最热,滚到那儿去了,又要睡着,不对,那还更热,又滚到那儿去了,天亮了,傻小子睡了一夜好觉,尖小子一夜滚,没睡好觉,谁尖谁傻,所以决心不要老换。我想这个就很简单,但是容易犯的俩毛病,九个字,克服两个毛病,克服情况不明、决心大,和决心不大、方法多,克服这两个毛病。

还有一个做事的方法,学会协调,在当前协调的本领是做事的最大本领,过去我们阶级斗争是讲斗争的哲学,我认为现在应该讲协调的哲学,协调是什么,就不是对抗,而是好像对立的双方或者交集的双方或者合作的双方能够用非对抗的办法解决矛盾,达到事物的进步或者达到事业的成功,这就是协调。

协调有四个要点,一个是协调的前提一个是协调的三个环节,加起来是四个要点。协调的前提是什么?是共同利益区,为什么他和他不协调呢?要发现这两者之间都有共同的利益,那个地方在什么地方,共利益区在什么地方,卖的人要5块,买的人经销商要3块,3块是生产厂家的成本,我3块给你我赔了,5块,厂家说我5块卖不动,我买了压到我手里了,我也赔了,那共同利益区就是4块,4块我厂家有利润、经销商也有利润,所以4块就是共同利益区,你非要5块、非要3块,没有共同利益区,这个买卖就做不成了,为什么能做成?因为4块双方都会有利润。所以做事关键就是共同利益区,才能协调,没有这个东西不一样。

所以我们在国际谈判,你为什么能够谈成、为什么谈不成,就是你的共同利益区的选择,发现了没有,选择的对不对,选择好了、选择对了,对立的东西、对立的双方、甚至很尖锐对立的双方都会有一定的协调,因为找到共同利益区了。我们过去中国人的思维是批判的思维,批判的思维是老找不同的地方,哪壶不开提哪壶,要转变这种批判的思维为协调的思维,外国的电视给小孩的片子里边有一种片子,他就给你列出几种动物,然后下边给你提出一个问题,请你说出这些动物的共同点,比如说都有羽毛或者都是两条腿或者都是四条腿或者都是什么什么,让你在不同中发现相同,就是从小培养小孩的这种思维。我们这些年的教育是相反的,老挑毛病,哪壶不开提哪壶,你能够把人说倒这是你的成功,这是不对的,主导的应该是异中求同的本领。

协调三个环节,第一,沟通,信息的交流。善于表达和善意倾听相结合,让人能够很好的沟通,如果信息不能很好的沟通,协调很困难。第二个环节,商量,信息沟通不是为了沟通而沟通,要彼此商量,商量是什么?是求同。我们有什么共同的利益,有什么共同的认识,可以共同做什么工作,大家认可共同到什么程度,商量,商量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而是找到大家的共同点,求同。但是因为利益不同的主体总会有不同的诉求,特别有些问题是历史形成的,一下难以改变,所以就有第三个环节的问题,就叫妥协。妥协是什么?是存异,求同求不到,大家还不同,那就是异,那异我们怎么把他存在那儿,不要让他耽误我们做能做的事,就是妥协,妥协就是存异,所以协调就是这三个环节,沟通就是了解,商量就是求同,妥协就是存异,了解、求同、存异才能达到协调。

中美关系的恢复,共同利益区就是恢复了对双方都有好处,对美国有好处,可以抑制苏联,对中国有好处,摆脱我们苏联也反对我们、美国也反对我们中间的孤立,所以有共同利益区,所以商量大家可以交往,可以逐步恢复关系,可以发表共同的联合公报等等都可以,但是有一个异,就是一个中国,我们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同意只有一个中国,但是不表态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他跟台湾还有条约。所以这一个中国这两句话里头,美国人一句话,如果非让美国人两句话,这外交关系就恢复不了了。所以我们就要把这个东西存在那儿,把他存那儿,管你一句话还是两句话,他们想个办法先存在那,我也不承认这一句话就对,你也不承认我这两句话才对,这就是存异。解决这个办法怎么解决呢?就把国号改成地域就解决了,因为我们说的是国号嘛,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是中华民国,说的是国号。

 

所以后来基辛格和周总理主持下做的新闻公报就用了一个地理概念打了马虎眼,在新闻公报中这样说的,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美国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好了,海峡两岸,也没有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还是中华民国的,海峡两岸,一个地理概念,因为海峡两岸怎么解释都可以,反正我中国就是海峡两岸嘛,找到了一个妥协的语言,这就是妥协的艺术,也是协调艺术的最精彩的部分。

我在搞“万里行”当主任的时候,用海峡两岸的办法解决了一个难题,扬子冰箱在邯郸电死了一个9岁小孩,9岁小孩是当地人大副主任的孙女,准备在法院起诉,在法院起诉不管判的结果怎么样扬子冰箱都会倒霉,因为官司一打大家都知道了冰箱电死人了或者可能电死人了,大家都不买他的了,不买他企业在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就会垮台,这个损失就太大了。垮台了对于这家的小孩也没有什么帮助,他垮台了对他有什么好处呢,也没什么好处。所以我想这两家应该有共同利益区,这个共同利益区就是不起诉,就避免了对企业的过度伤害,但是不起诉一定要对受害家属有好处,那就是什么呢,用私了而高赔偿的办法,所以叫高赔偿的私了办法,企业拿出更多的钱来,比法院判决的钱要多,给受害者家属,避免公诉,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是用高赔偿的私了,这是双方的共同利益区,这边可以减少损失,这边人死了不能挽回,但是可以获得更多的实惠的补偿。

但是解决的时候遇到一个问题,企业虽然同意,但是受害者家属说必须在协议上写着他的质量有毛病,我才敢要这个钱,如果他不写他有毛病,我要这个钱我是讹人家,我要这个钱要的不硬气,企业就说了,我写上我有毛病,我把多的钱给你了,我还买一个事故,我才有毛病,所以他也不太同意。最后我用了一个办法,我这个办法很简单,我说你投诉投到我这儿来,我“万里行”会做调查,写一个调研报告,这个调研报告你们两家都同意,就按我这个调研报告来做,我调研报告就一个窍门。我说接到了投诉报告,我们了解到,某某地、某某人在使用扬子冰箱过程中发生了人生伤亡事故,据此企业怎么怎么着赔偿,受害者经协商也表示接受,这里打马虎眼的就是使用扬子冰箱过程中,这是打马虎眼的一句话。因为这句话双方都可以解释,厂家解释说我质量是合格的,他使用不当,消费者说他产品是不合格的,所以我一使用他就出问题了。往下一层不说了,只说使用这个事,可以把私了给解决了,这就是打了个马虎眼,就是存异,后来处理的很好。

第三个问题,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观念。具体的方法都来自观念和思维方式,如果做事观念不对、思维方式不对,方法肯定不对。我最近出了一本书,希望大家看一看,我今天就不细讲了,我这本书就叫《智慧的钥匙—十种思维方式》,这十种思维方式,就是我们做事的智慧的基础,我只举一个例子。我其中第一种思维方式就叫“二三论”,二三论是个什么方法呢?是我们解决事物创新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农民使牲口使驴有耐性没烈性不好使、使马有烈性没耐性不好使,农民怎么办?二生三,让驴和马杂交,就出来骡子,这个骡子很值钱,因为它有驴的耐性、有马的烈性,这就是二生三想出的方法,解决了这两个他们分别存在的缺陷。

全世界的企业,大企业、成功的企业绝大部分都是股份制,股份制是什么?是骡子。是二生三,因为所有制一个是私有制,私有制有积极性、没规模,一个是公有制,公有制有规模、没积极性,我这个企业既需要有规模、又需要有积极性,就把公有制和私人之这个二生个三,所以股份制既是公有、又是私有,大家的钱弄到一块了是公有了,每个人又有股票,是私有的,所以股份制是个骡子,他解决了公有制和私有制优势互补问题,所以不用谁推广全世界自然就推广了,这是二生三。

中国的改革怎么搞?中国改革的路线也是个骡子路线,原来经济体制有,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人搞什么?搞了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边取了四个字,既不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也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留了四个字,市场经济留了四个字,捏在一块了,就是个骡子。所以中国改革为什么成功?因为我们杂交出一个骡子来,就是具有社会和市场经济两个方面的优势,所以几十年来发展就特别快。

例子很多,所以二三论,特别是二生三,你懂得了这种思维方式你做事就会有智慧,就会创造性的解决许多难题,事情就做好了。我想这个问题讲这么多,关于做事,因为这个事情可以讲很多,我只讲这么几点。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20/7842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