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高校低就业率专业被亮红牌引人深思
2014年10月20日 08:58
【关注教育】
【事件介绍】
教育部公布各省低就业率专业名单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全国和各地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涉及全国各省的多个专业。
记者从低就业榜单上看到,各个省份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都不完全相同。比如,江西有4个专业上榜,山东有6个专业上榜,北京和上海均有10个专业上榜。虽然上榜专业不完全相同,但是可以看出,部分专业在多个省份的就业都表现不佳,例如市场营销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不少省份均榜上有名。
探因:扎堆开热门专业导致饱和
原本被追捧的专业为何在就业市场上遇冷?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人数饱和造成就业难,还有部分新型专业则需要一个被社会接受的过程。
“看到一个专业就业好,大家就一哄而上全开设这个专业,时间久了市场肯定饱和。”一位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前几年这种一窝蜂办热门专业的现象尤其突出。例如此次上榜的金融、计算机、法学等专业,之前就业很红火,但现在就业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
还有一些新型的时髦专业,在未来可能存在广阔空间,例如动画、心理学专业等。但短期内,这些新型行业不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也较小,因此就业在当下也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
声音:专业就业率并非一成不变
“一个专业的就业率高低不是绝对的,和时机等都有关系。”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鲍勇说,“不排除其中有一些专业领域是夕阳产业,即将被淘汰,但也有一些只是暂时的。”他告诉记者,从近年来的就业看,没有什么专业的就业一直好或差,都有一定波动。
以金融为例,近两年来金融行业不如以前景气,那么自然会影响到相关专业的就业,而经济不景气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过对于招生饱和的热门专业,未来调整专业计划,控制招生规模是势在必行的。
除了调计划外,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也非常重要。“有的行业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如果大学里专业教学不能及时更新,一本教材上很多年,这种专业也不会有竞争力。”鲍勇说,类似机械、电气等领域更新快,课程就不能落伍。
对低就业率专业亮红牌是种责任感
这无疑是对学生的负责。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大学要为社会培养各个方面的人才,保证社会科学文化的全面均衡发展,因此,某些“冷门”专业,不能一味与市场接轨,否则有可能后继无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就读专业虽然跟兴趣有关,但主要还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就业,无论如何,生存总是第一位的。因此,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
现在的问题是,对于学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或者是出于“白领情结”,在专业的选择上,往往是盲目的。也正因此,一段时间里,一些所谓时尚而高端的“高大上”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到学生毕业的时候,才发现这些专业的就业岗位已经饱和。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有关部门的无所作为,对大学生的专业选择,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引导,而高校对专业的设置,也对学生不负责任,只是满足于招到足够的生源。
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可以从源头上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制止就业率不高专业的盲目设置和扩招,及早地分流到其他的教育层次。
仅对高校低就业率专业亮红牌还不够
日前,教育部对低就业率专业亮红牌,无疑是对学生的负责。然而,笔者认为,仅对低就业率专业亮红牌还不够。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问题有目共睹。影响所致,近年来部分地区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盛行。教育部以就业率倒逼高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可谓用心良苦。
但另一方面,市场不是完美的,有自身的许多缺陷。我国的就业市场尚未培育成熟,市场虽然能够反映当前的就业状况,却不能充分地指明将来的就业需求。有些专业可能现在非常热门,假如以此为据而扩大招生,谁能够保证四年以后这些专业还是热门呢?假如到那时成了冷门怎么办?事实上,这些年不就已经发生了一些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情况吗?就业市场需求曲线尚不能科学全面地反映真正的社会需求,必然会妨碍人们对于人才需求的科学判断。
市场化调节之所以不符合人才学科的设置,是由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迅速变动的,如果盲目地按照市场化原则来对专业设置过度干预,可能会因造成供需矛盾的失衡。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因过度强调市场配置、调节专业所导致的“热门专业变冷门”的事例再次证明,仅仅依靠对市场的预警不可能完全能够预测未来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状况。
市场化不能成为高校专业开设的唯一尺度,因为市场也存在“失灵”的问题。虽然大部分专业的社会需求能够在就业市场上得到明显反映,但是仍然有一些专业,如纯粹的数学理论等基础科研学科,哲学、训诂等人文研究领域的冷僻学科等等,很难在就业市场的需求曲线上得到反映,甚至根本没有反映。假如我们完全以就业市场为导线,那就意味着一些学科将面临被削弱,甚至被取消的命运,这样我们的学科建设将残缺不全。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没有基础研究学科的发展,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教育也势必成为跛足的教育。
在人才培养方面,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不是一个概念。一些研究型高校,对于一些目前看不到市场需求的专业,只要有潜在的社会价值,就要办下去,要为社会储备人才,为未来储备人才。
政府在放开对高校自主设置专业权限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对专业设置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以弥补因过分依赖市场所可能产生的供需失衡。
高校专业设置不能只热衷于做“加法”
2012年教育部就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从2013年起,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目录自行设置本科专业,也可以申请设置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这一政策的本意是尊重高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高校适应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
然而,一些高校却片面强调“做大做强”,在专业设置上大都着眼于只做“加法”,鲜有主动做“减法”者。今年,共有61所高校在一年内申报设立7个以上的新专业,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黑龙江科技大学竟然一下子申报在2015年新设立56个本科专业,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等7所高校,也都申请在明年设立10个以上的新本科专业。
每一个新专业的设立,都不是一件小事。对于高校来说,设立新的专业,意味着要有师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多方面的配套资源。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有如此多的高校申请设立10个以上的新专业,这不禁让人怀疑,这些学校是否有相应的能力。
再进一步看,高校如果没有正常的专业退出机制,不仅现存过旧甚至被淘汰的专业依旧在招生,新增的“热门”专业若干年后即便市场需求饱和,也难以退出。其结果,只会造成高校规模一再膨胀、盲目扩张,加剧“就业难”。
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学校很少随意设置专业,不仅要准确判断市场需求,还要受到教育管理部门、企业、学生方方面面的掣肘。学生入学后,可以通过建议书等形式影响专业设置,也可以在学校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甚至设置专业。
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学校的设置权很大,这也是高校在专业设置时热衷于做“加法”而不愿做“减法”的重要原因。在高校尚未与市场完全对接的当下,切实改变这一现状,不仅需要高校自身转变观念,更需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用工单位、高校学生三者应有的作用,增大其话语权,赋予其否决权,使高校专业设置的“加减法”做得更为科学、更加合理和有效。
公布“冷门专业”应“定期化”
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越来越高,如何使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是衡量学校“教得怎样”的重要依据。然而,近年来,一些高校盲目扩张,什么专业热就上什么专业,一拥而上,最终导致重复建设严重。还有的学校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与社会、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教出来的学生能力跟不上,难以被就业市场所接收。当“榜单”揭出,当人们发现许多原本认为“光鲜”的专业竟然是“冷门”时,足见就业数据对于专业设置的重要性了。
定期公布难就业的专业“榜单”,可以视为教育部管理工作的创新。既从社会需求出发,又根据不同省份的实际,定期发布“冷门专业”榜单,有助于引导高校适时淘汰设置不合理的专业,倒逼高校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更加灵活、科学地制定学生培养计划。这也有利于解决学生、学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合理引导学生填报志愿。据了解,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自今年起,编制和发布本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将就业质量情况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强化对就业数据的分析和运用,体现了将这一做法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的考量。
学以致用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特别是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进程之中,要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需要更多适应时代需要、对接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是高等院校的职责所在。对于高校来说,敏锐分析就业数据,对“冷门专业”进行果断及时地调整,才是对学校、学生、社会负责任的表现。同时,应当改进高校考评机制,实现对高校就业率“脱敏”,使高校真实反映就业数据情况,为教育主管部门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需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才能在竞争中找准自身定位,赢得发展的先机。一方面,要改变“大而全”的专业设置思路,搞好“精而准”的专业设置,这需要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充分了解,也需要对自身的师资力量有合理的规划。另一方面,高校要有自身的“拳头产品”和特色专业,这其实是一些规模较小的院校后发赶超的机会所在。要改变只重书本传授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更多参加专业实践,才能与社会需求保持同步。对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言,还需要进一步提供更加专业、更加全面和动态化的数据分析,加强政策指导,为高校发展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启示与思考】
社会需求成高校开设专业的无形指挥棒,虽然学以致用并非坏事,可以促进高校专业优化配置,但近年来一些高校在专业上疯狂扩张,却让人有些担忧。就笔者的看法,用就业率来判断判断专业,是典型的实用主义逻辑,是功利主义的反映。说穿了,就是在用实用主义的管理来培养实用主义的人才,完全忘记了教育的本真目的。
站在教育学的立场上,低就业率本科专业名单是个相当奇怪的名单。早在2004年,就有教育部领导明确表示,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低就业率本科专业名单延续了这一简单化的实用主义判断标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脱节越来越严重。加上部分学校过分强调与市场接轨,什么专业火就开设什么专业,而忽视了教育规律及其本身的优势专业,结果是待到学生毕业时人才市场上已经人满为患。实际上,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完全按照社会这一指挥棒来调节自身的教育内容,是教育工具性价值的反映。低就业率本科专业名单的工具性和实用投机完全背离了教育规律。
低就业率本科专业名单,表面上与就业竞争压力增大有关,实则是过度实用化和对社会的迎合。教育与社会生活相适应并不意味着教育对社会需求的简单迎合。一方面,教育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并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教育的理想和超越的本质又要求其独立性,有以不为浮云遮望眼的超然姿态。而当前,我们的教育却越来越热衷于追求所谓的效益和实在的功利,由此,低就业率本科专业名单出笼了。
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指出:“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复杂的,具有双重性。第一,在基本要求上,社会需要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第二,在具体要求上,社会需要高校的专业结构与社会的人才结构基本一致,大学生能充分就业。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若要满足社会需求,就不能抛开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仅仅满足于找到一份工作。”这是一个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管理部门思考的课题,而教育问题上的实用和功利逻辑比“红牌专业”更可怕,更值得反思。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20/7846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