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中国-东盟汽车业合作空间广阔 多重制约亟待突破
2014年11月04日 13:54
(图片说明:9月19日,第四届中国-东盟(柳州)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博览会在广西柳州开幕。图为市民在柳州国际会展中心参观新能源汽车展。)
我国汽车产业进入低速增长期 车企“走出去”发展势在必行
“近两年我国汽车销量增速表现出平稳增长态势,增速放缓,预计未来10年汽车市场年均增速在7%左右。”日前在广西柳州召开的中国-东盟汽车产业合作发展论坛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技术情报研究所总工程师黄永和这样判断。
黄永和说,进入21世纪,私人汽车开始迅速进入我国家庭,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年销量从2000年的209万辆增长到2013年的2193万辆,年均增长19.8%,特别是2005年至2012年年均增长率达34%,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已从2000年的12.7辆增长到2013年的93.6辆。但近两年我国汽车增速明显放缓,“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2015年、2020年国内销量将分别达到2550万辆、3500万辆左右,年均增速在7%左右。”
(图片说明:9月19日,市民在广西柳州国际会展中心参观乘用车展。)
“巨大的能源、环保压力,对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黄永和在阐述汽车市场进入低速发展阶段时说,各城市治理大气污染、交通堵塞等问题,将导致用车环境恶化。在这种情况下,车辆限购城市增多易造成市场大幅波动,导致消费提前释放;不断趋严的环保法规和竞争压力将使得自主品牌面临较大冲击;在各地争相发展汽车产业的情况下,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将凸显。黄永和认为,汽车市场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大城市增速将大幅放缓,未来增长区域将主要是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市场。
黄永和指出,“国产汽车在国外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这种优势还在不断扩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我国汽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他说,总量过剩、结构性过剩是当前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基本特点,也是当前汽车工业发展存在的重要问题,我国整车出口已接近百万辆级,目前商务部、海关等有关部门以及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走出去,车企应抓住这个机遇。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玉主认为,中国汽车产量已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与东盟有着地缘优势,特别是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打造,双方合作潜力巨大。
东盟国家汽车产业基础薄弱 中国产品市场既有份额微小
“东盟国家2013年汽车总产量只有444万辆,一些国家还没有汽车产业,而东盟国家汽车消费正在快速兴起,中国产品在东盟汽车市场份额微小,合作前景广阔。”马来西亚道路安全研究院乘用车实验室主任亚哈雅·艾哈迈德说。
(图片说明:10月17日,参加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的车手挥旗出发。当日,2014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暨中国-东盟媒体汽车拉力赛在广西南宁市正式发车,这是拉力赛创办以来首次以“请进来”的方式在国内举办。)
亚哈雅说,东盟国家前三位的汽车生产国是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去年汽车产量分别为246万辆、121万辆和60万辆。而在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日本品牌分别占据了90%和95%以上的市场份额,占有主导地位。
“泰国推出了生态汽车计划,对于能达到节能环保标准的汽车厂商,可以获得免征8年企业所得税、免除机械进口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亚哈雅介绍,东盟国家高度关注节能环保汽车的生产,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都推出了激励政策,鼓励国外厂家投资生产节能环保汽车。
王玉主说,部分东盟国家经济还欠发达,对汽车的需求主要是商用卡车、皮卡车、微型汽车和轻型客车,中国生产的这类车具有较大空间,“东盟国家发展很快,潜在的轿车市场也很大,中国向这些国家出口轿车的前景看好。”
亚哈雅表示,中国奇瑞、吉利、长城、东风等汽车厂商在东盟有投资,但市场份额不足1%,中国汽车品牌在东盟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车企“走出去”面临多重障碍亟待重塑品牌打破技术壁垒
“东盟国家与中国类似,汽车生产和销售主要被国际性大品牌占据,这使得中国自主品牌在开发东盟市场时一直面临竞争力问题。”王玉主说。
(图片说明:10月15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廖力强、布鲁塞尔交通大臣帕斯卡尔·斯梅和比亚迪汽车产业群出口贸易事业部总经理何一鹏在比亚迪纯电动出租车投入运营仪式上合影。)
王玉主告诉记者,多重因素影响中国汽车工业“走出去”发展:一是中国汽车品牌接受度、特别是以前中国摩托车进入东盟市场留下的坏印象,给中国汽车在东盟发展造成了一些障碍;二是一些东盟国家限制外国投资者对某些行业进行投资,例如越南规定除汽车产品全部外销的投资项目外,不再批准新的汽车组装外商投资项目,客车则只能采购本国生产的公交车;三是近年来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出现关系紧张,自然也影响到我国与这些国家的汽车产业合作;四是一些非关税壁垒,也是影响贸易发展的重要障碍。
此外,“中国消费者很少采用‘汽车信贷’方式购车,而这在国外汽车消费中非常普遍,汽车金融业务是跨国汽车巨头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在境外网点较少,也制约了汽车产业‘走出去’。”黄永和说,除汽车金融服务网络缺乏以外,中国车企在销售网络、售后服务网络方面尚未形成体系,也制约了汽车产业“走出去”。
针对我国汽车产业“走出去”遇到的问题,相关专家建议:
第一,改变生产模式,避免无序竞争,塑造中国产品品牌形象。现在国内许多企业还是粗放型的生产模式,主要靠低价格闯市场,靠数量赚取利润,靠重复劳动取得增长。生产决定出口,生产模式决定竞争策略,当前应转入更加注重质量和塑造品牌的阶段,应加大对汽车自主品牌的培育力度,选择一批示范企业扶持出口。
第二,加快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增强汽车产品的出口技术基础。目前我国已建立一批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应做好出口基地的规划,鼓励出口基地企业自主创新和进行技术改造,打造技术研发、信息服务、产品认证、检验检测、人员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积极应对和化解贸易摩擦,为汽车出口创造良好的环境。商务部门可以对一些汽车进口国家所有关于汽车进口方面的法规、标准和程序方面的要求,集中翻译出来,为车企提供信息服务,有针对性地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采取应对措施;加快建立我国汽车产品贸易摩擦预警机制,有效应对我国汽车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推动与重点国家签订产品检验结果双边互认协议,加强企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名录库,进一步规范出口秩序,提高准入门槛,对企业进行分类指导。
第四,积极鼓励汽车企业健全销售服务网络、通过跨国并购参与国际竞争。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或者企业联盟对外投资,做好境外生产的战略布局,支持企业建立健全境外营销网络、发展汽车金融服务、完善售后维修服务,积极鼓励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优质品牌、核心技术和营销渠道。(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04/7866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