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新招治课堂“低头族”:先交手机再上课

2014年11月04日 13:50

 

【关注社会】

【事件介绍】

_CN`K(F_WO$KY]67S$F9@JG

北京一高校推行“课前交手机”称是改善课堂秩序

为每个班级发放一个手机保管袋,学生须课前将手机放入袋内;校方回应称是为改善课堂秩序

聚餐、开会、上课等场合,低头玩手机已成为多数人的“标准”姿势,有人戏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

近日,为改善课堂“低头族”状况,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推行了“课堂无手机”活动,要求学生课前将手机上交至36格“手机保管袋”,下课取回。

10月22日下午,该校宣传教育科负责人回应,强制推行“课堂无手机”是为了改善不良课堂秩序,同时也会要求授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该校这一新规属于北京首例,此前,国内也有部分高校推行过禁止课堂用手机的规定。

学生:“手机保管袋”随班“走动”

一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的学生介绍,学校上周给各学院每个班级发放一个36格“手机保管袋”,统一挂在教室前方墙上,要求学生上课前统一上交手机至保管袋,“因上课教室不固定,手机保管袋会随着班级‘走动’”。

他称,其所在班级共26人,“新规”刚开始时,有很多学生反对,觉得上课交手机不习惯;执行一周来,多数学生课前会自觉上交手机,但也有部分学生将手机“藏”起不交,如被授课教师发现,会被“善意”提醒。

另一学生称,“以前睡前刷微博、看视频,早起第一件事也是看手机,外出时不带手机就浑身不自在”,现在上课不准玩手机了,确实不习惯,很别扭。

 

校方:四校区推“课堂无手机”

22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宣传教育科负责人表示,该校自10月16日起在四个校区启动“课堂无手机”活动,上学期曾在畜牧兽医系做试点推行。目前,这项规定是强制推行,学校为每个班级发放一个手机保管袋,并在每个班级选择1位班级干部负责管理,协调学生课前交手机;每个学院的学生办公室主任专门负责监督。

该负责人称,因部分学生从高中起并未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此前经常出现学生整节课低头玩手机的情况。“课堂无手机”规定是改善不良课堂秩序的措施,“当然,除了约束,学校也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倡授课教师上课更有意思,更吸引学生”。

据其介绍,新规推行后,部分教师反映课堂秩序已有好转,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频繁。而具体教学反馈,还在进一步统计中。

专家:“交手机”规定是积极引导

此前一些高校也在用各种“高招”帮学生戒除“手机依赖症”。扬州大学、西南大学等也曾实行上课交手机制度,着力打造“无机课堂”。

对此,教育专家熊丙奇表示,如果“课堂无手机”是学生自发倡导,无可厚非;而学校强制要求学生课前交手机,属于以管理方式解决学生玩手机问题。学校应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雄也持否定观点。他认为,学校应从“控制型”向“独立自主型”教育模式转变。

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则表示赞同。在他看来,手机的普及虽带来便利,但人们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也会影响人的独立思考能力,高校这项规定是一个积极引导。

他说,国外有研究表明,人们对科技软件的依赖会制约大脑的开发。他建议年轻人每天抽出2-3小时的时间远离手机、电脑,多读书、多沉思默想。

 

上课交手机,“强制”一下没啥不好

手机真是一个奇特的发明,它能让遥远的距离骤然缩短,又能让近在咫尺判若天涯。而如今在聚餐、开会、上课等多种场合,低头玩手机已成为多数人的“标准”姿势,说是“常态”不算错吧?

可是,聚餐时玩手机,只是影响食欲、冷落宾朋,开会时玩手机,顶多批评你心有旁骛,无以领会会议精神;你可能还会以文山会海百无聊赖进行辩解。但上课就不同了,尤其是大学课堂,是否能掌握真才实学,是今后安身立命乃至生活幸福的基础。且不说父母为了孩子能上大学,近二十年耗去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汗水,受过了多少煎熬,就现在的高昂学费,恐怕也不应丝毫轻慢,因为那里面有你父母的劳动。何况大学大都是自主学习,你既然走进教室,就应该认真听讲。既如此,让学生暂交手机,维持课堂正常秩序,避免学生频频“低头”影响学业,哪怕强制要求如此,有什么不可以呢?

然而专家认为,如果“课堂无手机”是学生自发倡导,无可厚非;而学校强制要求学生课前交手机,属于以管理方式解决学生玩手机问题。学校应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还有专家说,学校应从“控制型”向“独立自主型”教育模式转变。这些观点,理论上也许没错,但操作上却不靠谱。你想,让学生自发产生这一诉求,然后倡导,然后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然后付诸实施,这中间需要多长时间?恐怕“自主管理”还未形成,学校就要放寒假了。再说,但凡有“管理”概念存在,包括“自主管理”在内,就必然有“强制”的成分。因为简而言之,“管理”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制定”自然是制定规范,“执行”自然是执行规范,“执行没商量”是其显著的特征。再说,由学校出面制定规范,推开“课堂无手机活动”,难道就不能体现学生的意愿,不能发生“积极引导”的作用?

应该看到,现在不少学生睡前刷微博、看视频,清晨“第一眼”也是看手机,手机俨然成了须臾不可离开包括上课时间在内的宝物,否则浑身就不自在。而且,部分学生并未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自控能力极差,经常出现上课玩手机甚至整节课低头玩手机的情况。学校如果对此不闻不问,老师只管自己上课,不管学生听讲,你觉得这所大学尽职了吗?

“上课交手机”是拒做“屏奴”的次优选择

网上有个段子,对于现代人上床睡觉的定义:从电脑变成关手机。这个段子足以证明手机对人绑架产生影响的深远。而在德国召开的一场数码科技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共有18。3亿部智能手机,每位手机平均每天查看150次手机。也就是说,除休息时间外,每人平均每6分钟查看一次手机。

无疑,手机已经使得人们沦为工具的奴隶,即常说的“屏奴”。他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最突出的莫过于,能力的退化和人际情感的疏远。而在我国,青少年是“屏奴”的主力军,且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特点,及至上大学时都属于“中毒”甚深的一代了。大学时代是人一生最宝贵的一段光阴,成长结果的“灌浆”关键期。过于迷恋和依赖手机,做了“屏奴”不仅浪费时间,影响精力,耽误学业,同时改变正常的生活方式,比如形成泛阅读的惯性、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等等,造成未来更大的影响。

拒绝做“屏奴”具有一定的社会共识,北京四所高校推出强制“上课交手机”,应该说有着不错的初衷,虽然强制推行“课堂无手机”是为了改善不良课堂秩序,同时也会要求授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在矫正大学生对手机不必要的依赖。客观来说,这样的举措还属于管控的色彩,有强制的意义,会让大学生感到了权利受损,同时,也产生去瘾带来的不适。相信这只是短期的,如果长期执行下去,形成新的习惯,恐怕也会是一种自觉行为。

当然,让大学生拒绝做“屏奴”,“上课无手机”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还有假期、课外等多个时段,不足以改变大学生理性对待电子产品,合理为自己所用而不沉迷其中。毫无疑问,这需要从引导的层面,让大学确立一种共识,进而变成一种自发的倡导。这意味着,大学还需要从“控制型”向“独立自主型”教育模式转变,用间接的手段、无形的手来促进正向目的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而非单纯的在行为上作出限制。毕竟,“上课交手机”只是拒做“屏奴”的次优选择,外部的管理只能管一时,难以管所有和长远。

 

【启示与思考】

强制推行“课堂无手机”是为了改善不良课堂秩序,同时也会要求授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值得说的是,该校这一新规属于北京首例,此前,国内也有部分高校推行过禁止课堂用手机的规定。这项规定之所以成为规定,反应出如今一部分学生上课热衷于玩手机,不认真听课的事实。如今的科技越来越发达,手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成了必不可少的物品。而“手机依赖症”也愈加凸显。若不制止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状,恐对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不夸张地说,今天的我们生活在被手机控制的世界。你完全无法预料有哪个骚扰电话或信息会惊动开会中的你、睡觉中的你、谈话中的你。手机还成为某些人工作的主要载体,手机发号命令,对于某些行业来说,深夜接到的电话是如此令人厌烦。手机看上去让我们的社交更加方便,但在真实的社交场合,又常常看到一桌 人各自玩各自的手机,互相没有交流,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家庭、朋友聚会的场合。手机还成为犯罪者的重要作案工具,多少罪恶从手机的联系开始。

那么,我们可以只享受手机的好处,不承受手机的坏处吗?我们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抗手机的坏处。譬如北京这所学校推行的“课堂无手机”活动,多少大学生把本来应该在课堂上听课的宝贵时间 花在玩游戏、微信、微博上,课堂本来就是听课学习的地方,上课交手机,理所应当。此外,一些重要活动、会议,完全也可以上交手机。从个人层面来说,也可以做一些对抗手机的事情,比如,每天睡觉前关手机,或者缩短在社交工具上所花的时间。

总之,北京这所学校推行的“课堂无手机”活动,多少大学生把本来应该在课堂上听课的宝贵时间花在玩游戏、微信、微博上,课堂本来就是听课学习的地方,上课交手机,理所应当。此外,一些重要活动、会议,完全也可以上交手机。从个人层面来说,也可以做一些对抗手机的事情,比如,每天睡觉前关手机,或者缩短在社交工具上所花的时间。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04/7868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