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最牛车补”沦为变相福利之警示
2014年10月22日 15:13
【关注社会】
【事件介绍】
一国企总经理每月车补6800元 堪称“最牛车补”
深圳国企深圳市口岸管理服务中心最近实行的车改方案:总经理每月6800元,副总经理每月4800元,部门正职与副职每月补贴分别为3600元、3200元。有员工发帖说,已经远远超出7月出台公布的中央和国家机关车改补贴标准,堪称“最牛车补”。
对此,深圳市口岸管理服务中心有关人员回应,此次车改标准执行的系2003年深圳市国资办下发的《深圳市市属国有企业公务用车改革指导意见》,并未超标。
国企车改年发补贴7000多万
深圳市口岸管理服务中心原系深圳市口岸办下属事业单位,2007年左右改制成为企业,由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控股,属于国企。
该中心主要是负责管理维护运营各口岸的物业,设有罗湖、文锦渡、皇岗、沙头角、深圳湾、福田等六个一线口岸管理处,以及南头、布吉、梅林、同乐等四个二线检查站管理处,还设有广告、物业、咨询和运通等四个二级经营公司。
该中心有公务车63辆,在编人员895名,此前较多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均享有中心配车。根据车改方案,该中心除保留三辆公务用车外,其余60辆将被评估拍卖,所有在编人员可以享受车改补贴。其中,党委书记、总经理一人,每月6800元,年补贴8.16万元;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工会主席层级的5人,每人每月4800元,年补贴5.76万元;部门正职与部门副职各29人,每月补贴分别为3600元、3200元,年补贴分别为4.32万元、3.84万元;正科、中级职称、高级技师、副科、技师、助理级职称、一级司机共234人,每月500元,年补贴6000元;其他人员597人,月补贴300元,年补贴3600元。经过测算,该中心一年将发放车补7547万多元。
“最牛车补”何以逆势而上
“最牛车补”其实已经层出不穷。比如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委书记、区长年车补达7.6万元,弓长岭区委书记和区长年车补8万元,如果不是一天到晚在“车轮子”上办公,何以要那么多车补?显然,如此车补成了按照级别发放的福利。
当前,“车改”于不少地方和单位,已经成了权力自肥的遮丑布。本来,公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地位、待遇与公车的使用脱钩,然而现在,公车改革显然成了官员权力自肥的又一个契机,通过“车改”,名正言顺地给自己发放“最牛车补”,反而强化了以地位、待遇为标志的特权。对于这种离谱的“车改”,现在不少地方声称,相比以前减少了开支,其实,即使真的带来了节支,但因为公车改革成了对享受公车特权的一种赎买,因此对官风的败坏,对民心的侵害,这种看不见的损失,省下的“真金白银”再多,也是弥补不了的。
国企领导可以如此权力自肥,显然是因为权力失去了监督,如有员工所说,“副主任以上组织开会,自己给自己定工资、车补,能少吗?这就是腐败的根源所在。”现在,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已经下发,其中提到,“地方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30%”,但“最牛车补”的“逆势而上”表明,如果监督不到位,“指导意见”或不过是一纸空文,“车改”依然成为我行我素的权力自肥。
国企老总月领6800元车补,权力岂能“自肥”?
月领6800元车补,让人讶然之后,更是羡慕国企的优厚待遇。今年7月,中央两办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规定车补标准为:“司局级每月补贴1300元、处级800元、科级及以下500元”。虽然《指导意见》对国企没有明确车改方案,但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相关规定应是国企车改的“坐标”,两者的补助标准绝不会像“最牛车补”那样相差5倍多。
而且,据有关资料显示,深圳市去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2619元,折合成月平均工资为5218元。这就是说,国企老总仅月领6800元车补一项,就已超过当地职工的平均工资。显然,如此畸高补贴已超出了车改范畴,变成了国企的一种变相福利,拉大了社会分配收入差距,违背了车改的初衷。
何况,就国企内部而言,如此车补也放大了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该国企车改方案规定,总经理每月6800元,而普通职工仅为300元,近23倍的悬殊差距既引起了普通员工的不满,也与国企薪酬制度改革不相符,制造了新的分配不公,有权力“自肥”之嫌。
妥善处理好改革涉及的各方面利益关系,这应是全面实行车改的重要因素。但“最牛车补”非但没有平衡国企内部、国企与社会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反而加剧和恶化了多种矛盾,这不是车改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的。倘若容忍和放纵这种离谱车补的泛滥,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各项改革大局。
当然,“最牛车补”也反映出了尽快制订国企车改方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中央各部委的车改已步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县级车改方案规定在明年底前完成。那么,国企车改不能成遗忘的角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近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的公车改革,要专门制订方案,适时推出,限时完成”。
我们期待国企车改方案能“限时”出台,切实规范那些高得离谱的车补。
最牛车补,呼唤国企车改方案尽快出台
在“全面车改”和“收入分配改革”的双重改革语境下,这种动辄便是中央车补标准数倍、超过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的“最牛车补”,无疑显得非常“扎眼”。而一旦容忍、放任这种畸高的“最牛车补”泛滥,不仅明显违背相关改革所秉持的“廉洁节俭”、“公平分配”等改革原则要求,而且势必也会对相关改革的顺利推进造成极大的不必要干扰,甚至有使其“走形、变质”的危险。
比如,如此畸高的车补,势必会使车补沦为一种事实上的变相福利,严重违背了此前中央确定的“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不得以车改补贴的名义变相发放福利”要求;再如,最高每月6800元的车补,不仅超过当地平均工资,也是该企业普通职工300元车补的近23倍。这意味着,这一“最牛车补”不仅会放大国企与一般社会职工的收入差距,也会进一步加剧和恶化国企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制造新的分配不公。
一个不仅令公众咋舌,也“引起部分基层员工不满”的国企“最牛车补”方案,之所以能顺利出台,除了当事国企管理者的自利冲动之外,应该说,也与目前国企车改缺乏权威专门的配套制度直接相关。如据报道,针对国企车改,此前中央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还“没有明确方案”。
在这种背景下,要想有效避免国企畸高“最牛车补”现象的发生,预防其可能对公车改革、国企薪酬改革造成的各种消极不利影响,最重要的显然不是简单指责当事国企管理者的自私自利,而是必须尽快同步制定出台与目前“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配套的国企车改方案,充分将国企车改也纳入到“全面车改”的制度笼子里,确保公车制度改革能实现无遗漏“全覆盖”。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的公车改革,要专门制定方案,适时推出,限时完成”。对此,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破解“最牛车补”,差的不只是标准
对比国家机关的车补标准,深圳口岸管理中心的车改方案,已然大大“超标”。但其并非凭空设定,根据深圳市国资办的相关文件,这一高标准,并未出线。但是,这一标准的合理性,显然存疑。
在国企车改方案并未出台的背景下,这一明显有自肥嫌疑的车改补贴标准,显然是对于尽快制定国企车改统一标准的一种敦促。事实上,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此前也表示,对国企、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的公车改革,要专门制订方案。对此,不少人建议,应加快国企车改方案的制订,防止一些国企擅自借车改自肥。但不容忽视的是,较之于由财政供给的机关单位公车支出,属于企业性质的国企的公车补贴,是否能够完全通过具体的标准得以约束,一刀切是否公平,仍要打疑问号。
鉴于国企的公共属性,其公车管理纳入统一的标准范畴,乃理所当然。但国企车改具备的复杂性在于:一来,由于国企运行的灵活性需求以及行业属性的差异,一刀切的标准执行,是否公平,存疑;二来,即便严格按照最低标准执行,是否能够堵住其他的隐性补贴,更具有不确定性。需知,国企内部的职务消费之高,历来就受到诟病。杜绝国企的公车乱象,首先需破解的一个命题是,为何在多年前的市属标准和全国性的类比标准面前,作为企业的国企却很自然地选择了“就高不就低”?国企的效率意识和成本意识,为何如此虚无?
事实上,正如有政协委员所称,国企公车只是国有资产监管缺位的一个表象,其内在问题在于许多国企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资金流向监管机制。诚如斯言,国企车改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许不只是一份顶层标准的缺失,而是国企改革如何进一步推进,加强对于国企资金用途的监控和管理,使其内部财政运转透明化。
众目睽睽之下,国企的自我改革不惮于“就高不就低”,除了管理者的逐利性使然,更重要的是法人治理结构的欠完善,即目前多数国企还远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缺乏成本控制的自觉。而车补标准的高低,本质上就是国企如何控制成本、如何花钱的问题。如果没有效率意识和成本意识,自然会倾向于自肥。
在中央对于国企车改的标准未出台前,一些地方国企率先启动公车改革,固然能够体现一定的改革主动性。但鉴于其自订的车补标准之高,与其说是彰显改革自觉和勇气的行为,不如说是在改革标准出台前,被改革者率先亮出自我的改革期许,以及“早改早得利”的博弈行为。国企车改的顶层设计显然不应忽视这样的无序行为。因此,国企车改方案的制订,一方面要多吸纳各方的意见,另一方面要更多考虑与国企改革相结合,只有实现“双轮驱动”,方能起到良效。
【启示与思考】
“车改”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展反“四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直被人民寄予厚望,其意义不仅仅是局限在公车使用管理的“破冰”上,同时也进一步表明党中央在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四风”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上的坚定决心和一贯态度。
然而取消公务车,正常的工作也不能耽误,因而政府给官员发放车补,也就无可厚非。但是车补怎么发,却是一个带有技术含量的问题。然而,以近年来三地公车改革为例: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的车改,最高车补标准为每年8万元,这种“伪改革”因遭舆论抨击而被叫停;杭州市的车改,最高车补标准为每月2600元;温州市的车改,最高车补标准为3100元;再加上现如今深圳国企的“最牛车补”。
“车改”一次次让老百姓的质疑变成现实,让群众的希望变成了失望。公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杜绝公车私用,从而推动工作的有效开展,倘若“车改”后,不但懈怠了公务,加剧了机关的腐败作风、懒惰习气,而且使个人利益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就违背了“车改”的初衷。
这起风波也提醒有关方面,在中央和国家机关车改标准尘埃落定之后,有必要尽快制定国企、事业单位的车改规范。不然,听任部分国企滥用掌握的巨量资源,将公车改革演变成一场闹剧,公车或许没有了,却又以畸高补贴的形式出现,而其耗费公帑的本质并没有变。
因此,在接下来的公车改革中,应该坚持彻底的公开,既要公开公车拍卖程序,也要征询民众对于车改方案的意见,将具体的改革措施曝光在阳光之下,接受民众监督;还要从本源上搞好公开,比如公开单位部门的公车保有量、车型、经费使用等等信息;国企、事业单位也应该纳入到大盘子中来,不能有所遗漏。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22/7851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