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花千万买村长”暴露基层干部管理问题

2014年10月31日 14:05

 

【基层执政】

【事件介绍】

1

太原村官:不少人花千万买村长 上任后开发土地

如果不是新任省委书记王儒林调研后的一番长谈,山西太原被诟病多年的城中村问题,或许仍将被掩盖下去。

10月8日-12日,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太原调研。在随后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王儒林用很大的篇幅提到了“城中村”脏乱差、小产权房等问题,并责成太原市委、市政府要从城中村问题入手,倒查为官不为、治吏不严,甚至违法违纪问题。

在全国各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历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这从太原市几乎止步不前的城中村改造工程中不难看出。始于2003年的太原城中村改造,截至目前只有3个村完成了整村改造。

“11年来只完成3个村整村改造,仅占应改造总数的1.7%,到现在还有170个城中村。太原市的城中村人口再加上棚户区的居民,占太原总人口的33.1%,这就是说太原市到目前还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这么差、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王儒林在座谈会上说。据与会人士透露,王儒林在当天座谈会上的情绪,远比在腐败重灾区吕梁调研讲话时激动。

记者实地探访太原城中村发现,太原一些所谓的城中村改造,早已成为村干部伙同开发商敛财的工具。“村干部当选后,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搞开发,有的甚至连开发商都不找,自己直接上阵,这些项目大多没有土地和住建部门的手续,连小产权房都谈不上。”太原的一位房地产开发商告诉记者。

小产权房高楼化

至多三米宽的街道,两旁拥挤着各色霓虹闪烁的商铺。即便是艳阳高照,也很难享受到阳光的照射,因为楼与楼之间不过两米的间距,几乎连成一片。站在两幢楼房中间往上看,甚至可以看到“一线天”的场景。

类似的街道和场景,在太原的大小城中村里随处可见。刚住到这里的人,开始还会担心消防问题,时间久了也就慢慢习惯了。

在太原市近年来向南发展的趋势下,类似西吴、许西、北张、坞城村等地,到处布满了六七层楼房的建筑群,旁边则是高楼大厦云集。

“六七层的小楼,是村民们自建,靠出租赚钱,每月大概能有2万元的收入,但村民们一大家子人口,均摊到个人头上也就2000元左右,实际上并不算富裕,外面的高楼大多是村干部和开发商所建,有些村也会给村民分红,真正赚钱的是村干部和开发商。”太原的一名房地产开发商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有些项目,大多地段好,紧靠学校和医院,即便明知是无产权房,人们还是愿意购买,且价格不菲。每平方米6000至8000余元的售价,和正规楼盘的价格不相上下。这样一处项目的开发,轻松便可获利上亿。

这些情况,在王儒林的调研讲话中也得以体现:“我们在调研中还看到大量小产权房,这些所谓小产权房,不是通常的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上建的平房或低层楼,而是高楼大厦群。我们了解到,这其中许多是违规违法建设的,没有经过规划、土地等部门审批,也没有招投标。”据他透露,目前太原市小产权房面积高达2700多万平方米。

 

拆迁往事

在房地产暴利的驱使下,整个太原就像一个大工地,处处可见新开发的楼盘。黄金地段越来越少,目前尚存的几块地皮,成了开发商和政府眼中的香饽饽,为了尽快开发,部分开发商不惜雇用社会闲杂人员对居民大打出手。

每天晚饭后,太原市康乐街南巷片区的居民代表,都会选择一个地点开碰头会,各自汇报当天在社区里碰到的情况,如有无拆迁办人员前来,有无和居民发生冲突。类似的碰头会已经开了两个多月,之所以开碰头会,是因为强拆又将来临。

康乐街南巷位于太原市中心地带,周围高楼林立,是当地唯一未被开发的区域。和所有太原市的“城中村”一样,此处居住的近百户居民,在各自分到的宅基地上修起了五六层的小楼。除自己居住外,多数房屋都对外出租,由于地段好,租金也自然不菲,居民们大多生活富足。

但这样的好日子始终过得提心吊胆,因为强拆随时可能到来。据村民介绍,从1994年起,就有开发商前来和居民谈判拆迁事宜,但因价格问题没能谈拢。村民对该公司在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过程提出质疑。

抗拆并不容易,从2001年开始,康乐街南巷居民先后三次与前来强拆的人员大打出手。

2006年,片区居民多次向政府打报告,要求就片区内的污水进行覆盖改造未果后,自行聘请设计和施工单位进行了污水渠改造,新建菜市场,并获得了商务部菜篮子工程嘉奖奖金。但在最近一次与开发商谈判未果后,菜市场也以违建的名义,被一夜之间拆除。为了让居民尽快搬离,开发商每到半夜就派人开着大马力的挖掘机呼啸着,在片区内肆意穿梭。

“我们也不是不拆,是开发商的条件太苛刻,根本不按国家标准执行。”村民说。

村干部勾结开发商

“太原市11年的‘城中村’改造,其实就是一部乱修乱建史,只有少部分人受益。”开篇所述太原房地产开发商称,过去几年的太原房地产行业几乎是挖一个坑就能挣钱,大多数楼盘都不合法,城市建设几无规划。

在此情况下,当地小产权普遍,大产权稀缺,一个楼盘有“大红本”(房产证)就能热卖。

而多数房企只需要和土地所在的村干部搞好关系,就能大发横财,村干部也乐得与开发商合作,“因为他们上任都是花了大钱的,少则几百万,多则千余万。”太原市的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在太原花费千万买一个村长的不在少数,但这样的投资是值得的,因为上位后随便开发一块地皮,便可获利至多数千万。

更有甚者,有很多村干部是借款买选票,有的甚至是高利贷,但只要有机会竞争,都会借钱一搏。

“当上村委会主任就搞开发的‘城中村’干部也不在少数,由于这些‘城中村’紧靠医院和学校,很快就能销售一空。一些房地产企业也愿意借款给有希望上位的村民,只要愿意上位后一起搞开发即可。”上述村干部说。

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和反腐的持续深入,此类怪现象有望得到遏制,尤其是在王儒林调研讲话后,太原的“城中村”乱象有望得到改善。王儒林在前述座谈会上要求,权力不能集中在“城中村”和少数人手中,而且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要相对分离,形成有效制约。

此前据媒体报道,山西太原千禧集团董事长史国民被带走调查,就有传闻称因其与领导有利益输送。公开资料显示,千禧集团总资产近20亿元,其中多数为土地、沿街商铺等资产。公司宣称志在成为太原市乃至山西省推进城镇化进程、加速“城中村”改造的排头兵。

“新书记借‘城中村’改造之机,或许能撕开太原乃至山西能源腐败之外的另一个口子,‘城中村’反腐工作才刚刚开始。”上述村干部说。

 

“花千万买村长”是什么样的生意经

在“晋宁征地事件”发生之后的这段时间里,讨论农村事务总能让人义愤填膺。一方面,“晋宁征地事件”中,有报道称,至少有2500万补偿款的去向仍然是一个谜团,另一方面,另一个“千万级别”的价码也浮出水面——在太原,花千万买个村官当的现象,并不在少数。

别拿村官不当干部,更别认为贪污腐败的村官就只是“苍蝇”。当今的一些地处核心地带、尤其是拆迁地带的“城中村”的村官,完全有可能成为“老虎”。要不然,花千万买个村官干,就是一场“血本无归”的生意。对于即将要或者已经被改造、拆迁的“城中村”的村民而言,自己在失去土地这样的最基本生产资料的过程中,他们的那些曾经以同村人或街坊出现的村官,却成为了最大的一个剥削者。

村民富、村子富、村长富,这完全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对于花了上千万买个村官干的人而言,在拆迁和改造的过程中,是必然要捞取好处的。这意味着,每一位村民的财产都可能在被稀释的情况下,出现向个别权势者倾斜的现象。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象:原来规划的小区,楼间距越来越小,公共广场面积被压缩,小区道路也窄到消防车无法通过,房产的套数也被无限扩大;改造后的小区住房,没有手续,不合政策,办不下房产证来,甚至也不是小产权房。

羊毛出在羊身上。在号称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的我国农村,村干部获得数千万,也便是让村民损失了数千万,对于这个冠冕堂皇的“村民自治制度”构成了不小的讽刺。一是,从法理上讲,农村的所有权力,归根结底都是村民的,村子的大事小事,都应该由村民共同决定,村长也应该由村民普选产生。“花千万买村官”的生意,可能就涉及更为高层的腐败,比如,县政府乃至于市政府的腐败。二是,如果“村民自治制度”这等基层民主制度能够实现,即便是“坏人”当了村干部,也可能因为财务问题的完全透明和决策由集体产生而规避个中腐败。

于是,“村长富”现象在许多地方十分普遍。甚至于有许多村干部,富可敌巨贪。记得某年的“全国村长论坛”会议现场,豪车云集,简直就像是豪车车展。一些真正为村民服务的村官,都不会好意思出席这样的论坛,哪怕真正的好村官拥有“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底气和正气,在财大气粗的村干部大佬们面前,也会“无地自容”。

“花千万买村长”的现象,将我国基层领域的权力腐败、职务犯罪、卖官鬻爵等丑恶现象和盘托出。对此种丑恶现象,相关纪检监察机关必须严查到底。既为保护我国广大村民的基本利益,也为捍卫最基层领域的起码公平公正,更要实现我国基层社会的民主与法治,培养我国最为底层的群众对于民主与法治的信仰。

花千万买村长 何以趋之若鹜

按理说,村长原本没有行政级别,但有人宁愿豪掷千万,也要当村长,这说明这个地方的村长一定很特殊,有比千万更吸引人的价值与魅力。更为吊诡的是,原本这种投资很有风险,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有人投资,甚至贷款、拿高利贷,买选票参与村长竞选,不放弃任何当村长的机会,这显然更让人惊诧。

从报道来看,之所以会出现买村官的乱象,就是因为城中村改造能为买官者提供“生财之道”。而在房地产暴利的诱惑下,不仅使得买官者趋之若鹜,而且也让当地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步履维艰。数据显示,11年来太原只完成了3个村的整村改造,还有170个城中村亟待改造。然而,太原市的城中村人口,加上棚户区的居民,占太原总人口的33.1%。这就是说,到目前,太原市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脏乱差、小产权房等问题环境中。

 

如此一来,整个太原像一个大工地,新开发的楼盘处处可见,黄金地段越来越少。而为了争夺开发权,有的开发商甚至不惜雇用社会闲杂人员对居民大打出手,强拆强迁,这更是让人齿冷。显然,城中村改造不力,花千万买村长却不怕风险,从中获得利益的村长和开发商,可能还与某些问题官员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否则,他们怎会如此藐视国法?

问事要问责,查地要查官,治市先治吏。太原的“城中村”乱象何时得到改善,“城中村”改造何时提速达标,取决于当地管官、问责、治吏的效果。笔者希望这种乱象能尽快得到清理。

花千万买村长的可不是小苍蝇

在中国的行政级别划分中,村官是最小的官了,级别是最低的了,有句话说的好,“别拿村长不当干部”可见这是个芝麻官,可是就是这个看不起眼的芝麻官在太原市却要花费上千万,钱财之多让人瞠目结舌。而且买村长者趋之若鹜。

公众纳闷,既然是花钱买官,为什么不买个级别大的官呢,偏偏买个不起眼的村长,而且什么时侯才能把买官花出去的钱再赚回来呢。

再细细看新闻,原来并非想像的那么简单,一个村长上位后随便开发一块地皮,便可获利至多数千万。由此可见,村长这个芝麻小官的油水还是大大的。

所谓的城中村改造,早已成为村干部伙同开发商敛财的工具。村干部当选后,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搞开发,肆无忌惮的拿起国家的土地中饱自己的私囊。

如此巨额投资买来的村长,你还能指望他能为百姓为国家做贡献吗,简直是痴人说梦,为了尽快收回成本,赚钱便是他们当上村长后的唯一目的。要不然,怎么才能把自己买官的钱赚回来呀。

尽管千万买村长只是个案,没有普遍性。但是不可否认,买官现象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一定要严加整治,否则后患无穷。

“千万买村长”是贪腐场中的“期货交易”

如果说官,村长可能就是最小的官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处于权力末梢的官位,在山西太原的一个城中村,竟然要花千万的高价来买,而且是趋之若鹜。初看令人咋舌,细看不足为奇。除开买官卖官的官场乱象不说,其实这种“生死未卜”的巨额投资买官,就是股市中的期货交易。买官者自有如意算盘。

要说,千万元不是小数目,也不是说出就能出得起的。报道道出了买官者的两条财路,一是向别人(包括开发商)借,二是贷款甚至是高利贷。贷款借钱都要一搏买官,并不是脑子进水,而是对官场“钱”景看好,对投资的预期收益充满信心。因为一旦大权在手,官商合作,利益均沾,收回成本不在话下;再则如果是“当选后,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搞开发,有的甚至连开发商都不找,自己直接上阵”,那更是能“能大发横财”,“随便开发一块地皮,便可获利至多数千万”。以小博大,这帐算得是何其精也。惟其有高额回报的利益诱惑,才会有铤而走险的“孤注一掷”。

其实,正如股市分析师所说,“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那贪腐场中花千万买村长的“期货交易”,风险又在哪里呢?明显有三。其一是冒强拆的风险。要开发发财离不开拆迁,这个城中村“从2001年开始,康乐街南巷居民先后三次与前来强拆的人员大打出手”,这些事一旦被追查,有人财两空的风险;其二是有违法建设的风险。“其中许多是违规违法建设的,没有经过规划、土地等部门审批,也没有招投标”,而且“是无产权房”,这些问题一旦爆发,难脱干系;其三有行贿、破坏选举的风险。拿钱去行贿选民,一旦东窗事发,有跌进“牢狱”之险。这些风险在山西反腐的进程中正日趋逼近,“新书记借‘城中村’改造之机,或许能撕开太原乃至山西能源腐败之外的另一个口子,‘城中村’反腐工作才刚刚开始”。

 

贪腐场中的“期货交易”,是贪腐发展的新动向,值得高度警惕。一来行贿买官,官场如市场,破坏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二来血本买官,一心只为钱的动机路人皆知,必然疯狂敛财,滋生贪污腐败;三来买来的管帽,势必脱离“为官之本”,背离人心,有损党群干群关系,危及执政基础。

因此,尽管千万买村长只是个案,没有普遍性。但对于这种现象务必严加防范。一要扎紧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始终在制度和法律的轨道上运行,切断以权谋私的利益链条;二要完善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把权力置于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下,不给买官者大发“官财”机会;三要法纪并施,严惩买官卖官的人和事,以正朝纲。在反腐败没有盲区的当下,有理由相信,不管买官者进行怎样的“期货交易”,也不管是“苍贪”还是“巨腐”,总有被查处的一天。“投资腐败”难逃“秋后算账”。出卖公共权力,终将人财两空。

【启示与思考】

花千万买一个村长职务只因这个职务有为之付出的价值,付之千万便可获得随便开发一块地皮的权力,而这样的权力换回的是数千万乃至更多的回报。所以才会有花钱买官,才会有借钱一搏,甚至不惧是高利贷。如此事实面前,是公众的愤然更是政府的悲哀。

村干部是最基层的干部,他们既是群众中的一员又是干部中的一份子,他们是和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干部,就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就在群众身边。所以他们的一言一行群众看得最清楚,群众的问题矛盾他们也是心知肚明。可是总有那么一些村干部拿着群众赋予的权力优亲厚友、损公济私,把权力用作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工具,全然不顾百姓的疾苦,全然不听群众的意见,更无视群众的监督。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和群众联系紧密的村干部只是一味想着跑官买官,拿着权力成为村霸,一有利益就上,那这样的基层基础该如何信服于民,该如何让百姓信任我们的官员,相信我们的政府?

抓好村组干部的管理,管好用好这支基层干部队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制度的建立、落实和监督是其根本途径,同时还需启动问责机制,加大对村组干部的监督查处力度,对违法违纪的干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养奸。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031/7864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