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安眠药拌饭”让养老业“难眠”
2014年11月06日 14:52
【关注社会】
【事件介绍】
沈阳一敬老院被曝给老人喂“安眠药拌饭”
10月27日上午10时,在辽宁沈阳242医院抢救室,孙素贤老人躺在病床上,意识处于模糊状态。医院诊断为坠积性肺炎,呼吸衰竭,缺血性脑血管病。
据老人的儿媳妇张虹(化名)介绍:“婆婆今年86岁了,我们是10月9日将老人送进吉祥敬老院的,10月20日,就接到了老人摔伤的电话。”
“我婆婆是在凌晨3点摔倒的,摔倒之后没有人扶,起来后又摔倒了一次。”随后,张虹拿出老人摔倒后拍下的照片,老人脸部多处淤青肿胀。
张虹说,最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后来知道了工作人员给老人喂安眠药的事。第一次喂药没什么作用,后来就又加两片拌饭里让老人吃了。
随后,老人的儿子兰先生拿出拍摄的药瓶照片,药品为阿普唑仑。据了解,阿普唑仑主要用于抗焦虑,也可作为抗恐惧药,并能作催眠用。
“看护第一天晚上给我爱人打电话说老人晚上不睡觉闹腾,想喂点药。我们问有副作用没,当时看护跟我们说没有任何副作用。”兰先生说。
院方:喂了3片药,是向其他人要的
13时,兰先生来到于洪区西江北街附近的吉祥敬老院。看护人员小王表示,一共就给老人吃了3片“安眠药”。“这药是我向别人要的,头一天给吃了一片,没起作用,第二天给吃了两片。你爱人同意我给她吃药的。”
兰先生来到院长办公室,一位周姓女子表示自己是该敬老院的法人代表,其爱人秦先生主持日常工作。
秦先生承认了看护给老人喂药的事,并认为家属方面和敬老院都有一定的责任。
“要是知道老太太闹腾我们也不会收。(老太太)晚上拿着棍子去撞其他老人的门,影响其他老人休息,所以才给吃的药。药是其他家属带过来的,其他老人吃了都没事。”
兰先生表示,老人在敬老院摔成这样,看护还随便给吃药,这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
民政局:敬老院被下达整改通知书
于洪区民政局一位张姓工作人员表示,于洪区民政局通过相关媒体报道已经知道了吉祥敬老院给老人喂药的事。
该工作人员表示,事发之后于洪区政府工作人员高度重视,目前已经向该敬老院下达了“整改通知书”,并积极协调处理此事。目前双方已经走上司法程序,法院将通过对老人的病情诊断以及药物鉴定的相关结果,来确认责任划分。
敬老院“安眠药拌饭”真能让老人安静吗?
把安眠药一次两次的拌在饭里给老人吃,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敬老院,听起来有点像传说,让人不敢相信。但是,它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给老人喂药的工作人员小王说:“这药是我向别人要的,头一天我给吃了一片,没起作用,第二天我给吃了两片。” 我们接下来要问,如果老人没有摔倒,没有送去医院,没有发现安眠药起作用,小王是不是还要继续加量,第三天给三片,第四天给四片,直到老人离开敬老院呢?在给老人吃药之前是否充分考虑过,这药吃了就真能让老人安静了吗?
尊敬老人自古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老院是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居的归宿地,是要为老人提服务,让老人能乐在其中、找到安全感的场所。入住敬老院的老人恐怕万万没有想到会“被吃安眠药”,老人的子女也不会想到,老人在敬老院摔倒一次没人扶,摔倒第二次还是没人扶。作为敬老院的工作者,没有耐心看护老人,还何必在敬老院工作呢?让老人在这里受到如此“折磨”,达不到“敬老”初衷,让老人们从心理有了恐惧,今后真的无法再“静”下来了。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庭和社会。最基本的两条途径:一是强化家庭的功能,发扬传统孝文化精神,使老年人生活家庭化。二是老年人福利社会化,生活社区化。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解决老年人问题,为老年人提供完善周到的服务。”前者强调家庭养老,后者强调社会养老,其中敬老院就是主要的社会养老机构。对老人来说,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养育了子女,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我们无论是子女,还是养老机构工作者,都应该摸着良心想想,是否做到了赡养老人的义务,是否全心全意为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努力服务了?送老人到敬老院养老,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无子女的老人,另一种是子女因工作需要,不能敬子女之孝,才不得而已把老人送到敬老院。所以,要谨记,老人是先辈,我们应该尊敬老人照顾好他们!
要照顾好老人,首先是加强道德建设,“良心”是一个人做事的出发点,只有发自内心的去为老人服务,才能让老人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的存在,真正享受到天伦之乐;其次是完善法律制度,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将老年服务并入法制化的轨道,让那些赡养老人不尽心,服务老人不周到的人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我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全面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希望全社会能以沈阳“安眠药拌饭”给老人吃的事件为警示,提高对老年人的服务质量,让老年人不要再为“养老”一事做恶梦,“空巢”老人能放心的享受到社会养老服务,真正安静下来,度过一个平安的晚年。
养老院喂老人“安眠药拌饭”,自己也是睡了
老人们辛苦一辈子,将儿女养大。本应该老的时候享受清福,却在外受如此“折磨”。养老院到底是养老,还是坑老?从新闻中可以看到,养老院除了给老人喂“安眠药拌饭”,自己也应该吃了不少,否则就不会像梦游一样,做出如此荒唐之事。
管理混乱,恐怕是我国众多敬老院的通病,地方政府也心知肚明,但就是鲜有想办法去解决,由此导致诸如克扣老人伙食、虐待老人等时有发生。发生这样的事情,除了反映出个敬老院管理水品底之外,更多地能够反映出一些地方职能部门对敬老院管理和日常监督极不到位。
敬老院老人被喂安眠药,蒙羞的不仅是养老院,更是地方政府。正是他们的失职甚至渎职,才让这些本不该发生的悲剧上演。给老人一个理想的归宿,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民生无小事,养老院办得咋样,是考验地方政府是否真正做到执政为民的试金石。
看到这家敬老院给老人喂药,我们开始对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担忧起来,每个人都会老,会不会也也有这样的遭遇?请别让敬老院伤老的悲剧屡屡上演,让老人和这个社会伤不起。深深的希望,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最大的关爱,安享晚年。
“安眠药拌饭”不能只向敬老院“拍砖”
平心而论,每个子女都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老有所依,安度晚年。然而当下,一些作儿女的尽孝方式非常简单,定时给老人打生活费,逢年过节时给老人买一些新衣服、买补品,认为物质方面充足,父母就能快乐,很少去关心老人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其实,在物质相对发达、社会保障日益健全的今天,老人们缺的并不是吃穿,他们开始追求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晚年生活,更希望得到的是精神上愉悦感和充实感,害怕的是无人过问的孤独生活,他们需要的恰恰是子女的陪伴。初住敬老院的86岁老人因故土难离的情感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不适应,偶尔“闹腾”一下也是人之常情。作为敬老院的看护应该充分理解老人的心情,做到细心的交流,让入住的老人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作为子女的家属也应该密切的关注老人的精神世界,及时发现老人初到敬老院的种种不适应,当看护说到老人“闹腾”时应引起高度重视,不能认为将老人送到敬老院有人看护就万事大吉。殊不知,对于老人而言,再好的看护也比不了子女的陪伴。
在笔者看来,百善孝为先,诚然,作为子女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可能像古人那样常伴父母膝下,但是隔三岔五地到父母家吃个饭,摆摆家常也能让老人感到非常愉快。关心老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尽我们一切所能来报答父母几十年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有句话说得好“子欲养而亲不待”,赡养父母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义务。别让我们的父母等太久,让我们的孝心即刻启程,不要等到父母离去的那天再追悔莫及。
对老人不敬何以称“敬老院”
“敬老院”,给每个人的印象应该是那些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老人们的安身之所,给孤寡老人提供温暖家,它还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老人们在一起生活、娱乐,安享晚年的地方。可是现实生活中呢,敬老院常常因为服务态度恶劣、老人遭虐待、环境、条件不合格等而被曝光。现在,还发生了为达到让老人能安静的目的,在对药物不了解的情况下给老人吃了别人所谓的“安眠药”,以至于让老人处于迷糊状态。有的还甚至发生老人被虐待致死的悲剧。虽然这些事件是极个别,但也折射出基层敬老养老机构的管理之殇。
“敬老院”,是老人来们安度晚年的地方。他们奋斗了一辈子,在他们晚年的时候能有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在精神上对它们略有一些关怀,他们足以。然而有些敬老院能提供的,仅仅是一张用于睡觉的床。腿脚方便的老人,还能坐在房前的椅子上,看看门外的大街。而一些活动不便的老人,只能孤零零的躺在床上。我们看到现在的他们如此的生活,不就是我们以后的生活吗?难道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也是如此的“五彩缤纷”吗?
“敬老院”,是一个以后很光明、很有发展的行业。我国于2000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独生子女的政策和快节奏的生活让子女们不可能有很多的时间陪伴在父母身边,不可能每个人都天天陪护在老人身边度过晚年,今后将会有更多的老人在晚年需要照顾。敬老院办好了,其实是老人们晚年生活的不错去处,这里不仅能让老人们能更多的与人交流,受到更专业的照顾,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子女的负担,也是敬老院的发展趋势。而现在,人们听到敬老院,觉得似乎只是那是子女不孝、孤苦无助的老人才去的地方。让人们造成这种理解上的误差,恐怕要敬老院从自身找原因了。
“敬老院”不是只单单给老人提供食宿,还应该时刻关心老人的身体和身心健康,尽一切可能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敬老院应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敬老院管理也应该采取民主制,并主动审视自身问题,以开放的管理方式接待社会公众监督,对护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全面培养和提高,这样才能更好的为老人的服务达到有效的提高。相关部门须下大力度对“不良”敬老院进一步规范,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护工人员充沛、敬业,素质,能力各方面相继提高,这样才能给老人们一个温馨的“家”。
【启示与思考】
敬老院老人遭遇“安眠药拌饭”,恐怕骇人听闻,叹为“听”止。老人权益被侵害的类似事件,有养老院的老人被火烧死,被看门人泄愤阉割,被管护人员捆绑,等等,看似是一个个老年人个体权益被损害,实际上则是作为服务行业的养老机构有待规范的现实,如同一粒负作用极大的药,让养老业“难眠”。
在已经发展起来的养老、敬老服务机构当中,或许有一部分让老年人有所获益。但即便如此,也难言一些机构具备养老行业所要求的资质,更进一步说,即便是取得合法资质的机构中,也存在着忽视、侵害老年人权益的、令人惊愕的事件。
在老年人被“安眠药拌饭”的整个事件中,始终处于强势的是敬老院,具体说是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在他们眼中,来敬老院的,尽管交了钱,仍然是权益可以随时被任意处置的对象。作为送来养老的老年人,因为年龄和健康原因,肯定存在着病痛、精神迷乱、难于管理等问题,这也正是养老、敬老机构存在的必要。即便是权益受到了侵害,有的老人也很难自我保护,难于及时向家人反馈情况。当把爱闹腾的老人用安眠药来“制止”,显然有失服务者的养护责任,自砸生意的表现。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我国养老事业迎来巨大的市场机会,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养老资金投入的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人文关怀的缺失,对养老机构的监管失位,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报酬不高等问题,都在考验着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近在眼前,不可逆转。养老问题,必须面对,不可回避。养老方面的诸多问题,显然不是只靠道德谴责就能解决的。完善制度建设,推动养老方式的多样化,用制度弥补养老事业存在的诸多短板,才能推动我国养老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06/787187.shtml