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言必称“我的” 治官员话语之腐败

2014年10月16日 16:19

 

【基层执政】

【事件介绍】

1

官员说话不宜称“某地的”为“我的”

经常听到有的地方领导干部在讲话、发言或作报告时说,“我的人口”多少、“我的GDP”多少、“我的财政收入”多少,所言“我的”意指他所在“某市的”“某县的”或“某乡的”,似有一种“老子天下第一”之霸气,让听者倍觉不爽。

或许,有些地方或部门领导将“某地的”或“某部门的”称作“我的”,是想表达自己对所主政、主事的地方或部门的情感,认为是言明自己把所从事的工作当作一种事业的境界。若此,貌似无可厚非。可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是,很多官员言必称“我的”,表现出的是一种强烈的个人“所有”和“居功意识”。譬如,有的领导干部在介绍地理位置时,说“我的东边是某市、南边是某县”,等等,俨然有“溥天之下”之威;在介绍随行人员时,说这是“我的宣传部长”“我的国土局长”,等等,俨然有“率土之滨”之气;在介绍经济形势时,说“我的财政收入大增”“我的税收再获突破”等等,俨然国库是他家的。

只要稍加留意,不难发现,甭提在非正式场合,甚至在正式场合,以上“我的”之表述方式的官员也不少。有些官员对此早已习以为常。或许不排除少数人说者无意,但听者是有心的。可以说,这样的话语乏善可陈,有伤民心,若成“气候”必致离心离德。更何况,久而久之养成“习惯”,真的可能将国家的、人民的当成“我的”。

记得过去有段时间,官场中流行“老板”“老大”“哥们”等称呼,表现出严重的“小团体主义”和“江湖习气”,后来有的地方还专门发文重申“党内应互称同志”,彼股歪风才有所遏制。当前,中央正在深入贯彻八项规定精神,管住官员的嘴不仅要禁住公款吃喝,而且要治一治话语之腐败。是时候刹一刹某些官员惯称“我的”之风了,“我”只是人民的公仆,而非百姓的主人!

让人“不爽”的“我意识”当鼎力革除

对于某些官员言必称“我的”这种言语异象,有专家直接斥之为“利用特权满足炫耀需求的‘炫耀性腐败’”。在笔者看来,这种“炫耀性腐败”,其实质就是“炫官”“炫权”,是权利等级意识在作祟,更是官本位心态膨胀之必然表现。而其展现给我们的一副不可一世的霸道之相,不仅是作者倍感不爽,恐怕谁听到都感到堵心。

没有平等就没有民主。当“权为民赋”被官员曲解,“权力乃公共服务工具”被异化为私权,本是平等的属下变成了自己的“家奴”,则家长制、一言堂必兴;当把手中权力误做上级“赐予”而非人民所赋,则势必造成权力作为的错位,导致权力失范,其结局只有一个:必然走向腐败。那些被捉的“老虎苍蝇”,即便嘴上没念,可又有几个不是在心中常念“我的歌”?念久了陶醉了,就自然会真假不辨、公私不分了,还能不担心他时刻惦记着国家的、人民的啥?并且都当成“我的”并取之泰然?言由心生。即便不是挪上身,恐怕也保不齐会利用手中权力恣意挥霍浪费公共资源。

 

可见,官员言必称“我的”,不仅会给党政机关形象抹黑,更容易疏远官民距离,加大“仇官”情绪。很大程度上,官员“炫耀性腐败”并不比实物性腐败之危害轻,当属“反四风”题中应有之意,予以痛批并鼎力革除。

官员言必称“我的”,不仅是官员个人素质问题,更有着深刻的现实权力格局背景。因此,对于这种异化的官场文化,除了要对党员干部坚持不懈抓教育,促使他们主动摒弃“我意识”,更要依托制度建设,就像一些地方专门发文重申“党内应互称同志”那样,将教育实效固化下来,使之长效化。

但不得不说的是,语言毕竟是现实环境的反映。刻意规制或可做到“嘴上不说”,但并不能表明官员心中不想,想不去做。这不仅让笔者想起明代大儒王阳明“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之喻。在祛除官员的“炫耀性腐败”上,党政机关一把手权力过大、缺少权力制衡手段等方面存在短板,恐怕才是某些官员言必称“我的”“心中贼”吧?所以,要想彻底遏制住某些官员“炫耀性腐败”,根本还要看我们能不能扭住这个“牛鼻子”。

“家天下”之语是封建余毒在作祟

如此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似乎将公事放在私事之上,颇有几分舍小家为大家的味道。然而细细品来,笔者以为,这种“家天下”的政治主观臆断,与曾经官场中流行“老板”“老大”“哥们”等称呼,表现出严重的“小团体主义”和“江湖习气”类似,是将为官者和为民者区别开来,是“官本位”在作祟。

或许将言称“我的”一事定义为“家天下”稍嫌武断,然而无论在正式或非正式,各级官员皆以“我的某某”来介绍或阐述其事业,或许对官员来说这随口拈来、不值一提,更有甚者仅是想表达自己对所主政、主事的地方或部门的情感,认为是言明自己把所从事的工作当作一种事业的境界,本应无可厚非。然而为官者应为民,这种将公共事业以“我”自居的态度,恐怕没有将民众感受考虑在内,自然也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为何在反“四风”成绩如此显著的情况下,官场中依然始终存在“官本位”思想,值得深思:一是公共权力的运行是否依旧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从凡事常言“我的。。我的。。”中或许可以领悟一二;二是上级对下级是否拥有绝对的权力,从介绍“我的宣传部长”“我的国土局长”等语,可以看出“官本位”思想影响之巨;三是是否形成了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这从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仇官心理可见一斑并加以反证。

“家天下”早应随着封建制度的泯灭而消失,然而当社会将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时,说明“官本位”病毒渗透已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不可不警惕,并加以重视。

 

官员言必称“我的”重在言出必行

官员言必称“我的”,确实给人霸气十足的感觉,颇有官僚主义的影子在游荡。然而转念一想,官员言必称“我的”也没啥,如果官员能够心口统一、言行一致、言出必行,把自己辖区内的人和事都弄得巴巴适适,岂不是当地百姓的福音?

言必称“我的”体现一种主人翁精神。官员把“某地的”或“某部门的”称作“我的”,其实“某地”或“某部门”并不是他的,而他把“某地”或“某部门”的事情都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岂不美哉、妙哉?

言必称“我的”展示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既然是“我的”,无论财政也好,税收也好,GDP也好,肯定要想方设法搞不上。而想方设法搞不上的目的,只要不是为个人捞资本、捞政绩,而是真心实意发展经济、全心全意为民服务,这又何尝不可、何错之有?

言必称“我的”显现一种责任和担当。你是“我的宣传部长”和“我的国土局长”,我就要对宣传部长和国土局长负责,宣传部长不能搞虚假宣传,国土局长不能乱批地,两者都不能利用职权搞腐败。如果两者搞腐败,我就要承担“主体”责任和主要责任。

当然,不少官员言必称“我的”显然不是上述之意,而是一种唯我独尊、居高临下、说一不二、“老子天下第一”的江湖做派,这是官场歪风,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狠刹的“四风”之一。百姓对于官员的评价,重点不在言必称“我的”,而在言出必行——既然百姓是你的主人,你就是百姓的公仆;既然辖区内的事情都是你说了算,你就不能乱说乱干。

官员言必称“我的”,尤其在正式场合口出此言,确实有伤大雅。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社会各界由此加强监督,督促官员把言必信、行必果,把辖区内的百姓服务好,把辖区内的事情都办好,岂不是把“有伤大雅”变成了“非常高雅”?

官员言必称“我的”折射权力失范

介绍地理位置时,“我的东边是某市、南边是某县”,俨然“溥天之下”之威;介绍随行人员时,“我的宣传部长”“我的国土局长”,俨然“率土之滨”之气;介绍经济形势时,“我的财政收入”“我的税收”,俨然国库是他家的……现实中,官场中某些官员言必称“我的”,确是一种泛滥的现象。这种过度张扬的“主人翁意识”,折射的正是某些官员头脑中“我的地盘我做主”的霸气。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称之为“话语腐败”,我深以为然。话语是内心观念的流露,言必称“我的”,实乃一种“土皇帝心理”。某些官员既然不惮于公开这样说,工作中自然更难免这样想、这样做——地方民众宛若“子民”,地方官员恰如“家奴”,地方财政类比“私财”,这块土地上的所有一切都要“为我所用”,所有人的所有成果自然也都是“我的功劳”。

这样的行政观与政绩观,完全停留在封建官吏的时代,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相距十万八千里。在现代政治语境中,官员只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既不是“家长”,更不是“主人”。一个管家,却整天在外面大言不惭“我的”,这样的管家自然是难言称职的;主人听了不仅会倍觉不悦,更有权利提醒这样的官员注意自己的“身份”——早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官员当家作主”,言必称“我的”是大逆不道的僭越。

 

也许有人会觉得,抓住官员某些“习惯说法”大做文章,是一种小题大做的过度阐释。其实,官员的言行举止不只是个人修为与素养的表现,同时更是权力是否得到有效约束的典型表征。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一个官员哪怕私德再差,在公众场合也必须有所顾忌有所自律,使言行举止表现得与其职业身份相符。某些官员言必称“我的”,不只是表达方式的问题,而是因为其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唯我独尊”之感。

更确切地说,这是普遍存在的权力失范,投射到官员话语表达上的习惯养成。类似的“话语腐败”,确实是该治一治。但若只是发文禁止,意义其实并不大,关键还是要从严格约束权力入手。唯有权力真正被关进笼子,公仆意识才能取代“我的”意识。

官员“我的”“领地意识”应铲除

“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这是影视剧中土匪强盗的常见开场白。按照他们的逻辑,似乎只要盘踞在一块地盘,这地盘上的一切事物就都归他个人私有,如同狗在树底下撒尿就宣示了自己是这一亩三分地的主人。这种源于动物本能的“领地意识”如今也出现在了官员身上,言必称“我的”,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所有意识,这种“领地意识”危害甚深,应予铲除。

中国自古就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规训,在极权时代,世间万物都是天子的私人财产;天下万民都是君王的私家奴才。但今天某些官员也显现出了占据一切、凌驾一切的“领地意识”:有的领导干部在介绍地理位置时,说“我的东边是某市、南边是某县”,等等,俨然有“溥天之下”之威;在介绍随行人员时,说这是“我的宣传部长”“我的国土局长”,等等,俨然有“率土之滨”之气;在介绍经济形势时,说“我的财政收入大增”“我的税收再获突破”等等,俨然国库是他家的。这种封建思想的余毒,与今日民主法治的思想理念格格不入,与一切为了群众的立党宗旨背道而驰。

再往深处想,官员不等于政府,更不能成为政府的主宰,言必称我,是官本位思想的作祟。官员的权力源于人民,可是有些官员一旦掌权,就丧失了公仆的意识,手握重权,口衔天宪,摆出唯我独尊的姿态,将民意与职责抛诸脑后,这是对民权社会的践踏,这是对政治文明的玷污。

更重要的,这种官员的“领地意识”又往往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将自我凌驾于政府之上,无视法律与制度的约束,权归己有,政由己出,缺乏必要的政治清醒和道德自律,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就难免坠入贪污腐败的深渊。近年来众多落马的“大老虎”在任时屡见不鲜的霸王姿态便是明证。

“我”只是人民的公仆,而非百姓的主人。当前,中央正在贯彻执行“八项规定”,在整治行政腐败的同时,也应整治思想、言行上的腐败。治标更应治本,从思想上杀一杀这“领地意识”的歪风,或许比单纯约束行为更有助益。

 

【启示与思考】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基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在的体现或反映,语言表达与内在思维活动密切相关。“言为心声”,官员经常说什么样的话,怎样说话,言语中能够反映出这些官员内心的真实想法,能够体现出其修养、作风、能力和水平。

某些官员讲话惯称“我的”,毋庸置疑,是其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个人主义在作祟。这些官员张口闭口“我的”,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狂妄自大,霸气匪气毕露无遗,是在赤裸裸地,自觉不自觉地炫耀自身的权力。这些官员心目中充满了自我,谈何容得下他人、容得下群众?谈何能与他人团结共事、能做人民的公仆?

对官员讲话惯称“我的”的不良现象,赖明指出,要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契机,管住官员的嘴,不仅要禁住公款吃喝,而且要治一治话语之腐败。

治官员话语之腐败,有两点至关重要。一要让官员认清自我,知道我是谁;二要让官员认清权力,知道权力是谁赋予的。惟有如此,某些官员的头脑才会清醒,才不敢乱讲“我的”了。

十八大以来,中央重拳反腐成效显著,并辅之以八项规定、反“四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良药,很多官员履职时已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那种趾高气扬、言必称“我的”的官员已不多见。但要让官员们从骨子里祛除“我的”意识,树立公仆意识,唯有从制度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即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并作出战略部署,就官场治理而言,被认为是反腐从治标转向治本的重要节点,预防和打击腐败的制度和规则有望得到进一步完善。而一旦依法反腐取得突破性进展,某些官员头脑中的“我的”意识就再无存活空间,只能老老实实做一名人民公仆。对此,我们有理由寄予更多期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16/7843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