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送礼名单再流出当反思

2014年10月27日 14:31

 

【关注网络】

【事件介绍】

1

深圳市龙吉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248人送礼名单曝光疑涉及公职人员

10月23日有网友发帖,曝光深圳某清洁公司一份涉及248人的送礼名单,其中有多名公职人员。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称,疑是一名离职财务经理捏造。多位送礼名单上的人员否认此事。但有两人承认收受了礼金,并表示将向纪委说明问题。

248人礼单涉金额53万元

10月23日下午,网友“反腐倡廉人人有责”在网上发帖称,深圳市清洁卫生协会副会长单位———深圳市龙吉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某和总经理罗海某,利用林某的省市人大代表的身份长期靠拉拢腐蚀诱惑政府干部、街道干部及评标专家等暗箱操作获取项目,并发布了一份该公司节假日赠送礼金的名单,名单中涉及248人,送礼总额53万多元,人均2000多元。

名单中,龙岗区涉及的人员最多。龙岗区8个街道办中,布吉、平湖、横岗、龙城、坂田和龙岗街道办均名列其中。涉及人员主要集中在街道办下属的城管办、市政服务中心等部门。部分街道办分管副主任亦出现在名单上。此外,龙岗区城管局、人力资源局、社保站及地税局、区河道管养等多部门也有人员上了名单。

坪山新区城管办、劳动办、信访办、劳动监察部门及深圳市城管局环卫处亦有人涉入。另外被大面积卷入的有地铁五号线及地铁三号线人员。

“送礼”金额最高的是某街道办副主任,礼金1万元。通常科室正职都在5000元,最低的1000元,甚至包括某市政服务中心的打印员。

名单中还单独开列出了专家项。其中包括“长城”认证中心的4名审核老师及一名为洪老爷子的人。名单的底部特别注明,相关市领导的礼金由董事长与总经理亲自处理。

涉事公司总部位于龙岗,1996年成立,注册资本8000万元,主要从事市政道路保洁、生活垃圾及废物收运处理、园林绿化及市政工程总承包等业务。

涉事人员均与该公司有交集

记者先后与名单中50多位人员取得了联系。多位受访人员均确认曾与这家公司有过交往,部分人员直接挂断电话,部分人员否认“收礼”。不过,龙城街道办有两人承认收受了礼金。

其中,龙城街道劳保所负责人邓某承认收了2000元礼金。他表示,已看到网帖,正准备去向街道纪委说明一下情况。龙城街道劳动保障所另一工作人员许某玲也在送礼名单中,显示收了1000块礼金。她承认是该公司员工以个人名义给她的,收的时间大概是两三年前。

 

回应:涉事公司疑系离职财务经理捏造

23日,记者与该公司董事长林某与总经理罗某取得了联系。两人都否认这份名单的真实性,并怀疑是一名与公司有矛盾的离职财务经理发帖捏造。该财务经理今年1月辞职时,曾提出要求公司给予50万元回报。罗某称,上周该财务经理还找收数的人来公司闹。

此外,他们也怀疑是否有同行在背后下黑手。

林某承认确实与名单上涉及到的部门人员打过交道。但他表示,名单上没有公司印章,没有他的签名,系人凭空捏造,是一份根本不存在的送礼名单。

对于龙城街道办有两人承认收受礼金的问题,罗某说,没有这回事。并表示他们将向警方报案,希望警方调查幕后黑手。

龙岗区纪委高度重视正展开调查核实

23日晚10时许,龙岗区纪委(区监察局)发布消息称,有网民在奥一网和深圳论坛发帖,反映深圳市龙吉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向包括龙岗区在内的部分公职人员送礼金的情况,区纪检监察机关高度重视,正组织展开调查核实,感谢社会各界人士对龙岗区工作的监督和支持。

送礼名单再流出,“你说的是哪一次”?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这浪来了,光视而不见有时候还真逃不过去。日前,奥一网爆出一份深圳龙吉顺公司涉及248人的送礼名单,名单上多是深圳市公职人员,人名、单位、职务和相应的礼金一应俱全。名单已经捅了出来,媒体电话当事人求证,不接电话的有之,矢口否认的有之,承认收了钱、说要找纪委说清楚的也有之。24日下午,深圳市检察院在微博向涉案单位、人员喊话,建议相关人等主动前往说明情况。

送礼就送吧,还搞个名单,徒留把柄在人间,确实不智,但话又说回来,不这么制度化操作,要是真漏了哪位领导,恐怕也都担待不起,呵呵,也是两难。总价53万元的送礼名单,平摊到几百人头上,倒也真没多少钱。涉及金额最高的是街道办副主任,从科室正职到市政服务中心的打印员,深圳龙岗区8个街道办里送礼名单上涉及到6个,城管、地税、信访、劳动监察等诸多岗位,林林总总,面面俱到。虽然涉事公司迄今都矢口否认名单的真实性,并指称系离职人员捏造(又说可能是“同行背后下黑手”),但据记者调查,名单上所涉人员这些年均与该公司有业务往来,即便是别有用心的编造,也确实费了一些功夫。

落实到人头上的礼金数额,与涉事人员的职位、级别呈正相关,而更高职位的打点需求,这份层级不高的名单可能也真承载不了。备注里说了,“相关的市领导的礼金问题由董事长与总经理亲自处理”。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位涉事人员承认收了相关礼金,相关部门启动的调查还没有更进一步的结果,但这份有意无意中泄露出来的送礼名单,跟此前所有“流传到民间”的发票单据、公款旅游行程单一样,只是撕开了内里堂皇的一道小口子。涉事机构还是且慢用“别有用心”来指责爆料者的动机吧,恐怕没有这些不经意的内讧,公众是没有什么机会如此详尽地领略个中行业潜规则的。

 

几百人的送礼名单,媒体电话核实了几十个,除了不接电话或者挂断电话的,一些涉事人员的表态其实非常耐人寻味。有说记不清的,有问具体数额的,深圳市城管局环卫处某位负责人还表示,“他本人不给我的话我怎么知道他去送的。”尽管多是否认,但在言语间,却给人一种收的次数很多、来源多样,不知名单所指是哪家公司、哪一次的感觉,话说得那叫一个暧昧。事实上,公众也不是没有见过世面,本次送礼名单所指内容、金额,充其量就是某次逢年过节的例行打点,在腐败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的语境之中,这名单是否存在,涉事人员究竟收了没有,正式的调查结果或许还要等一阵子,但外界却并不难做出预判。

按照涉事公司自己的说法,“行业内确实比较乱”,但究竟乱到什么程度,是否可以借此有一个全面、彻底的清查?机会难得,不该错过。连中纪委也说,小贪巨腐不容忽视,这“小贪”是怎样炼成的,又怎样才能扼杀在摇篮里,很是值得多问几句。

公正回应才是对举报权最好的尊重

这些年,“送礼清单”或者“红包名册”总是不时被曝之于众,涉及金额有大有小,人员有多有少,但都有呈现出“公关和打点”的共性,以便于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相比于巨额贿赂而言,这种“礼尚式”的小惠赠,更多的是为了避免“合法性伤害”的额外支付,毕竟掌握公共资源的权力者,即便只是在办事效率上拖一下,都足以让企业承担不菲的代价。

对于以慰问为名的贿赂潜规则,相信每个人都有切身的感受,虽然不至于像外界传言那样达到普遍的程度,但情况的严重性远超想象,并达到“法不责众”的状况。在严重的路径依赖和习惯养成下,这种现象很难被完全禁止,一些做法由明到暗变得更加隐蔽。如同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一样,反腐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攻破官商之间达成的默契和形成的攻守同盟,就必须实施“吹哨人法案”,高度重视并倚重于内部举报,才能打破固定利益格局从而实现破局。

然而在“举报有风险”的现实语境下,要激活公众的举报热情和责任,就必须重视对举报权的保护,避免个案的影响造成对信任的下降,从而因为恐惧而导致举报热情降至冰点。对此相关部门要做到有报必查,用事实真相和刚性问责,给予举报者以公正回应和外界关切合理交待,作为对举报权尊重的表达。若将举报者置于风头浪尖,甚至成为被打击报复的对象,那么所谓的“吹哨人”就会成为沉默者,既无助于对暗腐行为的揭发,也不利于监管者查报线索进行整治。

如今举报者似乎陷入了这样的困局,被举报企业 “这是对公司的敲诈勒索” 的回复,将其置于相当不利的境地。那么,无论是出于对被举报者的保护,还是出于对事实的厘清,都不能任由被举报企业的“自证其清”,相关部门应当将“送礼名单”作为一份沉甸甸的举报信,及时介入并展开有效的调查,然后作出迅速而公正的处理,才能建立监管威信和治理公信,让“吹哨者”成为惩治腐败的有效利器,也使全民监督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据调查,近年来群众举报腐败行为的积极性并不高,一则调查显示,在问到“您发现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怎么办?”时,回答“通过正当渠道批评检举”的仅占39.2%,而60.8%的表示“保持沉默”、“发牢骚或跟同志议论”、“消极怠工”。很多人宁愿向记者投诉或者通过网络发布,也不愿意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究其原因还在于举报权未得到有效的尊重,“有报不查”或者“查而不实”使得举报诉求未能得到回应,甚至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举报者自然投鼠忌器而退居三舍。唯有做到“有报必查”和“积极回应”,给予举报者最大的尊重,才能改变不愿举报的现状,从而让“吹哨者法案”成为真正的反腐利剑。

 

【启示与思考】

“送礼名单”或是“偶然曝光”,或是“有意为之”,其概率并不高。而每逢“送礼名单”曝光,也总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在相关部门的“顺藤摸瓜”之下,也会让相关人员受到惩罚。不过,这种“反腐方式”和“小偷偷出贪官”是同概率的事件,只能作为反腐的补充。

“送礼名单”是否真实,这需要经过调查才能得出结论。现在名单上人员大部分人拒绝接受采访,仅龙城街道劳动保障所两人承认收受了礼金。看起来,这份“送记名单”可能是真的。企业送礼,当然不会因为钱太多,而是要和权力搭上关系。在利益输送之后自己也受益,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送礼是在“做生意”,是会获得更多的回报。需要质问的是,如果企业不送礼,能否放心做生意?从事实来看,恐怕不太可能。对此有企业老板这样说,“这其实并不新鲜,企业平时维护和疏通各种关系,免不了这些开支。”企业老板对送礼如此“坦然”,只能说送礼送得习惯成自然了。让人惊讶和荒唐的是,在收礼名单中,赫然有律师和专家,本是敬畏法律的律师也收礼了,如何维护正义和法律的尊严?而专家在收钱之后,还能说出“良心话”吗?在收钱的那一刻,立马成为了“砖家”,毫无公信力可言了。

收礼与送礼的本质就是权力与利益的交换,企业给政府送礼,是因为政府掌握过多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流程不透明,给权力如此肆无忌惮提供了温床,一方面是因为监管的软弱,另一方面则在于惩罚力量薄弱,也折射出“法律”的疲软,更反衬出“依法治国”的紧迫性。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严格执法,让权力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自然不会让“送礼名单”能够有运作的可能,即便有企业想要送礼,恐怕也没有几个人敢收。

当“依法治国”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企业就用不着送礼,只要照章纳税,不用请客吃饭,不用千方百计和权力靠得太近,一切都在“阳光”下进行,如此环境,才是企业想要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27/7856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