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莫让中华医学会8.2亿赞助费去向成谜
2014年10月23日 11:22
【关注社会】
【事件介绍】
8.2亿赞助成谜中华医学会“失声”
一年内召开的160个学术会议,收取医药企业赞助8.2亿元—审计署6月公布的对中华医学会的审计报告,曾引起社会关注。然而,3个多月过去,却一直没有中华医学会的任何整改信息。留下一连串疑问待解:巨额赞助费到底去哪儿了?药企赞助对学术会及参会者有何影响?医学会有无在药企与医院医生间充当“掮客”?
中华医学会会议用笔本曾均可广告赞助
中华医学会官网上,一份“中华医学会2014年学术会议计划”赫然在目,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以及培训班等,共计350多个。
过去,中华医学会不少会议网站上都有招商手册,一般将合作伙伴按费用分为白金、金、银、铜四个级别,合作费用高低不等,在有的招商手册中,扶梯、天井、餐厅、会议本和笔、会议用包都可以接受广告赞助。
不过,记者点击近两个月新发布的会议通知却发现,不少会议网站上的招商手册都“悄然消失”。
“药品企业赞助学术活动并不是中国的‘发明’,而是国际通行惯例。”广东省医学界一位专家告诉记者,美国的心血管年会、糖尿病年会每年上万人参加,资金都是医疗相关企业赞助。“这些赞助的费用主要用于会议的正常学术交流和开支上。”
业内人士指出,在国外行业协会的财务比较透明,会议赞助也是公布收支、专款专用。而此次中华医学会之所以引发质疑,正是由于这些天价“赞助费”究竟用向何方,账本并未对外晒出。
赞助费究竟如何花?干何用?
记者联系了中华医学会办公室,被告知已把整改措施给了国家卫计委。
按照国家卫计委宣传司要求,记者7月15日发了采访提纲,并多次打电话询问。直到9月23日宣传司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情况暂时还不是很清楚,还正在了解。
审计报告“医生通讯录”成赞助“诱饵”
场内是严肃的学术研讨会,场外却是热闹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促销台—这是一些医疗行业学术会议的共有场面。
赞助医院、医学会开学术会议,一度成为医药企业最流行的公关做法。
“能够赞助这些学术会议,对药企是求之不得的事,有些厂家还轮不上。”湖北一家药企负责人说,通过赞助学会举办的学术会议,是药企结识各大医院科室主任的捷径,节约人力财力和时间不说,混个脸熟也更好办事。
正如审计报告所指,提供“医生通讯录”也成为吸引赞助的砝码。
在6月被审计署点名后不久,记者曾匿名向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的工作人员询问:赞助是否能拿到参会医生通讯录?对方表示:“学术会议的通讯信息是基本的赞助回报,怎么会没有呢?”
一位医药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在国外,不经允许不可以对外公布个人信息。但在国内参会,主办方通常会“贴心”地准备一份册子,公司名称地址、参会代表职务、手机号码、电子邮箱,一应俱全。
说法
晒账本方可消除“借会聚财”嫌疑
广东省律师协会医疗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宋儒亮分析指出,如果依据学会与药企达成的合法协议,药企赞助的会议需制作专家通讯录进行内部交流,药企的赞助费部分体现在通讯录制作支出上,则无可厚非。若把含个人信息的通讯录作为商品进行交易,轻者可能是民事赔偿,严重的则涉嫌触犯刑法。
国际通行的是财政不支持学术活动,因此从现阶段看,想要进行学术交流,离不开企业赞助。然而如果学术会议异化为药企“展台”、公司“广告”载体,个中哪些环节违规、哪些合理,就很难厘清。而且,作为一个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中华医学会利用“广告展位、医生通讯录和注册信息等作为回报”获取医药企业赞助的做法,被称为“灰色生意经”,受到广泛质疑。
“一些医药企业通过送钱的方式影响医学会,医学会利用准公共机构的权力影响医院和医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链条。”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说,巨额费用不仅加重了公司负担,也可能直接间接拉高药价。
即使目前尚无法律限制能不能接受赞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认为,在拿到赞助费时,不能损害公众利益,透明是最好的选择。“焦点并非是否可以收企业赞助费,而是如何收、如何用,能否经得起审计。”
专家认为,一方面明确标准,什么钱该收、能收多少;另一方面晒出账本,总共收了多少钱,用在了哪里。只有这样,方能消除“借会聚财”的嫌疑。
中华医学会8.2亿赞助费去向问题,岂能沉默是金?
我们常常用“猴子手里盗不出枣”来形容某人抠,但这种人最多只能算“铁公鸡”,他的行为只能让别人慎重与其交往,不影响大局。但中华医学会8.2亿赞助去向不明,就不同了,“能够赞助这些学术会议,对药企是求之不得的事,有些厂家还轮不上。”中华医学会再怎么抠,都不会落到“割袍绝交”的地步,因此,巨额赞助费到底去了哪,药企赞助对学术会及参会者有何影响,医学会有无在药企与医院医生间充当“掮客”,这些问题必须弄清楚,如果不幸被言中,不仅助推了“看病贵”的现实,而且有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
一年收取医药企业赞助8.2亿元,早在7月1日《中国经济周刊》就进行了公开报道了,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一者,收取赞助费,没有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二者,办学术交流会,收取赞助费,符合国际惯例。
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自说自话,什么没有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医生通讯录”,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算不算违法?即使“你情我愿”,我们一边打击医生拿回扣,一边提供“医生通讯录”,其目的何在?
不错,以收取企业赞助的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促成学术交流,也符合国际惯例。而“焦点并非是否可以收企业赞助费,而是如何收、如何用,能否经得起审计。”巨额费用去向不明,“一些药企通过送钱影响医学会,医学会利用准公共机构的权力影响医院和医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链条。”场内是严肃的学术研讨会,场外却是热闹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促销台,一边打广告,一边搞关系念着“灰色生意经”,学术何在,公益何在?中华医学会,让人不想到“掮客”二字都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认为,在拿到赞助费的时候,不能损害公众的利益,透明是最好的选择。然而,8.2亿元赞助费去哪了,三个月不仅看不到整改计划,而且还遭遇有关部门“踢皮球”,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
因此笔者认为,8.2亿元赞助费去哪了,不仅不能沉默是金,而且还应该让“金”变成烫手的山芋,这也是信息公开的需要,更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如果有关部门不能令其说清8.2亿元赞助费去向,他们可正在准备大干一场呢。中华医学会2014年学术会议计划共计350多个,绝不可让其“好再来”;同时,只说明8.2亿元去向还不够,有关部门还应该严格把关这种学术会,不能随便请两个大神,就可以支起锅灶开张收费。
收取赞助8.2亿,中华医学会“灰色生意经”谁管?
社会组织、慈善公益组织在中国为什么屡曝“黑幕”?信息不透明是表,面对违法违规的行为,行政管理部门行政不作为是根。
根据审计署六月份公布的对中华医学会的审计报告,中华医学会利用学术会议收取赞助8.2亿人民币。3个多月过去,国家行政主管机构未对其出具处理意见,中华医学会本身也无对外公开的整改措施,而数以亿计的收入去哪儿了?章程规定的“公益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中华医学会,何以至此?
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中华医学会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有关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而时至今日,在媒体多次追问之下,并无公开的迹象。同样,根据《条例》中华医学会从事盈利性活动或“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筹集资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应处理相关责任人或者吊销登记证书并没收违法经营所得,并处以违法收入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面对国家审计署查实、通报的违规行为已有3个月之久,有关部门为什么不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对中华医学会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
1915年成立的中华医学会利用自己的组织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却借学术会议收取巨额赞助费等。这样的事情发生,其损害的已经不仅是社会公众对中华医学会的信任,而是加剧了整个社会对医疗行业的“不信任”。
虽然,国外的“协会”大多的确是通过企业的赞助来召开“学术会议”,但其却有着“严格”的透明化规定,“协会”接受的每一分钱花到什么地方去了,都给社会交代得清清楚楚。反观中华医学会“创收”8.2亿元巨资,却无人知晓其这些钱“去哪儿了”?中华医学会的财务不透明,并非国家没有相关管理规定,而是这些管理规定并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执行。
社会组织、慈善公益组织在中国为什么屡曝“黑幕”?信息不透明是表,面对违法违规的行为,行政管理部门行政不作为是根。
为什么国家花大力气规范医疗行业的种种弊端,而中华医学会却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在“药厂”和“医生”之间大发其财?
一方面是这些组织的领导人忘记了“组织”的宗旨,把“组织”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为目标;一个方面在行政监管方面,对社会团体的财务信息公开不够重视,而让那些“市场化的掮客”有了可乘之机。中国的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如何重建社会的信任,根本的解决之道是相关部门首先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履行自己的监管责任,而不是国家审计署已经发现中华医学会严重违规的时候,自己还在那里“不吭声”。
中华医学会8.2亿赞助费不该成为难解之谜
中华医学会3个月说不清8.2亿元赞助费去向,可以想见公众的感受和反应。诚然,企业参与赞助医学会议是国际惯例,公开标注不同等级赞助商资格也不足为奇。而且,并非所有学术会议都是吃喝玩乐的幌子,有一种确实是学术会议,学术推广在医药行业的确很重要。在国内医学圈子里,中华医学会汇聚着全国最好医院的最好医生,药企蜂拥而至,其赞助费收入动辄上亿元,实属正常。
因此,关键问题不是一年收取8.2亿元赞助费,而是这些钱有没有中饱私囊的可能。作为一家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的行业组织,中华医学会这么多年一直在收赞助费,却从未对外公开过收支账目。根据一般的公众体验,越是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自然越是拥有腐败霉变的可能。在很多人心中,中华医学会大概是另一个中华牙防组——这样的武断评价,固然不尽公允,但中华医学会3个多月说不清赞助费去向,实属不该。
被审计署点名后,“已经整改”或者“正在整改”的回复很常见。中华医学会大概也没想到,3个月后还会被新华社点名拎出来质疑整改情况。其实,何止中华医学会3个月没有整改信息值得质疑,所有那些“已经整改”、“正在整改”的笼统信息,都值得推敲——那些“年年审年年犯”的“保留节目”,皆是此类整改的“成果”。所以,中华医学会3个多月没有整改信息,不是个别现象。
既然审计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就没有不“深挖”的理由。中华医学会的赞助费去向,本就不该成谜。审计部门将中华医学会接受企业赞助的数据公之于众之外,更该告诉公众赞助费是否合理运用到公益事业之中。除了审计部门有义务“帮助”中华医学会说清赞助费的去向之外,中华医学会的相关主管单位和管理部门,同样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
所谓自行整改,本就公信力不足。比起中华医学会的自行整改和主动公开,公众更希望看到监管部门的及时介入和公开信息。中华医学会的赞助费被舆论称为“灰色生意经”,这个“灰色”地带本不该存在。一方面,作为公益性行业组织,应该具有公开信息规避猜忌与杜绝腐败的自觉意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更应注重对行业组织信息公开的制度约束,切实承担监管职责。
【启示与思考】
资料显示,中华医学会成立于1915年,即将成为“百年老号”。这种“老资格”以及宣称拥有50万会员,无疑是其最大的无形与有形资本。这样的资本如果真的倾注于学术与公益,于医学科研和公众康健无疑是有裨益的。但若将这种资本用于变相牟利,为医药利益集团赤裸代言,沦为帮医药商人进行权力公关的掮客,“变性”必当高度警惕。
客观而言,此类学会本身没有“造血”能力,运转又需要相关开销,接受社会资助不可避免。问题是,接受赞助与营利的边界十分模糊,一些学会与协会又很愿意找“能人”负责“搞经营”,进而导致不该做的事做了,不该拿的钱拿了,该有的节操没有了,不该有的圈子交易与利益勾结却心照不宣……
在某种程度上,中华医学会不公开巨额赞助费的去向,恐怕已说明这笔帐没法见光。中华医学会不吭声,更显露出“鸵鸟心态”——将头埋进土里,听凭外界“打屁股”,试图靠时间流逝,“躲过”这场风暴。可有些人忘记了,时间只会使臭的东西发酵得更臭,机制性的病灶不得以治疗不可能自愈。如果旧的问题不解决,还可能出现新的问题,说不准哪天旧账新账一起算。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对社会组织进行管理。必须承认,政府机构的管理不应是无边界的,但社会组织的自治也不能肆意胡来。社会机构自治需要顶层设计与放权、法律约束与保障、社会监督与考核。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社会团体应当向业务主管单位报告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有关情况,并应当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第三十一条明确,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的;侵占、私分、挪用社会团体资产或者所接受的捐赠、资助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筹集资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并可以责令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中华医学会8.2亿元赞助费的去向,媒体有权质疑,网友有权质疑,主管部门更有责质疑。中华医学会如果确实坦坦荡荡、问心无愧,最有力的回击就是公开晾晒160个学术会议的经费收支明细。只有当公众能够随时随地对学会、协会运营情况和财务支出进行查询时,公众对学会协会赞助费的质疑之声才会自动消弭。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23/7852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