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应理性看待这场“饥饿24小时游戏”
2014年10月20日 14:32
【关注网络】
【事件介绍】
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饥饿24小时游戏”被疑流于形式
记者获悉,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世界粮食日和首个国家扶贫日期间开展“饥饿24小时全民公益活动”,以此表达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饥饿人群和贫困弱势人群的关注。该活动引发众多网友关注,不少网友表示要参与,一些网友则担心饿一整天是否会影响身体健康,有网友则对挨饿是否有助于扶贫产生了疑问。
对此,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表示,健康人连续24小时不进食不会有大的问题,但参与者仍需量力而行,而该活动目的在于引发人们对于贫困、饥饿的关注,从而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24小时的“饥饿游戏”引网友热议
10月16日是第34个世界粮食日,明天是我国首个国家扶贫日,期间,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邀您一起,体验饥饿——饥饿24小时全民公益活动”,倡导16-60岁有条件的人于10月16日20:00—10月17日20:00,切身体验饥饿,以此表达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饥饿人群和贫困弱势人群的关注。
活动期间,体验者可以分享自己的体验计划、心得体会等,并邀请三位好友参加体验,若好友不能完成,也可以为“饥饿24”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把自己的微博、微信或QQ头像在活动期间更改为“饥饿24”活动图标,捐出相当于一天餐费的善款支持爱加餐项目、改善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状况等。据了解,中国目前仍有8249万贫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在微博上,“体验饥饿”话题已经被阅读5345.7万次,引发5.1万次讨论。虽然活动受到不少人的支持,但也不乏担心与质疑的声音。有网友担心,挨饿会影响身体健康。也有些人认为如果活动不能起到实质作用帮助贫困人群,那就是作秀。有网友称活动的逻辑是“没饭吃的人是因为有饭吃的人不节约粮食”,体验饥饿不如让吃不上饭的孩子体验一天温饱。有腾讯微博网友认为,真的挑战不光是饿24小时,应该把饿24小时的饭钱捐出去,只挨饿并不能够帮助山区的贫困儿童。
官方回应质疑:不愿挨饿可以把饭钱捐出来
对于网友们的热议和质疑,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陈红涛15日进行了回应。
挨饿是引人关注贫困问题的形式
对于网友“挨饿与扶贫无法直接建立联系”的质疑,陈红涛表示,活动属于自我体验型,完全自愿参与,吃简单的饭菜或者只饿一顿,甚至只是在社交工具上把自己的头像临时更换成戴着红色口罩的形象,也能表达对活动的支持。陈红涛说,不愿意挨饿的也可以把相当于一天或一顿的饭钱通过微公益平台捐赠给“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加餐”项目,届时,这些善款将用于为云南贫困小学生加餐。
陈红涛表示,体验者中的一部分人可能会对饥饿给自己身体造成的不适感触较深,通过体验饥饿而对贫困者的生活有切身感受,他们也可能会想如果真的没有粮食、没有饭吃了怎么办,在今后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他们可能会更愿意伸出手来,或者在自己外出就餐时更有节约意识,这样也就把珍惜当下、关注弱势的公益价值观传播出去了。
慢性病者不宜体验饥饿
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微博提示,参与体验活动的必须是身体健康的成人,有慢性病,如高血压、低血压、糖尿病以及低血糖的人不要参与。参与体验者当天必须保证充分的饮水,同时不能有剧烈的体育运动或辛苦的脑力劳动。
陈红涛说,对于健康的人来讲,连续24小时不进食问题不是很大,但此举毕竟是个挑战,参与者一定要量力而为。
有关专家表示,除了微博中提示的疾病外,患有甲亢、甲减等急性代谢性疾病的人、有急慢性肠胃炎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人,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都不适宜参加此类活动。另外,不要在体验活动前后暴饮暴食,参加活动的时候最好备有糖,以防低血糖产生不适。
体验者:挨饿前吃了3个大汉堡撑得难受
体验者陈先生表示,为了迎接挑战,他在参赛前天晚上先去吃了3个大汉堡,“撑得挺难受”,饭后便开始了饥饿体验。到第二天中午午饭的时候,他开始感觉饿,平时中午会到单位楼下餐馆点盖饭的他只能够眼巴巴地看着邻座的同事吃着香喷喷的牛肉饭,“我咽了咽口水,心想忍忍就过去了”。在忍耐的同时,他开始盘算这个周末吃些什么——锅包肉、九转大肠、地三鲜、过油肉,“全是带油的,其实平时不会这么吃的。”临近下班时,连续21小时的饥饿让这个身高体重均为180的小伙子有些撑不住,难以集中精神,并有些头痛。“经历了饥饿,确实感觉平时不被注意的食物也很美好,珍惜当下,自己少消耗一点,也是给别人一些机会。”陈先生说。
扶贫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赵女士则戴着写有“饥饿24,一天不吃饭”的红色口罩过了一天,她的口罩吸引了两位外国人和一位来基金会捐助的阿姨,他们说自己和家人也要参与这项活动。“‘饥饿24’不过就是两顿饭不吃,其实这种饿的感觉和真正贫困地区的人们所体会到的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平常都没有过吃饱的感觉。”赵女士说。
演艺人员王碧儿提前体验了“饥饿24”,13日早晨6点多,她喝了一点水和咖啡后,一直坚持到了第二天。她告诉记者,其实大多数人每天都处于营养过剩的状态,偶尔饿一天也没什么不好,“但长期处在贫困,每天经历饥饿的人和我们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他们真的需要关怀。”
公益人士
活动要避免流于形式
继“地球一小时”、“冰桶挑战”等活动之后,现在又有一个“饥饿24”,近年来此类通过互联网发起民众关注环保、公益的活动层出不穷,也不断引发讨论。“饥饿”这种感受对热衷于节食、清肠、辟谷的人们来说并不算陌生,“挨饿24小时就能理解到贫困人们的痛苦吗”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安平公共传播公益基金联合发起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师曾志认为,“饥饿24”以一种漫画式的语言,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与大众交流互动,使原本沉重的话题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体现对粮食和饥饿人群的关注,活动本身没什么成本,也并没有引导大家一次性给某一家机构捐很多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我是支持这样的活动的”。有公益人士表示,“饥饿24”其实很有意义,唤醒更多人的良知,希望更多的人关心贫困人群,但希望这种活动不只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让人们体会到世界上还有许多贫困人群需要被关怀。
体验“饥饿24小时”,好主意
10月15日是世界粮食日,16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也是我国确立的首个国家扶贫日。两个日子前后连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粮食”与“扶贫”之间的紧密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之一。如何纪念这两个民生日子?除了有关部门发布倡议书,呼吁“从我做起,节约一粒粮”之外,一场名为“饥饿24小时”的公益活动受到网友的广泛追捧。
公众对这样的活动模式应该不陌生,完全是不久前风靡世界的“冰桶挑战”的翻版。因为模仿痕迹太过浓重,创造成分实在太少,所以说这项活动还算不上“好创意”。不过,未尝不是一个“好主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6亿多人口的脱贫,去年实现粮食生产“十连增”,早已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这些耀眼成绩面前,许多人对于“粮食和贫困”缺乏感同身受的认识,总觉得这些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而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下,你号召他们重视粮食安全、节约一粒粮、共同消除贫困,自觉响应者恐怕寥寥无几。实际上,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很多,如果按世界银行每天生活费1.25美元的标准,大约有2亿多。与此同时,我国每年餐桌上的浪费就约合2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一边是贫困人口,一边是巨大浪费,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也是两个日子的指向所在。如何让更多人正视问题,既需要在讲成绩的同时突出问题导向,也需要公众对饥饿和贫困多一些体验。“饥饿24小时”的意义正在于此,参与者不仅对粮食问题更加关注,同时也能够理解贫困的痛苦。
饥饿曾经是几代中国人记忆的伤口,有这样记忆的人早已习惯节约。但饥饿记忆正在年轻人特别是城市年轻人中消失,他们不知道饥饿是什么滋味、不知道贫困是怎样凄惨。倘若有机会体验一把、对比一下,这些城市年轻人应该会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更多年轻人应该体验一下“饥饿24小时”,让饥饿成为生活记忆的重要一部分。而这样的体验也不应局限于粮食日和扶贫日两天,完全可以更广泛地推广开来。同时,在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中,也应多一些类似的体验式教育,这样能帮助他们更真实地了解社会、更勇敢地面对困难。现在,对于许多大城市学生来说,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夏令营,或者旅游,但往往选择的是价格不菲的“富营、富游”,而他们最缺乏的就是对中国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的了解。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不只是物质层面上的了,在不少人的心理上也已“隔阂”开了。要改变这种现状,不妨多一些对贫困农村的体验,多参加一些面向农村的“穷营、穷游”。
饥饿和贫困都是比较沉重的话题,如果能以“饥饿24小时”这样轻松的方式让更多人关心并参与其中,即便遭遇“作秀”质疑也无妨。相反,这样的体验活动需要更多,因为我们需要饥饿、贫困这样的“负面”记忆,这样才能够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珍惜我们现在触手可及的“正面”生活。
“饥饿不敌冰桶”的三个原因
“饥饿24小时”活动,选在扶贫日之际,可谓得天时;是本土公益活动,捐出一天餐费多数人也能承受,可谓兼地利;有专家送标签,还有明星参与,可谓具人和。即便“天时地利人和”,但对照“冰桶挑战”的风光无限,依然只能感慨“既生瑜何生亮”。
有网友质疑,“我们不吃饭就能解决贫困吗”。这样的质疑有点“欺负人”,当初怎么没人去问“冰桶挑战”?捐一分是一分,关键是培养公益认识,激发对扶贫的重视,因此对这样的质疑,只能道一声“呵呵”了。但是放出这样的“大招”之后,依然需要思考,“饥饿运动”为什么不敌“冰桶挑战”?这里面起码有三个原因。
一是产地。“冰桶挑战”来自彼岸,而“饥饿24小时”出自身边。“距离产生美”,这种微妙的心理很难说得清,但却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一些公共娱乐上,来自国外的,更容易引起关注。对于这种心理,固然不能简单认为“崇洋媚外”,但永远不能否认其存在的微妙性。
二是推广。一项活动要想成功,没有好创意不行,没有好推广同样不行。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介绍,项目发起后,网友广泛参与,有些名人也参与体验。比如,艺人杨幂就参与了活动。看起来“阵容”还算豪华,但回头来看“冰桶挑战”,当初可是有盖茨等一批世界级名人参与,“饥饿阵容”还是不够看。而且,名人的名气还有大小,影响范围也有不同。
三是“可秀”。当初,很多人站出来,拎起一桶冰水往身上一倒。其实泼冰水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拍照,是把照片传到自媒体上。而“饥饿24小时”不同,不太容易秀自己。谁知道有没有饿?有没有饿满24小时?这很难表达出来。如果扯出一大堆人证物证,且不说自秀的成本太高,一般人承受不起,而且“自炒”痕迹太重,也容易引起看客反感。
这三个原因,有些涉及活动本身,有些涉及社会心理,有些需要活动组织者改进,有些需要大众反思。但不管如何,经由“冰桶挑战”启蒙,在我们身边也能出现“创意公益”,这就是一个进步。
“饥饿挑战”切勿成为无本之木
号召公众以体验饥饿等形式感同身受,再移情捐款给营养餐,从饥饿跳转到贫困再到捐赠营养餐跨越了三个不同的社会话题,更加需要足够的理解力才能完成。
或许是因为冰桶挑战一夜之间的火爆,公众参与式的公益模式开始走红。因此,当依葫芦画瓢的活动蜂拥而至的时候,需要提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社会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如何,要发动社会的参与,社会是否能够接受?缺乏社会基础会影响公益活动的最终效果。
“饥饿24”活动认为世界上有8.6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而中国还有不少的人群处于贫困线,从而号召公众以体验饥饿,再移情捐款给营养餐。但绝大多数人对公益活动本身就不够了解,从饥饿跳转到贫困再到捐赠营养餐跨越了三个不同的社会话题,从体验到行动要完成一个三级跳,更加需要足够的理解力才能完成。从大家的反馈来看,不少人想当然地将活动理解成了反对浪费的活动,因为这样理解更贴近他们的生活现实。
相对而言,国内白血病筹款类公益项目,几乎不需要什么大型活动,就能看到很好效果。其中原因要追溯到1975年的日本爱情剧《血凝》,该剧被引入以后,无数人为白血病人的悲惨和坚韧所感动。今日的白血病捐款风潮,正是得益于当年深入人心的连续剧和多年的公益捐款体验。
回过头来,如果公益组织希望推动更多人为儿童的营养餐而捐款,基础工作应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用新颖的模式让更多人了解到缺乏营养对贫困儿童的生长发育的影响,另一个则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带动社会公众参与。很可惜的是,目前的挑战饥饿活动模式,距离这两个部分还有一定的距离。
以活动来带动公众参与的公益模式是很好的尝试。但不能光看到冰桶挑战在美国一夜之间的巨大成功,就忽略了美国公益机构此前二十多年的铺垫。公益活动的发展,更需要避免成为无本之木。
饥饿游戏,不要让扶贫沦落成一场游戏
看到这样的新闻,笔者心里第一是觉得眼前一亮,毕竟这也算是一种很新颖的形式,至少从吸引眼球上是成功的。但是稍加深思就会发现,通过这种饥饿游戏来呼吁人们扶贫也确实有令人疑惑的地方。
疑惑之一,就是这种游戏是不是有损于人的身体健康?组织者在举办这种游戏之前是不是应该出台类似游戏指南的细则,哪些群体不宜参与饥饿游戏,哪些群体需慎重参加饥饿游戏,这需要组织者扎实的准备工作。而且这样做不仅不是多此一举,而且显得十分必要,毕竟饥饿游戏最大的初衷是唤起人们对贫困人群的关注,如果因为参与这种游戏而导致参与者健康受损,明细得不偿失,而且也影像了宣传的效果。
疑惑之二,就是游戏和扶贫之间的联系是不是足够紧密?应该说这种游戏的形式创新十足,但是如何保证这样的游戏有效联系贫困,主办方似乎无意深究。如果连主办方都是稀里糊涂,那么可以想象参与游戏的普通民众最终也必然是三分钟热度,对于贫困群体生活的改善恐怕并无多大助益。诚然,贫困和饥饿之间是有紧密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是不是一定需要通过这种饥饿24小时的形式来勾连也是有待商榷的。
疑惑之三,就是社交时代的公益行动是不是产生互动就算成功?笔者看到这样的新闻很自然联想到前一段时间按很火的冰桶挑战,这是典型的社交媒体刮起的飓风,对这样的游戏也存在争论,但是整体来看起到了足够的效果,而且也引发了良性的互动。就饥饿游戏来看,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互动性,但是主办方显然不应该将目标简单停留在互动性上,而应该探索如何将这种互动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功效去帮助贫困群体。除了简单的捐款,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机会接触到困难群体,在这种日常接触中能不能给予足够的关爱,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饥饿游戏就能实现的。
总之,希望饥饿游戏在引发互动的同时能够引导人们更多的将目光转向贫困本身,对贫困群体的帮助应该是多方面的,经济上的援助和人格上的尊重同样重要,希望饥饿游戏能够在这方面有更多的探索,不要让饥饿游戏最终真的沦为一场游戏。
【启示与思考】
活动期间,体验者可以分享自己的体验计划、心得体会等,并邀请三位好友参加体验,若好友不能完成,也可以为“饥饿24小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捐出相当于一天餐费的善款支持“爱加餐”项目、改善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状况等。从活动规则可以看得出来,“饥饿24小时”借鉴了前些日子风靡一时的“冰桶挑战”活动。
这样的倡议发出以后,多数网友赞同和支持,纷纷表示将积极参加,但也引发了一些人的争议。比如有人觉得自己挨饿不能代替别人挨饿;还有人觉得挨饿并不能对扶贫产生实际的帮助。客观而言,这样的质疑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毕竟饥饿作为一种感觉,是属于个人的,我们自己挨饿,未必就能让中国或世界上那些吃不饱饭的人吃饱。但笔者还是觉得这样的活动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它的社会价值,至于对靠“饥饿游戏”促进“扶贫”的实际效果,确需理性看待,不必过度夸大或奢望。
“饥饿24小时”,初衷在于人们饱尝“食不果腹”的痛苦与不适,从而产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角色体验效应。但这种由人为刻意制造的“饥饿”状态,毕竟只是一种“有饭不让吃”的逢场作戏。要达到由“模拟场景”激发的“身临其境”的体验效果,还需参与者走出“游戏”认知,切实做到“假戏真做”。否则,就只能沦为一场“游戏”与“逗你玩”。
从体验“饥饿感”到付诸扶贫行动,中间还需唤起人们同情弱者的爱心善意和扶危济困的责任担当。这不仅需舆论宣传、政府引领和环境助推,还需公平便捷、公开透明的制度设计。要真实地感知“饥饿”,不是只在粮食日和扶贫日的“有饭不吃”,而应是走进贫困地区的零距离考察和耳闻目睹;营造扶贫济困的时代风尚,更需慈善意识的务实提升和操作层面的机制完善。
质疑“饥饿游戏”的“扶贫”效果,并非是对这场公益活动的动机与可行性的否定,而是对确保体验效果的分析与提醒,亦或是助推对慈善事业和扶贫工作的再审视。理解善意、酌力参与、不走过场、拓展效力,应该是人们正确对待这场“饥饿游戏”的理性态度。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20/7847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