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江西:主动适应新常态的若干思考

2014年10月20日 16:14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这一重要表述,引发各界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人用这一概念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经济。我们应当如何适应新常态,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经济状态。作为近年来重要的经济术语,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媒体形容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缓慢而痛苦的过程。相对西方国家的低增长、高失业、高债务的特征,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则独具特色,表现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等新特征。

中高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速达9.9%。经济增速的放缓,其实是从2010年开始的。2011年为9.2%,2012年为7.7%,2013年为7.7%,2014上半年为7.4%。这是我国经济增长换挡期的必然过程。经济增长阶段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从趋势上看,全球经济增速是递减的,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也不例外。

优结构。不断优化结构、加速转型升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征。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分配结构等,其中产业结构是核心内容。2002年,我国三产结构为13.7:44.8:41.5,2013年,三产结构为10:43.9:46.1,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有关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变化的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相对比重开始上升,并最终超过第二产业,三产结构排序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转变为三、二、一。纵观我国三产结构变化,其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新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动力特征。中国过去高速增长靠的是要素驱动,现在这种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寻找新的动力源。显然,创新驱动是新常态下最重要的动力源泉。要顺利实现创新驱动,必须破除旧的体制机制束缚,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带有一定的破除性,而开放具有开拓性,可以分享世界文明的成果。在新常态下,改革、开放、创新三者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多挑战。适逢“三期叠加”,面临诸多挑战,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又一重要特征。我国适逢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主要风险有:台阶式的减速风险,世界上有36个国家及地区经历过高增长,其中34个高增长之后呈现台阶式减速。新动力不确定性的风险,原有动力弱化了,新动力能不能及时形成?产能严重过剩的风险,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必然带来阵痛,处理不好甚至可能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是历史之必然,是经济发展规律之必然,同时又是向新的更高阶段发展的重要转折和战略机遇。我们要遵循经济规律的本质要求,高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持续健康方向发展。

主动适应新常态,尽快把新常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新常态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反映了中央对当前经济时局理性研判和战略意图,也反映了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新常态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对此务必保持清醒认识和坚定信心。主动适应新常态,需要有更多的智慧与谋略,也需要作更长远的谋划与布局。要尽快形成共识,抓住战略机遇,全面作出部署,把经济新常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明确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精确把握战略设计、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三大环节,使其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贯彻始终,见到实效。

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保持经济的平稳持续健康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我们要的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追求超越自身承受能力的发展,也不能在经济发展上无所作为。要保持战略定力,冷静理性,不急不躁,顺势而为;要坚持底线思维,沉着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冲击,力求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要积极主动,开拓创新,尽力而为,把主动适应新常态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遵循,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要抓住关键、盯住重点、破解难题,发挥好政策协同效应,增强市场信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探索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鉴于目前经济下行的主导因素是结构性与有效供给不足,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就应打破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在关注需求端的同时,更加注重供给端政策。只要跳出用凯恩斯需求决定增长的分析框架,从供给方面着手,就能找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短期来看,有效需求决定经济增长,就中长期看,有效供给决定着经济增长。新常态下,宏观调控应从关注需求端的“三驾马车”逐步转向关注供给端的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深化改革这“三大发动机”。同时,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改革思路。

 

主动适应新常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就是一种新常态。从根本上说,新常态的微观基础是市场。微观不活,宏观不兴。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核心是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重点是要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根本是要激发市场活力,关键是要加快完善市场体系。要坚决打破阻碍市场发展的制度藩篱,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要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要学会驾驭市场规律,加强宏观调控,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活力竞相迸发。

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构筑我国新的全球化战略布局。新常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利益攸关。全球经济重心东移、世界科技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对外开放机遇大于挑战。新常态下,必须顺应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要积极推进双向投资为重点的新一轮对外开放,以获得新一轮全球化红利;要推进以结构调整升级为重点的全球价值链战略,并逐步建立自己的区域和全球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最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以提高我国的竞争优势,推动国内经济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系省财政厅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20/7847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