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艰难中寻求突围之路
2014年10月29日 16:00
人力成本上升依然是最大困扰
“熟练工人流失严重,常有竞争对手‘挖墙脚’,怕不能及时交货,因此不敢接大单、长单”,广东雄英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维鹏称,最近三四年来,招工越来越难,工人工资持续攀涨,使得公司外贸业务难以进一步做大。
(图片:几名采购商在广交会二期上采购雨伞等日用品)
广交会二期主要展出日用消费品和家居装饰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记者感受到企业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逐年上涨的人力成本。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连续上涨,劳动力、融资、土地等企业综合经营成本在持续上升,我国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在出口上表现为有所削弱。据海关总署对3000家企业月度跟踪调查反映,每个月都有65%左右的企业反映生产的综合成本在持续上升。
此外,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缺乏和行业准入门槛低,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和山寨也是参展企业反映的另外一个突出问题。
(图片:自主创新的空调产品,受到广交会客商的热捧)
记者注意到,很多企业的展台前都有请勿牌照的标志。因为对于很多轻工工艺品来说,产品的创新仅限于设计上,由于技术含量较低很容易被人模仿。不少企业均表示,每次参加广交会后,市场上就会出现企业新研发的同类产品。“我们最新的产品都不展出的,都是上门推荐”杭州天元宠物用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小东告诉记者。
一家生产孩童玩具车的企业负责人指着他们最新的产品说,虽然公司有这个设计的专利,但一些企业只要把样车买回去,花20万做个模具,很容易就能批量复制出来。如果要告人家侵权的话,时间周期太长且成本又太高。
行业仍具有一定优势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依旧有顽强的生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行业里面拥有了大量技术熟练的工人,拥有完善的工厂流程和一些高端的机器设备,这些是东南亚一些人力成本低的国家不具备的优势。
海关总署公布的三季度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机电产品5. 77万亿,增长0.4%,占我外贸进口总值的55.4%。同期,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和玩具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2.21万亿,增长了4.9%。由此可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我国外贸增长重要的拉动力。
“其实中国出口传统产品依然有竞争力,尽管中国的人力成本在不断地上升 ,但是产品的质量和性价比也在不断地提高。”杭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对外贸易处处长郭萍称。据她介绍,杭州近十年出口排名前十的行业几乎没有变化,还是那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些企业也反映,有些客户的订单曾试图转移到越南和泰国等人力成本更低 的国家,但由于一些高端的品牌做不了,还有订单完成时间也不能保证,这些客户不得不又回到中国。
除此之外,中国基础设施和物流相对于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也有优势。采购商考虑的并不是出厂价格,而是到岸价格。因此便捷的物流和仓库也成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的一种优势。
尽管具有这些优势,但一些产业向东南亚转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据海关统 计的数据显示,今年的上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欧美日发达经济体的份额分别下滑了0.1、0.4和2.8个百分点;而同期越南的同类产品,在欧美日市场的份额则分别上升了0.2、0.7和1.1个百分点。
创新和转型升级是突围之路
可喜的是广交会上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活力十足的企业,通过创新和转型升级寻求着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突围之路。
“我们公司引进了3D打印机的技术,效率、精准度都更高,比起普通的雕刻,产品就更精细。”福建泉州一家生产礼品的企业经理告诉记者。公司去年下半年从国外引进了一台3D打印机,这在泉州还是第一家。3D打印技术的应用不但使产品更受欢迎,还节约了大量人力成本。“这一款迪士尼的产品,平时雕塑工可能要5天的时间,3D打印机只需要1天。”
(图片:小朋友在观看一台3D打印机)
除了技术上的创新外,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最大的创新还是来源于设计。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有实力的企业都聘请了外国的设计师,甚至有些企业在国外专门设立了研发机构,研发的费用也在逐年上涨。
这种依靠设计上的创新而吸引外商的例子在广交会上也是随处可见。针对日本能源较为短缺的情况,杭州天元宠物用品公司设计的带自热功能的宠物用品很受日本采购商的欢迎;广西易凯公司根据欧美今年流行色设计的衣架也受到了大量欧美采购商的追捧。
面对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的严重同质化和人力成本优势的消失,转型升级才是企业最终出路。广东万事泰集团以前本是一家生产锅具等传统不锈钢制品的企业。“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感觉到我们传统的不锈钢企业,如果在那个形势下不去转型升级,就没法待下去。”公司副总裁刘炳耀告诉记者。如今公司专业生产高端智能厨具,产品远销德国,近几年的出口增速保持在20%左右。
广东省副省长、广交会副主任招玉芳在视察广交会时表示,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企业应加紧通过品牌建设、技术改造、人才培养等方式,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29/7860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