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国考“冷热不均”现象带来的思考
2014年11月02日 11:16
【关注社会】
【事件介绍】
国考最热竞争已超千里挑一零报考职位铁警系统居多
10月20日是2015年国考报名的第6天,截至当日17时,报名通过审核人数已达43.7万,最热职位的竞争比已达到1302:1,不过,21日仍有700余职位尚处在“零报考”状态,而这些职位多在铁路公安系统。
2015年国家公务员招考共计13474个职位,招考人数达22248人,报名时间是在10月15日到24日。据华图教育数据统计,截至20日17时,12698个职位已有考生报名,占职位总数的94%。总通过审核人数达437316人,较19日增长114958人。
统计数据显示,报名人数最多的前三个职位分别为:宁波海关隶属海关的监管(一)职位报名3440人,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的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采购三处副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报名2605人,上海海关关区内隶属海关稽查部门的海关稽查职位报名2369人。
上述三个职位中,因为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的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采购三处副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仅招2人,因此,这一职位竞争比例已达1302:1,暂为“最热职位”。
与“千里挑一”的热门职位相比,国考报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在今年也再次出现。
根据统计,本次招考,铁路公安部门共有966个职位对基层工作经历无限制,要求两年及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职位有93个,且有共900个职位明确规定招录应届毕业生,其中大多职位仅限或更适合男性报考。
“冰火邂逅”上演怎样的“国考情结”
又是一年“国考季”,当“1302:1”与“零报考”的“冰火邂逅”,就注定了会再一次吸引公众的“眼球”,引发新一场舆论“口水仗”。“金饭碗”这个“老话题”,又透露出了多少“国考情结”?
俗话说:“学而优则仕”,受传统思想影响,“从政为官”成为了许多人年轻人就业的“首选”,公务员“稳定性强,地位高、待遇好”的“三大神话”,成为了围城外无数考子为之奋斗的“目标”。不论是“从严治吏”的大背景,还是基层公务员频频吐槽的“苦水”,甚至基层公务员因收入低遭发妻“抛弃”的“悲剧”,都未阻止“国考大军”来势汹汹的“节奏”。
“铁饭碗”真是这么诱人吗?从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的职位,竞争高达1302:1的“炽热”,再到铁路公安系统“无人问津”的“冷清”。同样是“国字号”岗位,却存在“天差地别”的“选择差距”,透露了考生“拈轻怕重”的心理,是“不愿下基层”的纠结,更是“乡镇不如城里”的“真实演绎”。
从党报刊文“报考公务员,先想清楚了”的叮咛,再到招考中向基层倾斜的用人政策,无不释放了党中央关注基层、重视基层的“强烈信号”。如此明朗的用人“风向标”,相信不论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还是那些“骑驴找马”的基层公务员,都“心知肚明”。然而,却为何静不下心、不愿沉不下去。说到底还是艰苦奋斗意识在“倒退”,缺乏担当意识埋下的根。
面对“冰火邂逅”的“国考情结”,不应只是个“黑色幽默”,值得社会反思反省。打破难进难出的用人机制是根本;加强公务员“德能勤绩廉”考核是重点;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机制和文化氛围是关键;而建立重视基层、重用基层干部的“基层情结”是才是破解“冰火邂逅”的“妙方”。
国考热貌似“降温”的背后
被称为“国考”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今年似乎有所“降温”。据网络统计,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与同期相比,无论从报名数量还是平均竞争比例,都是近年来较低的。此前,各地方公务员考试报名,也出现了报考人数与录用名额之比“双降”的现象。国考热是不是真的降温了?公务员是不是真的“不吃香”了?仍然需要作一番冷思考。
近几年,公务员职业受到社会追捧,被视为压力小、待遇好、旱涝保收的“金饭碗”。中央颁布“八项规定”、开展反“四风”活动以来,围绕着公务员职业“性价比”的讨论甚嚣尘上。经过舆论奋力挖掘,使得这一职业过去比较模糊的福利待遇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不少公务员通过“晒工资单”乃至辞职等方式,为自己的职业去魅,这在客观上“劝退”了一些冲着隐形福利来的报考者。或许,这就是国考热貌似“降温”的一个原因。不过,公务员考试招录一直存在的两个问题,并没有在这次“降温”中受到影响。
最突出的是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岗位继续遇冷。在“2015国考”整体报考比例已经超过14:1的情况下,截至20日下午,仍有700多个岗位无人报考,其中除了部分专业门槛有特殊或较高要求的,相当一部分集中在青海、新疆、四川、贵州等西部边远地区。长期以来,这些条件艰苦地方的基层部门“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就在这次“国考”前,中组部、人社部和国家公务员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降低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录的门槛。然而,目前看来,“畏难怕苦”心理还未根本改善。
与此相对应的是,考生不仅喜欢扎堆经济发达地区,同时所青睐的岗位也没有太大变化。截至20日,最热职位的竞争比已达到1302:1。诸如工商局、海关、储备物资管理中心等,都是热门中的热门。“人往高处走”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同为基层岗位,考生们眼睛盯着“采购”、“物资”、“工商”、“海关”等关键词,其心态值得关注。恐怕,“清水衙门”和“油水足”等观念,还在支配一些报考者对志愿的填写。
但是,在以“风清气正”为诉求的政治新常态下,那些“怕吃苦”和想要“捞油水”的人,即使考上了公务员,也注定免不了失望的结局。公务员是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应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职业追求。如果抱着享受福利待遇甚至搞权力寻租的目的而来,那么纷纷落马的“老虎”、“苍蝇”就是前车之鉴。
对于有志于公务员职业的青年人来说,也需要转变个人发展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这些都应该成为年轻人择业的思想指引。艰苦地区和基层工作经验,是青年了解国情、接上地气的最佳起点,也是实现个人抱负、融入时代潮流的必要路径。如果没有一点坐穿冷板凳、跑成泥腿子的心理准备,还是趁早放弃报考公务员吧。因为,这不是你的菜。
边远地区“零报考”岗何不“就地取材”?
随着改革的深入,公务员这个岗位的门槛已经开始放宽,国家已经出台规定,符合标准的农民、工人也可以报考公务员的一些岗位,这实际上有两个好处。一方面,为人才的选拔打破了条条框框,另一方面给了每一个人出彩的机会,只要你有能力,不管你是农民还是工人,不管你有没有学历,只要有本事就行。当然,这还只是试点和摸索阶段。
对于这些边远地区的“零报考”岗位,不妨让其成为这项试点的开始,来一次“就地取材”。这些岗位就在基层,何不在这些地方打破公务员报考的条件限制,鼓励当地的农民、工人、生意人报考呢?农民虽然没有学历,但是兴许就会因为农民本色能分管好农业;工人虽然没有学历,兴许也能因为实战经验分管好工业;生意人虽然没有学历,兴许也能因为摸爬滚打的经历分管好经济工作。最为关键的是,这些人就在当地,熟悉当地的情况,适应当地的生活,知道当地群众所盼,还有能吃苦的精神。
国考“冷热不均”不必过度解读
从以往经验来看,处于无人问津状态的职位,多因职位对报考者的要求苛刻或工作条件艰苦而受冷落,排除一些特殊工作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比较严格,仍有大量工作岗位因地处偏远地区或工作条件不尽如人意而没能得到报考人员的青睐。
尽管近年来因种种政策变更导致公务员福利较以往有所下降,但希望通过国考谋求更好发展的考生仍大有人在。报考扎堆,“冷”“热”不均可以反映出一定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倾向,但绝不能因此就断定这就是病态的。一线城市成就业首选,是每个国家都存在的现象。一线城市国考岗位大热,想来也很正常。大城市有更多的职位,更好的机会,也有可能获得更快的发展,无论是报考公务员岗位,还是参加企业招聘,这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能因此就断定这属于“择业误区”。
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了一线城市或者热门岗位,与之相对应的是更大强度的竞争,和更快节奏的生活。在别人“扎堆”抢热门的时候,“冷门”职位其实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在国家大力扶持偏远地区发展的当下,也许大家眼中的“偏远山区”和“基层岗位”有着更加适合自己的机会,可以“大展拳脚”呢?
每个人都有选择职业的权利,国考中“扎堆”选择热门岗位也无可厚非,因此也没有必要因此就呼吁转变年轻一代的择业观。而作为“国考冷门”的偏远地区和一些基层单位,想要吸引更多人才,其实可以从自我宣传开始,让考生充分了解处于不同地域的不同性质的工作,帮助他们了解各个岗位的就业前景,这不仅可以惠及成千上万的考生,也有益于各职能部门招徕相应人才。
【启示与思考】
近年来,国考已然成为高考外最受关注的考试。根据已公布数据来看部分职位无人通过资格审查,或无人问津,甚至出现“零报考职位”现象,显然与“千里挑一”的热门职位相比,是十分尴尬的。这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其实,“无人问津”与“千里挑一”的现象就是国考中最为普遍的“冷热病”。往往表现在,一边是对一些听起来“高大上”或者是在普通人眼中福利待遇比较好的,如银监会、发改委、海关等职位“井喷式”的狂热,另一边则是一些“清水衙门”或者艰苦边远、工作辛苦职位的零报考,如铁路、公安系统等。这里固然有“基层工作经验”、“工作年限”及特殊专业等因素的限制,但却并不能掩盖“天下熙熙,皆为利驱;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国考酷热本质。
在国考中要避免“零报考职位”的尴尬,首先就应该从思想观念入手,防止 “冷热不均”、“冰火两重天”。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报考者树立艰苦朴素、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价值取向,鼓励他们到艰苦边远地区服务百姓、历练本领、建功立业,而不是追求安逸、贪图享乐的官本位思想。对基层,尤其是艰苦边远地区要更有理性的认识,让他们看到这些地方利于人的成长、成材。同时,另一方面,家庭和家人对报考者意愿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希望其在条件相对较好职位工作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是变相对子女的保护和依赖,因此对于报考者的选择家庭应尽量少干预,多支持。
其次,国考其实就是公务员考试,更多强调报考者的“公心”。无论是哪种职位,哪个地区,都要有一颗服务的心,尤其是对当下出现的“冷门职位”,更需要报考者的公心和热心,才能逐步均衡每个职位的竞争趋势,才更加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02/7866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