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云南: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2014年10月22日 14:56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征,敏锐地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的著名论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和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必须深刻理解这个“关键一招”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概括起来说,笔者认为“关键一招”集中表现在改革开放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道路;决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改革开放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道路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实质上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道路,能否坚持正确的改革开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这个正确的方向,就是必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这个正确的道路,就是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道路,又集中反映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其方向是社会主义的,其特征是中国特色的,丢掉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方向和道路都是有问题的。而改革开放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道路,在方向和道路问题上,头脑必须十分清醒,要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35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党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规定了正确的道路。35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今天,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志和根本方向,改革开放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从而也就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盛衰兴亡。因此,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使改革开放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前进。
改革开放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坚定地认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清晰地告诉我们,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包含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包含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还包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系列的目标,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可能实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人们对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攻坚克难充满期待。特别是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对我们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经过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来的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但还不够完善,必须不断健全。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领域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才能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只有深化改革,别无他途。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过去我们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角度提出的,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这样,发展的目标与制度的目标衔起来,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不仅如此,《决定》还合理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实现中国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遭受到严重的挫折,尤其是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最重大的挫折,西方敌对势力由此断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彻底破产。面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面对人们的迷茫和徘徊,邓小平同志以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果断而郑重地提出:“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由此,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同时也成了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勇于开拓创新的实践勇气,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和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世界范围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通过改革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来说,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从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来说,在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的背景下走出了新路,为社会主义摆脱困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为一些国家的探索和对历史经验的反思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伟大创举,同时也昭示了改革开放中的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是具有世界性历史意义的。
当今时代,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各领域展开新的一轮博弈。在国内,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其难度也在加大,硬骨头和险滩在所难免,有些矛盾和问题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尖锐突出、更错综复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只有坚定必胜的信念,义无反顾地担当历史使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才能作出关键的历史抉择,在改革开放大业上奋勇向前。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顺利健康发展,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它已经带给了我们什么,而且在于它开辟了一条引领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明天。
(作者系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赵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22/7845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