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世界遗产 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柏林现代住宅群落

2014年11月02日 14:55

 

柏林现代住宅群落位于德国首都柏林,是德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2008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该遗产包括6个住宅建筑,是对1910年至1933年间特别是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创新型住宅政策的见证。在那段时期里,柏林市在社会、政治、文化方面的发展尤为迅速。当时的建筑改革运动通过城镇规划、建筑及园林设计极大改善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与生活状况,而该遗产正是那场运动的突出代表。这些建筑同时也是新型城市及建筑类型学的独一无二的象征,以新颖的设计方案以及技术与美学创新为其鲜明特征。布鲁诺•陶特,马丁•瓦格纳以及瓦尔特•格罗佩斯均是这些工程中的杰出建筑师,这些建筑对世界范围内的住宅建设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9世纪时,柏林逐渐发展为国际大都市

19世纪时,柏林逐渐发展为国际大都市

福利住宅建筑的重要见证

19世纪时,柏林逐渐发展为国际大都市,住宅问题随之日益凸显。工厂工人居住在狭小、昏暗、有多个后院的出租屋里。19世纪末期的法律修订以及房屋建筑互助协会的成立,使得社会改良式住宅建筑成为了可能,全新的福利住房文化及生活设计规划得以实现,英式花园城市成为效仿的范例,而光线与空气则是追捧的目标。

为了改变工人的居住条件,柏林现代派建筑师们提出了“让穷人也活得有尊严”的口号,他们决定为工人建造温暖、明亮、结实、便宜的住宅。在他们设计的现代住宅中,阳光撒满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住宅楼的外面环绕着清水池塘和绿荫碧草。

柏林现代住宅群,也称“社会保障住宅”

柏林现代住宅群,也称“社会保障住宅”

住宅群落建于1919至1934年间,是上世纪20年代住宅建筑的经典代表。这些住宅空间明亮、光线通透,与帝国时期柏林住宅建筑后院昏暗、空间狭窄、缺乏日照、卫生条件差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这批建筑是当时及整个20世纪福利住宅建筑的重要见证。

 

人性化的建筑设计

柏林现代住宅群,也称“社会保障住宅”(由国家出资,提供给低收入人群居住的集中住宅区),共有6处,它们分别是:特雷普托的福尔肯堡花园城、崴丁的席勒公园居住区、新科隆的布里茨大居住区、贝茨劳山的卡尔•莱吉恩居住城、埃尼肯村的白城社区和夏洛腾堡和施潘道的西门子城大居住区。

住宅楼外观简洁大方,内部设施相当齐全

住宅楼外观简洁大方,内部设施相当齐全

这些建筑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他们设计的这些住宅楼体积庞大,可容纳成百住户,在那个人口激增的年代大大解决了普通人的住房问题。住宅楼外观简洁大方,内部设施相当齐全,浴室、集中供暖、阳台一应俱全,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变革,因为在此之前德国普通人的住宅里并没有专门的浴室,厨房往往还兼任盥洗室和客厅。现代派建筑师们始创的客厅—厨房—浴室分开的格局,直到今天仍是普通住宅的标准样式。其明快的建筑外观展现出经典的现代主义风格,对20世纪的建筑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垂青史的建筑师

参与柏林现代住宅群设计的设计师主要有:布鲁诺•陶特  和马丁•瓦格纳 ,当年的数位明星建筑师也有参与其中,如汉斯•夏隆 、胡戈•黑灵和沃尔特•格罗佩斯。

建筑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建筑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布鲁诺•陶特是这批建筑师中的佼佼者,后因遭纳粹迫害而四处逃亡,1933年起,他在日本居住了三年,在仙台受雇于工艺研究中心,并且写下有关日本艺术和文化的论述。1936年又逃往到土耳其,直到1938年死在那里。他与马丁•瓦格纳主持建造的布里茨大居住区(1925-1931年设计建造),被认为是魏玛共和国政治结构的象征。整个大楼呈马蹄状,将中心为一片池塘的绿地包在中间,很有情趣,住宅与周围环境亦十分协调。这座大楼集中体现了陶特的建筑思想,即从整个城市规划的高度来看每一座建筑,注重实用,兼顾美感,同时强调社会效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02/7860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