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经济

叶海林: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与方向

2014年10月22日 09:36

 

Img264335487

叶海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南亚编辑部主任,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多次作为央视《环球关注》、《防务新观察》、《今日关注》、《央广时评》和凤凰卫视《全球连线》等多档国际评述类栏目嘉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十八大以后,有两个耳熟能详的词反复被提到,一个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另外一个就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个合到一块就称为“一带一路”,都跟丝绸之路有关。我们就从“一带一路”的解构当中去看未来中国对外经济战略,包括我们对外发展战略,以及我们周边的形势变化。

一、  十八大以前对外合作的思路

十八大以前,我们基本的对外合作的思路是选择一些合作伙伴,在产业上形成相互的产业链关系,主要依托开发市场、相互投资合作这种方式来保证就业,保证外贸的收入,实现我们的经济增长。

简单回顾一下:

70年代末我们改革开放。整个80年代我们主要的合作伙伴是欧美国家。其实这里面我们也不能回避,80年代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合作伙伴是日本。应该说日本对中国经济的起飞确实做了不少贡献,当然日本从中国也赚了不少钱,所以这个东西是相互予索予求的事情。

90年代我们的对外合作是有一段波折的,西方国家和我们的接触比较淡。而在90年代抓住商机的两个西方国家,其中一个是日本,另外一个就是德国。所以今天我们看,从80年代到90年代,没有中断和中国连续性的经贸合作的主要就是德国和日本,这也是为什么这两个国家,特别是德国在今天的中国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形成路径以后不是那么容易改的。

90年代以后,我们又多了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那就是东盟。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确定我们继续改革开放之后,应该说我们就把和东盟的合作作为一个重点方向。

这里面有不得已的原因,90年代初的时候西方国家基本上对我们爱理不理,但问题在于,那时候我们的确是比较困难的,我们没有办法。改革开放就是这样,改革可以关起门来爱怎么改怎么改,效果好坏都无所谓,这件事是可以自己干的。但开放这个事不行,你不能说我开放,但是人家谁都不跟你开放,那这个开放无从谈起。所以既然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你就必须有一个重点的对外合作伙伴。

80年代是跟欧美世界,9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上是跟东盟。所以为什么我们今天提起来海洋问题,很多人都很憋气?特别是对我们90年代的海洋政策觉得非常不舒服?是因为1992年南巡讲话以后,的确在南海问题上我们只能保持低调,你不能说你这边跟人家搞经济合作,那边你就上去把人家给打一顿,这也不现实,所以当时的情况有它不得已之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起飞,特别是90年代这个黄金时期,应该说那个时候我们是很不容易的,一方面我们经济上要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要在外交上受到美国的挤压。我们都想想,90年代的时候,中美关系是相当不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是在夹缝中求生,但是这个事情到1997年就发生了变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除了我们以外,大部分的亚洲国家没有扛住。像韩国、东盟的这几个国家,都吃了非常大的亏。1997年我还在上大学,那时候我在我们学校的合作处,就是在留学生室打工,特别明显。1997年以前,韩国留学生在我们学校那是非常自由的,因为经济水平高,爱上课就上,不爱上课就不上。1997年金融危机,一下韩元贬值超过一半,当时韩元和人民币之间不能兑换,必须用韩元换美元,美元再换人民币。这一换美元,学费一下子爆涨一倍。这个很正常,我们没有涨学费,我们还是3000多美元一学年。但是问题在这儿,3000多美元对于韩元可不是那个数了,变化非常大。

 

所以很多韩国学生就退学了,应该说那个时候压力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因为韩国有制造业,最终还是扛住了。东南亚有些国家就没有扛住,所以一下经济就走向下坡路了,其中就包括菲律宾,1997年,中国之所以一跃超过它,主要还真不是一个自然超越过程,是一个弯道超车过程。之所以会超车,因为我们人民币没有贬值,而他们的货币扛不住了。所以1997年人民币坚持不贬值,既是帮了东盟,也是害了东盟。

帮了东盟的意思是,由于我们的坚挺,亚洲经济就站住了,没有垮。我们知道那一年日本干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大放水。它率先日元贬值,坑了一把东盟国家,我们一直扛住了。当然我们扛住主要不是因为东盟,而是因为香港,必须得扛住,所以那是当年的考虑。

为什么说又害了东盟?从此以后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变了,中国占了优势,东盟变成了一个相对来说弱势的状况。结果就是,此后中国对东盟的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再以吸引东盟的资本作为主要的合作诉求。

从1998年以后,我们对东盟开始由这种吸引外资,变成了鼓励出口、增加进口、相互投资、促进贸易,我们更多是希望把东盟变成我们紧密的贸易伙伴。

从2002年我们开始提要和东盟建立自贸区,整个21世纪的前10年,就是2010年以前,中国的对外经济战略是通过双边谈判尽早建立自贸区,那是我们当时非常热络的一个想法。越是鼓励自由贸易,越对我们有好处。改革开放以来,真正能从中国市场上赚走钱的国家,主要贸易伙伴里面就韩国,韩国对于中国始终是贸易顺差的,它是从中国市场赚钱的。这也导致一个结果,韩国是中国所有周边国家当中对中国底气最不足的一个,因为你赚着我的钱。

以前我们有个误解,一说贸易关系那么密切,怎么双边政治关系还不好?那些国家还老给中国脸色看?这很正常,你赚着人家的钱,人家凭什么给你好脸色看。这个东西是这样的,我赚你的钱,我肯定讨好你,这没有问题。那你赚我的钱,我又凭什么讨好你?这是一个基本逻辑的问题。中国老说你看我们俩年度贸易额100亿美元,我们俩应该是好哥们,外国人就说了,你赚80亿,我赚20亿,你差了我60亿,我跟你好哥们?所以问题在这儿,我们那个时候的贸易思路,自贸区比什么都好,好来好去,发现没那么好。

什么意思?自贸区的法律框架下,只有不到5%的商业行为是按照自贸区进行了税收、投资各方面的减免,就是便利减免。而绝大多数的商业活动,跨国的商业活动,有和没有自贸区几乎一样。虽然中国和东盟建成了自贸区,但是它应用的灵活性比较差,比如说自贸区最明显的一个货物的自由贸易要降低关税,结果降低关税,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填这个表的成本比可能比降那个税还高,所以大家都觉得不划算。算了,我交税吧。

因为什么?自贸区有一个问题,中国和东盟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我们都是高度的出口加工型企业集中的地方,大家的企业贸易都不是终端产品,都是我做一个组件卖给你,你再做一个组件卖给他,都是转着圈来。其实终端用户往往是在欧美。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都是组件加工的,你要这些国家搞自贸区,它一个基本的前提是需要有一个原产地声明,证明这个东西真是你做的,不是你转口进来的,你转口进来的我不能给你免税,这不是你的。

这个原产地声明,无论是中国还是合作伙伴国,很难开,开不出来。所以最后算了,这点税我交了完了,我也不搞那个东西。

结果这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但是这政治关系下来了。我们和很多国家开始出现贸易纠纷、贸易摩擦。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另外一个客观事实,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了变化,过去我们基本上是以终端产品出口,我们进行初级产品和中级产品加工,就是赚那点辛苦钱,基本上中国的经济靠这个。但是靠来靠去,倒不是我们不愿意,我们中国的工人还是很吃苦耐劳的。但是出现的问题在哪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我们发现我们辛辛苦苦给人打工生产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卖不出去了。为什么?

在2008年美国两房危机以前,这个世界的经济模式是全世界为欧美打工。有些国家负责生产原材料、有些国家负责提供能源、有些国家负责提供人力,把它们装在一起卖给欧美人去消耗,这是经济的基本的流转模式,终端市场是在欧美世界的。谁是终端市场,谁就有权利说话。因为什么?买不买在我。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这个终端市场不灵了,因为美国人开始勒紧皮带节约过日子,它没钱了,我们就卖不出去了。

过去没有人买,你可以降价、你可以盘剥你的工人、增大你的环境成本,就是你不交环境补偿费,然后你把水弄的脏脏的,天也弄的脏脏的,反正这个玩意你不收拾,换句话说,你管干活,不管收拾。

比如咱们这个屋子,得雇一个打扫的人员,我们做完了讲座,做完了交流之后,我们都走了,得有人扫。这个扫,你一个月得给他钱,这个就是环境成本。后来觉得这个贵,不行,我们现在忙着生产,我们没有时间打扫。算了,我们把打扫工人辞了吧。这个屋子就会变得很脏。当然你这个钱是省下来了,你的成本是降低了,但是你这个脏屋子不全是你的吗?我们国家在出口加工企业盛行的时候基本上就是这个模式。为什么我们的产品成本低、价格低?我们的能源是靠海外进口的,这个价格不是我们定的;原材料是海外进口的,也不是我们定的。为什么我们产品价格还能低?那就剩下两样了。一样是环境成本。换句话说,你可以随便去污染环境,政府不找你要钱,老百姓不找你要钱,水多脏,没有关系,我们能忍。第二,工资低。你还可以继续,没有问题。但是再便宜,他都买不起,那就没法卖了。

现在我们恰恰发现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内老百姓的腰包鼓了以后,我们成了终端市场了。现在很多东西,不是我们加工出来卖给别人,是人家加工出来卖给我们。

举个例子,这个世界上一半的奢侈品的终端消费是在中国。在奢侈品消费上我们已经超过了美国。美国不是这个世界上奢侈品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中国。第二,智能手机,全世界每卖出两台,有一台是中国人买的。以前全世界每生产两台智能手机,有一台是中国人生产的,是我们卖给别人的。现在在中国生产,也在中国销售,因为都是我们在买。

这个增长模式就从外向型变成了内生性的。内生性的就出现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终端市场,老实说那个工厂在哪儿它不重要,因为你的权利是由于你作为顾客而获得的,而不是由于你作为打工仔而获得的。再没面子的打工仔去小卖部买矿泉水的时候,都不用求人,因为是我给你钱。再有面子的一个白领基金经理,见客户他也会小心谨慎,因为是客户给他钱。不是打工仔和白领之间谁的社会地位高低的问题,而是谁希望做成生意的问题。

中国现在的问题在这儿,是人家要跟你做生意,那么你整个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都变了,前提是你要能够保住这个高端的位置,你保不住这个位置,那你什么都没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整个对外贸易的思路在变化。

二、现在的对外贸易思路

(一)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中国现在成了一个主要靠海外投资来推进双边经济合作的国家。过去是招商引资,来来来,你有100万美元,我给你划块地,你给我在这儿建个工厂。现在是我有1000万美元,你要吗?我在你那儿建个工厂。这个变化就非常明显了,这让我们中国人很提气的。但是我们要想好,你建那个工厂也会出问题。中国人在缅甸建了好多工厂都出事了,为什么?你不能拿对待中国工人的方式来对待缅甸工人。

 

我跟大家讲一个很好玩的例子,2002年的时候,我是政府的公务员,我在非洲某国访问,当地的一个中资企业,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一个中资企业,其实招募的当地员工很少,因为那个企业它基本上不怎么需要员工,就招募了那么二三百个人,企业的中方经理就非常头疼地跟我抱怨了一句:“你知道我这半年干什么?”“我这半年就干了一件事——跟当地员工讲,9点钟上班,你不能9点半才来。9点半来是不对的,你应该9点钟之前到办公室。”这些员工就是不接受,说9点和9点半有什么区别吗?这就是现实。

什么意思?我们要承认,大部分的国家在成为终端市场的时候就不再作为工厂而存在了。我成为终端的时候,我就不生产东西了,因为我靠我的销售,靠我的创新,制造出一个概念产品,然后我包给你去生产,你生产之后卖给我,这就是大部分国家做的事情。欧美国家、当年的日本都是这样。

但是在中国这个事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中国在成为终端市场的时候,忽然发现世界工厂这个帽子摆脱不了。为什么摆脱不了?跟大家讲这样一个问题。我想要这个杯子,中国有多少工厂能生产这杯子?全世界有多少工厂能生产这个杯子?你数都数不过来。当然现在我这个要求变了。这个杯子一模一样的我要100个,今天就要。这不是哪一家工厂都能生产得出来的。我要求又变了,这杯子一模一样的我要500万个,两天我就要。我跟大家打赌,能做到这件事的只有中国的工厂。任何其他的国家都做不到。为什么?没有那么强的集约能力。这个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在这片土地上有好几亿产业工人在密切地合作着。

再比如说这个矿泉水瓶,这上面有一个盖,底下有一个瓶子,还有一个包装纸,它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盖子、瓶身和包装纸。那么我要1000万个瓶子,就需要生产3000万个部件——1000万个杯子盖、1000万个瓶子和1000万张纸。

在中国,这3000万个部件可能在同一个村子内,在三家工厂内就完成加工。彼此之间的运送距离可能连10公里都没有就全办到了。这个工厂把这个瓶子吹出来,下一个车间就开始拧盖,再下一个这张纸就贴上去了。这个材料哪儿来的?就是旁边的工厂给的。这就是集约。你拿到越南去,它能给你生产1000万吗?做不到。100万没有问题。可是这水需要1000万个瓶子,越南的工厂说你等会儿吧,我大概两个月内能完成。你能等吗?不会等。

所以这就出现一个问题,现代化集约工业,就是咱们说的大规模的这种工业进入中国以后就发现自己出不去了。因为只有在这儿办得到。我们的供应价格不断上涨,但是他们还是不走。为什么?没有地方可去。

这些年,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现在,外资企业,特别是出口加工型的企业,就是制造业企业试图转出中国,至少有两次大规模的实践:一次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他们说亚洲不行了,要转走,往哪儿转?往非洲。所有到非洲开工厂的企业,不到半年全回来了。为什么?就是我说的,你教会一个人9点半来上班,而不是10点钟来上班,是很不容易的。这没有办法,干不下去,那就回来吧。

另一次出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很多国家要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的确劳动力成本下来了,产品规模也下来了,但它生产不出来,没有办法。越南只有8000万人,还抵不上我们一个广东省。你在越南组织生产,那可能真是说凉山生产瓶子盖,同登生产包装纸,然后瓶子哪儿生产?顺化?我们知道凉山和同登,咱们部队的老同志肯定都知道,咱们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这两个地名都很有名。顺化在哪儿?顺化在南边。你就没有办法在一个地方把这个事给我解决。

 

但是在中国这就不是问题。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双向的集约效应。第一,我们作为终端市场的重要性在迅速上升。第二,作为世界工厂这个位置我们改变不了,出不去。当然出不去,一个是我们人多。一个是我们有完备的基础设施。中国的基础设施供应体系,不管是物流体系还是交通,这个水准在全世界,大家不用妄自菲薄,西部不算,国土的西部咱们不算,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山东,从山东开始算,一直到广西,这个狭长的东部经济带,就我走过的几十个国家中,我没有见到任何一个能比我们国家的高速公路网还发达的地方,我一个都没有见到。从美国到欧洲,到新兴工业体国家,在这方面没有比我们强的。我们不要一说到中国就是人多、便宜,不是那么回事。

(二)中国及周边国家竞争力分析   

现在中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不是我们工人便宜,我们工人不便宜。老实说,中国的工人现在是很贵的,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个竞争力?就是这个规模问题。你要标准化的东西我能够提供,你提供不了。

讲一个例子,这世界上造100万个一模一样的钮扣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有些国家在这个问题上走的是一条完全错误的道路,它倒过来了,它说我造不出100万个一模一样的,我能造1万个完全不一样的,任何一个钮扣都不一样,这个事很容易做到。你找1000个农村识字的妇女,告诉她们拿锤子在石头上砸,砸出个洞来就是个扣,这1000个绝对不一样,每个手工做的都是不一样的。然后你就说这叫原生态产品,这一个扣就卖10美元。中国人做100万个一模一样的扣,1万个一包,才卖10美元。

问题在这儿,有多少人会花20美元买两个不一样的扣呢?但是这100万个一模一样的扣,你每天都得用,因为它会掉的。所以这就是工业和所谓手工业的区别。我个人有一个感觉,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觉得在现代社会下没有竞争力,就可以回到古代社会。回到过去我就有竞争力了。

我们现在周边很多国家不要现代化大工业,不接受投资,就是手工。我们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有艺术感,我们这个东西它有价值、有文化,然后你拿到市场上去卖,赔死你。很简单的一个道理。这个东西你卖不出去,因为没有人能战胜大工业,这是很毫无疑问的事情。你可以去卖,卖的高高的,可能一年就卖出一件,但是我不用,这个得天天得买,这个就是差别。

(三)“一带一路”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讲这么多?由于中国工业化的水平提升出现的结果。我们在人类历史上可能第一次出现产业的固化,就是它没法再流动了,这个东西流到中国,它就留在中国,就出不去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改变我们对外合作的思路,我们不要老想着再让人家到我们这儿来投资了,我们现在需要到别人那儿去投资。投资的主要目的不是什么解决生产问题,主要的目的是规避一件事,规避贸易风险。我们要实现由其他国家给我们的企业打工,让他们给我们生产初级产品,而且生产本地化的初级产品,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经济运行得顺畅、我们的贸易壁垒被克服。

因为否则的话,你老是出口产品,什么玩意都是你生产的,就跟杯子似的,这上面没有任何一个部件是印度人的东西。然后你说把这个玩意卖给印度,印度肯定不爽。但是如果你说这个东西有一个环节是在印度完成的,哪怕这三个东西——瓶子盖、瓶子和纸都是中国生产的,你拿到印度去组装,印度一个工厂雇了1万个人,天天就贴这个瓶子标签,他也不敢轻易说这个东西我不要了。所以这就是我们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我们要把我们的经济推广到海外,让别的国家从中国的资本当中获得利益,这样我们才能稳定。当然它的前提是我们的制造业水平不能下降。别到最后你的制造业水平上不去,那就没有戏了。这个东西是谁占据产业高端,谁就有资格发牌的事。中国现在至少在制造方面是站在非常强的前列了,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水平是相当高的。

 

所以我们需要走向海外,进行海外市场布局,这就回到了我说的为什么我们会有“一带一路”。这些东西就不再着眼于说吸引外资,这是在帮助我们走出去,去实现我们资本的海外的布局和扩张。包括通过这种基础设施的连接,实现中国企业的海外设点。就是我们不要把“一带一路”想象为它是修一座桥、修一条路、开运一个港口,然后让中国的产品到他们的市场上去卖,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想象的是说,我们建立一条以中国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为两点的连接纽带之后,实现这种产业的跨国布局。然后实现这种经济的一体化,这是真正我们要的目的。

这次总书记马上要到南亚三国去访问,就是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关键的目的就在于要推动我们这种海上丝绸之路的布局。包括我们知道总书记已经去了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马上今天启程出发去塔吉克斯坦,实际上也是有这样的考虑。在中国的周边要以中国为中心建立中国周边的这种经济联系,这种联系,我们不是吸铁石了,我们是要反哺的,我们是要向外辐射的。

80年代以来中国是个黑洞效应,你要从一个什么都吸进来,吸进来就出不去,变成一个,狂妄点说,你得做一个太阳或者暖气,你能够把热量带给别人,这样你的经济才能发展。如果你再这么吸,你会出现一个问题,没有人买你的产品。那你建那么多工厂干什么?你怎么能让别人买你的产品呢?

想到福特的模式,美国人当年的福特汽车怎么发展起来的?它的办法是这样的,福特汽车厂招了好多工人,然后每个工人以极低的价格,50美元就卖你一辆汽车。当然条件是什么?这50美元只是首付,它不是全价,大概2000美元一辆,那1950美元从你工资里面扣。它把工厂和工人宿舍建得距离远远的,然后你就买车,开车上班多方便。当时美国的汽油也便宜,然后工人就开车上班,然后就安心地给工厂打工,打工之后就给自己弄辆车。最后我车也供上了,福特的车也卖出去了,大家都美了。

大家知道福特公司在二战以后,除了生产汽车,它最主要的一个工程项目是什么?福特当年是美国退伍军人的宿舍的建筑承包商。美国几百万年轻小伙子退伍,打完大仗了,得找工作,福特说我给你们盖房子,你们以很低的贷款就可以从我这儿弄到房子。然后发现,这房子方圆几十英里之内,只有福特汽车厂,你到那儿去上班吧,然后我再卖一辆汽车给你,房子也是我的,车也是我的,你就给我打工吧。然后咱们再把这个车卖给你哥哥、你弟弟、你爸爸、你妈妈,然后你们全都有汽车了,我就发财了。

你要创造消费的机会,才能帮助你的产品销售。我们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工厂建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去?你得培养起让他们向你买东西的习惯。他啥也不买,他就不存在。咱们老说印度,中国和印度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深入到了城乡的每一个角落。我每年要去好多次西藏,在中国最偏远的西藏阿里和那曲地区,现代工业的痕迹随处可见,老百姓家里,哪怕是牧民家里面,也不会没有工业产品。说这个工业产品还不是什么塑料盆,在那曲塑料盆也不管用,一晚上就冻碎了。可是在印度,直到今天还有一半以上的印度老百姓是与现代市场无关的。

什么意思?就是他从早到晚一分钱都不花,他没有钱。他吃的是他自己种的、他穿的是他自己织的、他所有的交易是拿物品去换的,有一半的印度人是过这种日子。在中国,坦率地说,除了盲流,我们没有这样的人。盲流这个词过时了,现在不用了。什么意思?就是中国的货币社会是从上至下涵盖到国土的每一个角落的,有了货币才有市场。你说中国老百姓有没有人不知道钱这东西是好东西?没有。印度很多老百姓真不知道钱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没有见过,他不用钱。这些人,坦率地说,不用钱的人,在现代商品经济下它就不存在。

我为什么这样讲?英国工业革命时期,200年的蒸汽机时代,英国的产业界一共为人类贡献了不到200万工人。整个大英帝国就200多万产业工人,就这么点人。他们的成就是什么?他们是把全世界第一次用港口连接起来。200万产业工人中的一少部分,在纺织厂打工就打垮了整个印度的手纺织工业。而干到这件事不需要多少人,十几万纺织女工就可以收拾整个大陆所有的纺车,没有问题。200万的英国工人就结束了这个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这是第一次全球化,我们叫港口的全球化。

第二次是在二战以后,世界分成两个集团,这两个集团的产业工人总量加在一块不超过2000万人,大概苏联1000万,美国也1000万。不要以为产业工人是人口,这个是两回事,因为产业工人它是特定年龄阶段的一帮人,他要受过训练。人口多少这不完全说明问题。

当然人口总量肯定是一个基础。所以印度人口是全世界第二的,它的产业工人在全世界排不到第二,它没有那么多工人。在二战以后的这几十年间,世界分成两个平行市场,两个平行市场当中各有一个非常大的空白,几个空白点:第一,非洲基本上空白。它既不买,也不卖,这两个市场——欧美市场和苏东市场跟非洲没有什么关系。第二,印度是一个很大的空白。印度也属于被世界市场基本孤立的。第三就是中国,我们基本上从1966年起,就既不跟美国人做生意,也不跟苏联人做生意,那是当时。

 

也就是说2000多万人基本上可以解决全世界除了中国人、印度人和非洲人以外的所有人的商品需求。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中国和印度为什么在这个以外,而在于剩下那些人有多少人?剩下那些人是30多亿人,就靠这2000多万人解决问题。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城市化率由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四十几,我们现在还没有到50%,我们只不过是把三亿多人从农村搬到城里来了。这3亿多人当中,扣除服务行业,也就是1亿多人在工厂里真正打工。我们这1亿多人就把我们变成了全世界的工厂,两件玩具中的一件,两件衣服中的一件,两部手机中的一部,现在差不多是三台汽车中的一辆都是这帮人生产出来的。那么他们卖给谁去?对吧?

三、未来对外贸易发展方向

“十二五”规划后,未来10年左右,我们的城市化率会提高到55%到57%左右,这是我们政府的规划,也就是说我们大概还会有1亿多人要从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他们要找工作。我们的工业集约水平越来越高,但是我们要到城市里打工工人的总量还是很多。那这批人,他们的城市化梦想有一个前提,他们得在城里能够找到工作。他们为什么要在城里找到工作?因为他们得找到一个能把产品卖出去的工厂,没有这些东西,一切都无从谈起。

当然有人说我不,我到餐厅、酒吧、饭店去打工,你去打工谁是顾客?农民才不会是顾客。那一定是在城里有工作的其他人是顾客,所以还是得回到了这些人要在产业界中去生存嘛。这批人的出现,对全球的商品供应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有需求才有供给,但是我们不同,我们必须要创造需求,否则我们无法实现供给,我们无法实现供给,我们就无法实现我们的城市梦了,我们就无法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了。

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就业,而是为了解决需求。就是我们在海外的布局要帮助当地创造出需求,他们有了需求我们就有了供给的可能性,那我们的产业就能够发展,我们的经济循环就能够完成。所以我们的对外经济合作战略,看起来好像是我们要惠及他人,实际上要惠及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还想着关起门来给人家打工,我们的日子过不好。现在我们要走出去,让别人给我们打工,他才能买得起我们的东西。这个模式就是中国未来经济的一个,当然能不能走得通,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这个构想本身很清楚。所以我们现在周边的环境看得很明白,我们整个的经济是一个外向型的过程,这个外向已经不是过去那种两来一补的事了,实际上是我们的企业要出去,我们政府的主要工作是为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这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

未来中国的发展,恐怕在外交上发力也主要为这个。所以回过头来一点,经济工作要为外交战略服务。这句话说得我们很多老同志可能会觉得有点别扭,因为在过去30年,我们一直说的是外交要为经济工作服务。外交要为经济工作服务,就不要谈维护国家主权了,那就是谈不成的。但是现在的情况不同,我们要通过国家的外交手段,来为我们的企业走出去服务,这还是外交为经济服务。但是同时通过我们的企业的海外布局,用我们的经济力量为整个国家战略的实现服务,这就是相反的事。换句话说,这种布局,不是什么钱都赚,是有价值的钱才去赚,有战略意义的点才去合作。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我们现在的这种布局能力,跟以前比差别是很大的。这就是我要跟大家简要汇报的我们现在看中国整个海外的经济战略,要转换一下思维。虽然说现在我们的根本目的还是要实现经济的崛起,但是我们现在手段主要是战略手段,而不是单纯的买卖、招商、引资、减免税收了,这种事没有意义,也过时了。当年曾经很有价值,但是事情总是要发展的,该有的变化总是要有的。

所以我想再过几年,我们再来回头看,如果我们顺利,那个时候的情况会有一个新的不同,真正的强大不是你为全世界生产产品,而是你能享受来自世界的产品。非常感谢各位领导的耐心。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22/7850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