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祝贺“女婿获诺奖”背后之反思
2014年10月23日 15:56
【关注社会】
【事件介绍】
安徽蚌埠一中攀上获诺奖女婿 校方称鼓励学生并非给自己贴金
2014年10月16日讯,攀亲戚哪家强?回答是:蚌埠一中,而且攀的还是洋亲。近日,有网友拍到安徽蚌埠一中挂出“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裡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贺电,并把照片发到了网上。该贺电旋即引发汹涌而来的吐槽,戏称该校“攀亲戚”,认为埃里克获诺奖跟蚌埠一中没有关系,是在给自己“贴金”。对此,校方回应称,挂出这则祝福是因为高兴、光荣、骄傲,学校不会撤下这则祝福。
为“沾光”搬出女婿?
不久前,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揭晓,美国科学家埃裡克·白兹格获此殊荣,奖项是为了表彰他们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而他的夫人吉娜,是蚌埠人,毕业于蚌埠市第一中学。
埃裡克·白兹格获奖的消息公布后,蚌埠一中在该校门口的电子屏上打出了“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裡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标语。该照片被网友传到网上后,引来众人吐槽,“跟贵校教育品质或是业务有半毛钱关系吗?”认为学校是为了和诺贝尔奖的荣誉扯上关系。
回应并非为自己“贴金”
对于网友的吐槽,蚌埠一中一位负责人直言“没想到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他解释说,奖项揭晓后,先是吉娜的同学和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内道贺,称埃裡克·白兹格是“蚌埠女婿”,接着当地媒体的报道中,也使用了“蚌埠女婿”一词,“我们只是从媒体的叫法顺延而来”,“学校本意是想以诺贝尔奖为宣传契机,鼓励学生向吉娜学习,并不是为了和埃裡克·白兹格硬拉上关系,给自己脸上贴金。”
该负责人称,吉娜出生在蚌埠当地一个普通家庭,初、高中均在蚌埠一中就读,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高中毕业后考取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曾获得中科大学生的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大学毕业后,1999年7月到2000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一个实验室工作。之后,她去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界面非线性光谱、生物成像,后来认识了埃里克·白兹格,两人喜结良缘。
吐槽“诺奖女婿”
因为埃里克·白兹格的夫人是蚌埠人,不免与“诺奖”扯上了一丝关系,于是就有“诺奖女婿”之说。可是由于语境不同,祝贺的表达也便千差万别。譬如,吉娜的同学、亲人对吉娜本人甚至埃里克·白兹格表达祝贺,基于亲情、友情,可谓正当名分。至于蚌埠一中与“诺奖女婿”扯上关系,多少有些不伦不类,虽然,不否认学校这么做是为了宣传优秀学生吉娜,鼓励学生发奋学习,将来有所作为。但是,这又与诺奖有何关系呢?
客观来说,蚌埠一中扯上“诺奖女婿”不过是一次失策的“典型”宣传,本无须过度的解读。然而,仔细聆听吐槽之声,过激之中其实也是焦虑的表达。一是对攀附名人、沾光上位陋习的鄙视,与所谓“故里之争”如出一辙,虚假的功利主义,培养不出自己的名人,形成不了自己的文化,借光出名,是文化心理的不自信。“诺奖女婿”显然又触动了类似不良社会情感的多米诺。
二是对诺奖期待的耿耿于怀,诺奖设立110多年的历史,除了莫言获得文学奖之外,在其他领域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没有留下中国人的名字。在科学领域有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作为杰出人才判定标准之一的诺奖,更是国人的心理之痛。
吐槽“诺奖女婿”是自尊的焦虑表达,我们为何如此缺少文化自信和创新自信?毫无疑问,这绝不是自轻与自谴所能承载的,自尊不是表达出来的,首先要创造富有创新精神与实力的制度环境与教育体系,其次更要每个社会个体坚定信念和付出切实的努力,自尊终究要靠实干和实力说话。
贺女婿获诺奖,掩盖不住的媚俗劲儿
“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咋看之下,的确很有面子——看看,我们学校离诺贝尔奖多么近;也很高大上——诺奖是全球性的大奖,华人科学家还未曾染指;更是一种范儿——我们虽然不能产生诺贝尔获奖者,但我们能产生诺贝尔获奖者的妻子。你说这不是一种荣耀、不励志么?看起来,这的确“很美好”,但这样的“祝贺”,更像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套近乎,毕竟,人家拿奖与你无关,人家的姻缘更与你无关。
一则,“本校女婿”这个概念的确很滑稽,推而广之,“本校学生父母”“本校学生子女”、“本校学生七大姑八大姨”等等,这些人里面稍微有人“荣耀加身”,该校是不是都要“高兴”一下,然后挂条幅庆祝一番呢?事实上,无论是本校女婿还是本校学生的七大姑八大姨,都跟本校的教育毫无关系,因为“本校”并没有栽培他们。可以说,学校要想给自己戴高帽子,获得他人的尊重,赢得学生的青睐,还应该从自身的教学做起,而不是从攀龙附凤、趋炎附势、沽名钓誉做起。
二则,“庆祝本校女婿获诺奖”,多少给人一种“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感觉。在网上,就有不少或真或假的调侃,“没能嫁给诺奖获得者,拖母校后腿了”、“没能嫁个好男人给母校争光,内心十分惶恐与愧疚”等等,就是现实的写照。自然,网友们“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的确有过度解读、过度阐释的意味,但既然有人能想到这一层面的意思,也意味着这条幅的确给人带来了一些不好的暗示,这无疑是值得警惕的。
之前,“拼爹”、“拼妈”、“拼孩子”、“拼车子”、“拼房子”等渐成趋势,如今,“拼女婿”似乎也有点苗头了。可以说,中学挂出庆祝该校“女婿”获诺贝尔奖的条幅,无论怎么解释,也无论如何遮掩,都挡不住这所学校的媚骨及那股媚俗劲儿。自然,一个人火了,总有些人或机构会记叙一下自己和这位名人的“二三事”,套点近乎。这其实与各大高校哄抢奥运冠军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沾沾名人的光。
作为个人,与名人套套近乎是个体的自由,旁人看不惯,或无视、或拉黑,总有千般方法应对,也不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但学校不行,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机构,其一举一动,都会被置于显微镜下审视,也会成为学生们学习与模仿的范本。对于这样透露出一种媚俗劲儿的条幅,其影响到底是好是坏,仍然是不得而知的,但不管怎样,一所中学,还是应该少点庸俗社会的功利,对于“贺本校女婿得获奖”一般的条幅,还是趁早撤掉为妙。
当学校不是想着教育而是想着媚俗,当学校不是致力于育人事业而是惦记着占名人风光时,其教育价值观已经完全扭曲了。希望我们的学校,能够少一点功利主义、少一些媚骨;多一点淡泊名利、多一些傲骨。
何必多抱“诺奖女婿”的洋大腿
称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为“蚌埠女婿”,是因他的夫人吉娜,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蚌埠人。吉娜小学就读于蚌埠大庆路小学,初中、高中都就读于蚌埠一中,高中毕业后考取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不过,看罢“祝贺校婿得诺奖”的网络截图,我却马上感到了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媒体报道写得明明白白,在硕大电子屏上以“校婿”称呼埃里克?白兹格的,其实是吉娜曾经就读过的一所中学而已。那么,疑问随之而来:一则,就算如今对于中学生的“早恋现象”,已经不像过去一般的谈虎色变,但也不至于“开放”到了可在中学校园里大谈特谈“我校女婿”的地步了吧?,你一所中学倒是自说自话地攀上了“诺奖女婿”而沾沾自喜,但对现今仍在就读初高中的那些“校女”们而言,这样随便热抱“洋大腿”的荒唐叫法,究竟利焉弊焉?
再则,看到诺贝尔奖洋得主头上的炫耀光环了,作为吉娜曾经就读过的一所中学,赶紧沾亲带故地称之“校婿”,那吉娜读过的大学,年少时在蚌埠读过的小学、乃至幼儿园等,是不是也要争先恐后地来争这位异国的“校婿”和“园婿”了。
国人好“攀”,近些年来,为了那些“XX故里”,早已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如今,遇上了一个“诺奖女婿”,新闻中,岂止是“我校女婿”,诸如“蚌埠女婿”、“安徽女婿”甚至“中国女婿”的报道字眼,也是层层升级、频频入眼。让人疑惑的是,一片“女婿争夺战”的虚热之后,在那诺奖洋得主的本人眼里,他到底又认可了多少“虚拟丈人”们的美意呢?
何必多抱“诺奖女婿”的洋大腿。对于异国他乡的诺奖得主,咱们用不着动辄以“女婿思维”而沾沾自喜、津津乐道,倒是正如一些网友所议论的那样,该多去思考和反省于:不少在国内品学兼优的“校女”“校儿”们,去了异国进一步求学深造后,咋就往往选择把“根”也扎在了人家那儿?与其称外国的诺奖得主是“XX女婿”,不如期待有朝一日,让咱们的诺奖得主,屡屡成为异国攀附的“XX女婿”或“XX媳妇”,那才是真正的面上有光、可喜可贺了!
对于诺奖的争取,老是抱着不以为然的“平常心”,未必就是一种好心境和好姿态。然而,热衷于通过“女婿思维”来求得内心的某种微妙平衡,似乎也该有话直说地指出其矫情与不妥了。
【启示与思考】
祝贺“女婿”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是蚌埠一中的原创。去年斯坦福大学教授托马斯·祖德霍夫荣获201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时,无锡媒体就发表了多篇以无锡“女婿”获诺贝尔奖为噱头的新闻,国内著名高校中科大发出了中科大“女婿”荣获诺贝尔奖的喜讯,而今年中科大是再添诺奖“女婿”,有安徽媒体甚至戏称要获诺贝尔奖,就娶中科大女生,因为蚌埠一中的“女儿”吉娜也是中科大毕业生。
祝贺“女婿”获诺奖,背后的思维逻辑不难理解,诺贝尔奖一直是中国人非常关注的话题,在中国人没有获得的诺贝尔奖的前提下,那么任何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只要与中国、与自己有一丝关系,那就是炒作的噱头。只要攀上亲戚关系,不管是八竿子打不着的N代子孙,还是女婿,或者是学生,都能吸引公众眼球,推销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能证明自己还是能够培养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但实际上“女婿”获得了诺贝尔奖,与蚌埠一中、中科大以及中国人任何关系都没有,中国没有为外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出力。换言之,蚌埠一中公开打横幅祝贺“女婿”获诺奖,祝福意味少,实际上是自欺欺人的在当阿Q,是在向学生传播阿Q式教育,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当代阿Q。蚌埠一中就跟阿Q一样,整天自称也姓赵,想与赵氏家族攀亲戚。
事实上,每年的诺奖名单公布后便煞费心机地寻找这些人身上所包含的中国元素,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惯例。比如,当年钱学森的侄子,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家,不少人直接用“钱学森侄子”来指代钱永健。不少国内学校和研究机构也介入进来,牵强附会地把自己跟诺奖得主扯到一起,借机自抬身价炒作一番,从而博取关注度,提高自己的地位。
实际上,对诺贝尔奖的关注,更应该集中在科研成果上,而不是去生拉硬扯上中国元素。在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仍然“零诺奖”的境况下,还是应该多一些反思,而不是趁机借力炒作。毕竟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科研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此语境下,越是与诺奖得主“攀亲家”,岂不越是在自取其辱?
而作为学校,更应该用实际行动培养人才。面对诺奖,倘若只是去“攀亲家”,留下的除了笑料,恐怕也别无其他了。
窃以为,中国的学校,与其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攀亲戚,祝贺“女婿获诺奖”,不如安心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培养真正获得诺贝尔奖的“儿子”、“女儿”,不必自己自吹自擂,直接由诺奖获得者感恩母校,真正为母校增光添彩。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23/7853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