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中国将成可穿戴市场重心
2014年11月03日 09:33
可穿戴式设备种类繁多,一般分为智能手表、配戴式追踪装置与头戴式装置。受制于法令以及个人隐私和文化的差异,头戴式装置数量成长极可能局限在专业技术工作者与游戏类用途,而可穿戴式设备成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于智能手表与配戴式追踪装置。
来自NPDDisplaySearch一项对美国、日本、德国、中国与英国共计2500名持有智能手机用户的可穿戴式设备意愿与喜好调查显示,在未来一年内将会购买的可穿戴式设备的人中,中国大陆的消费者购买意愿最为强烈,其中将会购买个人健康活动追踪器的比例高达55%,会购买智能手表的比例也达到40%;在智能眼镜部分,中国大陆的购买意愿为全球最高,超过30%。
(图片:索尼可通话腕带SmartBand Talk。)
拓墣产业研究所研究员左鹏飞表示,2015年中国大陆穿戴式装备销量预计将达3290万支,成长261.5%。另外,2015年苹果智能手表全球销量约700万台,中国市场有望贡献150万台。
即便是随处可闻可穿戴设备机遇无限,但不可否认的是,截至目前,还没有出现爆款产品,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很多可穿戴设备的智能程度已经达到可用的标准,但可穿戴不等于能穿戴,导致需求没有放量。第二,一些创业团队做的产品,其实并不是非常智能,只是一些走在技术前沿的人按照自己设想做的产品,普通民众并没有很刚性的需求,用户体验也不是很友好,被认为是个多余的东西。第三,在供应链上,完善程度还有待提升,这也制约了生产,导致成本很高。
(图片: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维克托·古拉率团队研发的“可穿戴人工肾”。)
拓墣产业研究所经理柏德葳表示,相比欧美,大陆与台湾公司很少会投入大量资金在研发上,大多是用在产品开发上。开发与研发最大差别是,开发是对于特定客人或是市场,而研发是面对不确定的客人或市场;另外,开发着重功能的延伸,而研发着重新的基本功能。所以,目前国内多以代工为主,在基础工业上像是新材料如电池,布料,或是物理化学MEMS设计等,还是差欧美国家许多。
柏德葳建议,国内企业应先针对各种用途的穿戴式装置优势,选择不一样的产品发展方向,再观察各领域产业的市场需求来进一步地推动,满足不同年龄层在日常生活、工作领域上的切实需要。
香港贸易发展局上海代表黄丽娴在中国电子展间隙也对记者说:“可穿戴在香港一些电子展上的人气也很高,但面临的问题很类似,如何将其冰冷的电子转换成火热的消费。除了企业加快产品亮点外,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
(图片:三星虚拟现实设备Gear VR。)
另外,专利作为产品的隐形资产,也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环节。美国飞翰律师事务所驻上海代表朱韶斌律师介绍道,目前可穿戴技术尚处起步阶段,其设备基本技术和硬件仍未呈明显差异化,产品间的最大区别就体现在外观设计上。需要注意的是,与发明专利侵权不同,外观设计一旦被认定侵权,侵权者除了要赔付专利持有人的损失或者侵权方的侵权所得,所有的利润收入都要赔付给专利持有人。
“建议中国企业在产品上市前开展产品和专利检查,如果不能绕开对手产品特征,可以在产品还没进入市场时和对手谈判,或是技术入股,尽可能规避风险。”朱韶斌说。
另外,美国飞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Linda J.Thayer补充道:“如果中国厂商一开始就有意发展全球市场,就必须了解各国的相关法规,然后根据当地要求撰写专利申请并及时提交。因为法规对专利申请的一些细节和实施力等方面的要求非常具体,否则产品专利会被认为是模糊的。”(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03/7867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