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河北:浅谈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与时代特征
2014年10月21日 11:00
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六十周年。回顾总结我国政权组织形式的历史变革,深刻剖析各个时期政权组织结构、制度优势和历史作用,从理论与实践上深入探讨我国人大制度的历史与时代特征,对于我们坚定人大制度自信,在正确轨道上推动人大制度与时俱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理论、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我国人大制度是马列主义政权建设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借鉴苏维埃政权建设经验基础上探索创新的产物。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没有在长期实践中的开拓创新,就不可能有我国人大制度的建立、巩固与发展。首先是基于正确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提出了新型政权是民主共和制。列宁对建立新型无产阶级国家代表制观点进行阐发和实践,主张代表机关应成为真正的权力机关。其次是基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国人大制度开始是仿效苏联苏维埃模式建立起来的,但不是机械复制、移植和照搬,而是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反思苏维埃模式和参议会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人民代表大会模式,最后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再次是基于实践的不断创新。我党创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结合国情和实际,有选择地借鉴与吸收,科学继承与发展,从而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权组织形式。
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党、人民、国家意志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党的纲领中关于建立劳动者国家等主张,就包含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我国社会的性质与结构,决定了以工农为核心的劳动者是人民的主体,是决定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的主张与意志代表着人民利益和愿望,并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而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
三、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集权、分权与自治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国家与人民、公民与公民的关系,而且很好地解决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这些都体现在宪法以及地方组织法等法律当中。在各级国家机关的横向关系上,实行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一院制,不搞三权分立,也不搞两院制。“一府两院”由本级人大选举产生,向它负责和报告工作,受它监督。这样既避免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国家机构的运行效率。在中央与地方纵向关系上,坚持单一制,不搞联邦制,由中央统一领导,国家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同时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宪法和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了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规定全国性的重大问题经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地方性的重大问题经过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各负其责。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决定的事情,地方必须遵照执行,同时给地方以充分的自主权,注意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上,既不搞联邦制,也不搞邦联制,而是民族区域自治。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运用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学说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重大创举。
四、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共和、法治的有机统一。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把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相结合,并且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体现。人民民主是我国人大制度的精神内核。与君主制相对应的共和制,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的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区别就在于这种民主和共和为谁服务。宪法规定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政治原则,也是法律制度,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系、聚力、效率的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大优势,就是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也体现着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效率的统一。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实践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代表选举的广泛性、民主集中制的有效实行、“议行分开”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都有利于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齐心协力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总之,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改革方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刻认识和充分肯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动员、组织人民方面所显示的无与伦比的制度优势和重要作用,无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否定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本质属性,不能削弱它所具有的强大优势和作用,不能动摇对这个根本政治制度的高度自信。
责任编辑:赵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21/7847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