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视点

今日话题:安静的遗产——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50周年

2014年10月16日 09:40

 

安静的遗产——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50周年

1964年10月16日清晨6时30分,原子弹插接上了雷管,最后一批工作人员撤离。“我是最后撤离的几十人中的一个,当时没想到原子弹就在自己身后爆炸,没考虑危险不危险,只觉得时间过得太慢。”杜学友说。

杜学友和同伴们撤离到距离爆炸点60公里外的白云岗观测点,现场见证了原子弹爆炸。

16日15时许,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罗布泊腾空而起。

“我当时高兴得啥都顾不上了,直接摘掉了防护眼镜,扔掉了帽子,和认识的不认识的战友们一起欢呼。后来还是在旁边一位军人的提醒下,又戴上了防护眼镜。我到现在也不知道那位军人的姓名,但很感谢他,当初要不是他提醒,我眼睛很可能出问题。”杜学友说。

当晚,中国通过广播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个消息。

“我也是通过广播才最终确认了一年多来从事的工作其实就是原子弹研制,可见当时保密到了何种程度。”刘兆民说。他在爆炸一个月后才在211工厂放映的内部纪录片中看到了那朵蘑菇云。

“当时原子弹还有一个外号叫‘争气弹’。”杜学友解释说,“我从记事起到15岁新中国成立前,都不知道吃饱是什么感觉。几乎所有工作人员都和我一样体会过国家积贫积弱给个人带来的耻辱感。所以当时很多人不知道造的是原子弹,但也能猜到其必定与国防有关,加上后来苏联中断了对我们的技术援助,大家都憋足了劲要争口气。”

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震动了国际社会。有西方媒体“预言”,中国核爆炸将打破国际均势,中国将比过去更加期待获得对第三世界的领导权。

但几乎与原子弹爆炸同时,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调发展核武器是用于防御,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都不会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详细】

 

揭秘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背后的细节

1964年6月6日,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做了一次原子弹全尺寸爆轰模拟出中子试验,这是对原子弹的理论计算、结构设计、加工制造、测试手段及试验队伍的一次全面考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证明设计是正确的,制造是成功的,测试是可靠的,队伍是过硬的。至此,原子弹的制造工程可以说已经大功告成。接下来就是要到国家核试验基地进行核爆炸试验,最终鉴定原子弹是否真正研制成功及其爆炸效应。

鉴于核武器的特殊性质,涉及军事、政治、外交,核武器试验在国际上特别敏感。我国首次核试验选在何时进行,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而首先是个政治战略问题。在中央专门委员会讨论时,考虑到国际影响预期、美国图谋破坏和我国二套基地尚在建设等情况,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早试”和“晚试”两个方案,报请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

毛泽东主席从战略上考虑,认为,“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那就早响。”这样,就对原子弹试验时机作出了机智果断的抉择。周总理立即进行具体部署,特别指出:“主席同意早试,任务更重了,不是更轻了,各方面工作要做得更加细致、周到、扎实,防止意外。”

“早试”,早在什么时间,关键要看气象条件。试验现场的天气、风级、风向是确定试验时间的重要依据。从9月28日各参试单位全面进入试验前的临战状态起,现场气象站也不断作出气象预报。以张爱萍为首的试验委员会特别关注气象的演变。10月9日下午,根据核试验场区的气象预报,10月15日到20日之间将有一次符合试验条件要求的好天气。于是,由张爱萍、刘西尧签署的关于试验准备工作情况及正式试验日期建议向周总理的书面报告中,

提出了拟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日期在10月15日到20日之间选定。总理10月11日给刘杰的批复中,表示“同意他们(指张爱萍、刘西尧)来信所说的一切布置。从10月15日到20日之间,由他们根据现场气象情况决定起爆日期和时间,在决定后告我们。”

总理作出这一批示后,就几次询问现场起爆时间确定没有?可是气象变化因素很复杂。张爱萍亲自与气象学家顾震潮及气象预报人员一起,昼夜反复研究气象的变化。直至14日下午6时才提出起爆日期拟定在16日,随后又于15日12时进一步提出定在16日下午3时。总理先后两次批复同意,并最后于16日12时嘱咐刘杰:“当张、刘回到指挥所时,请你与他们通一次保密电话,告以如无特殊变化,不必再来往请示了。零时(起爆)后,不论情况如何,请他们立即同我直通一次电话。”

首次核试验起爆日期和时间就这样经过三次请示和批复才定了下来。其间,核武器研制基地的科技人员特别着急,到底哪一天试验啊?白天盼、晚上盼,等得有点心焦。这时出现了一个真实而有趣的故事,10月10日晚上,技术员杨春章在帐篷睡觉做了个梦,早晨起来跟大家说,梦见爆炸时间确定了,是三个“15”。当时大家琢磨,这三个“15”是什么意思啊?等后来上级把试验时间正式传达下来,就豁然大悟:这第一个“15”是1964年建国15周年;第二个“15”是10月16日即国庆后第15天;第三个“15”是下午3时即当天的15时。真是太巧了,冥冥之中竟有这样巧事!【详细】

 

为实现中国梦铸牢国防基石

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屈辱时时警醒我们:勿忘国耻,忘战必危。战略核力量,从来都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中国、重视中国,但也有一些国家极不适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国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没有巩固的国防,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我国的和平发展就没有保障。同时,我们看到,21世纪以来,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向多元化、体系化发展,大国之间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复杂条件下,展开更激烈的竞争。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核力量仍将是我们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战略手段。

作为承担国家核武器研制任务的重要国防单位,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国防和军队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和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体系的要求,构建核武器和高新技术装备科学技术研究的核心能力体系,为建立发展我国有效的核力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先导,深刻领会中央战略意图,不断巩固提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武器科技能力,为国家改革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战略支撑;不断深化改革,按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造新时期国家自主创新的新引擎。

今天的纪念,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发展。惟有记取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才能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开拓奋进,创新超越,更好地履行光荣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详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16/7842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