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世界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勒---沃姆库鲁祭祀和舞蹈仪式

2014年10月16日 11:06

 

古勒---沃姆库鲁祭祀和舞蹈仪式的背景介绍

马拉维、莫桑比克和赞比亚三国位于非洲东南端。两千年前该地区的居民就不断被外来居民吸收融合。公元13世纪到16世纪初班图人迁徙进入到这一地区并于16世纪后期建立了马拉维王国。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后期莫桑比克、赞比亚和马拉维先后沦为葡萄牙和英国的殖民地。

马拉维、莫桑比克和赞比亚这三个国家联合申报的古勒---沃姆库鲁祭祀和舞蹈仪式 (Gule Wamkulu),又称“大舞”(Great Dance),是柴瓦(Chewa)人传统的舞蹈表演艺术,形成于17世纪柴瓦帝国(Chewa Empire)时期。柴瓦人为居住在马拉维、莫桑比克和赞比亚境内的黑人,属于母系社会。按母系溯源续谱、居住和继承财产。柴瓦人能歌善舞。面具舞是一种在庆祝男子进入成年时,以及酋长就职、举行葬礼、婚礼和收获季节(每年七月)等时机跳的祭典舞。面具用木材和稻草等制作,其形象为野兽、想象中的神与幽灵以及奴隶贩子等。舞蹈象征着生命之光与活力。

仪式舞蹈于7月的丰收节后进行

仪式舞蹈于7月的丰收节后进行

祭祀及仪式舞蹈的渊源

舞蹈,特别是宗教舞蹈及其舞蹈仪式是人类历史上人们精神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自原始以来既有的用有序的动作来表现灵魂激荡的形式,发展并拓宽为对神的寻觅,是人们有意识地努力成为超越人类能力并希望具有把握自己命运的那些威力中的一部分。在舞蹈的狂欢中,人类沟通了今生与来世的断层,以及魔鬼、精灵和神的王国。他们鬼迷心窍般地如痴如醉,挣脱了自己那尘世间的锁链,浑身上下颤抖着,感到自己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无论是谁懂得了舞蹈的威力,便可与神同在!” 20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美籍奥地利舞蹈史学家瓦尔特·索雷尔(1905~1997)指出,“任何艺术一旦与宗教分道扬镳,便会失去其深刻的意义。”

 

在20世纪著名的美国舞蹈评论家和理论家约翰·马丁看来,宗教舞是一种“紧张”型的舞蹈,它表现了群体的恐惧与不安,因为在社会上尚无科学的方法时,生老病死、庄稼的生长、雨水、生殖,以及各种把握这一切的力量统统都是些神秘莫测的东西。而它们所宠爱的东西则成了人们所寻觅的东西,仿佛它们是些性格难以琢磨的人一样;其中还有许多被当作是看不见的诸位仁慈的神灵,而对他们必须好言相待,他们必定带有祖先的魂灵,而对这些祖先的魂灵之智慧则必须加以忠实的执行。由此产生了各种求雨的祭祀和仪式舞蹈,以便保证狩猎或战争的胜利,或者医治病人;或使死者安全地葬身于地下而不会从坟墓中重返人间加害于生者。宗教舞通过高度统一的节奏张力,在人群中有效传递和扩张的那种从肉体到精神的控制力可谓无与伦比。没有这种节奏的张力,宗教舞便不成之为宗教舞,更有甚者,宗教便不成之为宗教,因为舞蹈善于将文字的教义转换成非文字的、统一化的、节奏化的、有意味的手势与姿态、动作与张力,并以此去把握整个礼拜仪式。用古希腊著名讽刺作家琉善的那句经典之语来说,就是“人们用舞蹈跳出宗教”,因为任何文字都无法准确地传达出宗教的那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而人类的其它艺术也无法像舞蹈这样,把宗教那种肉体与精神的完美统一传达得如此淋漓尽致。

尼奥的舞蹈者从头到脚穿着民族服装,戴着木制和稻草做的面具

尼奥的舞蹈者从头到脚穿着民族服装,戴着木制和稻草做的面具

古勒-沃姆库鲁祭祀和舞蹈仪式的表演形式

“古勒—沃姆库鲁”,或叫“伟大的舞蹈”,是居住在马拉维、莫桑比克和赞比亚北部地区的柴瓦人的表演形式。仪式舞蹈于7月的丰收节后进行,并伴随有成人仪式,也在婚礼、葬礼、就职仪式或首领去世时表演。

柴瓦人传统的母系社会中,丈夫扮演着边缘化角色,因此仪式具有了尼奥(Nyao)神秘社团在不同村庄的人们之中树立一定地位和达成团结的含义。这些神秘社团负责举办少年至成年的成人仪式。会社成员就是成人仪式结束时古勒—沃姆库鲁的表演者,祝贺年轻人融入到成年社会。

在此场合,尼奥的舞蹈者从头到脚穿着民族服装,戴着木制和稻草做的面具。面具代表了不同的角色,如野生动物、死人灵魂、奴隶贩子,甚至现代事物的形象,如本田汽车或直升飞机。每个形象扮演着一个特殊的、经常是邪恶的角色,以代表某种错误行为,用来指导观众的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这些舞者以充沛的精力表演舞蹈和艺术化了的运动,其中部分是娱乐,部分是表达神灵和鬼魂的世界以恐吓观众。面具制造者既有专业的、也有临时的工匠。古勒—沃姆库鲁的传统服饰被认为是神圣的,因此,它们常被藏于隐秘之地,也常在仪式结束后焚烧掉。

面具代表了不同的角色,如野生动物、死人灵魂、奴隶贩子

面具代表了不同的角色,如野生动物、死人灵魂、奴隶贩子

现存状况

尽管基督教传教士努力禁止柴瓦社会中的这类表演,它还是设法以吸收基督教因素为代价,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幸存下来。现在,尽管母系氏族体系已在这一社会中失去意义,奈瓦社团依然活跃。柴瓦人既是基督教信徒,也是奈瓦社团的成员。2005年“古勒-沃姆库鲁祭祀和舞蹈仪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16/7842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